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一年多前,我去山西省图书馆查阅资料,路过一楼展厅,就此邂逅了一场名为"终朝采蓝"的草木染作品展览,机缘巧合下结识了草木染技艺传承者马丽美,有幸触碰到一个关于草木染的多彩世界。草木染,也称植物染,是使用天然植物染料进行面料染色的技术,它陪伴人类走过了几千年,最大限度地保留了自然属性和工匠精神,保留着设计与手工的灵魂,可惜自一百多年前被西方化学染料替代后,在中国逐渐沉寂。  相似文献   

2.
《科学之友》2020,(8):24-27
正草木染在我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是古人根据不同的染料特性而创造的染色工艺,有直接染、媒染、还原染、防染、套色染等。染料品种和工艺方法的多样性,使古代印染行业的色谱十分丰富,古籍中见于记载的就有几百种,特别是在一种色调中明确地分出几十种近似色,需要熟练掌握各种染料的组合、配方及改变工艺条件才能实现。  相似文献   

3.
正时隔马丽美"终朝采蓝"的个人展览一年多之后,我终于有机会到她位于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官道巷民俗文化小镇的工作室做了一次正式的采访。对马丽美来说,草木染这门古老繁复的技艺以质朴的色彩,古拙的纹样,蕴含着民间独特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情调,虽然入门容易,但要想熟练掌握复杂的染色技巧,需要经年累月的实践与探索。草木染不仅仅是复制技艺和简单的继承,它承载着手艺人的情感和温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马丽美希望草木染可以回归到更多人的生活中,用大自然的色彩装点生活。  相似文献   

4.
《科学之友》2020,(8):28-29
正一年多前的"终朝采蓝"展览,我跟在马丽美的身后静静听完了她的讲解,然后在展厅内驻足了很久,深情凝望着那些丰富多彩的草木染作品,它们第一眼看上去并没有那么惊艳,色彩、纯度都不够高,马丽美说,这也正是草木染的另一个魅力——草木染想染出俗气的颜色都很难。  相似文献   

5.
辟谣     
<正>谣言勿穿黑色贴身衣物,容易致癌。真相我们的服装之所以会有色彩,主要源于两个方面:一是衣物材质的天然色彩,以灰色、白色为主;二是通过使用染色剂人工染色获得,这是最为常见的。我国古代先民掌握了使用赤铁矿粉末将麻布染成红色的方法,到后来则使用植物染料染色,色素分子通过与织物纤维融合进而改变纤维的色彩。现如今,更多地使用化学染色剂进行染色。最常见的纺织品染色方式可以分为纱线染色、散纤维染色和机织物染色等。  相似文献   

6.
正前不久,一篇《你穿的每一条牛仔裤都在毁掉我们的未来》的文章红遍了朋友圈,化学染满足了我们强大的需求链,却也悄无声息地给环境造成了不可逆转的破坏。在这个复杂的快节奏时代,草木染就像一个另类的存在。草木染来自于天然植物、中药材、花卉、蔬  相似文献   

7.
四缬天地     
《科学之友》2014,(5):26-27
<正>中国传统的印染"四缬",即今天所说的夹染、蜡染、扎染和蓝印花布。传统四缬沿用的都是染色与阻碍染色的基本印染原理,通过物质手段来控制防染形状,从而获取所需要的花纹。因其原理相似,花纹略有区别,人们往往不易区分。  相似文献   

8.
植物染料     
在化学染料出现之前,人们一直用天然的植物染料染衣物。这些植物染料大多为中药,其中的药物成分与色素一起被衣物吸收,对人体具有特殊的药物保健作用。  相似文献   

9.
《科学之友》2014,(5):18
<正>有一种蓝花布,名字很漂亮——蓝夹缬。蓝白交织的纹理间渗透着古老的时代气息,是流传在浙江南部温州地区的传统蓝染织品。作为我国雕版印染、印刷的源头,蓝夹缬也是我国传统印染的"四缬"技艺之一,在至今下辖的苍南县以及瑞安和乐清两个县级市均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和传承。蓝夹缬主要以靛青为染料,用两片纹样对称的木板夹住丝或棉料染制出各种图案的织品。民间大多用蓝夹缬制作被套,是婚嫁的必备之物,其技艺在我国已传承千年之久,从制靛、雕花版到印染,程序繁琐、工艺精湛,是中华民族民间智慧的艺术结晶,是雕版印染的活化石。  相似文献   

10.
繁盛的广灵剪纸 广灵县地处山西省东北隅,其剪纸历史悠久,为中国民间剪纸三大流派之一,从剪法与刻法上分为阴刻、阳刻、阴阳合刻3种,从色彩上分为单色剪纸和染色剪纸两种,作品线条清晰明快、纤细秀美,具有粗犷淳朴、浑厚劲健的风格.其生动的构图、传神的表现力、细腻的刀法、考究的用料与染色、精细的包装制作工艺独树一帜,被誉为"中华民间艺术一绝".  相似文献   

