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戏曲的谐谑娱乐品格是古代戏曲作家和戏曲理论家对戏曲身份认同的主要路径之一.戏曲的谐谑娱乐功能给观众带来精神愉快,从而成为一种集体记忆积淀下来,使得后世戏曲为人们喜闻乐见.后世戏曲作家和戏曲理论家认同戏曲的谐谑娱乐品格,并以之作为衡量戏曲作品优劣的尺度之一.历代戏曲作家和戏曲理论家自觉建构形成了戏曲的谐谑娱乐品格,并不断认同、丰富和充实了其内涵.这种自觉建构是对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传承和弘扬.  相似文献   

2.
演员为表演戏曲艺术的真正核心,其学识修养、掌握技巧、展现风度等均会对节目质量产生一定影响。换言之,戏曲演员整体表演水平密切相关于其艺术修养。虽然,艺术修养相对抽象,无法清楚的看见或是碰触,然而观众却可透过演员在舞台之中的表演进行体会与感受。演员诠释角色的手法不一样,观众对之产生的印象也不尽相同。这其中既包含外在客观因素,同时也涵盖演员自身内在因素。而自身艺术修养始终是重要的关键所在。该文就如何提升戏曲演员艺术修养展开进一步研究,对凸显戏曲艺术魅力,赢得观众广泛认可,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打金枝》中皇后的原型进行了史料考述,重点分析其在戏曲故事中的形象,发掘戏曲人物对现代观众的教化意义,启发现代家长在面对和干预儿女家庭矛盾时应把握的基本原则,让古老的戏曲在现代生活中焕发新的艺术生命。  相似文献   

4.
李渔崇尚戏曲曲文、音律和题材的通俗性,旨在使戏曲适合舞台搬演,适应观众的欣赏趣味,进而提高戏曲的接受效果。李渔对戏曲通俗性有辩证的认识。李渔崇尚通俗的戏曲接受观不仅具有构成戏曲理论的价值,而且具有匡时济俗的现实意义。在清代昆曲日趋典雅化的时代背景下,李渔持论公允,维护戏曲通俗性的本质,表现了难能可贵的艺术精神。  相似文献   

5.
台湾歌仔戏新一轮的发展依托于现代化和全球化环境中乡土文化的重建和转型,也是乡土文化重建和转型的构成部分及实效体现。乡土文化重建和转型中,台湾歌仔戏拓展庙口、社区、剧场等多种演出场域,演出场次不断增加,年轻观众得到扩充。台湾歌仔戏发展为大陆探索地方戏曲振兴提供了多方面的经验和启示,这包括政府支持和推动、复兴庙宇文化、发展文创产业,戏曲从业者既要坚守传统又要大胆创新,同时努力培育新一代戏曲观众。  相似文献   

6.
悄然而至的数字媒体正引发着一场媒介革命,受其影响,戏曲也在朝着现代化的方向迈进,"互联网+"将成为未来文艺场域的基本构成和常态。在戏曲传播领域,数字媒体起到连接演员和观众的桥梁作用,改变了戏曲的传播模式,影响其传播意识,不断催生出新的传播形态,开拓了多样化的反馈渠道。戏曲传播意识的现代化表现在戏曲的商品化、运营思维的现代化,出现了职业戏曲推广人;戏曲的跨界合作催生了多元的戏曲形态,拓宽了传播渠道。与此同时,围绕观众群的拓展,数字媒体在拓展传播空间,缩短心理距离以及提升全民关注度方面显示出巨大的优势。  相似文献   

7.
曲词中"本色"最好的展示,应该是"文"与"俗"的相得益彰。戏曲曲词最好的审美形态便是如此,南戏和元杂剧中曲词的语言风格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生动活泼的民间语拉近了艺术和观众间的距离,飘逸精美的诗化语言陶冶了大众的情怀,通俗易懂的修辞又使得观众回味无穷。南戏和元杂剧通过对"文"与"俗"恰到好处的处理,很好地阐述了"本色"在戏曲中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8.
戏曲演员表演创作阶段中需要通过各类技巧令作品之中的人物情感、思想、性格特点更深刻全面的展现出来,使之内心活动、感情世界能够活灵活现的呈现于观众面前,这恰恰是戏曲艺术的一个重要特点。各类角色行当在表演阶段中均体现出不同特点。演唱过程中由于人物背景不同,再加上戏曲情节的转变,需要应用到不一样的演唱技巧。该文由戏曲演员演唱唱腔、运用气息、把握戏曲人物的角度出发,探讨了戏曲演唱过程中表演技巧的有效运用。对凸显戏曲艺术色彩,提升演员表演技巧水平,营造良好的艺术氛围,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9.
张学旗 《科技信息》2009,(32):276-276,278
在戏曲的诸要素中,音乐所占的比重很大,因声腔是戏曲与观众最直接的媒介,故而对声腔的研究是戏曲音乐改革的重中之重。祁剧,是湖南地区古老的地方剧种之一。在长期的传承流变的过程中,形成了多种声腔。本文仅对其最古老、最具特色的声腔——高腔进行论述,阐述了高腔的音乐特点和高腔与宗教音乐的关系,从而谈谈自己的一点思考。  相似文献   

