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从旅游资源禀赋、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旅游接待设施、生态环境质量4个方面出发,利用地理探测器来分析黄河流域城市旅游空间分异的影响因素及交互作用。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旅游经济空间差异明显,各省及各市间旅游收入相差悬殊,东南地区旅游经济收入高于西北地区,且呈现以古都为中心的多核心热点区。(2)星级酒店数量、星级景区数量、人文景观数量、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路网密度、PM2.5、第三产业比重、自然景观数量、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对旅游经济有显著影响,影响程度依次减弱,且因子间的交互作用效果明显。(3)各因素对旅游经济影响的空间规律均不相同,除了PM2.5浓度对地区旅游总收入的影响相对破碎化以外,其他因素的影响基本呈现东西走向或者中心向两端走向的递增或递减趋势。 相似文献
2.
以大连市甘井子区为例,在城市建成区与郊区的文化环境特质的现状调查基础上,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Surfer8.0绘制甘井子区文化环境特质现状等值线图.从区域差异及人群差异角度,研究城市建成区与郊区存在明显的文化环境空间分异,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对城市郊区人员文化环境偏好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城市郊区对个人精神文化环境关注较少,更重视公共空间文化环境;对制度文化环境关注较少,更重视与生活相关的物质文化环境和行为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3.
利用地理空间探测器以及样带研究和趋势分析等方法,对河南省县域城镇化率的空间分异性和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河南省县域城镇化率分布以郑州为中心呈现单极模式,并沿京广线和陇海线形成"十"字交错的高城镇化率带;在单因子探测中,影响城镇化率空间分布的最主导因素是居民可支配收入,其次是第二和第三产业总值占比;在双因子作用力探析中,居民可支配收入与第二和第三产业人员占比的双因子增强作用最强,表明河南省人口城镇化进程与产业城镇化进程具有较高的协调性.未来河南省还需提升产业层次,通过向工业服务业转型来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以促进河南省县域城镇化持续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4.
县域是区域旅游产业发展和空间要素配置的基本单元。通过构建县域旅游竞争力评
价指标体系,利用熵权-TOPSIS法对晋中市县域旅游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并借助最优参数地理探
测器模型(OPGD)分析县域旅游竞争力空间分异和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晋中市县域旅游竞争
力整体水平较高,各县域空间分异特征显著,高值区集中在西部呈带状分布,低值区在东部片状分
布;(2)晋中市县域旅游竞争力空间分异的主导影响因素分别是旅游公共设施资源、旅游业发展实
力、旅游资源、经济发展实力、社会经济支持力,各影响因素对县域旅游竞争力的交互作用呈现出
双因子增强的效果;(3)经济发展实力、社会经济支持力和生态环境支持力对县域旅游竞争力的影
响并不是简单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5.
以贵阳市主城区为研究区,利用基于植被覆盖度提取法和线性光谱混合分析法分别提取研究区不透水面信息;通过精度对比,选用最优方法提取研究区1996、2007、2017年的不透水面信息,并结合标准差椭圆法和相关扩展指标探讨不透水面的时空演变.结果表明:在喀斯特地区利用线性光谱混合分析法提取不透水面信息效果较好;1996—201... 相似文献
6.
针对桂林喀斯特城市快速扩展所引发的热环境和热岛问题,对1989年和2006年TM卫星图像利用模型反演地表温度、植被指数NDVI、不透水面率ISA和水体指数MNDWI,分析植被、不透水面、水体等3个因素时间和空间变化对地表热场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地表温度与NDVI、MNDWI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与ISA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1989--2006年研究区NDVI大于0.4的中高植被覆盖区由76.89%大幅度降低到32.65%,NDVI低于0.2的无植被覆盖区由4.01%大幅度升高至17.15%,水体面积由3.87%降低到1.95%;ISA大于0.9的高不透水区域由12.1%大幅度升高至32.1%,导致地表温度高温区和次高温区由7.9%大幅度升高至15.9%,低温区和次低温区由61.8%大幅度降低到38.9%,热岛现象明显增强。连续大面积的不透水面是产生喀斯特城市热岛效应的直接原因,而喀斯特山峰植被、城市林地与行道树、城市中江湖等较大水体,对喀斯特城市热岛效应的缓解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8.
