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某种程度上而言,垃圾可以给人类带来一些提示。譬如对古老的垃圾堆进行发掘,可以大大增进我们对过去日常生活的了解——从高山般的垃圾堆中可以“挖掘”出许多古代文明。在美国波托马克河畔有一个叫做教皇溪的地方,那里有哥伦布到达之前的居民扔弃的牡蛎壳,占地30英亩(12公顷),平均厚度为10英尺。在全世界范围内,  相似文献   

2.
大脑如何被塑造根据生物学的一种观点,人类胚胎在开始的时候是没有差别的,其默认的性别都是女性.大约过了最初的三个月后,在一些遗传了Y染色体的个体中,一种名为sry的有决定性别功能的基因开始发挥作用,于是启动了睾丸激素的产生,这样,一个男孩便要诞生了,那默认的女性大脑也因此变成了男性大脑.  相似文献   

3.
信息素是动物进行社会交流的重要媒介,它是否同样影响着人类的行为尚无定论.人类所具有的高度适应性的社会行为模式、驳杂多变的外分泌物、以及部分退化的嗅觉解剖结构,使得对人类信息素的行为效应、物质组成以至神经机制的探索充满了希望与挑战.现有的证据提示人体的气味在多个方面表现出类似信息素的效应,包括触发固有行为、调节内分泌水平、传递社会信息、诱发情绪起伏甚至认知变化等等.其中,两种类固醇物质雄甾二烯酮和雌甾四烯被视为"准人类性信息素",二者依据接收者的性别和性取向而选择性地传递性信息、调节情绪与注意,并对下丘脑产生特异性激活.这些发现深化了对人类化学信号与人际交流的认识,也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铺垫.  相似文献   

4.
梦是什么 人人都做梦,可有几个人能说得清楚到底是怎么回事?古今中外有不少先贤,都试图从自己的视角来阐释梦的本质,因而说法形形色色.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梦是"人类日常生活的继续",又称梦是"创造的源泉".  相似文献   

5.
近读报纸,发现常有人说,人的聪明、愚笨,以及体质强弱、生老病死,直至行为模式,往往都是由基因来决定的。发表于英国《每日邮报》上的有关文章,就是其中一例。它引用伦敦某医院专家的研究报道说,经研究显示,约有四分之一的女性携带有一种“不贞基因”,这容易使她们增加外遇。此种说法的弦外之音是:如果一个女人特别喜欢异性而滥交,那是因为她无法控制——这是她的基因使然。对于小报记者来说,这当然是一种求之不得的极佳“报料”。于是乎,一些“添油加醋”的科技“新闻”就会随之充斥于各种小报的版面。这当然是一种有失公允的误导,是完全信…  相似文献   

6.
人类疾病与人类生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类生态学是研究人类与其生存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人类是自然界演化的产物,而人类产生之后,又组成了一个有别于自然界生物的人类社会,形成独特的人类社会生态系统。现代人类生态系统是社会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对立统一的产物,是它们综合作用的结果。人类的繁殖发展、人口数量、居民分布、人群健康、个体特征、寿命长短等都与人类的生态系统(包括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两方面)的结构特点、区域性质和发展演化紧密相关。作为人类生态重要一环的健康与疾病问题,更与其生存的生态系统休戚与共。所谓疾病,是  相似文献   

7.
为了应对2009年4月爆发的猪流感,墨西哥城的居民在公共场所都戴上了口罩●对许多病原体而言,人们的接触交往方式是其传播的重要途径:从流感到SARS,人们罹病的风险取决于跟谁接触以及如何接触。问题是,交往方式和身体接触并非是疾病传播的唯一途径,某些疾病会通过遗留在物体表面的病毒传播。然而,流行病学家关于人们的交往方式以及疾病传播途径的资料十分匮乏。在进入2013年的第二个星期,纽约州在全州范围公布了一项公共卫生紧急措施。此时,当地的  相似文献   

8.
人类游憩活动会影响野生动物正常的行为模式,导致它们逃避适宜生境并致使繁殖成功率下降.研究野生动物的反干扰行为机制对于我们认识该物种对其生境的行为适应、进化机制,进而制定有效的管理措施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评估岩羊(Pseudois nayaur)对人类游憩活动干扰的反应,于2010年7~8月在宁夏贺兰山国家级保护区苏峪口森林公园内考察了岩羊的反干扰行为策略.通过多元逻辑斯蒂回归模型(multinomial 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MLRM),主要考察了2个问题:(1)人类的哪一种游憩行为会使岩羊产生最强烈的反应?(2)不同的生态因子如何影响岩羊对人类活动的反干扰行为机制?考察了10个与生境和种群有关的变量及3种反应行为(无反应、警觉和逃跑行为).共搜集了921次样本,对其进行多元逻辑斯蒂回归模型分析后发现,生境类型(habitat type,HT),性别(gender,GEN),头的朝向(head direction,HD),可视度(visibility index,VI)和干扰源(disturbance source,DS)对岩羊反应的强度有显著的影响.和车辆相比,岩羊对游人的反应更加敏感.公路是人为干扰强度最高的生境,会导致岩羊最强烈的反应.雌性成年个体比雄性成年个体更加敏感.开阔生境可能是岩羊最为安全的生境类型.此外,当岩羊正对干扰源时警戒程度最高.根据这些研究结果,为苏峪口森林公园提供了岩羊保护和生态旅游管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女青年 C:我们单位有位女同事,她有先天性的生理缺陷,不能过夫妻生活。今年已经26岁了,想找一个不嫌弃自己这种缺陷的对象,组成一个属于自己的家庭。她中专毕业,在我们单位搞统计工作,家庭条件也很优越,可就是一谈起找对象的事,总有一种自卑感。您说像她这种情况现在应该怎么办?智云:一般来说,应当从生理、心理和行为三个方面考虑对策,先从第一个生理方面考虑:  相似文献   

