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是绿色植物的基本生命活动,在光合作用过程中植物吸收二氧化碳,在呼吸作用过程中植物又释放二氧化碳,这是绿色植物正常的二氧化碳交换现象。除此以外,在某些情况下还有一种不正常的二氧化碳交换现象。Emerson与Lewis(1941)首先确实地证明小球藻中的这种不正常的现象,就是小球藻照光后的数分钟内骤然释放相当量的二氧化碳,当转入黑暗后不但不释放二氧化碳反而吸收二氧化碳。这种吸收现象持续时间较长,而且,它的强度低于呼吸作用的强度,因而不易被发现。小球藻在光下骤然释放二氧化碳的量与它在黑暗中逐渐吸收的量大致相等,这现象称为二氧化碳骤发现象(Carbon Dioxide Burst),亦称为第一Emerson效应(First Emerson Effect)。  相似文献   

2.
厌氧生物处理碳水化合物废水时,投加碱度是一项主要的花费。本试验将ASBR反应器产生的沼气(约50%CO2)通过气体吸收装置使CO2分压降低到10%~20%,以达到减少碱度需求量的目的。试验中以水为吸收剂,采用间歇运行、气体循环的方式,用小试规模的鼓泡塔,研究了不同循环气量、气液比时二氧化碳去除率,证实了间歇式鼓泡塔物理吸收生物气中CO2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温室效应、酸雨现今已被公认为威胁人类生存环境和地球生态平衡的两大公害。构成这两大公害的主要有三种气体,即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和氧化氮。这三种气体的大量产生是人类在经济活动中使用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矿物燃料的结果。如一座100万千瓦的燃煤电站每年烧煤约300万吨,产生二氧化碳700万吨,二氧化硫12万吨,氧化氮2万吨。统计表明,全球使用矿物燃料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占二氧化碳总排放量的66%,其中燃煤发电所排放的二氧化碳约占24%。在英国,向大气中排放的二氧化碳约41%来自燃煤,35%来自烧油,  相似文献   

4.
为减少污泥干化过程中所释放臭气对环境的影响,对比研究了不同碱性添加剂对污泥干化臭气释放的抑制效果,以及不同吸附剂对污泥干化臭气的吸附效果.研究结果表明:污泥在干化前添加碱可以有效抑制含硫臭气的释放,尤其是酸性气体H_2S和SO_2的释放,并且所添加碱的碱性越强、抑制效果越好,在250℃下释放的气态硫化物总量不到样品中总硫含量的1%.在污泥直接干化尾气条件下进行吸附试验,发现分子筛与菌液对含硫、含氮气体吸收效果优于水和Na_2CO_3溶液,不再与气体的酸碱性相关,对于多数气体的脱除率都能达到90%以上.相比添加碱抑制臭气释放的方法,臭气产生后利用不同介质吸附对臭气排放的控制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5.
湖相碳酸盐岩有机质热演化产物及其碳同位素组成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泌阳凹陷第三系核桃园组核三段湖相碳酸盐岩的热模拟实验,对有机质演化特征、释放气体组分及含碳气体碳同位素组成特征获得了以下认识:(1)释放气体主要以二氧化碳和烷烃类气为主,含有少量烯烃气体,在300~400℃时达到气体释放峰,随温度的升高,C4~C5较重烷烃气含量增加。二氧化碳随温度的升高释放量增大,主要为碳酸盐分解贡献;(2)含碳气体碳同位素随温度的升高增重,在气体释放峰温度段350℃左右时发生明显“转折”,碳同位素组成明显变重,结果造成在不同的热演化阶段碳同位素值有较大范围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提出了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零排放新思路设计,该设计具有高发电效率、温室气体零排放、回收利用二氧化碳以及使用环境友好的可再生循环二氧化碳吸收材料等优点.此外,还介绍了电池构件材料以及二氧化碳吸收材料的制备,最后测试了材料的二氧化碳吸附性能.结果表明最大体积吸收比可高达993倍,最佳吸收温度为700 ℃,同时可实现在800 ℃以上2 h内将所吸附的二氧化碳完全解析.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温度不均匀性对低温控制吸收池中气体吸收的影响,建立了桌面不锈钢体低温控制吸收池体积分数标定装置,并使用自行编制的大气辐射传输软件ARH iRS进行模拟计算.实验结果和数值模拟计算结果表明,长1m,充满1.01×105Pa二氧化碳(CO2)气体的吸收池,由于吸收池内外温差导致内部温度不均匀分布(吸收池中轴向温度呈中心对称分布,且吸收池中间的气体温度较低,两端靠近窗片处的温度比中心温度高276~278 K),温度不均匀分布对吸收池气体吸收透射比的影响不大于0.05%,对反演体积分数的影响不超过0.80%,能够满足体积分数定标的需要.  相似文献   

