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探索未知为己任的科学界(包括各科学研究机构和大学的科研的教学人员),继承了历史上前辈科学家终生艰苦奋斗、求实、献身的精神,遵守着前人逐渐形成的各种科学道德规范,使科学知识不断积累,使 20世纪达到科学人才辈出、科学成果辉煌的境界,起到了提高人类生活和推动社会进步的重大作用。 问题是,当今中国的科学界深受社会腐败堕落风气的感染,不要说科学精神淡漠,违反科学道德的弄虚作假、剽窃抄袭、自我吹嘘的事例也时有发生。迫使科学界的有识之士不得不一再大声疾呼,要求在科学界提倡科学道德,整顿科学学风。这些当然是切…  相似文献   

2.
绿色发展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的绿色价值观,其目标体现为社会生态系统的整体优化和可持续发展。复杂系统的目的性行为以及多目标多层次控制范式,为理解人与自然的价值关系与道德关系提供了一种新的科学视野和系统哲学思维。因此,作为道德主体的人类应着力构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社会、经济、自然三个子系统之间存在复杂的非线性关系,对绿色价值观以及社会生态系统的开放性与自组织进化、序参量与价值突现进行复杂性科学哲学的分析,将为我国绿色发展实践,特别是为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方法论。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考察爱因斯坦的科学实践活动,阐明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主旨,认为爱固斯坦的科学实践体现了由理性精神、实证精神、创造精神、批判精神和实效精神所构成的科学精神与由价值精神、伦理精神、现实精神、历史精神和理想精神所构成的人文精神的和谐统一,进而揭示了科学与人文两种文化的融通、两种精神的统一是人类科学进步和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4.
科学精神与诺贝尔奖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科学精神是科学文化的核心,其本质是非实用、非功利地探索知识、追求真理。诺贝尔奖鼓励人类在科学精神引导下探索自然界的深层规律。它以促进人类深入理解自然为目标.不追求直接的应用价值。中国未能产生诺贝尔奖得主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功利主义科学观在科学发展中占主导地位,全民族缺乏科学精神。由此导致的急功近利思想侵蚀了科学应有的品格。我国要想实现诺贝尔奖零的突破。必须从塑造科学精神开始。  相似文献   

5.
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女性主义科学史研究对传统科学史观提出了诸多反思和挑战。它一方面批判了实证主义科学史所持有的客观主义、进步主义、普遍主义观念,并从社会性别的视角重新解读和定义了“客观”与“进步”的内涵;另一方面,它又试图同社会建构论的科学史观保持一定的距离,试图避免相对主义立场,并追求一种新的包含情境性、价值和道德评判的、多元的科学技术史。  相似文献   

6.
本文就科学价值论转向过程中“科学→价值”的科学进步模式进行分析,指出了这一模式所面临的困境,首先是“科学进步”概念的混乱;其次是这一模式从科学认识论到社会价值论的不可通约;再有科学技术在应用过程中的被动性及其价值的隐性特点,决定了科学技术和专家不能对科学技术的应用后果负责。这种转向过程中所面临的疑难不仅迫切要求科学哲学走出传统狭隘的认识论研究视野,还应对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科技史学、科学社会学等元科学进行合理的裁剪与整合。  相似文献   

7.
创新是科学的本质,是人类思想精华的展现,更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人类的一切创新成果都是人类心智的产物,说到底是思维运作的结晶,科学创新也不例外.  相似文献   

8.
几千年来,人类在奋力追求“客观真理”,精心建构“客观精神”和顶礼膜拜“客观理性”的对象化实践过程中,渐渐忘却了“自我”,淡远和生疏了对“主观真理”的内向追求,忽视了对“主观精神”的内在建构和对“主观理性”的本体执守。由之,模拟外部世界运动机制的机械主义认识论及客观理性主义法则,才会逐渐主导人的心智坐标与思想轨道。诸如理性预设主义、决定论、还原论和客观知识论,科学价值中立论与工具理性论,教育上的“知识主导论”与“唯智能论”等实用理性观,便是科学文化对人类思维与行为方式所产生  相似文献   

9.
对“科学和技术:天使抑或魔鬼?”这一问题的探讨,实质上是对科学和技术的价值的探讨。关于科学和技术的价值问题,理论界提出了“科技负载价值”、“科技与价值无涉”、“科技价值中立”和“技术负载价值而科学与价值无涉”等各种不同的观点。在此,我们不想对这些观点进行具体的评价,而是想换一个角度即从劳动价值论视域对科学的价值进行解读。从劳动价值论的视域来审视,科学不是“魔鬼”但却是“魔鬼般”地负载着人类科学劳动创造的价值,它为人类提供了一个“用之不竭、取之不尽”的“价值库”,因此科学所形成的“价值库”即“科学价值库”,是“魔鬼般的价值库”。  相似文献   

10.
“科学价值”与“科学的价值”具有不同的含义。后者是一个以科学为价值客体的概念,指“科学(对于人和社会来说)有什么意义,它包含了科学的多种可能的价值系列或集合。“科学价值”则相反,它是一个以科学为主体的概念,是以科学的需要和尺度为标准所作的价值判断,其确切涵义应该解释为“对于科学的价值”或“在科学上的价值”,即(包括人和社会的活动在内)任何事物“对于科学来说的价值”或“在科学上的价值”,即(包括人和社会的活动在内)任何事物“对于科学来说有什么意义”,它们“是否适合于科学的尺度、满足科学的需要、为科学服务”。  相似文献   

