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亲社会风险行为(prosocial risky behavior)是指为了他人利益或社会福利做出的冒险行为.因兼具亲社会性和风险性,且经常与消极的风险行为交替发生,亲社会风险行为在日常生活中难以被识别,但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了人类积极健康发展的特点.在明确亲社会风险行为概念的来源、界定及其测量方法的基础上,本文借鉴了亲社会行为和风险行为的解释路径,从风险偏好和社会偏好整合加工的视角对人类亲社会风险行为的前因研究成果进行了归纳,进而构建了一个新颖的亲社会风险行为理论模型,并系统阐述了其大脑神经基础和时间加工进程特点.未来的研究应进一步明确亲社会风险行为的心理结构,优化其研究范式,比较经济与社会决策领域下框架效应的特点及其认知神经机制,并探索不同方面的因素对亲社会风险行为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2.
社会价值取向是相互依存情境下人们对自己和他人分配结果的一种稳定的社会偏好,它影响个体在社会困境中的亲社会行为.研究者常用三优势量表和滑块测验测量个体的社会价值取向,并将其分为亲社会型和亲自我型.以往研究发现,社会价值取向的表达具有自发性和稳定性,且亲社会型个体相比亲自我型个体,表现出更多的信任、合作和公平决策等亲社会行为.通过分析,总结了社会价值取向通过以下4个方面影响亲社会行为:内部动机的不同;对他人行为的预期;社会责任感的差异;两类个体在社会学习方面存在差异.未来研究可进一步考察社会价值取向与共情及与其他人格特质的交互作用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以及相关的神经生化机制.  相似文献   

3.
尚思源  苏彦捷 《科学通报》2020,65(19):2021-2031
有关道德认知、道德情绪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一直备受研究者的关注,但现有的研究结果并不一致,尤其是道德认知和道德情绪对亲社会行为影响的异同及其在个体发展进程中的发展变化,仍需要进一步探究.基于39个效应值9960名被试(道德认知)和29个效应值6946名被试(道德情绪)的元分析,发现道德认知和道德情绪均与亲社会行为存在中等程度的相关,但年龄组的调节作用均未达显著水平.进一步比较道德认知和道德情绪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结果仅在青少年阶段发现,道德情绪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更为密切.这些结果确认了道德认知和道德情绪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提示了在不同发展阶段中道德认知和道德情绪作用的差异性,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个体的道德发展.  相似文献   

4.
曾笑雨  马燚娜 《科学通报》2020,65(19):1912-1921
道德判断的矛盾与冲突是影响社会和谐、社会合作的重要因素.本文旨在回顾道德判断的已有研究,并介绍多项式模型在道德判断研究中的应用.道德判断双加工模型认为,个体的道德判断由两种道德原则驱动:功利论原则与道义论原则.在判断行为是否道德时,功利论主要关注行为结果是否能最大化整体利益,而道义论则关注行为本身是否符合道德规范.为测量个体的道德判断倾向,研究者开发了一系列功利论与道义论相冲突的道德困境.首先,本文介绍传统道德困境范式的局限以及道德判断多项式模型的优势.传统道德困境范式存在的主要局限有:(1)未设计能分离行为结果以及道德规范独立作用的道德困境,因此无法准确测量个体在道德判断中对行为结果与道德规范的在意程度;(2)无法排除个体在道德困境中做判断时伤害他人偏好、不行动偏好等混淆变量;(3)无法刻画道德判断的心理加工过程,进而无法量化不同心理过程在道德判断中的重要程度.为了克服上述传统道德困境范式的局限,研究者将多项式模型(multinomial model)运用在道德判断研究中,提出道德判断的CNI模型,即将道德判断的心理过程分解为后果敏感性、道德规范敏感性以及不行动偏好,并使用模型参数分别量化这些心理过程在道德判断过程中的重要程度.其次,回顾道德判断多项式模型实证研究的最新进展,并总结其如何促进双加工模型的修正,并深化我们对道德判断中个体差异(性别、精神病态特质)的理解.最后,指出道德判断多项式模型的局限,并对未来研究提供了建议.  相似文献   

5.
