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虚拟现实——一项变革认识方法的技术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9  
本文讨论了虚拟现实技术带来的认识论方法论上的一些革命性变革,包括作为一种学习手段中的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结合、感知和认知方式的共用;作为一种模型方法,具有逼真和虚拟性共存;在它所创造的情景世界中,涉及到“虚拟”与“现实”,“人工经验”与“真实经验”的相互影响等。  相似文献   

2.
virtual reality有人按英文的通用解释直译为“虚拟现实”。究其技术涵义,一般认为是指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构造一个“人造”的、“非现实”的世界,并借助于视觉(图形、图象)、听觉(声音)、触觉甚至嗅觉等提供的反馈信息,与这一世界发生相互作用,探索其中的科学规律的一整套技术。“虚拟”意为这一世界与我们生活于其中的现实的三维世界不同;“现实”意为这一世界又具有某些与我们生活于其中的现实的三维世界类似的性质。随着计算技术和仿真技术等相关技术的发展,这种模拟的世界的真实性程度将会不断提高。种种诱人的前景正激发着人们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因此,我以为“虚拟现实”的译法,就其通用的中文涵义来说,已可大致包括这一技术的内涵,并且已经逐步为技术界和一般公众所接受,似可考虑定为中文译名的标准,以正视听。西学东渐之后,中文面临许多科技名词的翻译问题。“信、达、雅”的标准曾为许多人所推崇。历史上,中国是一个重名的国度,科技术语的翻译,民族文化背景是一个要考虑的问题,它可能决定所选择的译名是否最终为公众所接受,即避免冲淡其科学意义或造成不必要的误解,以有利于科学的普及。另一方面,如果说现代汉语构词特点更倾向于双字成词的话,与“仿真”类似的“拟实”或“拟真”似应在可选之列。  相似文献   

3.
“元宇宙”的概念包括“元”“宇宙”两层含义,前者是沉浸性或者说超脱性,后者是开放性或联通性。元宇宙有超越自身并反身自指的特性,这种特性蕴含在从岩洞壁画以来的技术史趋势之内。元宇宙不是虚拟现实,不能把沉浸性和逼真性混同。元宇宙并不追求逼近现实而是要超越现实。人们之所以会移居元宇宙正如人们之所以移居城市,并不是以新老环境相似为原因的。元宇宙是媒介环境,媒介环境学打破了物质与精神的二分法,人类生活于其中的媒介技术环境本来就是现实与虚拟相交织的。人类通过技术革新不断重塑自己的环境,正如农业革命和工业革命,元宇宙是信息革命所创造的新环境,新环境反过来为旧环境重塑秩序。区块链技术为元宇宙下的新秩序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实现真实现实与虚拟现实交互穿越临界点是元宇宙领域构建的第一个入口平台,因此,穿越临界点意味着真实现实与虚拟现实交互以及元宇宙自身系统等所有事情之间都互相连接,达到现实本身的“奇点”。胡塞尔的内时间意识理论,以点性现在揭示内时间意识既构成原感觉单独的个体,又使个体在整体连续中受到内在秩序统一。而时间位置此时的“现在”作为时间意识的唯一性,成为视觉感觉领域一种内在秩序的先天朝向。受此启发得出,穿越奇点的根本在于真实现实与虚拟现实相融合于内在统一秩序中。而其中人尽管受控于数字化技术,但其自身意识无论如何都不会如斯蒂格勒所说因受数字化化技术影响而被改变,永远都是以其自身系统与客观对象建立联系,构建自身统一。  相似文献   

5.
虚拟现实技术使人类文化在两个世界衍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虚拟现实——21世纪的信息处理技术,使计算机成为人类研究现实世界信息结构的里程碑。虚拟现实对环境复杂性的重建能力使每一个操作者都重新审视自己的专业。它的个体智能和群体智能的互动特征使“人机共享”成为现实,人机界面融为一体。人类将从容的生活在两个可以互动的世界,在计算机系统里虚拟自己的假说、幼想、想象、理想,认知世界;在现实世界里创造条件实现理想。随着虚拟地球、虚拟国家、虚拟城市、虚拟家庭的出现,人类的各种文化将基于信息处理技术获得重构。  相似文献   

