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皮肤的美白是女士们永远追求的目标,许多人为此把希望寄托在林林种种的化妆品上,殊不知,一些特效美白化妆品暗藏“杀机”。深圳市质量技术监督局于2001年第四季度对该市生产和销售的化妆品进行了质量监督抽查,结果令人吃惊,一些美白化妆品中汞的含量竟超标3万多倍。  相似文献   

2.
正前列腺是男性生殖器中的附属性腺,具有产生前列腺液、参与生殖代谢的功能。前列腺液还有营养精子、促使卵子受精及有助减低阴道中酸性的作用。正是因为前列腺在男性生殖健康中有着如此重要的作用,所以男性对前列腺保健不可忽视。目前前列腺疾病之所以高发并呈年轻化趋势,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那么,究竟有哪  相似文献   

3.
《科学大观园》2010,(17):19-19
前不久,王女士在使用一款常用品牌的护肤品时,发现膏体变稀,黏稠性不如以前,当时也没十分在意,就照常使用了。但用到第三天,忽然感到面部不舒服,瘙痒感十分强烈,而且伴有疱状红疹出现。为此,她到医院就诊,皮肤科医生告诉她,  相似文献   

4.
<正>分布式账本、去中心化数据库、数据一致存储、难以篡改……比起区块链这些被反复提及却略显晦涩的概念,普通人更关注这"热到爆炸"的区块链究竟能用来做什么。政策利好风起,久违的区块链热浪日前席卷A股,概念股全线上涨。接连两天,区块链及相关概念股涨停,封板资金多达数百亿元,成为市场关注焦点。早在今年3月,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的28个区块链信息  相似文献   

5.
读了力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副主任朱照宣教授的短文“为了三十年后……”激起了笔者近一个时期以来的同感,很想补充几句。代表“有方向有大小的量(vector)”这个概念的术语,几十年来有“矢量”和“向量”两种用法,带来诸多不便,引起“马拉松”式的争论,未得结果。这在过去没有统一的名词审定机构的情况下,给这类跨多个学科的术语的统一带来困难,是可以理解的。名词委员会成立以后,我们办公室的同志认为我们应该有责任解决这个问题,并且也有较好的条件。这是因为:一,这是一个典型的自然科学的基本词,影响大(统一了能影响一串);二,目前混乱状况比较严重;三,不论统一到这两个词中哪一个,都不会造成新的混乱(人人都理解)。为此我们曾由下到上多次组织协商讨论,均未能统一。在已公布的数学、物理以外的学科中涉及这个词时只能随便用。有的学科反映说“两个婆婆让我们听谁的”,也有的学科说“我们无所谓,只要统一成一个就行了”。“矢量”与“向量”之争个人认为并非主要是“科学性”差异之争,而是有一部分人要改变自己的习惯所带来的困难。作为审定委员,肩负着统一名词的历史重任,应该从全局出发,必要时要割爱(不仅仅是这两个词)。如果保持物理与数学各行其道,派生出的词定将五花八门,三十年后岂不愈演愈烈,统一起来更加困难。后代有理由抱怨我们,正像我们现在认为三十年前如果统一了,就不致发展到现在,不统一的、衍生的“子子孙孙”越来越多,各自拥有一批习用者,解决问题更困难了。对这个词应该怎样统一,个人意见认为“矢量”比“向量”较好。定名时应该尽量选用内涵丰富,构词能力强,概念清楚的字。这样既可达到构词简洁,又不易误解。这方面,“矢”显然比“向”更佳。(“向”是普通多义项字。比较“态矢空间”与“状态向量空间”;“风矢”与“风向”;“矢径”与“向量径”;“位矢”与“位向量”等)。但是不论如何定,还是以统一为重,以多数人接受为准。我们还有一个“退一步”的想法,即全国委员会决定一个倾向性的意见,各学科只要不是特别不能接受,都依此统一,教科书、工具书以此为准,这样我们对三十年后也好交待了。  相似文献   

