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呋喃噻吩齐聚物具有优异的性质,主要采用stille交叉偶联合成。有机氟化合物在各个应用领域都显示出独特的性能,目前合成氟代呋喃环的方法非常有限。由于氟原子较强的电负性,将氟原子引入芳香环使得邻位的C-H键易于接受亲核试剂的进攻,从而使简单的氟代化合物能够转变成较为复杂的结构。该研究发展了合成单氟呋喃类化合物的方法,以2-噻吩乙炔为起始原料,在碱的作用下合成单氟呋喃环骨架,并通过溴封端的噻吩-氟代呋喃-噻吩中间体与硼酸酯反应制备氟代呋喃-噻吩齐聚物,考察了氟代呋喃-噻吩齐聚物的结构等对样品的光谱吸收范围、发光波长和热稳定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从噻吩合成3-(3-噻吩酮)噻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噻吩作为起始化合物,经溴化、去α—溴、卤素—有机金属锂置换、酰化、羟基加成、氧化等6步反应,制备得到3—(3—噻吩酮)噻吩,总产率20%。3—(3—噻吩酮)噻吩是合成低能隙聚合材料聚合双噻吩芴酮PCDT、氰PCDM的重要原料。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道了3个噻吩寡聚物,在它们的侧链都含有三蝶烯结构.这些新型的化合物经过5步反应获得,其中包括区域选择性的溴化反应,Stille偶联反应,路易斯酸催化的Diels-Alder环加成反应.这些新型化合物可以用来合成以噻吩或蝶烯为单元的聚合物.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以3-甲基噻吩、NBS为原料的光引发及化学引发自由基溴化反应,发现光引发方法在低于25℃时只生成3-甲基-2-溴噻吩.L9(34)正交实验表明,化学引发方法在70℃、反应时间为3 h、3-甲基噻吩和NBS的摩尔比为0.9∶1时,3-溴甲基噻吩选择性最高,为52.4%.  相似文献   

5.
噻吩-2,5-二羧酸的合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噻吩 2 甲醛为原料 ,用Wolff Kishner 黄鸣龙反应将其还原为 2 甲基噻吩 ,再经酰化、溴仿反应制得 5 甲基噻吩 2 羧酸 ,最后经碱性高锰酸钾氧化制得噻吩 2 ,5 二羧酸 ,其IR、MS、1 H NMR谱图与结构相符 ,四步反应总收率为2 4 4 % .  相似文献   

6.
以3-溴噻吩为起始原料,依次经烷基化反应、N-溴代丁二酰亚胺溴化反应、格氏反应和聚合反应合成了区域规整的聚3-己基噻吩.通过热重分析、凝胶色谱分析研究了标题化合物的性能.  相似文献   

7.
以2,2′-二溴-5,5′-二(三甲基硅基)-3,3′-联二噻吩(3)为起始原料,通过丁基锂拔溴,氯化铜氧化偶联制备主产物环八四噻吩(TMS_4-COTh-1)和副产物环十二六噻吩(TMS_6-2).通过改变反应溶剂,即由乙醚改变为四氢呋喃,伴随副产物TMS_6-2的消失,制备TMS_4-COTh-1的产率从之前报道的40%提升至69%,表现出溶剂对反应的高效选择性.机理分析认为中间体二锂联噻吩的二聚体与三聚体在乙醚与四氢呋喃中的存在形式不同是造成产物分布不同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8.
探究了7种合成2-噻吩基苯酚的路线.以2-溴-苯甲醚和2-溴噻吩为原料,通过Kumada偶联反应,以65%的产率获得98%纯度的产物.  相似文献   

9.
噻吩并吡啶化合物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是一类非常重要的稠杂环.噻吩并吡啶化合物的合成方法从反应原料不同来区分,可分为以吡啶环为母环或以噻吩环为母环两种情形.该文主要综述噻吩并[3,2-b]吡啶、噻吩并[2,3-c]吡啶和噻吩并[3,2-c]吡啶等类型稠杂环衍生物的合成方法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0.
以2-甲基-3,5-二溴噻吩为原料通过溴代、suzuki偶合反应与全氟代环戊烯反应合成了1,2-双(2’-甲基-5’-(4-吡啶基)-3’-噻吩)全氟代环戊烯(BM-4-PTP),以IR,EA,ESI-MS和NMR进行合成产物的结构表征。通过扩散法用AgCF3COO和AgClO4与BM-4-PTP反应合成了两个Ag(I)配合物,用红外光谱进行表征。通过紫外光谱法研究了两个配合物在晶体相中的光致变色性质。结果表明:在合适波长的光激发下,伴随着在无色和紫色之间颜色的相互转换,配合物1和2在晶体相显示了可逆的光致变色反应,说明在晶体相两个配合物中的噻吩环均以反平行构型存在,二噻吩乙烯与金属离子的配位并没有阻止晶体相基于环化反应的光致变色性质。  相似文献   