6.
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革命,对迄今为止的人类思维、生活方式、生存状态,仍在产生巨大的冲击和震撼;与此同时,恐惧现实世界和推崇“虚拟现实”的造神运动已经萌芽。本文站在科学人文主义立场,坚信虚实世界的理性边界不可模糊,并对虚拟化的任意诠释提出批判。  相似文献   

7.
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革命,对迄今为止的人类思维、生活方式、生存状态,仍在产生巨大的冲击和震撼;与此同时,恐惧现实世界和推崇“虚拟现实”的造神运动已经萌芽。本文站在科学人文主义立场,坚信虚实世界的理性边界不可模糊,并对虚拟化的任意诠释提出批判。  相似文献   

8.
遥在情结是人类创造活动的深层动力.遥在生存,是人类与生俱来的目的,是技术与艺术永恒的使命.这一点,从传统艺术所营造的"意境"和遥在技术(计算机图像技术、机器人技术、网络技术以及虚拟现实技术等数字技术)营造的"虚拟现实"可见端倪.虚拟现实是意境的数字化直观显现.从传统艺术的意境创生到遥在技术的虚拟现实,是遥在情结在不同媒介形态中的表征,体现了人类追求自由的本性.  相似文献   

9.
虚拟现实技术迅速发展,逼真的虚拟体验使人们产生笛卡尔式的追问:"如果虚拟环境足够逼真,如何证明我此刻不是在虚拟现实里?"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中产生感觉材料的物理过程在形而上学的意义上是相同的,很可能无法以此分辨"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那么,如何恢复直觉上的区分?通过对科学表征的分析,论证"虚拟现实"在认识论上被当作是...  相似文献   

10.
对"意象现实"的哲学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虚拟技术所营造出的“意象现实”引发了一系列哲学反思。本文作者认为,“意象现实”符合人的认识的真理结构,它是人对现实社会接受方式的延伸。文章从“意象现实”促进主体精神的解放、引发“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以及主客体的重建、“意象现实”的现实基础等几方面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1.
空间不只是客观的物质存在形式,也是人的一种认识,具有历史、社会和实践的性质,是“属人的现实”。因此空间及宇宙万物也都是人所规定、创造和生产的产物。正是人类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创造和生产出不同的空间形式。它不仅包括物质空间和社会空间、精神空间和理念空间,也包括虚拟空间和网络空间。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空间:每个人都应该自觉、积极地投身空间的创造、设计、改造和生产。  相似文献   

12.
正虚拟现实自出现出到如今,已经有变革人类视觉体验之势,因为在虚拟现实重构的世界里,我们不仅有视、听、触、嗅等感觉,而且变得愈发真实。与虚拟现实相对应的,还有增强现实以及混合现实,它们在改变人类视觉体验的同时,也在真切地变革我们的生活。尽管目前虚拟现实技术仍有许多缺陷,但它注定会在不远的将来影响我们每一个人,那时我们既可用它们来购物,也可进行模拟驾驶,甚至还可用它来治疗疾病。头戴显示器发展的回溯  相似文献   

13.
关于虚拟现实的认识误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互联网络的迅速发展,与虚拟现实相关的哲学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在关于虚拟现实的哲学探讨中,流传最广的一个认识误区就是,认为虚拟现实既不是物质,也不是意识,而是一种特殊的存在.本文对这一误区进行了深入分析,明确指出虚拟现实是意识的延伸,是以数字化方式构成的新型意识现象.  相似文献   

14.
苗苗 《科学大观园》2014,(24):71-72
有机会驾驶一辆漫游车在月球表面上穿行,是每个想要成为宇航员的人的梦,如今,虚拟现实头套会把一辆开创性虚拟现实漫游车送上月球的计划有望成为现实.  相似文献   

15.
真实现实、扩展现实和虚拟现实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认为真实现实(real reality)、扩展现实(augmented reality)和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属于同一系列的概念,它们共同组成了真实-虚拟连续统(reality-virtuality continuum).它们是对客观存在的三种不同的认知形态,共同构成了知识世界的范围(extend of world knowledge).  相似文献   