针对桂林喀斯特城市快速扩展呈现的热岛问题,提出喀斯特山峰混合像元比辐射率估算方法,使单窗算法适用于喀斯特城市地表温度遥感反演。结果表明,地表温度反演值与测量值的误差在2°C内;桂林中心老城区的地表温度相对低于新开发区和城市南北部工厂区,地表温度随植被覆盖度的增加而降低,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水体的表面温度最低,约17°C,植被覆盖度较高的喀斯特山峰的地表温度较低,阴坡为18~19°C,而阳坡为22~24°C;水泥广场、大面积建筑区的地表温度较高,为32~35°C;厂房密集且生产过程释放热量的工厂的地表温度最高,为33~36°C,个别像元达到40°C。植被覆盖的喀斯特山峰呈现显著的城市凉岛现象,对调节喀斯特城市气候环境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基于地理探测器的重庆市旅游发展水平空间分异影响因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地理探测器模型,结合GIS空间分析技术,对重庆市38个区县的旅游发展水平空间分异及影响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重庆市整体旅游发展水平偏低且发展不均衡,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异现象;旅游核心企业数量、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GDP、 A级旅游景区数量和城镇化率是影响重庆市县域旅游发展水平差异的主要因素;影响因子间存在"1+12"和"弱+弱强"的现象;都市旅游区、渝东北旅游区、渝东南旅游区和环城旅游区内部的旅游发展水平主要影响因子呈现出部分服从整体且个体差异性并存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利用不同的端元提取方法及混合像元分解算法计算南京市2018年城市不透水层覆盖度,评估各方法的精度,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基础数据支撑.[方法]采用Landsat 8 OLI遥感影像,基于像元纯度指数(pixel purity index,PPI)并考虑空间光谱信息协同提出空间像元纯度指数(spatial p... 相似文献
11.
基于遥感技术的徐州市建成区扩展变化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不同时相的TM图像为主要数据源,基于遥感原理和技术,利用图像处理软件,揭示城市土地利用扩展的空间分异规律,对徐州市建成区扩展的动态变化数据进行了监测;并结合与城市发展相关的历史文献资料、城市统计资料,对徐州历史时期以及1987年以来城市建成区扩展的时空变化进行了系统分析和总结,并讨论了影响城市建成区变化的驱动力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从旅游节点、旅游通道、城市旅游区3个要素入手,对福州城市旅游空间结构进行了分析,指出福州城市旅游空间结构的最佳布局模式是带状模式。 相似文献
13.
以2012年河南省18个地市的城镇建设用地为研究对象,运用空间权重矩阵、空间自相关性检验和空间计量模型,对河南省18个地市的城镇建设用地及扩展的驱动因素进行空间计量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河南省城镇建设用地的扩展存在着空间正相关性,且在郑州、新乡、焦作、济源存在"高-高"集聚的局部空间正相关;(2)城镇化率、第二产业产值、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和第三产业产值是河南省城镇建设用地扩展的主要因素,说明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是城镇建设用地扩展的主导因素,其中前三个因素对河南省城镇建设用地扩展起着正向促进作用,而第三产业产值起着一定的抑制作用,说明河南省应在调整产业结构中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走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道路. 相似文献
14.
