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通过对福建省近岸海域海水水质现状进行评价,进一步分析影响近岸海域水质的污染物主要来源,为管理部门制定合理的近岸海域污染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该文根据2006年~2010年泉州市近岸海域水质监测数据结果,对该海域的水质现状进行评价,并采用秩相关系数法对水质变化趋势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3.
谢丽云 《海峡科学》2011,(6):91-93,96
采用单因子指数法,对漳州市近岸海域水质污染状况进行评价。采用秩相关系数法,检验5年来的污染趋势,分析主要污染因子,并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4.
根据《福建省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修编)》(2011年~2020年)中新划定的环境功能区,结合2012年福建省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监测资料,对福建省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进行水质评价及富营养化评价。结果表明,2012年福建省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海水水质总体呈一般水平,海水总体为轻度富营养化,富营养化程度主要受无机氮和活性硫酸盐两项指标影响,化学需氧量对其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5.
在辽宁省6个沿海城市中,盘锦海域污染最重。二类区4个点位中,监测结果差距较大。本文根据盘锦海域位于河口地区的特征,对海水水质状况进行分析,采用环境污染置信水平排序法的方法进行评价,找出了污染原因,提出了对策,建议在加强治理和管理的同时,针对位于河口地区的特性在海域达标和海域标准修改问题上进行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6.
7.
福建省近岸海域环境质量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2004年~2008年全省近岸海域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福建省近岸海域环境质量现状和发展趋势,为污染防治和近岸海域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采用综合分类指数对2007—2011年塘沽近岸海域监测数据进行评价分析和讨论,用来找出滨海新区塘沽近岸海域水质变化规律及其污染产生的原因,从而为治理近岸海域水质提出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9.
湄洲湾环境监测站于2008年8~9月对石狮市近岸海域进行4个航次的调查监测。文章介绍了此次调查的方法和结果,并针对石狮市近岸海域的环境质量现状,提出了相应的污染防治建议。  相似文献   

10.
根据《近岸海洋生态健康评价指南》中的"河口及海湾生态系统生态环境健康评价方法",利用2006年~2010年以来福建省环保厅的近岸海域监测网络的监测数据及相关文献资料,对福建省近岸海域的海洋生态健康状况进行分析评价。评价结果显示:福建省近岸海域生态系统健康指数为60.3,处于亚健康状态,其中水环境、沉积物、生物残毒和栖息地环境处于健康状态,而生物处于不健康状态。根据当前实际情况,该文从法律保障、管理机制和补偿机制等方面提出了适合保持生态健康的具体策略,为推动福建近岸海域经济发展与海域生态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福建省近岸海域主要港湾水质模糊聚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取对福建省近岸海域港湾水质影响较大的8个指标,对福建省近岸海域9个主要港湾进行模糊聚类分析,根据不同的置信水平客观分类,归,把福建省近岸海域9个主工港湾分成3类,并分析其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防治近岸海域港湾水质污染的一些有效措施,其重点加强对污染源的控制,并配合其它措施协同进行。  相似文献   

12.
近岸海域污染物迁移转化的三维水质动力学模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研究近岸海域环境中多组分的水质动力学模型为目标,在分析近海环境中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的基础上,针对这种多因素作用下的复杂过程,将污染物扩散输移的湍流模型与多组分污染物的生物、化学转化模型相结合,建立了统一考虑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综合作用的近岸海域多组分三维水质动力学模型,模型可同时模拟水温、盐度、悬浮固体、大肠杆菌、生化需氧量、溶解氧、有机氮、氨氮、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藻类、腐植质以及营养物质氮、磷、硅等多个水质状态变量及其相互作用,成功地应用于近岸海域的水质模拟.为海域环境影响评价、环境规划、环境管理、污染控制及综合防治等提供科学依据和可靠的手段.  相似文献   

13.
浅析近岸海域富营养化与赤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凯杰  郝洋  王千 《天津科技》2010,37(5):47-49
水体富营养化是全球普遍存在的问题。随着工业化程度的提高、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世界人口的不断增加,人类活动越来越频繁和深刻地影响着海洋环境。其中,近海水域富营养化已经成为沿海国家的一个重要的水环境问题。阐述了富营养化的成因、控制因子、评价;对赤潮的危害和防治措施进行了论述,并提出防治建议。  相似文献   