6.
我国古代有一种说法 ,认为天是圆的 ,地是方的。《吕氏春秋·察意》中说 :“大圜在上 ,大矩在下。”这种“天圆地方”说反映了当时中国人对天和地的一种理解。明末清初 ,西学东渐 ,西方的地理知识传入了中国。中国人这才知道 ,地不是一个方形的平面 ,而是一个球形。最早向中国人介绍地为球形的人是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MatteoRicci,1 552~ 1 6 1 0 )。 1 6 0 2年 ,利玛窦在李之藻的帮助下 ,在北京刊行了《坤舆万国全图》(全图分六幅 ) [1] 。在《坤舆万国全图》的最右侧 ,利玛窦有一篇署名文章。这篇文章实际上是全图的说明开篇…  相似文献   

7.
《科学大观园》2020,(4):52-55
正连日来,不断有疫情相关的大量信息发布。在此形势下,我们每个人如何做好防控?日常防护需要注意哪些问题?1.口罩防护划重点(1)口罩分类:常见的口罩分为一次性医用口罩、医用外科口罩、医用防护口罩和其他口罩。(2)口罩的选择:(1)一次性医用口罩:公众在非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可佩戴一次性医用口罩。(2)医用外科口罩:发热或疑似患者、  相似文献   

8.
正只因暗示怀疑等臆想,就能产生"中毒"反应,并迅速蔓延他人……这不是小说,而是中美都发生过的真实事件,来看"群体性癔病"疑云。早晨,救护车的喇叭声在美国田纳西州的一所中学响彻不停,这所学校的100名学生和教工先后被送进了医院,其中还包括一名前来接孩子回家的家长。他们都说是自己闻到了一股特殊的气味,然后就  相似文献   

9.
陈曦 《科学大观园》2020,(11):48-51
正紫外线除螨仪、臭氧洗菜机、果蔬破壁机、负离子加湿器,这些透着科技范儿的小家电,受到不少人的追捧,是真香还是在收智商税,听听专家怎么说。有报道显示,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小家电产品的销量逆势上扬。基于消费端需求的变化,健康、除菌成为消费热点之一,而像紫外线除螨仪、臭氧洗菜机、果蔬破壁机、负离子加湿器等这些和我们健康相关又有点科技含量的小家电,受到不少人的追捧。那么这些透着科技范儿的小家电,是真香还是在收智商  相似文献   

10.
《科学大观园》2020,(11):52-55
正5月27日,2020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成功登顶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开展各项峰顶测量工作。45年前的今天,中国人首次将觇标带至珠峰峰顶。5月的珠穆朗玛峰北坡依然白雪皑皑,寒冷刺骨,此刻,35名中国测量登山队队员却正负重奋力向上攀爬。5月6日下午,由我国国测一大队和中国登山队共同组成的测量登山队正式开启2020珠峰高程测  相似文献   

11.
看了于光远先生对汉字方块字改为阿拉伯数字的问题所提出的意见(《科技术语研究》2003年1期),我深有同感。  相似文献   

12.
13.
英语中“ontology”一词来自拉丁语后裔的法语。法语中的“Ontologie”一词演变自拉丁语的“Ontologia”,而这个拉丁语形式又源自希腊语。对该词的出处,各家说法不一。  相似文献   