任巧悦  孙元淼  吕雪靖  黄超  胡理 《科学通报》2019,64(22):2292-2304
共情使个体能够理解并分享他人的感受,对人际交往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基于量表、行为范式、生理信号等多个层面的共情研究方法有了长足进展,为研究不同维度的共情(如情绪共情、认知共情)的机制提供了多方面的信息.然而,由于"共情"缺乏统一定义,研究者根据各自理解开发了多样化的研究方法,这阻碍了对现有共情研究结果的比较和整合.本文基于情绪共情和认知共情两个维度对量表、行为范式、生理信号3个层面的常用共情研究方法进行了分类总结.首先,本文围绕共情概念、测量维度等方面简要介绍若干影响力较大的共情量表,如情绪倾向量表、霍根共情量表、人际反应指针量表等.其次,本文总结并比较针对不同共情维度的常用实验材料及行为范式的特点.再次,本文系统介绍如何在共情研究中利用面部肌电、脑电、脑磁和磁共振成像等方法提取共情相关的生理信号并分析其特点.最后,本文综合对比不同层面共情研究方法的特点,并建议研究人员根据研究需要谨慎选择研究方法.此外,针对当前共情研究存在的可比性问题和生态效度问题,建议对不同研究结果进行比较和整合时特别注意共情概念是否一致;未来研究需开发更具生态效度的行为范式,重点探究共情的动态加工过程.  相似文献   

6.
陈杰  刘翠红  沈海洲  李雯婕 《科学通报》2020,65(23):2507-2515
从集体自尊的角度出发,使用ERP技术和自我参照范式,探讨了集体自尊水平对集体和个体自我参照加工影响的时间进程特点.结果发现,在高集体自尊组中,集体自我参照条件相比非集体自我参照条件诱发了更大的N1波幅,而在低集体自尊组中,两种条件下的N1波幅没有显著差异;在P2和P3成分上,低集体自尊组被试在集体自我参照条件下相比非集体自我参照条件诱发了更大的P2和P3波幅,但是高集体自尊组被试在这两种条件下的P2和P3波幅没有显著差异.而在个体自我参照加工中,尽管高、低集体自尊组被试都表现出了明显的个体自我参照效应,但是两组被试个体自我参照效应的强度并没有差异.因此,本研究表明,集体自尊对集体自我参照加工具有明显的调制作用,而对个体自我参照加工没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王华根  甄珍  刘超  秦绍正 《科学通报》2020,65(19):1975-1984
当面临违反规则或社会不公行为时,人们有很大的牺牲自我利益以恢复社会正义的趋势,其中第三方惩罚与第三方助人行为已被重点关注.许多重要的社会决策往往是在应激条件下做出的,应激如何影响个体对于同一情景中这两种利他选择以及维持自私之间的权衡尚未得到一致的结论.本研究使用第三方干预范式,从行为任务以及情景任务两方面来考察急性应激后被试对惩罚、助人、自私的选择偏好.研究发现相比中等不公平,极端不公平条件下惩罚以及助人的力度都会增加;另外,在中等不公平条件下,应激会增加第三方惩罚的趋势以及惩罚力度.同时应激也会降低第三方助人的趋势,但是在极端不公平条件下,应激与控制组无显著差异.在情景任务中,虽然在选择上两组无显著差异,但是应激组会认为车祸情景情节更为严重.本研究为急性应激对社会行为的影响提供了进一步的研究证据与解释,为后续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抑郁症患者通常自我报告时间感知变慢,但是抑郁水平如何影响其时间知觉的问题并未得到解决.本研究通过行为实验及事件相关电位技术,采用时间等分任务范式,考察临床抑郁症患者和阈下抑郁个体在400~1600 ms范围内时间知觉的行为特点与可能的机制.结果发现:(1)临床和阈下抑郁症组的韦伯比例均高于对照组,主观等分点与对照组无差异,临床和阈下抑郁组均表现出"长时距高估,短时距低估"的趋势.(2)阈下抑郁组的韦伯比例与其抑郁程度正相关,但主观等分点与其状态抑郁和特质抑郁均不相关.(3)阈下抑郁组的P2波幅呈下降趋势,CNV潜伏期延迟,且在400 ms时距上,LPCt的波幅降低,但N1波幅与对照组无差异.上述结果提示,阈下抑郁组与临床抑郁症组的时间知觉表现出类似的改变,并且随着抑郁程度的加深,被试在时间加工中表现出了更多的变异.阈下抑郁个体时间知觉的改变,可能与内部时钟阶段无足够的认知资源参与时间加工有关.此外,阈下抑郁组CNV峰值潜伏期延迟,其后伴随的正向偏转LPCt波幅减小,反应时变慢,提示阈下抑郁组在决策阶段也表现出一定的改变.  相似文献   

9.