14.
 泥沙输运过程是研究海洋环境问题的一个基础课题,水流挟沙力是近岸海域泥沙输运研究的一个关键技术。通过对国内外海洋水流挟沙力研究成果的分析,分析了各类水流挟沙力公式应用的可能性和局限性,综述了波、流共同作用下的挟沙力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5.
从福建省近岸海域管理现状出发,分析了福建省海洋环境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针对加强法制建设,完善区域性海洋环境保护法规体系、制定政策措施,强化环境管理、大力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等各项环境管理制度进行探讨,提出了福建省近岸海域环境保护管理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常规监测点位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近岸海域常规监测布点中应用总体均值μ区间估计法处理调查监测资料,通过确定代表性海域达到保证布点代表性的目的,并讨论了这种方法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连云港近岸海域富营养化水平的季节性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营养状态指数法,并结合CN/CP的潜在性富营养化划分方法,以2012年5月~2013年2月连云港近岸海域4个季节的水质调查资料为基础,分析了该海域4个季节的富营养化水平及CN/CP的关系,同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探讨.结果表明:(1)连云港近岸海域水体基本呈富营养状态,4个季节的富营养化指数的平面分布特征基本相同,主要表现为近岸高、离岸低,由沿岸向离岸方向逐渐降低的趋势;4个季节的富营养化指数均值秋季EI(2.06)春季EI(1.58)冬季EI(1.53)夏季EI(1.42),富营养海域的面积由大到小依次为秋季、春季、夏季、冬季,富营养程度较严重的区域主要位于排淡河口和灌河口附近海域.(2)连云港近岸海域4个季节均处于磷中等限制潜在性富营养水平,不同季节CN/CP比值由大到小的顺序依次是夏季(138.1)、春季(110.7)、秋季(86.3)、冬季(65.1).(3)连云港近岸海域富营养水平与盐度、pH和溶解氧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表明陆源径流对该海域海水的富营养化水平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8.
浙江近岸海域浮游动物的生态分布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2006年调查数据,研究浙江近岸海域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优势种组成、生物多样性指数等生态指数及其随区域、季节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种类组成方面,共有浮游动物164种,其中桡足类,水螅水母类,浮游幼虫类所占比例较高,其区域分布特征为浙江北部>浙江中部>浙江南部>杭州湾;随季节变化明显,总体上呈现夏秋多,春季较少特征。优势种组成和群落结构受水文要素影响明显,在不同的区域、季节都表现出显著的差异。密度和生物量随区域、季节有相同的变化特征,都表现为浙江北部>浙江中部>浙江南部>杭州湾,夏季>秋季>春季海域生物多样性指数的区域变化特征表现为浙江中部>浙江南部>浙江北部>杭州湾;在不同海域生物多样性指数的季节变化特征都表现为秋季>夏季>春季。浙江近岸海域浮游动物物种丰富,群落构成多样化,并且受海流、水团、温度等水文要素影响较显著。  相似文献   

19.
为全面了解广西北部湾近岸海域营养盐与富营养化程度,于2021年8月和2022年1月在珍珠湾、钦州湾、廉州湾、铁山港和涠洲岛海域共27个站位采集表层水,分析营养盐浓度,并运用营养盐限制因素评价方法和富营养化指数法分析营养盐结构特征和富营养化状况。结果表明:广西北部湾近岸海域夏季表层水体溶解态无机氮(DIN)、磷酸盐(PO43--P)和硅酸盐(SiO32--Si)均值分别为0.177 mg/L、0.019 mg/L和0.578 mg/L,冬季三者分别为0.162 mg/L、0.021 mg/L和0.324 mg/L,营养盐浓度均为SiO32--Si>DIN>PO43--P;其中DIN和SiO32--Si平均值在夏季高于冬季,而PO43--P为夏季略低于冬季。各海湾营养盐浓度大小依次为铁山港和钦州湾>廉州湾>...  相似文献   

20.
近岸海域环境容量的价值及其价值量评估初探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在分析海洋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基础上,着重对以功能形式服务于人类的海洋环境容量的环境资源属性及其价值量的形成和影响因素等作了分析与探讨.结果表明,海域水环境容量的价值取决于自然、社会、经济及科学技术水平等诸多因素,但在特定的社会、经济及科技条件下,其大小与海域水环境容量资源的资源量成正比.本文还以厦门西海域为例,介绍如何运用市场价格信息对于某一特定的海域其已知的环境总容量的价值进行初步的货币化评估.本文的结果将为海域环境容量有偿使用的收费计量提供理论依据和简单实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