14.
英语中“ontology”一词来自拉丁语后裔的法语。法语中的“Ontologie”一词演变自拉丁语的“Ontologia”,而这个拉丁语形式又源自希腊语。对该词的出处,各家说法不一。据C.T.Onions(奥尼恩斯)[1]考证,该词的拉丁文形式为瑞士阿明尼乌派的神学家Jean le Clerc (拉丁文名:Johannes Clericus,1657~1736)所创。词源的复杂性还由于印欧诸语属屈折语,绝大多数词类富有变体形式。于是,拆分这个词并从词源学的角度阐释不同部分的含义不失为一种可行的理解途径。Ontologia由onto+ logia构成。ont-是ón的词干,也是einai的现在分词的中性形式。于是,Ontologia 定义为“the study of being”[2]。有的学者将“-logy”结尾的词当作“-学(科)”来看待,这当然无可厚非,它确实有这层含义,如biology(生物学),sociology(社会学)等。但它还有另外一层意思:“logos”。“-logy”代表法语词缀“-logie”、中世纪拉丁文的“-logia”、希腊语中的“-logia”;因此,“-logy”的含义不仅以lógos(discourse话语或逻辑推理,speech言语)为基础,同时又包含log-(作为希腊语词根leg-,或希腊语词légein表示gather,choose,say,speak等意义)的意思。因此,-logia在词源学上有两层意义:(1)以如此方式“说”(saying,speaking),如brachylogy(用语简明),eulogy(颂词),tautology(同语反复、赘述);(2)从事某学科研究的人(由-logos 标明,如以-logist,-loger结尾的词);或指某一学科或研究。作为学科名称,这类词的第一个成分是“具体名词”,而后加字母“o”,再以-logy结尾。例外的有:petrology(岩理学)和mineralogy(矿物学)。当代以-logy构成的词总是意味着与-logic (法语是:-logique;拉丁文为:-logicus;希腊文则是:-logikós) 或与-logist相关。与表音的印欧诸语不同,汉字的构(字)词手段有:象形、表意、指事、会意以及表音。“本”就是指事字。指事是通过用象征性的符号,或在象形字上加上符号来表示某个词。《说文解字》:“本,木下曰本,从木,从下”。段注:“本末皆于形得义,其形一从木上,一从木下,而意即在是”[3]。“本”字在甲骨文中形状为上部是树(木),下部三个圆圈指“树的根部所在”[4]。(后来点变成一个短横,指出这儿是木的根,合起来指“树的根部”,与“末”相对。“末”是木上面一短横,指出这儿是木的末梢。于是,“本”表示事物的根源或基础[5]。《书·五子之歌》言:“皇祖有訓,民可近,不可下,民為邦本,本固邦寧”。《论语·学而》中更有“君子務本”之说。由上述基本义引申出不同的意义和生成不同的词,如“本币”、“本家”、“根本”、“基本”。由本义还引申指“原来的”,如“本地”、“本行”。同时,也可指“自己方面的”,如“本人”、“本身”。与哲学中的“本体论”靠得较近的是《管子》的作者在《水地》中写道:“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诸生之宗室也”。“本”还用来指“身体、体质”。陶潜《答庞参军》诗序:“本既不豊,復老病繼之”。“本”字的这层意思又与下述的“体”字的本义相通。“体”则是形声、会意字。形声字是半表意,半表音的。会意是用两个或几个字组成一个字,把这几个字的意义合成一个意义。“体”字从骨豊(lǐ)声,指人的身躯(體),身躯靠骨骼支撑,故体从骨;又因“豊”为“盛丰厚祭品以祭神灵的礼器”,有“丰厚”义,人的身躯除骨骼外有丰厚的肌肉等,故体从豊声并会意。“体”本义指“人或动物的身躯”[6]。《礼记·大学》:“心廣體胖”。同时也可用来指“肢体”,如《诗·鄘风·相鼠》中有“相鼠有體,人而無禮”。“身体”、“掩体”、“体重”等词也是从本义引申而来。同理,“体”也可指盛在“豊”中的“牛羊猪的躯体或其切块”,如《仪礼·公食大夫礼》:“載體進奏”。郑玄注:“體,謂牲與腊也”。“体”字往往是通过假借、引申从而拥有不同的意思。通过假借,“体”代表“形体、物体”。如《易·繫辭下》:“隂陽合德,而剛柔有體”。 孔颖达疏:“若隂陽不合,則剛柔之體無從而生。以隂陽相合,乃生萬物,或剛或柔,各有其體”。由本义假借指“事物的本身或全部”的词还有:“体系”、“主体”、“实体”等。“体”又假借指“形式、规格”,如“体裁”、“体例”、“正体”。“本体”一词可指“事物的原样或自身”。《后汉书·应劭传》:“又集駁議三十篇,以類相從,凡八十二事。其見《漢書》二十五,《漢記》四,皆删叙潤色,以全本體”。又有《北史·魏彭城王勰传》:“帝曰:‘雖琱琢一字,猶是玉之本體’”。“本体”一词还用来表示“原来的体制、格局”。郦道元《水经注·河水四》:“余按周處此志……更為失誌記之本體,差實錄之常經矣”。还可指“主体”,意思是“根本的”。 刘勰《文心雕龙·诸子》:“然繁辭雖積,而本體易總,述道言治,枝條《五經》”。佛教称诸法的根本自体或与应身相对的法身为“本体”。《大日经》卷七:“一身與二身,乃至無量身,同入本體”。 与“本体”一词在词源和语义上关系密切的词尚有:体用和本根。“體用”一词则指本体和作用。中国古代哲学以“体用”指事物的本体、本质和现象。《周易参同契》卷下:“春夏據内體……秋冬當外用”,也就是以“体”指世界本源,“用”指“体”的表现和产物。近代改良主义者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就是以中学为思想根本,以西学作为实际应用。严复在《原强》中说:“且一群一國之成之立,其間體用功能,實無異于生物之一體,大小雖殊,而官治相准”。这明显反映出西方哲学传统的影响,也是与西方本体论较为接近的。“本根”原义指草木的根茎,因此也用来比喻“事物的基础”。《左传·文七年》中就有“公族,公室之枝葉也,若去之,則本根無所庇蔭矣。葛藟猶能庇其本根,故君子以為比”之说[7]。与该含义相近的还有“本原(源)”、“本始”等。这又与“本”字的含义“原始、本原”相通,如《禮·樂記》:“樂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当代学者称为“本根论”的来源之一正是《庄子》中的这段话:“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狶韦氏得之,以挈天地,伏羲氏得之,以袭气母……”。不难看出,古人常把天地万物的“本根”诉诸于某种与天地万物根本不同的东西。上述阐释说明了“本”、“体”、“本体”三者之间在词源以及语义上的关系。至于将“ontology”翻译成“本体论”是否得当和贴切还得从我们自身的观察视角来判断。当海德格尔声称:“语言是存在之家”、“语言说”,并不是没有道理的,因为logos既有逻辑推理也有言语表达的含义。同样,也有人把“本体论”等同于最初意义上的形而上学(metaphysics)也就不为怪了。形而上学不就是深究“physics”背后的真谛吗?《易·系辞》云:“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为何者?就是古人追寻的“本”或“始源”?“器”(“体”)在道中?《楚辞·天问》:“阳阴三合,何本何化”?海德格尔也在问:如果人类意识具有所“是”的本质,“是”必须具有什么特征?“本”与“体”在语义上的互动,而不是绝对的二分,这或许是词源学上考察“本”、“体”、“本体”所能揭示的重要启示之一。而追“本”寻“根”永远是探索世界,人类社会和自我的最主要途径之一。Paul Ricoeur(里克尔)说过:没有乌托邦的社会是一种政治病态。  相似文献   