同维度背景对面孔社会评价的同化效应很常见.近期研究发现,面孔可信度评价会受被评价面孔的社会经济地位(socioeconomic status, SES)背景信息的影响而产生跨维度的同化效应.但同化效应相关研究通常未考虑被评价者和评价者之间的关系,因而尚不清楚这种跨维度的同化效应是否会受到评价者自身SES的影响.因此,本研究考察被评价面孔SES和评价者SES对面孔可信度评价的共同影响.结果表明,被评价面孔的高、低SES背景信息均对面孔可信度评价产生跨维度同化效应,且这种同化效应会受评价者自身SES的调节,表现为高、低SES评价者的内群体偏好存在不对称性,即只有低SES评价者表现出内群体偏好.这些结果启示,社会评价本质上也可能依赖于社会关系,其同化效应研究应该考虑评价者和被评价者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占友龙  肖啸  谭千保  钟毅平 《科学通报》2020,65(19):1996-2009
脑成像研究发现,风险情境下的道德决策可能与经济决策存在着相似的神经机制.然而,目前还不清楚人们在社会风险情境下完成道德决策时是如何权衡自我与他人的得失,尤其是其背后的神经机制.当前研究采用两难情境启动范式,通过ERP(event-related potential)技术考察了声誉损失风险下自我相关性对道德决策的行为和神经反应的影响.被试被要求在高或低的声誉损失风险情境下,选择是否牺牲自我利益去帮助困境中的主人公(朋友、熟人或陌生人),且决策时的帮助选择、决策时间、主观不愉悦感受和脑电数据会被记录,并对EEG(electroencephalograph)数据进行时域和频域分析.行为结果发现,低声誉损失风险下被试对朋友的帮助选择要显著高于对熟人的,且对熟人的也显著高于对陌生人的,表现出一种明显的"利己倾向";与朋友和陌生人相比,被试对熟人的帮助决策消耗了更长的时间,体验到了更强烈的不愉快感受,表现出一种有趣的"熟人效应".时域和频域分析结果同样表明低声誉损失风险下被试对熟人的决策诱发了更大波幅的与情绪反应有关的P260和N2成分,以及与认知推理有关的LPP(300~450 ms)成分,并相应引发了更大的δ频段(1~4 Hz, 200~300 ms)和α频段(8~13 Hz, 300~600 ms)能量活动.然而,这些指标上的差异在高声誉损失风险下均显著减弱或消失了.结果表明,指导人际间道德决策的道德原则可以被描述为一种"利己的利他倾向",人际关系中的不确定性会给决策带来情绪和认知的负荷,而声誉关注在抑制自私倾向和消除不确定性上起到了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1.
风险决策主流理论以期望法则的计算为核心假设,认为决策者需要进行"加权求和"的期望值计算过程.为检验这一基本假设,本研究采用相同的视觉材料设计了两类任务:将"%"看成"概率"的概率决策任务(风险决策)和将"%"看成"比例"的比例决策任务(计算决策).两任务均要求被试选择自己偏好的选项.考虑到被试在比例决策任务中须执行"加权求和"的期望值计算,方能使其收益最大化,我们推测,若被试在概率决策任务中也是根据"加权求和"规则做出决策,我们应当会发现影响"期望值计算"的诸因素(如计算难度、算术能力)同时影响两类任务.结果发现:计算难度和算术能力只影响比例决策任务绩效(其反应时更长,基于期望值选择的比例更高),但不影响概率决策任务绩效.相反,与"期望值计算"无关的"概率能力"和"感觉寻求人格"只影响概率决策任务绩效,但不影响比例决策任务绩效.该结果表明,概率能力和人格对风险决策的行为绩效起调节作用,人们在风险决策中可能并未按照期望法则的精确计算方式做出决策.期望法则家族理论将"加权求和"结果作为人类风险偏好的单一指数,或许是一种人为创造的错误指数.  相似文献   

12.
