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专家针对现在百姓的卫生习惯,建议实行分餐制、强制实行公筷制,并制定违反公共卫生处罚条例,约束违章行为。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科技部政策研究室主任吴乐山指出,SARS在我国的暴发有其必然因素。如国家缺乏完善的危机应急机制、公共卫生意识与个人卫生习惯差、食文化、饮食习惯等,都可能是SARS疫情在中国暴发的必然原因。他建议,应该尽快效仿深圳,立法禁止食用野生动物,提倡公共餐厅、食堂实行分餐制,并强制实行公筷制。  相似文献   

2.
80年前的五四先哲们在中国大地树起了“科学”与“民主”两面大旗,为的是强国富民,迈向现代化。然而,与当今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在综合国力上还有较大的差距,而在这80年中,许多后起之秀的国家和地区也已然走在了中国的前面。究其原因,似乎千头万绪,纵观历史则昭然若揭:科学与民主精神的弘扬、科学与民主文化的形成、科学与民主制度的建立是实现现代化的根本所在,而科学教育的发展与繁荣则构成了其最重要的背景。意大利是近代西方文明进步的策源地,近代大学的雏形也正是在意大利最早形成。然而,14-15世纪进行的教育改…  相似文献   

3.
正中国是世界文明的几大发祥地之一,对内而言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对外而言很早就发生了广泛的异域往来。在可考的文献中,周代就已经设置了翻译的官职(象胥、舌人)。术语的翻译在中国较早的历史时期则主要体现在佛学典籍的引介上。很多来自佛学的术语成为沿用至今的基本词汇,诸如"世界""时间""睡眠""实际""真理""平等""希望""转变""究竟""现在"……到了明代后期和清代前期,一些西方传教士陆续来华,与中国学者合作,编译了包括《几何原本》《山海舆地全图》《泰西水法》《远镜说》  相似文献   

4.
《科学大观园》2006,(15):66-67
说起最早的现代共和制国家,很多人都会追溯到1776年成立的美国,实际上,就在美国独立的同一时期,华人曾在世界第三大岛——东南亚的加里曼丹岛西部建立了一个兰芳共和国。作为亚洲第一个现代共和国家,同时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现代共和制国家之一,兰芳共和国携手当地土著居民,抵抗西方殖民者的入侵长达107年,直到19世纪末才由于国小力弱被荷兰殖民者所灭。清除婆罗洲土匪海盗,华人建立兰芳共和国明清之际,受到国内战乱的影响,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很多人被迫前往海外谋生或躲避战乱。他们中的很多人来到了南洋的婆罗洲(今印度尼西亚的加里曼丹岛)从…  相似文献   

5.
丝绸之路的由来用"丝绸之路"(Silk Road)来形容古代中国与西方的文明交流,最早出自德国著名地理学家李希霍芬1877年所著的《中国》一书。由于这个命名  相似文献   

6.
正62017年9月21日,"复兴号"中国标准动车组在京沪高铁实现时速350公里运营,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上高铁商业运营速度最高的国家。"复兴号"被冠以了"中国标准动车组"的称号,而中国标准动车组的"中国",就意味着高铁从最早的"洋基因""混血""以我为主",变成了"纯中国"。  相似文献   

7.
北纬30度青铜文明光耀成都平原北纬30度,地球的一根纬线,奇迹诞生的地方。这条纬线上,产生了人类最早最辉煌的上古文明——青铜文明,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都曾令世界为之倾倒。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的青铜文明,曾经不被国际史学界看重,直到成都平原的大型青铜雕像破士而出,吸引了整个世界的视线。巨大的青  相似文献   

8.
利玛窦对中西方数学文化融合的贡献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利玛窦是沟通中西方文化的第一人,他不仅是一位著名的西方传教士,同时也是一位数学家,他最早把西方的数学带到了中国,开创了中西方数学文化交融的纪元,给中国传统数学增添了生机与活力,也让西方教学文明在东方闪耀;他用数学赢得了民心,影响了一批中国数学家的成长,推动了中国传统数学和西方数学的融合与发展。  相似文献   

9.
关于岁差,古代中国和西方天文学有不同的解释.中国天文学分"天自为天,岁自为岁",认为是黄道沿赤道的西滑导致了冬至点的西退,从而致使"天周"与"岁周"不同.中国传统天文学中,岁差只是一个历法概念.而古代西方天文学则继承了古希腊传统,将岁差解释为"恒星东移"的结果.明清之际,西方传教士引入与中国传统岁差理论截然不同的"恒星东移"之论.当时恰逢"中西历争",为争夺钦天监控制权,奉教天文学家和保守士人之间曾发生激烈争斗,而由西方传入的"恒星东移"之论曾卷入这场争论当中.文章试图以"中西历争"为线索讨论当时不同背景中的士人或历算家关于此论的争议与解释.通过考察发现:"中西历争"之中,奉教天文学家藉此论宣扬西法之优越,保守士人则将其作为抨击奉教天文学家的主要着力点之一.而当时一些志在"会通中西"的历算学者对此却持一个较宽容的态度.在"西学中源"说这一背景之下,梅文鼎等又通过历算史重构的方式将"恒星东移"之论纳入到传统的"天自为天、岁自为岁"的框架之中.  相似文献   

