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科学大观园》2021,(23):36-37
他是我国第一个研究电动式激振器的科学家,也是我国超声电机的奠基人、开拓者. 他带领团队研制的超声电机已应用于"嫦娥三号"、"嫦娥四号"、"嫦娥五号"、"墨子号"量子卫星、智能炮弹、医疗仪器、光学系统等高端装备,打破了国外在该领域的技术垄断,填补了国内空白.他就是2021年"最美科技工作者"、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赵淳生.  相似文献   

2.
《中国科技成果》2007,(23):40-40
北京北斗星通导航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是在2000年伴随着我国北斗导航定位卫星成功发射,立志以推动中国卫星导航定位产业化发展为己任,创建而成的从事卫星导航定位业务的专业化公司。公司主要业务是卫星导航定位产品供应、基于位置的信息系统业务以及基于位置的信息服务,集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服务于导航定位、指挥控制、精密测量、目标监控等专业应用领域。  相似文献   

3.
周扬 《中国科技成果》2009,10(22):29-30
本文分析了导航卫星定轨的国内外发展现状,并提出了导航卫星自主运行必须解决的几个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4.
正目前,世界上已经有半数以上国家在全球范围内使用北斗系统。一颗颗北斗导航卫星巡天测地,作为中国自主创新的结晶,为人类提供一流的卫星导航服务。今年6月23日上午,大凉山腹地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西昌发射场。推迟一周发射的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矗立在发射塔架旁,乳白色箭体上的"中国航天"四个大字与火箭整流罩外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标志的搭配显得格外醒目。  相似文献   

5.
正在实现"无条件安全"的通信方面,这世界上可能很少有人比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潘建伟更加执着了——即使是超期服役的卫星,他也要"吃干榨净"。6月15日,英国《自然》杂志在线发表了一篇题为"基于纠缠的千公里级安全量子加密"的研究论文,潘建伟团队联合牛津大学教授Artur Ekert,中科院院士、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建宇团队,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  相似文献   

6.
中国第七颗"北斗"导航卫星近日升空,这标志着中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建设又迈出重要一步,卫星组网工程正按计划稳步推进.然而,外界也传来一片杂音.美国航天专家表示"美方应尽快升级GPS,以确保其在卫星导航领域的绝对优势";五角大楼甚至称"美国必须减少对GPS的依赖,并开发GPS的替代物".  相似文献   

7.
本文讨论了类地行星全球导航定位星座空间构型设计的原则,初步对月球全球导航卫星系统星座的分布构型进行了分析设计。讨论了月球导航星座空间分布的卫星覆盖特性与导航定位性能,评估了最佳星座设计,本研究可以为将来建立月球导航卫星系统提供星座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8.
《科学大观园》2021,(2):34-41
他是最年轻的"两弹一星"元勋,也是最年老的卫星工程总设计师.从"东方红一号"到"嫦娥一号",从"风云气象卫星"到"北斗导航卫星",背后都有他主持负责的身影;翻开他的人生履历,就如同阅读一部新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史……  相似文献   

9.
刘峣 《科学大观园》2020,(11):56-57
正此次测量珠峰运用了许多国产科技手段与成果,北斗卫星、5G、华为等技术均发挥重要作用,相比15年前,珠峰测高有了更高的技术标准。珠峰是国际测量技术的竞技场。在测量世界最高峰"身高"的艰苦探索中,科技的力量总是与人类的脚步同行。此次珠峰高程测量首次运用了我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提供的数据。这也是北斗卫星继在抗疫中显露威力之后,再度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2005年1月13日,由路甬祥、徐匡迪等584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投票评选的"振邦杯"2004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和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在京揭晓.2004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是:一、10万亿次高性能计算机启用并跻身世界十强;二、我国首座国产化商用核电站建成投产;三、西气东输工程全线实现商业运营;四、我国第一个下一代互联网主干网开通;五、"探测二号"发射成功,"双星探测"计划实现;六、纳米"超级开关"材料研制成功;七、高精度水下定位导航系统研制成功;八、我国科学家破解膜蛋白晶体结构难题;九、我国量子信息实验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十、我国海域油气资源战略调查获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11.
中国第七颗"北斗"导航卫星近日升空,这标志着中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建设又迈出重要一步,卫星组网工程正按计划稳步推进。然而,外界也传来一片杂音。美国航天专家表示"美方应尽快升级GPS,以确保其在在过去多次局部战事中,美军GPS系统出尽风头  相似文献   

12.
《中国科技成果》2011,12(4):15-15,18
在"十一五"期间,国家海洋技术中心承担的"自持式剖面探测漂流浮标"课题,突破了浮标高可靠性、浅海环境适应性、重量精确调整及我国自主北斗导航定位系统的应用等多项关键技术,成功研制了采用argos卫星系统定位和传输数据工作深度为2000m的深海自持式剖面探测漂流浮标工程样机及采用我国自主北斗卫星系统定位和传输数据的工作深度为400m的浅海型自持式剖面探测漂流浮标工程样机.多台工程样机取得了理想的海上试验效果,最大工作深度和完成的剖面测量次数均达到合同指标要求,测量数据与现场数据吻合.  相似文献   