16.
virtual reality这一外来新技术的汉文规范名究竟定成什么好?近年来我国这方面有汪成为院士等的专著:灵境(虚拟现实)技术的理论、现实及应用(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及其他报刊文章,定名各异。有些报刊(如光明日报)还专门对此词组织讨论,各方面的人士发表了很有见识的好意见,对下一步定名是有益的。下面我先谈谈自己的想法,再从手头有的几本中外词典中摘录一些有关内容,如虚拟专用网(virtual private networks),虚拟处理时间(virtual processing time),虚拟样机(virtual prototype),虚拟[按]钮(virtual push button),虚实方式(virtual real mode)(其释义本刊略)。目的是供大家进一步探讨参考。virtual译作“虚拟”在计算机界乃至科技界已不成问题。这方面的词例太多了,而且还在出现新的搭配词,如虚拟机,虚拟存储,虚拟页面,虚拟外设,虚拟路由,虚拟终端。近年来仪器和计算机相结合产生了虚拟仪器。reality译作“现实”“实在”,我觉得太实了。还是采用“实境”比较雅致贴切。所以我赞成“虚拟实境”,简称“虚境”。  相似文献   

17.
虚拟现实技术,又称灵境技术,是20世纪80年代末期产生并迅速发展起来的崭新技术,是以微芯片为基础,由评估技术、智能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组成的综合性技术。它在90年代被称为是最有发展前景的新技术之一,有关专家还预言,“21世纪初,人类将进入虚拟现实的科技新时代”。揭开虚拟现实技术的神秘面纱虚拟现实技术,最早由美国VPL公司创始人雅龙·拉尼尔于1989年提出,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生成的一个逼真的、具有视、听、触、嗅等多种感知的虚拟环境,用户可以通过其自然技能使用各种传感设备,同虚拟环境中的实体相互作用的…  相似文献   

18.
一种21世纪极为重要的新技术已经形成,并快速发展,这就是在某些文献中称之为“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的技术。其内容可以概括为:利用现代技术,特别是电子技术,按预定目的,连续产生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动觉等信息,以创造出与预期的实际场合极相似的人造环境,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并可实现人与仿真环境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从而达到训练、学习、娱乐、侦查、演示等目的的一种技术。其核心内容是一种头盔式眼罩,利用电子光学技术可产生三维、动态、彩色、全景的仿真图象,再配以音响、姿态、位置、触觉等效果控制,使人恍若置身于真实世界,并且可按当事人的意愿对此一仿真世界加以控制和改变,实现双向交流。目前这种技术发展伊始,还没有一个成熟的名词,各种译法已日趋混乱,亟需及早订立规范词。目前主要的译法有:1.虚拟现实、虚拟实景、虚拟实境、虚拟实在等。而以第一种叫法最多。我认为这类叫法不太恰当,主要是:①“现实”二字不论作为哲学名词,还是日常用语,通常指抽象存在的客观事物,用作科技名词,过于空泛,使人费解。倒是实景、实境比较贴切,但也存在下述缺点。②突出了“虚拟”二字:拟是模仿之意,本身就有非真的含意,再用“虚”这个表示非真的副词形容它不但累赘,也是不合逻辑的。“拟”就是“拟”,是不能分“虚拟”或“实拟”的。③以上词汇都是四个字的动宾词组,作为术语不够简练,不易派生新词。而且每词中都含有相反含义的虚、实两字,表面上加重强调“实”和“景”的不同,实际上是用字不够精练。2.灵境(技术)。这种叫法属于意译,接近了概念的实质,较前一类叫法进了一步,但也存在问题,按《汉语大词典》,“灵境”意为:①庄严妙土,吉祥福地。②泛指风景名胜之地。无论那一个解释都与这里的意思相去甚远。实际上灵境,特别是“灵”字主要是宗教或文学用语,在科技文献中甚少应用,用它作术语会产生混淆或误导。我建议此词定为“拟境”或“临境”。因为①两者都表达了概念的本质内容。②都比较简练,易于派生新词。③都符合术语学的各项其它构词要求。相比之下临境可以和“身临其境”的成语联系起来,通俗易懂。而且“临境”是从受试人出发的,因而不排除和环境的双向交流和互动。缺点是读音不太顺口;而拟境是从研制人出发的,更直接一些,而且与虚拟现实等叫法相似,容易改过来。缺点是含意排除了人和环境相交流互动的含义,较片面一些。  相似文献   

