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浮游藻类群落结构动态与城市小水体水质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比较了上海市徐汇区4个小水体3—5月浮游藻类群落结构和叶绿素a含量与水质的关系.康健公园内一条内河和上海师范大学内两个池塘种植水生高等植物和养殖鱼类,藻类数量少,叶绿素a含量低,修正的卡森营养状态指数TSIM(chl)处中营养状态,水质较好.桂林公园内一个池塘未种植水生高等植物和养殖鱼类,藻类数量多,叶绿素a含量高,修正的卡森营养状态指数TSIM(chl)处重营养状态,水质较差;并且4月由裸藻门的绿色裸藻(E.viridis)引起水华,水质恶化,处异常富营养状态.  相似文献   

2.
2014年对黄河兰州段水体的浮游藻类调查结果表明,该段藻类的数量不同,随月份与水温变化差异明显,丰水期是藻类的爆发期,藻类数量最多达到63 700个/L;枯水期藻类数量最少10 800个/L.硅藻在藻类群落中占有优势地位,与黄河水体富含泥沙的特性息息相关,而绿藻类和蓝藻类在各断面的优势种属中也占据了一定的比例.兰州段各采样点氮磷比介于56~282之间,磷成为藻类生长的主要营养制约因子.藻类数量与水温呈明显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3.
桥墩湖浮游植物调查以及鲢、鳙鱼产力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1年9月在湖北省对养殖水体桥墩湖的浮游藻类进行了调查,共鉴定出浮游藻类5门40属43种.浮游藻类的平均细胞数量为1.02×108个/L,平均生物量为14.56 mg/L.浮游动物29种,平均数量和生物量分别为13 189.62个/L、15.71 mg/L.其中中华小尖头藻(Raphidiopsis sinensia)、假鱼腥藻(Pseudanabaena sp.)和中华平裂藻(Merismopedia sinica)占到了总的浮游藻类细胞密度的80;.从生物量来说,优势种为硅藻门的尖针杆藻(Synedra acus),达到了总生物量的15.64;,以及浮游动物的轮虫为74.64;.  相似文献   

4.
吴明作  赵勇  刘文霞  张军 《河南科学》2019,37(4):648-655
为了解郑州市区主要河流春季浮游藻类的时空变化,分别于1999、2000、2015、2016年春季调查其种类组成、个体数量,并计算其多样性指数.结果表明:郑州市区主要河流春季浮游藻类组成基本上以绿藻、蓝藻与硅藻为优势,黄藻、金藻与甲藻偶尔出现,裸藻出现频率较大,但均不占优势;金水河自上游至下游沿程,浮游藻类的门类数、种类数与个体数量总体上均增加,多样性指数略下降.浮游藻类发生明显变化的时间大致在4月份,自1999年至2016年,种类数整体减少,2015年后个体数量明显下降,2016年数量显著下降.郑州市区主要河流基本上处于中营养化水平,水质属于轻污染,没有出现富营养化与贫营养化.研究结果可为北方城市河流的浮游藻类与水体富营养化长时间动态研究提供借鉴,以及为污染防治与水域的景观化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兰州银滩湿地沉积物中有机质饱和烃组分及色素,有机质来源,以及人类活动对湿地的影响、演化等.结果表明:饱和烃正构烷烃主要以双峰、前峰、后峰型为主,有机质主要来源于藻类、陆生植物和挺水植物,沉水植物和浮游植物有较小的贡献.湿地水体的营养化现象逐步加强,但水体中藻类的数量相对较低,主要为外源污水的毒性导致水质恶化.  相似文献   