10.
学者们早就认为,美国来华传教士玛高温于1851年在宁波出版的《博物通书》,是最早介绍西方电报知识的著作。但在中国,一直没有找到这部著作。近来,我们在宁波天一阁博物馆中发现了玛高温的《博物通书》。在《博物通书》的序言中,玛高温通过引述儒家典籍,论证了中国"儒者"必须了解西方的科技成就。玛高温在这部著作中除了介绍电磁学及电报知识外,还专门设计出了一套中文电码系统,这也是世界历史上第一套汉字电码方案。  相似文献   

11.
现代西方伦理学、社会学都从各自理论视角出发对传统的"共同体"进行了满怀追忆色彩的回访,由此构成了"生命共同体"生成的逻辑起点。整体主义站在"整体优先于个体"的立场上对个体主义进行了嘲讽,而个体主义则从"个体的固有价值"视角进行了反击,二者的论争构成了"生命共同体"发展的逻辑主线。从整体与个体相融合的视角出发,引入中国传统生态伦理范式,消除分歧,整合思想;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出发,消除困境,开展行动,是超越西方生态伦理学"生命共同体"思想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12.
指纹的应用具有悠久的历史。中国是世界上应用指纹最早的国家,不过中国古代对指纹还是停留在经验基础上的实际应用,而指纹学的正式问世是比较晚近的事情。一、解剖生理学家们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9,(12):104-109
梅棹忠夫1957年发表《文明的生态史观序说》一文,以此构筑"比较文明学序说",并立足于"机能论"立场对世界历史理论进行生态史观审度。"文明的生态史观"在我国学界的研究并不尽人意,大多将其较为简单归结到地理环境决定论草草了事。在深入理解"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这一重要生态文明思想的关键节点上,对其"文明的生态史观"进行与时俱进的深度挖掘仍然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因为至少梅棹忠夫给出考量世界文明史演化进程诸多要素中包括生态环境在内的自然要素,就此而言,在当代就已经十分难能可贵了。当然对其进行唯物史观的反思与审度也是必不可少的。  相似文献   

14.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栽桑、养蚕、织丝绸的国家,3000多年前就有丝织产品.至西汉时期,全国大部分地区已能生产锦、绸、纱、缎等许多品种.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通过这条友谊之路,中国的织、绣、工艺品由东方传到西方,直到地中海东岸.  相似文献   

15.
安徽襟江带淮,是我国最早的文化发达地区之一。历史上曾经涌现过许多科学家、发明家和能工巧匠,在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宝库中增添了一颗颗明珠。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明清以来,由于西方近代科学的兴起,中国科学技术由保持千年之久的西方所望尘奠及的水平而渐  相似文献   

16.
编者按     
正中国正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但在中共十七大(2007年)之前,只有少数学者使用"生态文明"一词。卢风和曹小竹追溯了论述生态文明的早期文献,认为迄今为止最早出现"生态文明"一词的文献是1978年发表在英文期刊《宇宙》上的伊林·费切尔的文章:"人类生存的条件:论进步的辩证法";并认为生态文明观念的提出将被证明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创新之一。田甲乐介绍了起源于  相似文献   

17.
合信所翻译的西医书籍标志着西方医学理论正式输入近代中国,而他根据其译著所编纂的《医学英华字释》是国内已知最早的英汉医学词汇专书,也是近代创立中文医学术语的首次尝试,对后来的西医书籍翻译有重要影响。本文以合信的医学术语翻译为中心,对《医学英华字释》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并与其前后的医学术语翻译情况加以比较,探讨合信在近代中国医学术语创立过程中的开创性贡献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18.
有些账,法国人算得特别清楚。一百多年前,最早向西方介绍中围文学名著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清末名上陈季同曾在法国生活。一天,碰到一位法国老太太,指着他对身边的人说:“看那个中国人,说不定就是因为我付的那半个金法郎才得以活到今天的!”事情是这样的:当时,欧洲教会曾号召孩子们从零花钱中捐出半个法郎,交给在中国的欧洲传教士办的“育婴堂”,拯救中国的弃婴。  相似文献   

19.
以西历取代中国原有的阴阳合历,此举发生在近代化背景之下,是民国时期政府参照或依据西方科学在中国社会完成的一次对时间秩序的重构。西历相比于旧历的"科学性"与"进步性"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完成的社会建构。在废除旧历运动中,西历被定为"国历",而旧历则被称为"废历";同时,在当时以"革命"与"进步"为线索的社会情境之下,"废历"还被附载了不属于它的内容和意义,使之与"废历"成为一体,从而实现对旧历的污名化。  相似文献   

20.
1607年汉译《几何原本》(前六卷)的问世开启了东西方数学交流的新纪元。《几何原本》是西方公理化数学的典范,而对于中国学者来说,则完全是一种陌生的"异域文化"。为了帮助中国学者理解《几何原本》的意义和价值,利玛窦写下一篇长长的"导言"《译几何原本引》。在"导言"中,利玛窦阐明"几何之理"有助于"明达物理","几何之用"可为国家建功立业,"几何之学"更关乎社稷安危。在"导言"中,利玛窦充满深情地讲述了欧几里得、阿基米德及其业师"丁先生"的感人故事,从而唤起了明末清初中国学者对《几何原本》的巨大热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