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自然伦理不是把自然物作为"伦理主体"所形成的人与自然之间的伦理,而是把自然物作为"伦理对象"而实现的人与自然之间的伦理.自然伦理最终要落实在人对自然物的审美活动之中.自然伦理的本质决定了自然伦理的辩证法:人与伦理法则的契合是这一辩证法的逻辑开端,它必然扬弃为人与自然之间的审美伦理,从而实现人类中心主义与自然中心主义各自在对方中完成自身.  相似文献   

2.
生态伦理的文化进化基础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人类应当把道德翔不扩展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之中,道德的进化是人类文化进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道德进化是一个人类自身不断革命的进程,道德进化不能终极于人类社会共同体之内,道德的出现标志了人对自身天性或血关系的超越,而生态伦理的出现则意味着对人类中心主义的超越,是人类在地球上的道德进化的真正完成。在自然面前,我们今天所要做的事情就是努力去实践这个伟大的生态伦理。  相似文献   

3.
生态旅游的生态伦理抉择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20世纪70年代生态伦理学的勃兴和80年代后开始盛行的生态旅游,是后工业化时代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新的认知和新的实践。生态旅游满足人对自然的精神需要,但生态旅游以其伦理标识区别于其他形式的依赖于自然资源的旅游。生态伦理的人类应当保护自然的道德命令支持生态旅游发展,但生态旅游所选择的是人类中心主义,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伦理没有在生态旅游实践中得到支持。  相似文献   

4.
在现代性的伦理话语中,表面上将自然与环境作为同一个概念来使用,而实际上暗含着根本性的转折:从自然向环境的重心转移,反映了人对自然态度的变化,并预示着人与自然之间关系恶化的趋向。由是观之,环境伦理不过就是现代社会伦理的延展,尚未改变保护自然的伦理次序:把原有的基本社会道德规范加以推广,把生态平衡作为一种重要的工具价值加以重视,以为就此达到了环境伦理的目的。与此不同,生态伦理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道德关系,最终会对人的社会现实生活产生影响,触及人的根本利益。  相似文献   

5.
可持续发展伦理能够取代生态伦理学吗?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通过分析可持续发展伦理思想的观点、性质及其与生态伦理学各学派之间的理论关系,说明试图以“可持续发展伦理”统一人类中心论和非人类中心论,或者取代生态伦理学的主张是没有理论根据的,也是缺乏实践意义的。  相似文献   

6.
农业是人类生存的基础,但是农业源和工业源业已成为全球生态胁迫的主要来源。为了获得一种良性的人与生态的互动关系,人们有必要在生态伦理逻辑下对农业行为进行重新认知。这种逻辑认知主要围绕下述方面展开:农业的哲学轮廓、农业生态伦理内涵的动态表达、农业的道德内涵以及农业的功利性探讨。这将有助于社会建构对基于生存需求的生态伦理的理解,同时有助于培育技术思维范式下的理性的生态超越意识。  相似文献   

7.
关怀伦理重视关怀、情感、责任、情境、公平等的表达,成为了众多学者在各种论述中重要的价值观取向。生态女性主义的关怀环境伦理在关怀伦理的基础上建构起体现爱与关怀的生态伦理文化,这是目前生态文化的一种新的伦理道德转向。对于关怀伦理学来说,必须加入生态思想的观点,才能扩展其理论的适用范围,因此,我们暂且以关怀伦理学为架构,从生态女性主义的论述中重新诠释关怀伦理学在环境议题中的拓展。  相似文献   

8.
人对自然有必然的伦理关系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相似文献   

9.
自然的价值与价值的本质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4  
  相似文献   

10.
科学技术的对象是自然,自然所蕴含的三重特性及其所伴随的三个历史阶段逐渐为人类所认知,并显示出独特的生态伦理价值。第一阶段,自然具有自在性,表现为抽象性、实体性和复多性。其生态伦理价值在于人对自然的崇敬和畏惧。第二阶段,自然具有他在性,表现为不可知性、历史偶然性和人的意志能动性。此阶段内,上帝凌驾于自然之上,不仅表现出宗教对自然的压制,而且也逐渐展现出人与自然对立与割裂。第三阶段,自然具有有机性,表现为科学技术的构成、技术理性资本化与自身矛盾。生态伦理价值所展示的则是人的关怀,形成人与自然的既对立又同一的有机整体。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当今生态文明的主题。自然生态既是科学的奠基性实体,也是技术的对象,更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  相似文献   