6.
在静态供试水体中分别添加不同浓度的Ce(IV),利用定期测定水体中N、P、DO、COD含量及藻类叶绿素水平的方法,研究Ce对富营养化水体中浮萍藻类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本实验条件下,添加较低浓度Ce(0.15,0.25,0.50 mg/L)能促进红浮萍生长和实验水体的富营养化,但随着浓度的进一步升高(1.0 mg/L),则对红浮萍生长和实验水体的富营养化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7.
不同磷浓度和曝气方式对淡水藻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室内模拟的方法研究了不同磷浓度的水体中不同曝气条件对藻类生长的影响.试验设置低磷(LP,0.02 mg/L),中磷(MP,0.10 mg/L)和高磷(HP,1.65 mg/L)3个水平,每种浓度下分别设置不曝气、昼间曝气和夜间曝气3个处理工况.结果显示:外源性磷的增加对藻类的增殖有促进作用,而过高的磷含量的输入(TP=1.65 mg/L),并没有更好地促进藻类的生长;曝气对藻类的生长有着不同的影响,在中磷和高磷中昼间曝气可以加快藻类的生长周期,在低磷中昼间曝气对藻类生长周期的影响不大,而夜间曝气对藻类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水体营养物质低限浓度对浮游植物生长的影响,于2006年4月研究了浮游植物在自来水及添加不同浓度氮和磷后的自来水中生长情况.结果表明,在自来水中,浮游藻类仍然能够大量生长繁殖,培养28 d后个体密度可达8.00×104 inds·L-1.在添加总氮(TN)浓度分别为0.8,0.4,0.2,0.1,0.05和0.025 mg·L-1的自来水样中,浮游藻类浮游藻类密度分别达到1.69×105,2.81×105,1.19×105,1.03×105,5.88×104和8.12×104 inds·L-1.在添加总磷(TP)浓度分别为0.16,0.08,0.04,0.02,0.01和0.005 mg·L-1 的自来水样中,密度分别达到1.71×106,7.23×105,5.13×105,5.00×105,3.85×105和3.75×105 inds·L-1.藻类密度与添加的TN浓度之间关系为y=-88 650x2 895 456x 26 326,与TP浓度之间关系为y=8×106x 262 582.添加P对藻类生长的影响比N更为显著.控制水体氮磷浓度难以达到控制浮游植物大量繁殖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苏州河水文条件变化对浮游植物群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2005年12月至2006年7月期间通过对苏州河武宁路桥处浮游植物和水体流速的调查研究,比较分析了苏州河武宁路桥处浮游植物种类组成、数量、密度和优势种等的变化与流速等水文条件之间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在丰水期时,主要优势种小环藻Cyclotella sp.和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个体数量在不同流速下的变化趋势非常相似.且在不同水文期藻类的数量、种类和叶绿素a的含量有很大变化:丰水期,藻类数量和种类明显大于枯水期以及平水期.在枯水期、平水期和丰水期中,平均叶绿素a含量小潮时都要高于大潮时.  相似文献   

10.
水体氮素对藻类植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硝酸铵(NH4NO3)对山西农业大学人工湖水样进行处理,研究水体氮素对藻类植物的影响,用血球计数板法和分光光度法对处理过的水样的主要藻类的数量和叶绿素a含量进行测定,与未经处理过的水样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随着TN浓度的升高,各种藻类的生产力先升后降,当TN浓度为500mg/L时生产力达到最高;小球藻是该实验水体富营养化的优势藻类,栅藻属数量最低;团藻属和小球藻属较硅藻属、栅藻属更能抵抗恶劣环境;实验所观察的4种藻类在TN:6000mg/L的状态下均不能正常生长。  相似文献   

