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单晓蓉 《科技信息》2012,(25):35-37
中国和德国是世界第一及第二大出口国。多年来,德国一直是中国在欧洲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也是欧洲对华投资和技术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自2002年起一直是德在亚太地区最大和欧盟外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中德双边经济贸易已经成为两国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部分。21世纪以来,中德双边贸易先后经历了快速发展阶段、全球金融危机以及目前的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带来的经济低迷阶段。如何更好的发展中德双边贸易成为一个重要问题,这也关系到中欧经贸关系的稳定。因此本文通过对中国-德国双边贸易总量、商品结构以及产业间贸易程度的研究,分析了中德双边贸易关系的现状、特点,及目前发展中的不利因素,最后对中德双边贸易关系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
从文化认同的视域下,采用文献资料法、历史对照法、个案分析法、专家访谈法等对欧洲职业足球发展较发达国家进行分析,沿着欧洲职业足球文化发展历史进程,展现欧洲人将风靡世界的现代运动与自身文化相结合,利用职业足球文化不断冲突、认同、融合的过程推动欧洲职业足球运动整体的发展,随着全球一体化发展的步伐,在各自寻求自身文化身份的同时,为中国职业足球文化的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目前,欧洲一体化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走在世界各区域一体化的前面。在这一发展进程中欧洲文化认同起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它促进了欧洲一体化的发展,但各国的文化差异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着欧洲一体化未来的发展。本文试对欧洲文化认同的产生、发展以及它对欧洲一体化的作用进行分析,以更好地了解欧洲一体化的进程和前景。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经贸问题一直是中国和欧盟发展双边关系的主要关注点,双方在这个领域的合作也取得了巨大成就,彼此均获益颇丰。欧盟委员会最新一份对华政策文件认为,中国的发展给欧洲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已经失衡。在竞争上升之时,中欧迫切需要扩大双方的共同利益。欧洲正面临一个重要的历史发展当口。  相似文献   

5.
2月20日~24日,美国总统布什展开了为期五天的欧洲之旅。他在布鲁塞尔发表演讲时调侃自己:“此次欧洲之行,我是踩着前人的巨大脚印在前进。两个多世纪之前,本杰明·富兰克林在一片欢呼声中踏上了欧洲大陆的土地,当时在欧洲几乎没有一个人不把他称为朋友。我一直希望能得到和他一样的欢迎程度。不过,国务卿赖斯告诉我,我应该做一个现实主义者。”这里提到的本杰明·富兰克林,是18世纪美国最伟大的科学家、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1775年他几次作为北美殖民地代表到英国谈判。独立战争爆发后,他参加了《独立宣言》的起草工作。1776年,已经70高龄的富兰克林又远涉重洋出使法国,赢得了法国和欧洲人民对北美独立战争的支援。  相似文献   

6.
中国文化史上三次大规模的翻译高潮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影响深远,主要体现在社会意识形态、语言和文学方面。可以说,中国文化延绵数千年,一直发展到今天,翻译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7.
黄凡 《科技信息》2011,(14):I0376-I0376,I0379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西方人对中国最初的认识就是从瓷器开始的。中国的英文表述China,还有另外的一层意思即为瓷器。可见在西方人观念中,瓷器即代表中国。在中世纪的欧洲宫廷,瓷器就已成为欧洲上流社会的奢侈品,尔后长盛不衰。据文献资料和考古学报告的显示,我国最古老的瓷器起源于商周时期。瓷器的制作工艺在东汉时期发展日臻成熟。而在唐朝,瓷器开始大量外销。在唐朝外销瓷中,呈现了越窑青瓷,定窑白瓷和长沙窑瓷的三足鼎立之势。  相似文献   

8.
该文分四个阶段对中国与西欧文化的发展特征 ,进行了比较分析 :一是辉煌的古典时期 (远古———东汉 ) ;二是繁盛的中国文化与欧洲文化的大黑暗时代 (东汉结束———明的建立 ) ;三是中国文化的低潮与欧洲新文化的振兴 (明朝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 ;四是中国文化的振兴与西欧文化的继续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 )。  相似文献   

9.
文化认同是欧洲一体化得以实施和发展的前提条件和基础,但它还有另一面,即阻碍欧洲一体化深化和扩大的负效应。而欧洲一体化的精英决策者们往往忽略了后一点,因而使欧洲一体化进程受阻。文化认同是一体化的基本前提文化认同是欧洲一体化产生、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条件,这已经成为基本共识。尽管在对文化认同的内涵认识上还有差别,但几乎所有试图在本地区仿效欧盟实现一体化的各界精英,都在极力挖掘和宣扬本地区的文化认同(主张建立东亚共同体的人也是如此)。虽然没有明确的权威界定,但欧洲一体化赖以生存的文化认同,似乎可以包含以下几个主要方…  相似文献   