19.
狄德罗和康德都提出了著名的“哲学的耻辱”说,即哲学或人类的理性不能从认识论上证明外部世界的存在。贝克莱明确反对物质的存在,认为“物质是虚无”。贝克莱反对物质的存在是因为他认为“空间”是主观的、相对的观念,没有物质的存在之所。康德则对贝克莱的观点进行了批判,主张有“主观的”但是“绝对”的空间,从而为现象和本体(“物质”)留下了存在之所,证明了外部世界的存在。  相似文献   

20.
关于virtual reality如何定名,我已在《光明日报》1996年10月28日“关于Virtual Reality的翻译”一文中提出来了。我认为,该词最好译为“虚拟实在”。1997年1月16日《光明日报》针对我的意见组发了一组文章,公布了“具有代表性的四种意见”:“临境(朱照宣等)”“虚实(关洪)”“电象(王可)”“虚拟境象(钱玉趾)”。认真阅读了他们的见解之后,我仍认为最好定名为“虚拟实在”。任何一个术语,从外文译成中文,最主要的有两条要求:一是要贴切地理解外文中表达的内在涵义;二是根据对其涵义的把握正确地寻找出中文的相应词语。按这样的要求来看“virtual reality”的翻译,用“灵境”固有弊端,用“临境”也不甚确切。仅就“境”而言就有如唐诗人王昌龄的《诗格》所说“诗有三境”:即“物境”“情境”和“意境”,此处究指何境?抑或是“海市蜃楼”“瑶临仙境”?所以,“灵境”或“临境”都没有反映出或表达出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发展所带来的新技术的本质。“virtual reality”中的virtual虽然沿用了中世纪逻辑学家邓斯·司各脱(John Duns Scotus)所创造的拉丁语词virtualiter,但它已成为任何一种计算机现象,从计算机网络上的虚拟函件到虚拟工作组,虚拟图书馆甚至虚拟大学、虚拟公司……每种情况下,virtual(虚拟的)强调了一种与过去不相同的当代新形式。计算机科学家用“虚拟内存”来代表计算机以这种方式设置的DRAM,这里无论如何无法与“灵境”或“临境”这样一些概念术语联系在一起。virtual reality中的virtual是用来表明由计算机造成的reality与其他reality的区别。virtual reality是reality的一种,它可能是一种real reality(真正的实在),也可能是一种irreal reality(非真实的实在)。对reality的理论研究,从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算起也已有了几千年的历史。他们的主张,大致可分为实在论的和及实在论的。实在论有多种形式,及实在论(包括非实在论)也有多种形式。形形式式的实在论对实在(reality)的主张可以粗略地分为两类:潜在和显实在。以海森伯为代表 量子力学哥本哈根学派认为,测量使潜实在变成显实在,变为现实。在这里,reality通常是在与phenomenon(现象)相对的意义上使用的,是指现象的本质。也就是说,实在比现象更本质。virtual reality概念的提出,是对实在论的一个发展,也可以认为是一种新的突破。它使人们认识到,在realism和antirealism之间还有一种过去没有为人们认识到的reality。与人工实在(artificial reality)一起,virtual reality构成了一个有待人们去探索去开拓的实在的新领域。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比“现实”更高远更宏大,也更普遍、更本质。最后,我想说明一点。科学技术术语关键在于精确,而不必诗化或美学化,朴实一点为好。更主要的是virtual reality定名为“虚拟实在”,才有可能顺理成章地为与此有关的一系列词组命名,例如virtual corporation(虚拟公司)、virtual community(虚拟社群)、virtual library(虚拟图书馆)等等。在virtual reality之下将有一个族谱或系谱,祖宗的姓和名不正,系谱必将乱套。试想如用“灵境”或“临境”为virtual reality定名,则virtual corporation或virtual library是否将定名为“灵(临)公司”或“灵(临)图书馆”呢?这会使以后的术语定名工作太不好做了。看来,科技术语的命名也必须重视整体论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