8.
阐述了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排放对地球环境的影响,总结了二氧化碳的吸收方法及其在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展望了二氧化碳作为资源化学品的前景.  相似文献   

9.
这是一种常见的矿物,它可以消除燃烧气体中的二氧化碳,但在其自然状态下这种功效却是极其缓慢的。现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正在改变蛇纹岩,以使其在几小时内便可将矿物燃料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吸收掉,而不再要很长的时间。  相似文献   

10.
提出了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零排放新思路设计,该设计具有高发电效率、温事气体零排放、回收利用二氧化碳以及使用环境友好的可再生循环二氧化碳吸收材料等优点。此外,还介绍了电池构件材料以及二氧化碳吸收材料的制备,最后测试了材料的二氧化碳吸附性能。结果表明最大体积吸收比可高达993倍,最佳吸收温度为700℃,同时可实现在800℃以上2h内将所吸附的二氧化碳完全解析。  相似文献   

11.
我们都知道,热带雨林会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产生氧气,它对于减缓温室气体对气候变暖的影响,以及改善大气环境状况起着重要的作用。地球上氧气总量的40%是由亚马孙热带雨林产生的。此外,由于亚马孙热带雨林温暖湿润,形成了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它的面积只占全球面积的6%左右,却有着一半以上的生物物种。然而近几十年来,  相似文献   

12.
无污染砷碱渣处理技术工业试验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锑冶炼产生的砷碱渣为原料,在80 ℃下,搅拌约2 h浸出脱锑;在脱锑后液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脱除碳酸盐;调整脱碱后液的pH值,在酸性条件下加入适量的硫化钠脱除砷."无污染砷碱渣处理技术"工业试验结果表明:锑和铅的回收率分别达到99.0%和99.6%;砷、碱和硫酸钠的浸出率分别达到90%,99%和100%;碳酸盐中碱含量达到95%,砷含量在1%左右;砷硫化物中砷含量达到37%;在脱砷过程中产生的少量硫化氢采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吸收液返回脱砷系统;水溶液闭路循环,无废水外排;锑精矿、碳酸盐返回锑冶炼;砷硫化物、硫酸钡作为产品销售.采用该技术无废气、废水、废渣产生,工艺流程简单,操作条件容易控制,设备投资少.  相似文献   

13.
焊接最早采用的焊接技术是锻焊,而后经过几百年的发展,人们发现在焊接过程中,处于高温状态下的金属会与大气中的氧气和氮气发生化学反应,因此产生的空泡和化合物将影响接头的强度,。因此,人们发明了通过保护器来隔绝熔池和大气,避免发生化学反应,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就是其中一种,现今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中,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在低碳钢和低合金钢结构焊接中具有成本较低,生产率高,操作方便等优点,是近年来我国普遍推广使用的焊接方法。但是,如果对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不了解或是操作不当将会产生很多的问题。下文将就二氧化碳保护焊的原理、构成以及因操作不当等造成的各种缺陷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4.
离子液体中CO_2固定过程的研究和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氧化碳是大气中的重要温室气体之一,以其为原料并将其固定在离子液体中加以回收利用已成为二氧化碳利用的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离子液体的结构-性质、功能化离子液体的制备及应用也是未来国际上的研究重点.介绍了国内外用于气体吸收的功能化离子液体的结构以及合成,阐述了离子液体在固定CO2气体方面国内外的研究进展和应用概况,并对离子液体固定二氧化碳的理论基础研究和应用前景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汽车内空气的污染与健康驾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汽车的内装饰可能释放大量有害气体,这些气体浓度随温度升高10度而增加约一倍.由于人的呼吸,数分钟后,在封闭的车内二氧化碳就会超标,使用车内循环的空调设施,无法改善车内空气质量,反而可能由于合适温度而产生的舒适感觉,忽视了不良气体的危害.交通高峰时间、车辆拥挤路口和地段、以及行驶在尾气排放污浊的车辆后面,车外的空气质量可能更差,不适宜通风换气.对如何减少车内释放有害气体的危害,汽车通风的时间、地点,车内外空气循环装置模式的使用方式等方面,给出了健康驾驶的几项原则建议.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不同热解条件下煤中氮的释放 ,三个不同煤阶的中国煤样在 5 0 0~ 90 0℃之间以固定床和滴落式的反应器进行热解 ;考察了煤种、终温、粒径对于NOx 前驱物 (NH3 和HCN)在热解过程中释放的影响 ;产生的含氮气体 (NH3 和HCN)被相应的酸和碱吸收后用离子色谱测量  相似文献   