10.
文化创意产业之区域创新体系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华 《创新科技》2009,(9):26-27
<正>"创意产业"是指从个人的创造力、技能和天分中获取发展动力的企业,以及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开发可创造潜在财富和就业机会的活动。虽然欧洲、美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对创意产业提法不尽相同,但都认同文化创意产业的本质:以文化创  相似文献   

11.
 自国际原子能机构提出安全文化以来,中国一直致力于培育和发展核安全文化。本文回顾了中国核安全文化发展历程,将发展历程划分为前期探索、实践成长和快速发展3 个阶段,梳理了30 年来政府和企业核安全文化建设成果,提出了中国在持续推动核安全文化建设方面的主要工作方向。  相似文献   

12.
法国规范作为欧洲规范的主要组成部分,在欧洲规范中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在非洲很多法语区国家一直沿用法国规范。中国施工企业在非洲难免遇到采用法国规范的工程,该文根据在西非法语区国家公路工程实际施工经验,对施工中遇到的中国和法国施工的区别做简单介绍,并简要分析两者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
两千多年来,欧洲在不同时代和背景下一直以不同方式维系着自己的统一性。罗马帝国的政治统一奠定了欧洲统一观念的历史基础;中世纪到近代的文化统一孕育了欧洲认同的情感基础;当代的经济统一夯实了欧洲走向政治统一的基石。欧洲历史上特有的三种统一方式的演变和发展,构成了当代欧洲统一发展的共同基础。  相似文献   

14.
欧洲文化是世界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吸收了多种文化成份,形成一种具有世界意义的文化体系。在中世纪,欧洲文化经历了它的特殊发展时期,出现了两条不平衡的走向。在西欧,古典文化随着西罗马帝国的崩溃,失去了继续发展的社会基础,一度出现倒退和停滞,走上了一条艰难曲折的发展道路。而在同一时期,拜占廷人接过了古典文化的火炬,在不断的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继承和发展了古  相似文献   

15.
栗月静 《世界博览》2012,(15):85-85
美闻人塑造了全球消费者的娱乐口味,并把美国人的观念灌输给了世界各地的人们。虽然大西洋对岸的“表弟”在地缘政治和军事实力上已然掌握了霸权,但是长久以来欧洲一直认为自己文化上的优势是不可挑战的:自地理大发现以来,只有欧洲才是伟大文学、高级时装和新时尚的诞生地。虽然美国文化已经传播到全球各地,但是欧洲人认为它是低端浅溥的,超人和好莱坞在毕加索和戛纳面前一钱不值。  相似文献   

16.
从弥生时代开始一直到江户时代,日本一直处于中国大陆文化的熏陶和影响下。这对日本古代文化的形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具体表现为汉字、儒学、佛教的东传以及古籍和艺术的传入等多个方面。可以说,日本文化正是在大量吸收中国古代文化的过程中加以创新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17.
文化播报     
《世界知识》2020,(7):76-77
2019年中国专利申请增长近三成欧洲专利局近日发布的2019年专利指数报告显示,2019年中国向欧洲专利局申请的专利数量达12247项,创下新高,比2018年增长29.2%,也是十个主要专利申请国家中的最高增幅。报告显示,2019年,欧洲专利局共收到了超过18.1万份专利申请,比2018年增长4%,创历史新高。申请数排行榜上前三名分别是美国、德国和日本,中国由去年的第五名提升为第四名。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高职教育有了较大的发展,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急需的应用性专门人才,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促进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进入新世纪,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以后,高职教育再一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经济和社会发展对高职教育寄予了更大的期望,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发展的机遇和社会的期望,高职教育必须走创新之路,必须在创新中发展自己,在发展中创新文化,在创新文化中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  相似文献   

19.
系统阐述了图书馆文化建设对于建设中国先进文化、形成学习型社会、实现图书馆事业可持续发展具有的重要意义。为使图书馆文化建设实现新的历史性发展,必须树立5个创新观念,在事业发展模式、图书馆建筑文化、图书馆结构、业务建设和技术方面实施创新建设。  相似文献   

20.
文化播报     
《世界知识》2022,(9):76-77
<正>清华大学中欧关系研究中心举办“俄乌冲突对欧盟及中欧关系影响”线上学术研讨会4月9日,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中欧关系研究中心举办“俄乌冲突对欧盟及中欧关系的影响”线上学术研讨会。本次会议与会专家和代表有:清华大学中欧关系研究中心理事会主席郑燕康、清华大学中欧关系研究中心理事会副主席史志钦教授、清华大学中欧关系研究中心主任张利华教授、中国社科院欧洲研究所所长冯仲平、中国社科院欧洲研究所副所长及研究员田德文、中国社科院欧洲研究所副所长及研究员刘作奎、中国社科院欧洲研究所研究员张敏、中国社科院欧洲研究所研究员孔田平、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研究所所长崔洪建、中国人民大学德国研究中心及欧亚研究中心研究员孟虹、中国海油能源经济研究院副研究员王晓光、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王朔教授、上海大学特聘教授江时学与希腊拉斯卡瑞德斯基金会驻华代表葛凤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