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我国自主规划、设计、建设与应用的高技术项目的一面旗帜。2020年6月23日,北斗系统最后一颗组网卫星发射成功。7月31日,总书记习近平出席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暨开通仪式,并宣布正式开通。本文梳理了中国卫星导航的发展历程,分析了自主卫星导航系统决策的背景、北斗系统各阶段建设过程中体现的特点,重点探讨了北斗系统“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形成过程及创新之处。在简述北斗系统建设过程后,对北斗系统发展中体现的工程与技术创新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科学大观园》2020,(6):24-27
正面对疫情暴发,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快速响应,一个个大数据相关产品陆续上线,让疫情防控工作更加高效精准。在疫情防控阻击战中,一系列创新技术派上了大用场,其中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快速响应,融入多项防控工作之中,担起了抗疫的科技先锋。随即上线的疫情实时大数据报告、新冠肺炎确诊患者同行查询等创新应用在加强联防联控、疫情态势研判、城市智慧管理等方面,为疫情防控、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3.
2020年1月5日,“2020年科技焦点名词”由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平面媒体中心、北京语言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中国中文信息学会、商务印书馆、《中国科技术语》杂志社联合发布。嫦娥五号、珠峰高程测量、天问一号、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奋斗者”号、鲲龙、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亚太6D通信卫星、流花16-2油田群、国和一号、九章号、海斗一号、海洋一号D卫星、银河系结构图、载人龙、海燕-X、藏木雅鲁藏布江双线特大桥、跨界量子纠缠等18个科技名词入选“2020年科技焦点名词”。  相似文献   

4.
文章旨在通过对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特点及其现状的分析,引起人们对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关注,进而推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更好地应用于中国的国民经济和国防中,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5.
中国第七颗"北斗"导航卫星近日升空,这标志着中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建设又迈出重要一步,卫星组网工程正按计划稳步推进。然而,外界也传来一片杂音。美国航天专家表示"美方应尽快升级GPS,以确保其在在过去多次局部战事中,美军GPS系统出尽风头  相似文献   

6.
正中国的导航系统如何建设?孙家栋独具慧眼,提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试验、后区域、再全球"的"三步走"发展战略。他是我国人造卫星技术和深空探测技术的开拓者之一,从事航天工作60年来,主持研制了45颗卫星。担任我国北斗导航系统第一代和第二代工程总设计师,实现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组网和应用。他就是孙家栋,作为我国月球探测工程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担任月球探测一期工程的总设计师,树立了我国航天史上新的里程碑。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科学  相似文献   

7.
中国第七颗"北斗"导航卫星近日升空,这标志着中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建设又迈出重要一步,卫星组网工程正按计划稳步推进.然而,外界也传来一片杂音.美国航天专家表示"美方应尽快升级GPS,以确保其在卫星导航领域的绝对优势";五角大楼甚至称"美国必须减少对GPS的依赖,并开发GPS的替代物".  相似文献   

8.
正目前,世界上已经有半数以上国家在全球范围内使用北斗系统。一颗颗北斗导航卫星巡天测地,作为中国自主创新的结晶,为人类提供一流的卫星导航服务。今年6月23日上午,大凉山腹地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西昌发射场。推迟一周发射的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矗立在发射塔架旁,乳白色箭体上的"中国航天"四个大字与火箭整流罩外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标志的搭配显得格外醒目。  相似文献   

9.
《中国科技成果》2014,(4):57-58
时间是准确度高、应用广的基本物理量,卫星导航系统(包括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就是高精度时间频率应用的典型范例。时间频率传递是时间频率体系的桥梁,随着我国时间频率体系建设规划在国家获得批复,时频体系包括高精度时间传递网的建设变得空前重要。  相似文献   

10.
《中国科技成果》2011,12(8):23-24
目前,卫星导航已经进入多元化时代,美国的GPS系统和俄罗斯的GLONASS系统正在运行,欧盟开发的Galileo系统在持续推进中,中国的北斗二代卫星导航系统第一颗卫星已经发射成功,印度也在发展其基于同步卫星的导航系统.可以预见,将来的卫星导航系统将达到5个之多.  相似文献   

11.
《科学大观园》2020,(14):32-35
正基于北斗的导航服务已广泛进入中国大众消费、共享经济和民生领域,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6月23日,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星座部署全面完成。这一由我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将为全球用户提供全天候、全天时、高精度的定位、导航和授时服务。据统计,2019年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总体产值达到3450亿元。随着北斗卫星的全球组网,北斗将如何推动生产方式变革和商业模式创新?又会为人们的生活带来哪些便利?  相似文献   

12.
倪伟 《科学大观园》2021,(11):44-47
2020年6月23日,北斗三号最后一颗组网卫星发射成功.历经两年半左右,中国以最快速度密集发射30颗北斗三号卫星,建成世界先进的卫星导航系统,比原计划节省了半年时间. 迟军作为北斗三号卫星总指挥,已经掌舵这个团队11年,现在终于可以松一口气. 自打2009年上任总指挥,他几乎没停止过运转.度过了紧张的技术攻关,就进人更紧张的组网发射,如今又马不停蹄开始下一代北斗四号的论证,任务总是一环接一环,没有喘息.  相似文献   