17.
煤热解过程中NOx前驱物气体脱除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不同热解条件下煤中氮的释放,三个不同煤阶的中国煤样在500-900℃之间以固定床和滴落式的反应器进行热解;考察了煤种、终温、粒径对于NOx前驱物(NH3和HCN)在热解过程中释放的影响;产生的含氮气体(NH3和HCN)被相应的酸和碱吸收后用离子色谱测量。  相似文献   

18.
水泥工业是二氧化碳排放大户,准确科学计算水泥生产企业二氧化碳排放量有助于我国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开展。本文在参考《2006年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所推荐计算水泥生产二氧化碳排放量优良作法的基础上,以生产设备为依据分类二氧化碳排放源,根据进出设备的物料种类和数量以及能耗情况,依据物料衡算,分设备计算二氧化碳排放量,累加估算水泥生产企业水泥生产过程二氧化碳总排放量。研究表明:二氧化碳排放量大的设备是预热器、分解炉和回转窑;以日产4000t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线企业为例,水泥生产企业电力消耗间接产生二氧化碳排放量是0.114156万t,占整个企业二氧化碳排放1.63%,碳酸盐分解产生二氧化碳排放量是68.62万t,占整个企业二氧化碳排放64.26%,燃烧煤产生二氧化碳排放量是36.42万t,占整个企业二氧化碳排放36.42%;二氧化碳总排放量是106.7875万t。  相似文献   

19.
 据英《新科学家》1999年10月2日报道:英国汉诺威达特茅斯专科大学的XiahongFeng最近研究发现, 大气中温室气体含量增加会导致干旱地区树木更快地生长。这一发现使在干旱地区种植树木减缓全球变暖的理由更加充分起来。Feng发现, 在过去200年中, 特别是在20世纪, 由于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加, 大多数乔木的生长加快。在大气中, 因人类的活动而增加的二氧化碳约有一半会迅速消失。通常认为, 这些二氧化碳有一部分是被海洋吸收了, 其余部分则多是被温度较低的北美和欧洲地区的森林吸收的。但Feng的研究结果表明, 干旱地区的森林吸收二氧化碳的作用可能比其它任何因素都重要。  相似文献   

20.
利用表面活性剂溶液产生的二氧化碳泡沫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二氧化碳气体流度,发挥二氧化碳的驱油优势,但表面活性剂在地层中吸附量大,在高温高盐环境中稳定性较差。纳米颗粒可用作稳泡剂提高二氧化碳泡沫稳定性。分析了纳米颗粒用于稳定二氧化碳泡沫的优势;从纳米颗粒与界面的相互作用及颗粒与颗粒之间的相互作用两个方面综述了纳米颗粒对于二氧化碳泡沫的稳定机理,主要包括脱附能理论、最大毛细压理论以及颗粒间相互作用形成的网络结构理论;总结了纳米颗粒疏水性、粒径、颗粒浓度、矿化度、温度以及压力对二氧化碳泡沫的产生及稳定性的影响;分析了利用纳米颗粒稳定的二氧化碳泡沫对二氧化碳气体的流度控制效果以及驱油效果,提出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