喻丰  彭凯平  郑先隽 《科学通报》2015,(Z1):520-533
实验方法使得心理学思想成为了心理学学科,并以此建构起了西化的科学心理学体系.而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极大地影响了心理学科的研究方式,使得心理学面临又一次的变革.大数据方法的特性与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的认识论特征不谋而合,这给予了中国心理学摆脱西化影响,并重构中国化心理学学科体系以机遇.我们认为,中国心理学的学科体系可以遵循天、地、人相互关联的构建原则.从研究文化与精神的心理表征,到社会生活情境的制约影响,再到个体的知、行、情、理、德的身心体验.真正达到孔德所描述的人类最后科学的境界,即"具有社会特性的生物个体在文化情境中的行为",这就是我们提倡的中国的心理学.而在这种新的理论体系之下,以大数据为根本研究范式的中国心理学将会超越传统心理学中样本—总体、个体—规律、情境—实验、数据—行为的二维争辩特性,创建新的心理学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13.
近年研究发现,社会距离、社会排斥、社会评价等社会因素与公平行为共同调节了早期结果评价过程,但目前研究尚未探讨社会因素中道德判断对公平决策的影响及其神经机制.本研究在道德句子启动下与最后通牒范式结合并记录脑电数据,探究道德判断(3水平:杀人犯、献血者、普通人)与提议公平性(2水平:公平、不公平)对响应者的决策行为影响.行为结果发现,献血者不公平提议的接受率显著高于杀人犯,杀人犯公平提议的接受率显著低于献血者与普通人.脑电结果发现,道德判断和提议公平性共同调节了个体的FRN(feedback-related negativity)波幅,仅发现献血者条件下不公平提议比公平提议诱发更负的FRN波幅.在P300成分上发现公平比不公平提议诱发了更大的波幅,且不受道德判断的影响.本研究结果表明,道德判断与公平准则冲突时,个体更依赖于道德判断进行决策.个体对高道德水平者存在更高的公平期待,对其不公平行为诱发了更强的负性情绪. FRN反映了违反社会准则的不公平行为,这一结果早期评价过程也受到了道德判断等社会因素的调节作用,但P300反映的晚期评价过程则不受道德判断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消费者心理对购买行为起着重要作用.不同城市的房地产消费者在选择住房的过程中有其不同的心理特点,文章通过对太原2009年上半年房地产市场消费者心理调查研究从消费者角度来分析住宅房地产市场及其影响因素.调查内容包括:购房者基本特征、购厉者购买力偏好和影响因素等.通过分析,人们可以更清楚地了解房地产市场及其运作,从而促进房地产市场营销,规范房地产市场交易,指导消费者更加理性合理地消费.  相似文献   

15.
自闭症儿童在社会互动中身体运动的人际同步低于典型发展儿童.除身体运动外,头部旋转运动在互动中也传递了交流信息.为探索自闭症儿童头部旋转运动的人际同步是否也表现出这种缺陷,本研究招募了47名4~6岁的儿童,包括自闭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SD)儿童23名、典型发展(typically developing, TD)儿童24名,以及15名教师,采集了每名儿童与熟悉的教师间社会互动的视频,并比较了ASD组和TD组在yaw、pitch和roll三个方向上头部旋转运动的人际同步.为进一步理解头部旋转运动同步与自闭特征的关系,采用自闭症谱系商量表测量了自闭特征并与头部旋转运动同步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发现, ASD组儿童与社交同伴的头部旋转运动是同步的,但是yaw和roll方向上的同步程度低于TD组.儿童在互动中表现出的yaw方向上的头部旋转运动同步与自闭特征中的注意转换呈显著负相关.结果表明,自闭症儿童的头部旋转运动表现出人际同步缺陷,这一缺陷与其注意转换相关.本研究从注意的角度揭示了自闭症儿童在自然社会互动过程中的社交行为特点,具有较好的生态效度,有助...  相似文献   

16.