11.
12.
一切自然物皆为康德所说的“绝对无条件者”的内在环节,故都因分有理性而获得绝对的存在价值。但人是有自觉理性存在者,而其他自然物则为自在理性存在者。因此,自然伦理不是自然物的伦理,而是人把自然物作为“伦理关涉者”而产生的“人”的伦理。自然伦理的绝对法则乃是把包括人在内的一切自然物均作为“伦理关涉者”的绝对无条件的根据。人对自然物的敬重乃是出于对“绝对无条件者”的敬重,进而是人对人自身的敬重。  相似文献   

13.
列维纳斯和布伯关于生态伦理的分歧是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争论的又一形态。为了化解主客模式对自然的客体化和工具化,布伯主张超越主客关系的非人类中心主义。但是列维纳斯批判布伯的非人类中心主义具有形式主义的特征。列维纳斯对布伯的质疑,主要以非对等的非对称关系为前提。通过对此质疑的分析,可以初步得出结论,以平等的非对称关系为前提能够建立一种以人的责任为中心来回应人与自然共在关系的生态伦理。  相似文献   

14.
论“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意蕴及其得失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本文发掘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意蓝,评价了“天人合一”的得失,指出“天人合一”忽视对自然奥秘的探索,不利于自然科学的发展,现代意义上的“天人合一”应建立在科学高度发达和人对自然规律充分把握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15.
发展伦理作为社会发展的一个价值维度,是对人类发展机制的规范和对这种规范约束的价值肯定与自觉.问题是,传统意义上的伦理调整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人际关系.而且,这里的人,即伦理主体是以个人为基础的(推而广之,兼及集体).  相似文献   

16.
生态伦理:文化·功能·边缘化关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生态化理念是传统生态伦理的核心内容,生态化理念的研究意义就在认识生态伦理的功能。但无论是生态理论的传播还是生态伦理功能的发挥,都有赖于环境保护的主体-人的现实生存问题的解决,尤其是经济发展过程中边缘化人群生活问题的解决,因此,生态伦理应经予边缘化人群确实的关注,才能达到生态化的伦理目的。  相似文献   

17.
生态道德与人类素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生态道德是可持续发展的伦理意蕴,体现了人类素质中科学素养,精神价值和道德水平的提高。因此,修正生态价值意识,升华生态美的意识,树立绿色和适度消费观念等方面,是提高人类道德素质的时代需要和崭新内容。  相似文献   

18.
论不同时空下企业技术创新的三维伦理边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企业技术创新不仅是一项技术层面的经济活动,更是一项涉及多维伦理价值判断的伦理活动。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在“自然”时空、“关系”时空和“价值”时空组成的“三维”时空中,应分别遵循“不伤害原则”、“正当性原则”和“人本化原则”的伦理边界。  相似文献   

19.
中德科学技术伦理研讨会在德国首都柏林举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德科学技术伦理研讨会于 2 0 0 3年 1 0月 6日— 1 0日在德国首都柏林举行。这次学术会议是由柏林理工大学哲学-科学哲学 -科学史及技术史系和大连理工大学人文学院联合举办的 ,中德科学促进中心予以资助。1 0月 7日会议正式开幕。在开幕式上 ,柏林理工大学副校长Prof.Dr.Luci nneBlessing致欢迎辞 ,大连理工大学刘则渊教授和柏林理工大学Prof.Dr.HassPoser介绍了会议主题和筹备经过 ,德国哲学学会主席、柏林理工大学哲学系主任Prof.Dr.G櫣nterAbel以及中德科学促进中心负责人Dr.RobertPaulK nigs与中国驻德大使馆一等秘…  相似文献   

20.
环境伦理的三层境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中心论”与“非人类中心论”之辩,存在共同的前提性错误:将不同逻辑层面上的问题置于同一层面,试图得出非此即彼的结论。环境伦理学要走出这一话语圈套,向前推进,需要区分三层境界:朴素的人类中心论、无立场的众生平等论、既人类立场又超人类立场的众生和谐论。环境伦理学根本问题是要在人类立场与超越人类立场之间保持适当的张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