13.
随着GPS(全球定位系统)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欧洲伽利略项目的不断发展和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日益完善,基于GNSS(全球导航卫星系统)的各种应用所取得的成就在现代社会中已达到不可替代的层面。目前,针对导航卫星反射信号的研究及其在遥感探测领域的应用正日益兴起,其关键技术在于如何实现反射信号的接收、数据处理和实际目标的物理状态反演。  相似文献   

14.
《科学大观园》2020,(14):32-35
正基于北斗的导航服务已广泛进入中国大众消费、共享经济和民生领域,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6月23日,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星座部署全面完成。这一由我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将为全球用户提供全天候、全天时、高精度的定位、导航和授时服务。据统计,2019年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总体产值达到3450亿元。随着北斗卫星的全球组网,北斗将如何推动生产方式变革和商业模式创新?又会为人们的生活带来哪些便利?  相似文献   

15.
《中国科技成果》2011,(19):23-24
随着各个国家积极开展卫星导航系统的建设,多系统和高性能导航接收技术和设备的需求逐渐提升,兼容性问题不断出现。本课题开展高性能实时GNSS软件接收机研究,突破多系统兼容、高性能和多平台软件接收机的关键技术,并研制基于通用平台的相关样机。课题研究成果对于我国卫星导航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6.
<正>"中国是一个大国,期待为人类社会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就必须成为科技强国,科技强国需要中国科技期刊的支撑和推动。"8月27日,在中国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上,高福院士向来自全国各地科技期刊的编辑这样呼吁。"献丑了,我不是专业编辑,编辑知识为零,但有时候需要换个角度来看问题。今天我以一个外行人的角度来谈一谈建设中英文兼顾的科技期刊。"报告伊始,风度翩翩的高院士便以其幽默诙谐的开场白引发了会场的一片欢笑声。  相似文献   

17.
"爱我中华",这是李德仁的曾祖父留下的家训首句.作为我国高精度高分辨率对地观测技术体系的开创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仁将这种爱国精神根植于心,力践于行. 对于入选2021年"最美科技工作者",李德仁感到非常光荣,也倍感责任重大."我们只是一个代表,代表了为国家建设、为国家过去100年和未来100年任务作出贡献的中国知识分子."  相似文献   

18.
本刊讯 2007年3月22日,环境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成立大会在北京召开。全国科技名词委刘青副主任,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王玉庆理事长,金鉴明、郝吉明、汤鸿霄、蔡道基、魏复盛等5位院士和全国知名专家近40人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由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任官平秘书长主持。会上,王玉庆理事长首先作了重要讲话。他指出,环境科技名词是环境科学发展的基础,对于环境科学的研究,国内、国际的交流,环境技术的推广,环境科学的普及和教育,环境产业的发展,国家环境政策的制定与实施都有重要影响。环境科技名词审定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也是科学性极强而又非常繁重的工作,需要依靠我国环境保护界的院士、专家坚持科学态度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参与和努力,才能完成好。为此,希望专家们齐心协力,精益求精,团结协作,积极奉献,完成环境科技名词的审定工作,为环境科学学科建设留下重要和宝贵财富。随后,全国科技名词委刘青副主任介绍了全国科技名词委的工作情况;潘书祥原副主任宣布了环境科技名词委组成名单并颁发聘书;审定室邬江主任介绍了名词审定工作原则与方法;郝吉明院士对《环境科技名词》审定工作方案作了说明,并提请委员会讨论。经讨论决定,环境科技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分为环境科学、环境工程与技术、环境管理三个小组开展工作,分别由副主任委员唐孝炎院士、郝吉明院士、金鉴明院士领衔上述三个部分的编写工作。会上还就《环境科技名词》的框架结构、审定工作的具体分工和时间安排等进行了研究和落实,为下一步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才磊)  相似文献   

19.
星载激光后向反射镜阵列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年11月16日,在北京开幕的国际卫星对地观测委员会(CEOS)18届全会上,该届全会主席、我国科技部原部长徐冠华院士指出,目前,许多国家领导人和国际组织都在推动建立一个全球综合协调持续对地观测系统,共同提高对地观测的能力和效率,为全球的可持续发展做贡献。中国不仅支持和参加建立全球对地观测系统,而且通过不懈的努力,逐步建成包括气象卫星、资源卫星、海洋卫星、  相似文献   

20.
正科研、临床、防控一线相互协同,产学研各方紧密配合,为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提供了强大科技支撑。人类同疾病较量,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学技术。加强药物、医疗装备研发和临床救治相结合,切实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是疫情防控关键阶段的重中之重。钟南山、李兰娟、王辰、黄璐琦、张伯礼、陈巍、乔杰、仝小林等10位院士集结团队齐聚湖北;全国4万多名支援湖北医务工作者中重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