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抗肿瘤一类新药藤黄酸是是国家"863"计划首批支助项目,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一类新药.现已基本完成国家"863"计划的各项指标,目前正在进行藤黄酸的临床研究.并于2003年抗肿瘤一类新药藤黄酸成功转让给江苏康缘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转让经费1800万元人民币,为学校首创,产生了较显著的社会及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
《中国科技成果》2021,(1):25-26
"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以科技推进中药创新研究和产业提升,研制出"有效、优质"的中药新药,是解决和保障临床疾病治疗需求的根本目的.长期以来由于缺少中药创新研发的理论和科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中药研发水平和产业化效率.因此,如何面对中药的复杂性,开展新药的成药性研究-临床前研究-临床评价-产业化转化-上市后临床价值的...  相似文献   

3.
"脂质体新型给药载体系统研究"是在国家"八五"重点科技攻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在多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国家新药研究基金等资助下所进行的长期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果.该项目于2005年通过了辽宁省科技成果鉴定,2005年被评为沈阳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06年再次获得中国药学会科技进步三等奖.  相似文献   

4.
《中国科技成果》2008,(15):51-51
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DM)最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也是糖尿病人致死的主要原因,至今尚无有效的防治方法及药物阻止其进展及恶化。本课题针对糖尿病肾病完成了三类中药新药止消通脉宁颗粒临床前全部研究工作,按照国家中药新药评审技术的要求获得了临床研究批文,完成中药新药止消通脉宁颗粒(现名:芪卫颗粒)的Ⅱ期临床试验。  相似文献   

5.
一、主要技术内容 该项目为清代名方"补阳还五汤”改为中药复方注射液的研制,中药注射液属国家二类新药.该方为治疗中风和中风后遗症脑血栓的名方,经过一百多年应用疗效显著,广州军医大学和上海医大等单位临床应用统计,治疗气虚血淤类中风1002例,总有效率96.4%,优于血管扩张药,优于脉通和对症治疗组,治疗中风偏瘫,总有效率93%,药理试验证实,该方剂具有改善循环,改善血液流变学,改善血流动力学,抗血栓,抗炎和调节免疫等作用,该方剂通过改善脑血循环,促进脑细胞代谢,使老年痴呆症有改善. 该注射液治疗中风及其后遗症,从药效看,清除脑内和体内的过氧化物等有害物质的效果特别显著.该注射液不仅能阻止血栓形成,还可以清除已经形成的血栓,从药效学试验结果评价,该药剂量小,起效快,药效显著,为目前最好的中药注射液之一. "补阳还五汤”的机理研究已经被国家科委列为攻关项目,该药的显著疗效已经被确认.该药的研制成功,将是中药复方研究的突破,该药研制难度大,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极好. 该项目九月份申报临床,如果明年上半年能批准临床,该药品的临床试验能在一年内顺利完成.争取在2002年取得新药证书.  相似文献   

6.
国家新药(微生物)筛选中心作为我国国家微生物新药筛选中心,拥有一支以归国留学人员为骨干的高学历、年轻化和专业化的研究队伍,为促进微生物新药筛选研究工作的开展,加速我国创新微生物药物的研究和开发承担起神圣的使命. 司书毅就是国家新药(微生物)筛选中心科研团队的一员.多年来,他在新药筛选工作中,精益求精、孜孜以求,追寻着我国创新微生物药物辉煌之梦.  相似文献   

7.
《中国科技成果》2007,(22):46-46
“十五”期间,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创新药物和中药现代化”的“新药博士基金”课题,主要针对中药成分分离、心血管活性体外筛选一体化问题进行研究。课题完成后取得了以下几方面的成果。  相似文献   

8.
《中国科技成果》2005,(8):31-32
为探索药物研发中技术与市场结合的新途径,加强科研与产业化的衔接,搭建与国际接轨的新药研发技术平台,为全国医药行业提供服务,1996年科技部决定以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为依托,组建"国家新药开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相似文献   

9.
《中国基础科学》2001,(9):47-48
新药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State Key Laboratory of Drug Research)是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利用世界银行<重点学科发展项目>贷款建设的实验室.在利用贷款建设的134个实验室中,经过世界银行专家的考察论证,新药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等7个实验室被遴选为示范实验室.实验室从1990年起运行,1995年通过国家验收;1996年在43个生命科学重点实验室的国家评估中名列第14名;2001年在56个生命科学重点实验室的国家评估中进入前6名,成为优秀实验室.  相似文献   