寻找有效的情绪调节方式对人们理解情绪调节的机制以及治疗抑郁症等心理疾病都有着重要的意义.由于传统的有意情绪调节具有消耗认知资源的缺陷,近些年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较少地乃至不消耗认知资源即可降低情绪负面反应的情绪调节——自动化情绪调节.自动化情绪调节良好的调节效果已被研究者证实,但自动化情绪调节的研究方法与调节方式尚未得到系统阐述.本文系统阐述了自动化情绪调节的研究方法,并将自动化情绪调节的相关研究按照实验任务类型进行了分类,发现该领域研究范式可划分为3种任务类型,即句子整理任务、词语配对任务和执行意图范式,并由此重点对比了自动化情绪调节在3种任务类型下的操纵方式、行为及生理反应.结果发现,相比于前两种无意识启动的任务,执行意图范式可以帮助个体在不消耗认知资源条件下进行有意识情绪调节.更为重要的是,3种任务对自动化情绪调节的操纵有着相同的内在机制,即情绪调节目标的启动.据此,本文进一步提出了将自动化情绪调节与心理学疗法相结合的设想,这可能为抑郁症等心理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顾晶金  赵科  傅小兰 《科学通报》2020,65(19):1902-1911
人类通过行为与环境发生交互作用.主动控制感指通过控制自己行为进而控制外部环境的主观体验,为责任归属的产生奠定了基础.本文梳理了主动控制感的影响因素、脑机制及其对责任归属的启示.个体行为中的主动控制感和责任易受到动作意图、结果效价及其相互关系的影响.群体行为中,控制感产生和责任归属与群体身份、社会地位等因素有关.控制感水平的测量在一定程度上能为道德和法律提供责任界定的依据.进一步关联主动控制感与责任归属需更关注负责动作意图和结果觉察加工的额-顶脑网络,如前辅助运动区、后侧顶叶、颞顶联合区等脑区.未来的研究需提高测量的信效度,并探索将主动控制感应用于道德与法律领域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社会阶层对道德判断的影响一直是社会学和心理学研究者关注的话题.本研究从行为者的角度出发,通过研究一(n=295)和研究二(n=299),从道德行为和不道德行为两个方面,考察行为者社会阶层特征是否影响道德判断的严厉程度.研究结果发现,人们对高低社会阶层行为者的道德判断标准存在差异,相比于低社会阶层行为者,在道德行为上,被试对高社会阶层行为者的道德判断更宽松,主要表现在道德基础的关爱领域和公平领域;而在不道德行为上,相比于低社会阶层行为者,被试对高社会阶层行为者的道德判断更严厉,主要表现在道德基础的伤害领域和颠覆领域.在此研究基础上,本研究进一步提出道德判断的社会阶层效应模型,为探索构建和谐、稳定的道德社会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9.
现有的文献证据显示,神经心理学损害已被确立为抑郁症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但关于抑郁症患者具体的神经心理学损害尚未总结出公认的模型.本研究采用自我面孔识别(self-face recognition,SFR)这一经典的神经心理学范式探讨重性抑郁障碍患者的自我是否受损.本实验招募了18例抑郁症患者和20例健康被试进行SFR测试.实验中采用面孔合成技术测量了与控制组被试相比,抑郁症患者在不同面孔识别任务中所表现出来的面孔识别加工偏向性大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被试组别的主效应显著(F(1,36)=7.388,P=0.01).随后的独立样本t检验进一步揭示了抑郁症患者在自我-名人和自我-陌生人任务上分别表现出来的自我偏向(t=2.636,P=0.012)和自我识别偏向(t=2.190,P=0.035)均显著大于对照组.抑郁症患者存在自我加工和自我识别加工的损害,表明抑郁症个体确实存在自我异常水平.以上调查结果为进一步研究抑郁症的病因病理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活性物质的研究引起了科学界的高度兴趣,它们能够依靠不断消耗周围的能量实现自驱动,同时使系统处于热力学非平衡态,例如鱼群、鸟群、细菌菌落以及细胞组成的组织等.在这些群体中,个体成员之间可以通过某些简单的规则进行"通讯",进而呈现出有趣且相对复杂的群体行为.长期以来,细菌被用作模型系统以研究个体行为如何导致群体行为.最近,对能够自主运动和动态自组装的人造胶体颗粒的研究快速发展,并且受到了广泛的关注.这类胶体颗粒又被称为微纳米马达,能够自发运动,并且易于制备和功能化,具有良好的均一性,因而能作为细菌的补充,帮助我们更好地研究活性物质.本文综述了活性胶体领域近几年的主要发展,包括自然界中存在的微生物和人造胶体颗粒.在对细菌的研究进行简要介绍后,重点介绍了人造活性胶体颗粒实验方面的进展.首先介绍了几种主流的人造活性胶体体系,并且着重介绍了其驱动机理;随后概述了这些活性胶体颗粒在动态自组装方面的研究进展.活性胶体颗粒之间可以经由化学物质梯度、静电力相互作用、范德华力以及流体力学相互作用等机制,出现成对组装、团簇、群聚以及其他动态行为;最后对本领域未来的发展进行了讨论和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