13.
目前国内单个传感器的导航发展很快,北斗导航系统完成硒域导航定位并在许多领域得到应用,比如汶川抗震救灾中人员救护和财产保护起到很大的作用。而在组合导航系统领域,多年来则进展不大。针对卫星导航在室内、城市高楼区、隧道和其他森林覆盖区卫星信号中断的问题及惯性导航仪器不稳定而产生的漂移问题,采用多传感器组合导航可以通过相互补偿的作用,因而获得更高精度的导航参数,满足人们对室内外定位的精度要求。  相似文献   

14.
《中国科技成果》2011,12(4):15-15,18
在"十一五"期间,国家海洋技术中心承担的"自持式剖面探测漂流浮标"课题,突破了浮标高可靠性、浅海环境适应性、重量精确调整及我国自主北斗导航定位系统的应用等多项关键技术,成功研制了采用argos卫星系统定位和传输数据工作深度为2000m的深海自持式剖面探测漂流浮标工程样机及采用我国自主北斗卫星系统定位和传输数据的工作深度为400m的浅海型自持式剖面探测漂流浮标工程样机.多台工程样机取得了理想的海上试验效果,最大工作深度和完成的剖面测量次数均达到合同指标要求,测量数据与现场数据吻合.  相似文献   

15.
正正是这种"怀疑一切,敢于挑战"的精神,使得刘经南院士带领科研团队不断攀登科学高峰,填补了多个空白,创造了数个第一。6月12日,北斗三号系统完成全球组网前夕,著名大地测量与卫星导航专家刘经南院士站上湖北科技奖励大会的领奖台,接受湖北省委书记应勇颁发的湖北科技突出贡献奖。77岁的刘经南,是我国卫星导航技术领域学科带头人,也是我国  相似文献   

16.
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于2020年5月27日11时登顶成功,五星红旗再一次飘扬在世界之巅,白豪之情在国人心中油然而生.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曾对珠峰进行过6次测绘和科考.如今为什么“再量”珠峰?意义何在?“再量”珠峰,可以为地壳形变、板块运动、地震活动、气候变化等科学研究,提供第一手的观测资料,对相关理论假设进行直接验证,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人类对于自然充满好奇,也在不懈探索.对于珠峰的多次测量,就是人类了解和认识地球的一个重要标志.著名大地测量学家陈俊勇院士曾颇为形象地描述了测量珠峰意义, “父母要定期给自己不断成长的子女量身高,是理所应当的.人类要不断深入地认识自然,中国人要不断深入地认识自己的国土”.精确量取珠峰海拔高度,对维护国家主权、展现科技实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正珠穆朗玛峰是全球海拔最高峰,对珠峰高程和相关知识的探求,以及相关技术的不断进步,代表了人类对自然的求知探索精神,已成为人类了解和认识地球的一个重要标志。历史上,人类从300多年前便已迈出了探求世界最高峰高度的步伐,多个国家的探险者和测绘工作者都曾为准确测量珠峰高程贡献过力量。今天,我国测绘工作者将再攀珠峰,用更为先进的综合现代大地测量技术,测定珠峰高度,刷新人类认识世界的高度。西方国家称珠峰为"埃佛勒斯  相似文献   

18.
《科学大观园》2005,(11):4-6
珠峰身高测量全解密珠峰———地球之巅。2005年5月18日,我国科考队员将再次站在峰顶,重新给这位“巨人”定身高。珠峰的测量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海拔5600米之前———水准测量法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高级工程师陈现军告诉记者:“总体来说,此次测量珠峰行动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从拉孜出发行进500公里到达珠峰5600米处;另一部分从5600米起使用觇标、G PS、雪深雷达综合测量峰顶高度。”据介绍,所谓水准测量法是指从最初的基准点———青岛海拔基本面开始,每35米设立一个标杆,用水准测量仪计算两边标杆尺度的变化,在水平视线内测出两根标…  相似文献   

19.
随着GPS(全球定位系统)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欧洲伽利略项目的不断发展和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日益完善,基于GNSS(全球导航卫星系统)的各种应用所取得的成就在现代社会中已达到不可替代的层面。目前,针对导航卫星反射信号的研究及其在遥感探测领域的应用正日益兴起,其关键技术在于如何实现反射信号的接收、数据处理和实际目标的物理状态反演。  相似文献   

20.
与世界共享     
正说到北斗,不少人或许会问,北斗到底在哪儿?6月23日9时43分,北斗三号系统"收官之星"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提前半年全面完成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星座部署目标。实现全球组网后,北斗将可以为全球用户提供基本导航、全球短报文通信、国际搜救等服务。那么,我们如何能感受到北斗系统的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