11.
当前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新型举国体制都要求发展和革新面向未来的基础研究。构建“前瞻性”的基础研究需要处理好:研究方向和重点领域的选择问题、长期稳定的知识供给问题、公共价值的充分代表问题及如何符合人类道德规范的问题。“良序科学”作为科学哲学家所论证的关于现代科学形态的理想模型,提供了一种扩展科学多样性的思路,可以从认知多样性和价值多样性的角度分别回应上述的基础研究的认知需求和价值需求,为解决“前瞻性”基础研究的现实难题提供了启发。  相似文献   

12.
关注社会的地学与地学的新发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白屯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0,16(10):11-14,52
地球科学是在人类社会需求的推动下产生和发展的。地球科学离不开属于人的世界,所以它并非是价值中立的,地球科学与人类社会的需要密切相关,地球科学的目的、对象和动力都离不开人类社会。在人类社会追求可持续发展的大趋势中,地球科学也必然实现其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以人文涵盖科学——现代新儒家文化观及其偏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现代新儒家的文化观做了批判性的考察和分析,认为现代新儒家的文化观有两个显著的特征:一是反科学主义,二是泛道德主义。其偏颇之处在于:一方面,把科学狭隘地理解为“实证主义”和“功利主义”;另一方面,又将人文精神片面地归结为儒家的“道德精神”,并强调以人文涵盖科学,其结果是人为地加剧了所谓的科学(事实)世界和人文(阶段)世界的分离和对立。  相似文献   

14.
在经历了逻辑实证主义的长期“统治”和历史主义的“叛逆”之后,西方的科学哲学家们开始意识到无论是理性主义还是非理性主义的极端倾向,都不是科学发展的合理趋势,因此,他们试图探索一条更为恰当的途径。正是在这样的背景情况下,夏佩尔选择了理性实在论来作为他的科学哲学的研究道路,并因之推动了西方科学哲学朝向实在论方向的发展。夏佩尔的理性实在论已经并将继续在发展的过程中显示出它的进步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5.
影响中国近代科学发展的科学价值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近代科学的发民历程,即是西方近代科学向中国移植的历程。由于这一过程遭逢中华帝国衰落和西方列强侵扰的特殊遇境,中国近代社会对科学的价值认同历经了从“夷技”到“长技”再到“科学万能主义”的渐进曲折的变化过程,并因此形成了一种别扭的二元基本架构的非理性科学价值观。这一价值体系不仅影响了中国近代科学的发展,而且对中国现代科学的建设也产生了某种误导。确立一个适于现代科学和技术健康发展的科学价值观已成为“  相似文献   

16.
科学争论及其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无论人们在形式上赋予“争论”多么不同的表述,但从本质上讲,“争论是科学知识集合生产的一个整体的组成部分;关于概念、方法、解释和应用的分歧,是科学的真正生命线和科学发展中的最重要的创造因素之一。”所以,争论是科学作为一种社会历史活动过程的自然的产物,它在各种不同的科学概念、方法、解释和应用之间,创造了一种内在的必要张力,从而保持了科学进步的动力学机制。  相似文献   

17.
钱学森为中国计算机事业创立与发展做出过重要贡献。在1956年“十二年科学规划”制定过程中,他多次参与或主持规划委的研讨会,积极建议发展计算机科技事业。在钱学森等人的推动下,“计算技术的建立”被列入科学规划57项重要科学任务和“四项紧急措施”之一,为国家大力建设和发展计算机科学技术提供了体制保障。钱学森还十分关心中国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支持和推动国产计算机在导弹和航天型号研制工程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8.
从古希腊直到19世纪,西方理想人(性)的培养即人文精神的培养,有相当广泛的科学内容。其中的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和声学)是主要的和核心的科目。古希腊思想是在首先探寻自然知识的基础上,才有后来对“认识你自己”及其道德生活的诉求;中世纪中、后期对自然的研究及其相关的智力活动的兴起。推动学术和思想的复兴。才有文艺复兴和人文主义运动的发展。科学研究及其教育的实质是人的心智训练和科学精神的培养。它对于人文精神的培养是基础性的。  相似文献   

19.
"科学论"对科学技术哲学的丰富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哥白尼革命以来的科学发展 (包括以科学为基础的技术进步 )彻底改变了人类社会的面貌 ,使这段历史成为人类历史上最辉煌、最难以忘怀 ,也最富有挑战性的一段历史过程。“这一过程常常引起巨大的震动 ,无论是对科学本身 ,还是对科学家本人 ,以至对整个社会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R M 克朗 系统分析和政策科学〔M〕 商务印书馆 ,1986年 ,第 7页 )。特别是二战以来 ,科学得到迅猛发展以及对社会的巨大影响激发了人们对科学的研究热潮———“科学论”(ScienceStudies)的出现。哲学家、历史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科学学家以及伦理学家等…  相似文献   

20.
自有大学以来,大学就闪烁着人文精神的光芒。尽管欧洲早期著名的大学都诞生于“黑暗的中世纪”后期,但传统的大学精神毕竟包含了“自治”与“学术自由”两层意思,即使在当时不能全部实现其理念,但一直是大学人的理想。随着现代大学制度的建立,大学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步渗入了科学精神,科学文化在大学文化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改革开放以来,在当代中国大学文化的嬗变革新中,作为倡导科学精神与弘扬人文精神的阵地,《自然辩证法通讯》推动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为新的大学文化理念的形成发挥了积极作用,为大学文化步入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并重的时代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