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为了分析无线射频识别(RFID)安全协议的数据去同步化攻击问题,对串空间模型进行了扩展,引入了分析RFID安全协议数据去同步化攻击的能力,并给出了数据去同步化攻击的判定定理.在扩展的串空间模型下,对近年来提出的一个基于哈希函数的RFID安全协议和一个无需后端数据库的RFID认证协议进行了分析,发现了针对这2个RFID安全协议的数据去同步化攻击,该攻击破坏了协议的可用性.分别对这2个RFID安全协议进行改进,改进后的RFID安全协议克服了存在的安全隐患,能够抵御数据去同步化攻击.  相似文献   

2.
物联网环境下RFID电子标签通常具有明显的群组特性,传统单标签认证协议已不能满足这种需求,标签的群组特性对RFID安全认证协议的设计提出了新的挑战.基于广义逆矩阵,以合理平衡安全和标签的成本为原则,设计了一个符合EPC Class1Gen2标准的组证明RFID协议GIM-GP,并从安全性、匿名性、离线性、独立性和高效性五个方面对其进行分析.该协议具有处理群组标签认证的能力,为物联网环境中低成本标签的群组认证提供了一个新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RFID技术的系统组成及工作原理进行概述,对RFID技术在国内外图书馆中应用的实例进行分析,并对使用RFID技术的利弊进行比较,得出应在图书馆中推广使用RFID技术的结论,并指出RFID技术在图书馆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周柏春 《天津科技》2008,35(1):60-61
对RFID技术进行深入的分析,揭示了该技术的作用原理,阐明了它在防伪工作中的作用,并举例说明。指出RFID在证件和防伪技术方面的应用将越来越多,最终形成RFID产业的重要领域。  相似文献   

5.
谷冬冬 《科技信息》2012,(1):433-434
本文介绍了RFID技术在图书馆中的应用,提出了RFID技术和传统条形码相比较的优势,并指出了RFID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最后对图书馆中的RFID技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随着新一轮工业革命中物联网技术的兴起,无限射频识别(RFID)技术作为物联网感知层的关键技术正不断发展。首先,介绍了RFID技术的基本原理以及典型的工作频率特征;针对技术标准、数据内容标准、性能标准和应用标准对比了RFID技术三大标准组织(ISO标准组织、EPC Global标准组织、UID标准组织)的标准体系,并结合中国RFID技术标准方面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接着,基于物联网与RFID技术的结合,重点梳理了近一年来RFID技术在智慧图书馆、智能零售、智能物流、智能医疗与残障服务等领域的国内外应用进展。最后,分析了RFID的未来核心技术、标准化、绿色环保方面的发展趋势以及与应用结合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7.
对2004年以来国内关于RFID在图书馆的应用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了分析,采用归纳的方法对RFID在国内图书馆的应用研究进行了综述,指出了RFID在图书馆应用中的优势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8.
该文针对现今RFID系统应用的安全威胁进行了分析,分析了RFID的安全系统对于硬件设计的需求,基于DES加密算法的理论,提出并设计了一个适用于RFID系统的加密模块,保护RFID标签和读写器通信过程间的通信数据,使用ModelSim软件对设计出的模块进行自底向上的仿真测试,保证每一个子模块满足整体模块完成加密算法的功能。并使用ISE硬件设计软件对代码进行综合设计,获得综合生成的模块电路。设计技术指标达到860~960M、95dBm、40~640kbps,实现了将明文/密文进行加密/解密的方式,达到提高RFID通信安全性的目标。  相似文献   

9.
针对RFID系统的Gen-2类标签容量有限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Gen-2标签的RFID认证协议,将标签32位ID号分为低16位和高16位,利用标签的CRC-16位生成相应校验码作为密文传输.该协议避免了已有协议在安全性方面的5个缺陷,提高了数据库查询速度、降低了RFID标签的设计成本.并利用BAN逻辑对所提出协议的目标、假设和消息传递进行形式化分析,从理论上证明了该协议是安全可达的.  相似文献   

10.
通过研究对融合物理层硬件信息与应用层协议的射频指纹(Radio Frequency Frgerprints,RFF)进行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认证问题,发现射频指纹RFID认证协议中存在的安全缺陷,对其进行改进.改进协议在融合RFID标签射频指纹的基础上进行挑战与应答.并进行RFID标签检测、存储与声称射频指纹的比对.性能分析与BAN逻辑形式化证明的结果表明,改进协议克服了原有缺陷,具有对抗有关RFID标签克隆攻击的能力.实现了RFID系统的高强度认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