15.
一、背景“证”、“症”、“征”是医学专业书刊和医疗文书档案中出现频率较高的3个音、形、义相近的字,但目前不少人对这3个字的使用常有混淆,甚至无所适从。究其原因:一是使用者缺乏对字义的探究和鉴别;二是目前对这三个字的使用尚无规范可循。“证”字在医学上的使用源自中医,但中医论著也有“症”出现;在西医进入中国后,“征”、“症”的使用逐渐增多,同时现代的中医书籍中也常引用一些西医的专业术语,如“症状”、“体征”等,中西医的交叉使得这3个字的应用更加混乱。二、引证1.《汉语大词典》(1)证:通“症”,病症。元·关汉卿《拜月亭》第二折:“只愿的依本分伤家没变证,慢慢的传授阴阳。”一本作“症”。(2)症:症候、病象。【症状】有机体因发生疾病而表现出来的异常状态,如发热、头痛、咳嗽等,多指患者主观不适。【症候】①疾病;②毛病;③症状。【症象】症状。2.《辞海》(1)证:症候。【证候】中医学名词。指患病时出现的互有联系的一群症状。证候反映了疾病的原因和病理变化,可以了解疾病的部位,如表证、里证;正气和病邪的盛衰,如虚证、实证;疾病的性质,如寒证、热证;病机的变化,如闭证、脱证等。辨别不同的证候,是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适应证】适合于采用某一诊断或治疗措施的疾病或情况。【禁忌证】指不适应于采用某种诊断或治疗措施的疾病或情况,或采用后反而有害。(2)症:疾病的症候情况。如重症、对症下药。【症状】病人患病时所发生的异常感觉。如患感冒时的发热、喉痛、头痛、食欲减退等。广义的症状还包括体征,是临床上用作诊断的重要依据。【症结】腹中结块的病。《史记》中有“尽见五藏(脏)症结。”【症瘕】中医学病名。指腹内结块。以坚硬不易推动,痛有定处为“症”;聚散无常,痛无定处为“瘕”。【症候群】即“综合征”。(3)征:迹象。【综合征】同时出现的一群症状,代表一些相互关联的器官或功能紊乱,但还不能确定其为一种独立的疾病,且常可出现于几种疾病或由于几种不同原因的病所引起。中医中的证候,如脏腑分证、六经分证等,其表现的症状,类似于综合征。3.《现代汉语词典》其中的解释基本同《辞海》。(1)证:①证明;②证据,证件。(2)症:①中医指腹腔内肿块的病;②疾病。(3)征:表露出来的迹象;现象。三、讨论总的说来,对“证”、“症”、“征”这3个字的应用须格外小心。为减少误用,力求规范,提出以下几点意见供参考。1.“症”即指某一种疾病,或某一种疾病的症状,或单指某一种症状;“征”与“症”所表示的范围较小。而“证”是相互关联的器官或功能紊乱的总和,对一组临床表现的概括,概念的范围较大。对于综合征,因有“综合”二字,已有“集合”之意,再用“证”,就重复了,故选用“征”。2.“症”多指主观感觉,“征”多为客观检查所获得的信息。3.最初中医几乎只用“证”,根据《汉语大词典》对“证”的解释,有时也通“症”,故出现了由以前的“证见”逐渐演变为现在的单指具体症状时的“症见”。4.对西医学名词的翻译,其实是在中医对这3个字的理解的基础上的扩展,故中西医对这3个字的使用是相通的。按照上述理解,笔者在图书编辑加工时对“证”、“症”、“征”三字的选用如下:  相似文献   

