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多址干扰已经成为影响UWB系统性能的重要因素,将Turbo理论中的迭代思想与多用户检测技术相结合,提出了一种基于软干扰抵消的迭代多用户检测算法,为进一步降低算法复杂度,对软干扰抵消后的剩余干扰进行高斯近似。仿真实验表明,在AWGN信道条件下,经过几次迭代后多址干扰被有效抑制,使用该算法的接收机性能明显优于传统接收机。  相似文献   

2.
VBLAST的一种新的解码算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出了一种VBLAST的解码算法:组平行干扰抵消GPIC,利用组干扰抑制GIS把系统分解为多个子系统,简化了接收机的复杂度,同时利用多用户检测中的平行干扰抵消PIC (parallelinterferencecancellation),通过增加组间和组内干扰抵消的迭代次数来提高系统的性能.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获得了较好的性能.  相似文献   

3.
针对4根发射天线的宽带无线通信系统,提出一种两路复用的单载波空时分组编码方案.每一路信号均利用2根发射天线并采用满速率的正交空时分组码.本编码方案的码率为2,且只要求信道在两个连续的块内保持恒定.在接收端需要2根接收天线以分离两路空时编码信号,采用的干扰抵消和频域均衡算法具有较低的计算复杂度,且两路信号的检测均实现了满发射分集增益.  相似文献   

4.
提出了一种新颖MIMO-OFDM系统的迭代检测方案,该方案充分利用了系统提供的频率和空间分集.通过在迭代处理中使用外部信息来利用由rich-scattering环境所提供的空间频率分集,来获得理想的系统容量.为了进一步提高系统性能,又提出了一种基于软干扰消除的检测算法.分析和仿真结果表明,新提出的接收机方案获得了很好的性能.  相似文献   

5.
本文主要研究基于干扰抵消的MIMO-OFDM系统多用户检测算法。首先介绍了MIMO-OFDM系统的特点;然后分析了常见的几类多用户检测算法,特别是迫零检测算法、基于串行干扰抵消的迫零检测算法以及基于并行干扰抵消的检测算法;最后分别对经典迫零检测算法、基于串行干扰抵消以及并行干扰抵消的迫零检测算法进行仿真。仿真结果表明,基于并行干扰抵消的检测算法的误码率性能要优于其他两种算法。  相似文献   

6.
针对多用户空时块码正交频分复用系统,提出了基于Turbo 码的自适应加权并行多用户检测方法. 该方法利用自适应加权多用户检测进行多用户信号分离,并将所获得的软比特信息作为Turbo 码的先验信息进行译码,将译码所得的外信息作为下次迭代中自适应加权多用户检测中权值的先验信息. 数值仿真结果表明:采用该方法的空时块码正交频分复用系统收敛较快,与自适应部分并行多用户系统、实验加权多用户系统、传统并行干扰抵消多用户系统进行比较,分别可获得1.8 dB, 2.5 dB 和3 dB 的增益.  相似文献   

7.
CDMA系统中一种改进的Rake接收机算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消除CDMA系统中的多径干扰,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并行多径干扰抵消Rake接收机算法.首先分析了传统Rake接收机中产生多径干扰和多址干扰的原因,对改进的Rake接收机算法进行了理论分析,得出了其误比特率解析表达式并给出了其简化算法,然后在不同的信道条件下对此算法进行了蒙特卡罗仿真.理论分析和仿真结果表明,提出的算法可以大大改进传统Rake接收机的性能.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基于非同步CDMA系统的低复杂度迭代多用户检测算法,给出了并行‘软’干扰消除随机数据联合(P-SC-PDA)和串行‘软’干扰消除随机数据联合(S-SC-PDA)两种算法,它们的计算复杂度均为o(K3)(K表示用户数).计算机仿真结果显示S-SC-PDA算法的性能明显优于P-SC-PDA算法.如果利用S-SC-PDA算法对被检测用户进行排序检测(根据译码器提供的信息先检测具有较高检测可靠度的用户,然后检测具有较低检测可靠度的用户),则系统的性能能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9.
在Turbo-BLAST方案基础上,针对信道估计有误差情况,利用不完全的信道状态信息推导出等效噪声方差,然后提出一种改进的并行干扰抵消迭代检测算法. 该算法对完全信道估计和信道估计有误差情况均有较好的适用性. 实验结果表明,所提算法可以有效改善系统误比特率性能.  相似文献   

10.
提出了一种自适应阵列天线与干扰抵消技术相结合的DS-CDMA接收机,通过改进的并行干扰抵消技术,对阵列天线合成后"峰指"信号中的多址干扰信号作进一步的消除或抑制.通过理论分析和仿真,验证这种接收机在Rayleigh衰落信道下,较单独使用阵列天线接收或并行干扰抵消技术,具有更好的接收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