11.
本文提出采用RGB相机定点观测水体相对绿度指数(gcc)用以指示藻类生长动态的新方法。于夏、秋、冬三个季节共41天在安徽全椒的两个小型水体(沟渠和池塘)上用RGB相机进行了监测,研究gcc的时空变化特征,分析其影响因素,探讨相机设置、校准和数据处理方法。主要结果为:(1)晴天条件下gcc波动幅度明显大于阴天和多云条件,太阳高度角大于40°时gcc更加稳定,选取正午时段的平均值能有效去除太阳高度角变化带来的干扰。(2)gcc变化序列符合实际藻类的演变动态,可以作为表征水体藻类物候的特征指数。(3)在夏季gcc的平均水平显著高于秋季和冬季。(4)两个水体gcc的范围位于陆地生态系统gcc的变化范围之内。本研究结果能为水体藻类动态监测及相关研究提供技术支撑和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12.
针对我国日益严重的水体富营养化现象,从物理化学、生物和水力学三个方面对国内外富营养化和水华控制技术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结果表明,基于理性的氮磷营养物控制策略仍是水体富营养化控制的优先策略,科学合理的水力调度对库湾水体、城市河道抑制富营养化和控制藻类生长具有重要作用,传统的物理和化学方法及生物技术在小范围水华应急和水质维持较为有效,但一些方法的生态安全性及理论依据仍需加强研究。实际水体修复过程中仍需要不断调整方法以适用不同水体需求。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利用藻类生长抑制试验方法进行试验,探讨了污染水体中重金属对普通小球藻生长的影响,及普通小球藻对污染水体中重金属的吸附作用,为污染水体的生物监测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撑,利用水生生物检测水质的同时检测水体中藻类的群落变化,全面监测水质变化。结果表明:高浓度的重金属污染会抑制藻类细胞的生长,小球藻对水体中的一些重金属离子等污染物具有较好的吸附与去除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为定量化研究水动力对鄱阳湖撮箕湖水体中蓝藻生长的影响,该文采用灭菌撮箕湖原水在光照培养箱中控温、控光的无菌条件下,使用自制有机玻璃环形槽进行水体流速控制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撮箕湖原水培养液中微囊藻的生长随水流速度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当水流速度为45 cm·s-1时最有利于微囊藻的生长,微囊藻最大比生长速率...  相似文献   

15.
太湖流域水质变化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和氨氮含量作为衡量指标,分析太湖流域近年水质变化特征,根据FCM算法对太湖流域的水质污染程度进行分类解析,结果显示,太湖流域的水质状况仍不容乐观,还需加大治理力度,改善水质.  相似文献   

16.
重复两次对龙祠饮用水水源九个样点进行取样,经固定、染色、制片等常规处理,在显微镜下观察鉴定水生藻类。结果表明:该水源中共有被子植物34种,藻类38种,其中被子植物中沉水植物4种,挺水植物17种,湿生植物14种。藻类植物中蓝藻门11种,绿藻门16种,硅藻门2种。研究表明:1.水生植物大部分种类为喜钙植物。2.植物种类减少,抗性能力强的植物数量增多,小型水生植物生长受抑制。3.有富营养化趋向。4.水源水质偏碱性。5.总的说来水源基本清洁。  相似文献   

17.
北京密云水库水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密云水库是北京市重要的供水水库,水质优劣对人民生活和工农业生产影响很大。1987~1988年的调查研究表明,此库水体为中营养-绿藻、硅藻型,水质尚好。但是总氮含量和浮游生物的密度偏高,有向富营养化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河南云台山的野生垂直绿化植物资源的调查研究,从中筛选319种观赏效果好,开发价值大的种类加以详细介绍.并讨论了该地区垂直绿化植物资源的特点和开发利用问题。  相似文献   

19.
对榆次老城遗园的藻类植物进行了初步研究,经鉴定,共有藻类植物86种,隶属于6门,27科,55属.其中,绿藻门和硅藻门种类最多,分别有32种;其次为蓝藻门,有15种;裸藻门4种;黄藻门2种;最后为轮藻门有1种.同时,研究结果表明老城遗园的水体已经受到污染,园内水体的管理和保护需要重视.  相似文献   

20.
Disruption of fragmented parent bodies as the origin of asteroid familie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Michel P  Benz W  Richardson DC 《Nature》2003,421(6923):608-611
Asteroid families are groups of small bodies that share certain orbit and spectral properties. More than 20 families have now been identified, each believed to have resulted from the collisional break-up of a large parent body in a regime where gravity controls the outcome of the collision more than the material strength of the rock. The size and velocity distributions of the family members provide important constraints for testing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break-up process, but erosion and dynamical diffusion of the orbits over time can erase the original signature of the collision. The recently identified young Karin family provides a unique opportunity to study a collisional outcome almost unaffected by orbit evolution. Here we report numerical simulations modelling classes of collisions that reproduce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Karin family. The sensitivity of the outcome of the collision to 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the parent body allows us to show that the family must have originated from the break-up of a pre-fragmented parent body, and that all large family members formed by the gravitational reaccumulation of smaller bodies. We argue that most of the identified asteroid families are likely to have had a similar histor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