16.
“证”、“症”、“征”在医学领域是使用频度颇高的三个 (字 )词 ,由于其音、形、义相近 ,因而在取舍时不易辨别。虽然在全国科技名词委公布的《医学名词》中已有规范 ,但在实际应用上仍然见仁见智、不尽相同。为此 ,本刊组织中、西医学界一些专家 ,就此三词据理辨析 ,以求正本清源 ,达成一致意见。本栏刊出后 ,欢迎广大读者来文来函 ,进一步发表意见。  相似文献   

17.
《科技术语研究》2003,5(4):13-13
“证”、“症”、“征”在医学领域是使用频度颇高的三个 (字 )词 ,由于其音、形、义相近 ,因而在取舍时不易辨别。虽然在全国科技名词委公布的《医学名词》中已有规范 ,但在实际应用上仍然见仁见智、不尽相同。为此 ,本刊组织中、西医学界一些专家 ,就此三词据理辨析 ,以求正本清源 ,达成一致意见。本栏刊出后 ,欢迎广大读者来文来函 ,进一步发表意见。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介绍关键种选择方法的基础上,分析了各种方法的利弊和适用范围,并利用等同优势法对滨海盐生湿地恢复中关键种的确定做了实证研究,研究证明关键种的确定和引入对于滨海盐生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由于我社出版图书领域的特点 ,我在长期做书稿的终审、终签工作中发现 ,各位责任编辑对“症”、“证”、“征”三个字的用法普遍存在很不一致的问题。当然 ,有些字在古代是通用的 ,语法上称为“通假” ,后来才有了差别和分工。然而 ,因为没有统一的规范致使产生混乱 ,带来许多麻烦。例如 :①在已出版的医学书籍中 ,这三个字的用法很不统一 ,甚至在一本书中前后用法都不一致 ;②编辑在审读加工中 ,对此也“拿不准” ,经常来询问“用哪个好” ;③有些作者、读者和医药广告公司也常有来信问这三个字应该怎样用。为了保证出书质量 ,在国家对此没…  相似文献   

20.
系统分析和归纳了“磷、膦、钅粦”“氨、胺、铵”系列名词的定义和知识点,探讨了易混淆、错用的各类情况,为科技编辑及其他技术人员正确、规范使用该系列名词术语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