11.
对噻吩催化剂K2O-Cr2O3/γ-Al2O3的制备进行研究.分析了以正丁醇和二硫化碳为原料合成噻吩时,催化剂的制备方法、碱质量含量和铬质量含量等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以γ—Al2O3为载体,采用分步等体积浸渍法,依次吸附铬酸和硝酸钾,制得的催化剂性能较好,且具有很好的重现性.当载体粒度为40~60目时,活性组分Cr2O3的质量分数为4.17%,助剂K2O质量分数为4.9%,制得的催化剂单程寿命为20h,噻吩收率为53.7%,超过了国外同类产品42%的收率。  相似文献   

12.
噻吩衍生物在临床上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噻吩衍生物广泛应用于多种驱虫药、抗艾滋病毒药、抗乙肝病毒药及抗感冒药、抗风湿药、抗糖尿病药及抗癌症药等数万种药物合成中,具有药效比其它药物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13.
为进一步研究希夫碱的优良性能,采取噻吩在正丁基锂作用下,与N,N'-二甲基甲酰胺(DMF)于-78℃无水无氧条件下反应得到噻吩二甲醛后再与苯胺反应,获取噻吩衍生物类苯胺希夫碱.反应以甲醇为溶剂,苯做带水剂,加入少量无水硫酸镁并用分子筛除水,经红外、核磁表征证明得到目标产物.新希夫碱有较强的配位能力和很强的抗菌、抗癌活性.  相似文献   

14.
从等离子体噻吩聚合膜的反射谱和透射谱,运用传递距阵方法计算得到膜的光学常数:折射率n_f和消光系数k_f(受测量仪器限制,反射谱和透射谱以能量(?)ω表示的频率宽度为0.4~4.0 eV)。等离子体噻吩聚合膜在这个频率宽度内,没有显示出对光的强吸收。由膜的折射率谱及塞尔迈耶公式,可推断在大于4.0 eV紫外区,等离子体噻吩聚合膜存在一定强度的吸收。并进一步利用复数介电函数的实部与虚部之间的 k-k关系,以振子模型进行外推,对等离子体噻吩聚合膜的紫外吸收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5.
有机噻吩类衍生物液晶材料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噻吩类衍生物包括齐聚噻吩衍生物和聚噻吩衍生物.从有目的地设计、合成噻吩类衍生物液晶,继而探索其作为液晶材料的应用角度出发,综述了噻吩类衍生物液晶材料的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6.
1 Results In this contribution we present the 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novel copolymers based on fluorene and thiophene (see Scheme 1).They were synthesized by the Pd-catalyzed Suzuki coupling reaction of 9,9-dihexylfluorene-2,7-diboronic acid bis(1,3-propanediol) ester and 3-substituted (R=3-methylbutyl,hexyl,2-(pyren-1-yl)vinyl) 2,5-dibromothiophenes and characterized by GPC,IR and NMR techniques.UV-vis absorption,photoluminescence (PL) and electrochemical behavior of these polymers were also...  相似文献   

17.
选择1-苯基异喹啉(piq)作为金属化C-N配体,带有噻吩取代基的2,2'-联吡啶作为N^N配体.设计并合成了铱配合物[Ir(piq)2(tbpy)](PF6).对所得到的配合物进行了结构表征,并详细研究了这种配合物的光物理和电化学性质,讨论了结构和性能的关系.结果表明,在联吡啶上引入噻吩取代基,对配合物的电化学和光物理性质影响较小;使配合物的还原电势和Eg稍有降低;噻吩取代基的引入使配合物发射光谱略有红移.  相似文献   

18.
以硅胶为载体,Ni改性磷钨杂多酸为主剂,采用过饱和二次浸渍的方法制备了负载型杂多酸超深度脱硫催化剂.分别以烷基噻吩的正辛烷体系和催化裂化(FCC)汽油为研究对象,考查了Ni负载量、催化剂焙烧温度、催化剂的用量、反应时间、反应温度、氧化剂用量等条件对脱除烷基噻吩硫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脱除烷基噻吩硫的适宜条件为:催化剂量为0.15g/50mL,氧化剂量为0.3mL/50mL,反应温度为60℃,反应时间3h.在此条件下,模拟体系的烷基噻吩硫的脱除率为100%,FCC汽油的脱硫率为97.3%,精制油收率不低于99%.并探究了负载型Ni改性杂多酸催化氧化脱除烷基噻吩硫的反应机理.  相似文献   

19.
噻吩在Mo-Ni-Co/Al_2O_3催化剂上的加氢脱硫动力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微型催化反应-色谱装置,在总压1~2MPa、温度473~573K、氢油体积比500、质量空速1~30h ̄(-1)的范围内,研究了噻吩在Mo-Ni-Co/Al_2O_3催化剂上的加氢脱硫动力学。根据加氢脱硫反应具有极限转化率的特点;用类二级反应的数学模型描述噻吩脱硫的动力学行为,求得活化能为76.21kJ/mol,频率因子为3.67×10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