10.
《中国科技成果》2007,(16):53-53
消瘀降脂胶囊是贵阳新天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研制的国家中药5类新药,它的研制被列入国家863重大专项予以支持,“中药二类新药‘消瘀降脂胶囊研制”课题(编号:2005AA2Z3E20)本着以高技术为导向的原则,创造了以丹参总酚酸与山楂总三萜酸按一定比例用于防治高脂血症的方法。并采用优化有效部位提取和分离的筛选技术,建立了以丹参素为代表的丹参水溶性总酚,以熊果酸为代表的山楂总三萜酸两个调脂有效部位的工业生产方法。  相似文献   

11.
《中国科技成果》2008,(15):50-50
“西黄软胶囊的开发研究”(2001BA701A29)是“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山东中药科技化产业基地关键技术研究”的子课题之一,是将传统抗癌中药西黄丸二次开发成国家新药的研究。课题立项以来,经过山东中医药大学、济南宏济堂制药有限责任公司的产学研合作,对传统中成药西黄丸进行了处方分析、制剂工艺研究、质量标准研究和药效学等研究。  相似文献   

12.
本课题属于创新药物研究开发技术平台建设下的新药临床评价研究技术平台之一。为适应国内外迅猛发展的儿童临床试验需要,在国内建立起儿科中药新药临床评价研究技术平台。该平台突出儿科和中医特色,和其他平台共同形成支撑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创新能力与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13.
新药的研发是一项周期长、投资大、高风险的研究项目.据国际上统计,一种新药的成功上市,平均需要花费10~15年时间,筛选1.5万~2万种化合物,耗资3亿~5亿美元.新药研发的高成本、高风险、低效率已成为新药创制的重要障碍,因此缩短新药的研发周期、减少研发费用、降低研发风险一直是新药研究人员追求的目标,这对于我国新药创制落后、投入少的现状就显得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14.
鉴于内地和香港的联系曰益紧密,香港城市大学十分看好国内的人才资源和科技市场前景,2000年12月成为深圳虚拟大学园的成员单位,2001年7月成立城大深圳研究院,2002年6月,香港城市大学全资拨款1800万港币,建立了占地面积近1000平方米城大生物医药科技中心,2003年承担了国家863计划项目"建立功能基因组与生物芯片创新技术平台开发新药产品",项目主要负责人为杨梦苏、肖培根、曹晖、方宏勋.在各有关部门的关怀和帮助下,于2005年12月顺利完成研究任务并通过验收.  相似文献   

15.
"苁蓉总苷抗老年痴呆胶囊临床研究与产业化开发"为"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项目,2005年通过验收,被列为"十五"中药现代化示范品种和"十五"优秀攻关项目,并作为创新药物参加2006年1月在北京展览馆举办的"科技创新重大成就展".  相似文献   

16.
中药复方缓控释给药系统一直是中药现代化研究的热点及难点。在重大新药创制重大专项的支持下,本课题通过对适宜于中药复方多组分特色的缓控释给药系统的关键技术进行研究,促进了缓控释制剂新技术在中药领域内的应用,为解决中药复方现代制剂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提供借鉴和指导。  相似文献   

17.
郜阳 《科学大观园》2020,(12):38-39
正自1992年从日本留学归来,丁健一直在潜心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抗肿瘤新药。已经年过花甲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丁健,每天还忙碌在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的实验室里,不仅为新药研发的每一个环节把关,还关心着每一项科研成果的转化落地。自1992年从日本留学归来,丁健一直在潜心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抗肿瘤新药。他的愿望从没有变过:"做老百姓用得起的好  相似文献   

18.
本项目从著名古方生脉散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众多临床报道中,选择目前世界上尚无特效药物的病毒性心肌炎为临床适应症,通过有效部位的寻找、有效部位群间的活性相关性研究,确定合理、高效的复方有效部位群,进而研发成中药复方二类新药--心得康颗粒剂.  相似文献   

19.
屠呦呦,1930年12月生于浙江省宁波市,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青蒿素研究中心主任.50多年来,她带领团队攻坚克难,让青蒿举世闻名;2015年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2017年,荣获2016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9年,荣获"共和国勋章". 2020年12月30日,是屠呦呦90岁生日.她收到一份特别的生日礼物:屠呦呦研究员工作室在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揭牌.她毕生只致力于一件事——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的研发,如今依然潜心于此……  相似文献   

20.
《中国科技成果》2007,(16):33-33
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特别是中国成为世贸组织成员国后,使得我国传统的医药产业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国作为国际医药市场的一部分,必须与国际医药体系早日接轨,包括药物的研发、生产等环节,但至今尚未建立规范的药效学评价体系。为了推动此项工作,“十五”期间药效学评价平台的研究工作被列入国家863重大专项“创新药物和中药现代化”,旨在加速实现我国新药研制从仿制为主向自主创新为主、创仿结合的战略性转轨,提高我国新药研究和开发的综合实力,加快创新药物研究和国际化进程,为我国医药产业应对入世后的战略性调整提供科技支撑和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