10.
中国戏曲艺术是在融民族歌舞为一体的基础上,通过夸张变形的美化形式表现生活真实的高层次的艺术真实,因此就产生了与自然形态的生活保持一定距离的艺术假定性。这一假定性主要表现在戏曲舞台时空的自由处理和舞台表演的虚拟形式上。假定性以戏曲发展过程中演员和观众之间形成的一系列约定俗成的创作原则和程式化表现手段为依据,以注入演员思想感情的夸张表演为基本形式,在观众的二度创作中得以实现,是中国戏曲综合艺术的本质特征和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典戏曲追求“以喜衬悲、由苦生乐、悲苦交融”的生命艺术情怀,它特别注重彰显剧作家和观众的文化心理愿望,通过悲喜融通的手法和凄苦之后的喜乐团圆煞尾,使观众不致因浓厚的悲剧气氛面过分的忧伤惆怅。概因国人崇尚把美好的生活愿望作为一种精神寄托,它体现在娱乐性的戏曲舞台上便会在某种程度上建构着悲剧情结多以喜剧“大团圆”结局的审美演绎。  相似文献   

12.
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具有鲜明本质个性、美学风貌、思想内涵。而电影是19世纪末在现代工业和高科技发展下诞生的艺术形式,同样具有自己的本质属性。电影可以提供一切可视、可听的片段,更能提供后期编辑及报道等现场观众难以看到的内容,却不能提供戏曲的剧场效果,这恰恰是戏曲之所以是戏曲的重要元素。再则,电影是一种新的传播媒介,在作为载体传播戏曲的过程中,画面剪辑、角度选择、块面切割,不可避免的会对戏曲传统的表演体系产生影响。由此,我们不得不思考:怎样才能发挥电影媒介的特长,突破舞台局限,以达到将传统戏曲与现代电影蒙太奇手法相结合的两全其美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13.
戏曲是在中华民族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高度美学成就的戏剧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熏陶下之中国民众的一种选择。由于它是一门高度综合的舞台艺术。因此不少戏曲理论家皆认为它集中体现了中国艺术的写意美学观,而戏曲的这种写意特征又与中国古代文化中的诗、画写意有异曲同工之妙,数百年来一直与观众的审美情趣相契合,成为最受大众喜爱的一种艺术。  相似文献   

14.
科诨是我国古典戏曲构建喜剧性情境的一种重要手段。李渔在戏曲中以令人发笑的科诨来构建他的戏曲中的喜剧性情境,形成李渔戏曲独特的喜剧性品味。李渔戏曲《风筝误》中科诨的主要特点是:人物上场时自述式的滑稽语言和动作,属于与故事情节关系不大的科诨,往往采用外交流系统与观众直接对话;每出之中的人物之间的科诨,大多与故事情节结合紧密,构成喜剧性情境,属于内交流系统;李渔以谐音、谚语、熟语等方式构成科诨之“诨”。  相似文献   

15.
张知峰 《科技信息》2011,(19):407-407
戏曲是我国传统的戏剧形式,戏曲既有戏剧的的共同特点,又因不同的表演手段而区别于话剧等其他戏剧艺术,具有自己的特点。戏曲表演艺术是行动的艺术,作家可以用文字,画家可以用画笔,音乐家可以用声音作为创作的手段,而演员只能用准确的舞台表演征服观众。舞台上鲜明的人物形象是通过舞台表演过程来完成的,这就决定演员必须掌握塑造舞台人物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手段-表演。  相似文献   

16.
宫小卉 《科技信息》2010,(19):I0162-I0162,I0119
戏曲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它受中国传统美学的影响,虚拟写意成为其最显著的特征。它唯美优雅,将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历史以歌舞形式展现给观众。话剧是清朝年间才从国外传入中国的舶来品,它成了向中国人民展现外国文化最直观的表现形式。经过中国艺术家的学习、理解、加工…最终拥有了中国自己的反映中国百姓生活的优秀作品。本文通过对戏曲舞台道具一桌二椅、虚拟性表现特征,话剧舞台厢式布景的浅谈,尝试性的论述了戏曲舞台的虚拟性舞台设计与话剧舞台厢式布景的结合及结合的意义与期待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西方音乐剧在中国文化市场上处于不断升温的状态,受到年轻一代的欢迎,音乐剧即以歌舞演故事,这与中国的戏曲是有着相似之处的,都是综合了各种表现手法来达到娱乐观众的目的。然而,二者也是有着很多不同之处的。  相似文献   

18.
浦晗 《长春大学学报》2014,(9):1304-1307
《张协状元》作为现今最早存有全本的南戏剧目,被众多戏曲观众所熟知,并具有较高的受欢迎度,也被当代许多地方剧种如莆仙戏、京剧、永嘉昆剧等加以改编排演,而各个剧种的版本也在剧本改编加工和舞台艺术特征上呈现出了鲜明的个性。  相似文献   

19.
石凌鹤的第一部戏曲作品写于一九三八年。这不仅是他从写话剧到写戏曲的转变,也是他创作思想的一个转折。这年秋天,他在武汉政治部从事抗日救亡宣传组织工作,接到命令,要他率领抗敌演剧八队前往湖南衡山县。到了那儿之后,演剧队演了几场宣传抗日救亡的话剧,由于不合群众的口味,观众反应很冷淡。面对这一现象,凌鹤思想上引起很大震动,剧团的演出群众不欣赏,这就失去了宣传鼓动的作用。凌鹤回顾了自己这些年来走过的路,苦苦地思索原因。当时的小资产阶级戏剧工作者都相当轻视民间传统戏曲,认为唯有话剧是戏剧正  相似文献   

20.
许艳文 《长沙大学学报》2005,19(1):59-61,65
中国戏曲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它大大地丰富了世界文化的宝库,在当前文化处在全球化语境的形势下,戏曲能否适应这种新的形势,在保持其优秀传统的前提下进行语境置换,以图与国际接轨,同时能适应当代多方面观众的审美趣味,这是个值得讨论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