10.
情绪反应习惯化对个体的生存和适应具有重要的作用.为了研究大脑对不同情绪强度的正性和负性刺激的情绪习惯化,本研究设计2个实验条件,对极端正性(HP)、中等正性(MP)和中性图片以及极端负性(HN)、中等负性(MN)和中性图片的事件相关电位进行记录.使用双选择oddball范式,要求被试按不同的键做标准刺激和偏差刺激的分类任务.结果显示,重复呈现图片时,被试对HP刺激的唤醒度评定显著降低;在正性条件下,当重复呈现情绪刺激时N1潜伏期缩短;HP和MP刺激诱发的P3波幅随正性刺激的重复呈现显著降低,且下降的程度相似.与此相反,负性条件下,在上述所有指标上均未观察到显著的情绪习惯化效应.这提示,在自动化加工阶段和受控加工阶段,无论强度如何,正性刺激诱发的情绪反应都出现了显著的习惯化效应,而各种强度的负性刺激诱发的情绪反应均未出现习惯化效应;刺激的情绪强度对该习惯化效应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1.
<正>微生物学发展及作用微生物学一般定义为研究肉眼难以看清微小生物生命活动的科学。这些微小生物包括:无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活的病毒、细菌、真菌、单细胞藻类、原生动物等。目前已知生物种类有200万,虽  相似文献   

12.
鸟类与人类     
“请看,鸟类时时刻刻生活在我们的身旁。”老研究员把我叫到窗前对我这样说。在莫斯科人行道上,几只麻雀为了尽力从动作迟钝的鸽子的鼻子下面夺得一小块喂食,正不安地跳来跳去。我与莫斯科大学生物系的老研究员、侯补博士、生物科学工作者亚历山大·吉洪诺夫(АлександрМихсноь)的交谈就这样开始了。确实,无论是清晨或傍晚,炎夏或寒冬,城市和乡村的居民们时常可以见到鸟类。人与鸟的邻近关系正逐年密切起来。譬如,不久以前,我有机会看了一部纪录片,其中有好些镜头刻画了生活在莫斯科最中心——克里姆林宫围墙处的野鸭。  相似文献   

13.
14.
人类与宇宙     
<正>地球上,我们独霸称雄:现代人是星球上最聪明、影响力最大、破坏性最强的物种。我们强势,自己命名整个地质纪元:人类纪。然而,还存在一个完整的宇宙。我们该如何用宇宙的尺度来衡量它?人类真的是宇宙间唯一的智慧生命吗?如果有  相似文献   

15.
电子、能源、超材料等工,技术已在各个领域中切实和急速地进步。最引人注目的新技术中,有遗传工程学。生物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中有细胞核,其中的染色体是生物延续机能的根本。染色体中有细长线状的DNA(脱氧核糖核酸),它在核中迭藏着。人类的DNA如果拉长有1.8米。在这根细长的线上载着遗传信息,这种遗传信息只是由四类氨基的各种排列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16.
17.
病毒与人类     
2008年5月,世界卫生组织疾病传染部主任纳瑞恩发出警告说,全球可能爆发大规模禽流感疫情,将导致约700万人死亡。纳瑞恩认为,形成大规模禽流感疫情的条件有三个,首先是出现新病毒,其次是这种新病毒能感染人,第三是这种新病毒可以通过人传人方式传播开来,而引发禽流感的H5N1病毒就符合上述条件。  相似文献   

18.
个性,是指人们个体行为模式的总的表达。从这个意义上讲,每个个体都是不同的。由于他们的行为表现,有些人因此而成为“好人”,受到赞扬,为人所尊重,而另一些人则成了“坏人”,被人讨厌,被监禁,甚至被处决。 当然,人们面对社会这种公开的褒贬,可以设想他们会对他们的行为有一个总的约束,并对作出的一个好的或坏的行为反应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19.
人类遗传变异常常是与生物学功能相关的,遗传变异可影响人类健康.不同种类的遗传变异往往对人类健康产生不同的影响,深入了解不同变异对人类健康影响的机制,将大大促进人类健康的研究.而随着技术的进步,尤其是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广泛应用及相关技术的出现和发展,必将极大完善基因诊疗方案.本文侧重于遗传学变异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探讨遗传变异和人体健康的直接联系,以了解在人类健康中基因与环境和基因与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促进人们对人类健康的认识,而这也是目前亟待探索的领域和话题.  相似文献   

20.
郑德先  刘彦信 《科学》2006,58(4):27-29
细胞死亡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现象,它不同于机体死亡.在正常人体组织中,每天都有千千万万个细胞死亡。细胞死亡的方式主要有两种:坏死(necrosis)和程序性细胞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细胞坏死是细胞对外来伤害的一种被动反应,如局部缺血、高热、物理化学损伤和生物侵袭等,均可造成细胞急速死亡。细胞坏死的主要形态学特征是细胞发生肿胀.最后导致细胞膜破裂和溶解,细胞内前炎症因子等内容物释放,引起严重的炎症反应。细胞坏死现象与人类多种疾病相关。如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重型肝炎,其基本病理变化就是患者小叶肝细胞发生不同程度的坏死,在显微镜下可见肝汇管区及小叶内有以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为主的炎性细胞浸润、小叶网状支架被破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