土地利用空间结构作为土地利用规划学科的核心问题,其多尺度研究对土地利用空间规划有重要参考价值.论文借助多维计量模型和GIS空间分析方法,从多维度、多尺度视角研究江淮城市群土地利用结构的空间分异规律,结果表明:(1)市域尺度上,江淮城市群市域土地利用多样化空间格局整体呈现中西部偏高,南北两侧偏低的递减格局,整体优势度指数偏低,但其空间格局呈现南北两侧高、中间低的异质特征,均匀度处于中等水平,且各地市空间分布格局与其优势度呈显著的负相关分布特征.(2)县域尺度上,江淮城市群土地利用多样化格局整体上呈现沿江地区高、沿淮地区低、江淮之间居中的空间分布特征,集中化指数空间格局由西北部向东南部呈现递阶下降的分布特征.与市域尺度相比,整体优势度较为明显,且各县区呈现以沿江低优势度指数地区为轴线,以霍邱县、寿县和石台、铜官山区等高优势度指数地区为两翼的非对称性"凹"字型空间分异特征. 相似文献
15.
锦州-葫芦岛沿海地区城市空间扩展的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任韶红 《沈阳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5(3):184-187,215
结合锦州、葫芦岛、兴城、凌海4市的行政范围(简称锦葫沿海地区)城市扩展的时空演变特征,采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锦葫沿海区域城市空间扩展的驱动机制进行分析,可知该区域的空间结构受到自然地理环境、区位交通、社会经济、社会政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这对科学指导城市规划和建设、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基于Landsat影像,利用全约束最小二乘法混合像元分解的方法,获取福州中心城区不透水面覆盖度信息,利用同期高分辨率影像面积对比法验证分解结果。根据不透水面覆盖度大小进行分级以表示城市发展程度,采用亚像元状态转移矩阵分析2000年至2016年各等级不透水面区域面积的变化,利用景观指数对城市不同发展程度区域斑块分布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结合地表温度归一化方法,计算各级不透水面区域的温度贡献率,并对比城市不同发展程度区域分布对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福州城市化进程主要集中于不透水面覆盖度在30%~60%的区域内,城市发展程度不同的区域相互参杂分布于中心城区内;不透水面覆盖度大于50%的区域促进城市热岛效应的产生,随着斑块破碎化程度的增加,加剧热岛效应产生。研究结果可为缓解城市发展过程中的热岛效应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福州市城市空间扩展及城市化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城市扩展的空间数据是评估城市化进程的一个重要指标.本文以福州市为例,探讨了利用城市发展的空间数据研究城市化进程的原理和方法.文章应用遥感技术分别提取了福州市1986年和2000年的城镇用地信息,计算出两个年份的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并结合社会经济数据对福州市的城市化进程、城市化水平、城市扩展强度以及产业结构进行了分析与研究,并利用回归分析进一步查明了福州市城市化进程的驱动力,最后根据规划目标针对福州市将来的发展提出了一些思路,以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针对以往空间热环境分析模型的不足,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支持下,创建了基于人工神经网络和遗传算法的城市热环境非线性定量分析模型.通过对热环境的寻因分析,探讨热环境中各驱动因子对热环境的影响权重. 相似文献
19.
城市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分析的尺度效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蛇口工业区为例,采用土地利用信息图的方法、引入均质度的概念研究了城市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分五种网格尺度讨论了均质度随网格大小变化的规律,研究表明,土地利用的均质度随着划分的网格尺度的变化而相应变化,信息单元的尺度越小,土地利用的均质度也越小.其原因是网格越大,越能掩盖零散分布的细小土地斑块,强化了区域内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相反,随着网格的缩小,小地块的信息就可以逐渐提取出来,提取的土地利用信息变得复杂。 相似文献
20.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1)
利用ETM~+和Landsat8数据,以武汉市江南三区为研究对象,采用光谱混合分解模型估算不透水面信息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变化情况,并分析其水环境效应.通过MNF变换和PPI指数运算,确定高、低反照率、植被及土壤4类光谱端元,利用Landsat8新增的卷云波段去除云、土壤、沙地等噪声,利用MNDWI指数去除水体,修正后的高、低反照率组分之和即为不透水面分布估计值.结果表明:研究区14年间不透水面总体随着围湖垦殖呈放射状扩张,面积增加了52.6km2;从短期和长期两个层面,不透水面深刻地影响了城市地区的水文环境,包括地表径流的时空模式、水文循环过程,以及局部小气候;不透水面对城市地区非点源污染也具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