11.
核仁组织区(NORs)是具有重要功能的染色体区域.NORs的经典显示方法是硝酸银染色。但是硝酸银染色的一个缺陷是不能显示失活的NORs。最近国外许多学者的研究表明,GC碱基特异性DNA结合荧光染料色霉素A_(?)  相似文献   

12.
1.早在1911年,英国有位华尔德·基尔纳医生,采用双花膏染料涂刷玻璃屏,就发现人体外围有一圈光晕,色彩瑰丽,忽隐忽现,令人称奇。  相似文献   

13.
科学家经过研究发现,自然界的草木也像人一样,有"感觉",有"初级的神经系统",因而也有人类所具有的感情。它们对于周围的声音、天气的变化、外力的敲击以及其它物体对它的接触等,都会有程度不同的反应,并由它的枝叶等各个部分表现出来,概括起来,最主要的就是——喜草木十分喜爱音乐,并且不同的草木对音乐的喜爱程度也不同。一般说来,对它们施放一个阶段的音乐,它们都会高兴地快速生长。例如在音乐厅附近的草木远比同条件下其它地区的草木生长速度快;法国科学家对西红柿种植地每天定时播送一定  相似文献   

14.
第一个合成染料——苯胺紫是在1856年由威廉·H·珀金(W·H·Perkin)发现的。差不多在100年之后,即1953年,帕里瑟(Pariser)和帕尔(Parr)以及波普尔(Pople)独立地创立了一种新的、革命性的分子轨道理论方法,即现在所谓的PPP-MO法。化学上这两块看似乎风马牛不相及的里程碑,都在表明理论化学是怎样为化学工业技术做出重大贡献的。在现代化学工业中,染料化学一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我们的生活中染料和颜料可以说是最为广泛的合成有机物质。继珀金的这一首次发现之后,染  相似文献   

15.
在广袤苍凉的甚至连草木都无法生长的大地上,仍然有绚烂的色彩点缀着,这就是地衣.它俨如这地球上最后一道彩色的生命风景线,虽然卑微渺小,不为人所重视,但依旧随着季节的流转,生生不息.  相似文献   

16.
春夏秋冬,寒来暑往,本是大自然的固有规律。然而,在我国有几处地方冬夏颠倒,在夏天是"冰箱",到冬天又成了"暖窖",为人们留下了难解之谜。在辽宁省桓仁满族自治县沙尖子满族镇,有一条长达15千米的"地温异常带"。它总是同大自然唱反调:立春后气温升高,这里的地温却降低,到夏季则降到0℃以下,滴水成冰;立秋以后,周围的气温、地温下降,这里的地温反而上升,到寒冬腊月各处草木凋零、冰雪覆盖之时,这  相似文献   

17.
根据资料记载,我国的染织工艺在西周时期(大约公元前11世纪)就已经得到较大的发展.蜡染也是其中一门古老而颇具规模的工艺.根据<礼记>等文献的记载,丝织、染色在西周时期都设有专官主管,由此可见当时的丝织、染色工艺已经具有一定规模并相对成熟了.从出土文物来看,我国发现最早的蜡染文物是新疆"于田屋于来克"古城遗址出土的北朝蓝色蜡染毛织物,时间大约是公元396-581年.  相似文献   

18.
蓝色基因将应用于未来的牛仔服装的制造中。目前使用的棉织物染料对环境有不良影响。这种染料含有有害成分,废料污染环境,且用它上色又费工费时,棉花种植者和基因工程学家正在研究革新棉纺织业的染色途径。他们已培育出了色彩鲜艳的棉花。 基因工程学家最关注的是蓝色基因。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有两家公司正试图通过基因工程培育蓝色棉花,并将它用于制造蓝色牛仔服。基因工程学家计划首先从靛蓝植物  相似文献   

19.
《科学之友》2014,(5):20-21
<正>夹缬,中国最古老的"四缬"(绞缬、蜡缬、夹缬、灰缬)之一,其历史可上溯至东汉时期。古汉语里的"缬"字,专指在丝织品上印染出的图案花样。顾名思义,夹缬便是利用雕版在棉绸等物上夹染出预定的效果。《辞源》释:唐代印花染色的方法,用二木版雕刻同样花纹,以绢布对折,夹入此二版,然后在雕空处染色,成为对称花纹,其印花所成的锦、绢等丝织物叫夹缬。很多夹缬实物残片,至今仍被英国大英博物馆、日本正仓院等一些世界一流博物馆视为国宝级珍藏品。  相似文献   

20.
众所周知,人类为了生存、繁衍,每天必须摄取营养,补充消耗以增加"能源",保证人的机体各"部件"正常运转。存在于自然界的各种野生动物,为了生存和哺育后代,同样必须猎取食物。然而野生动物比不上家饲动物无"缺食"之忧,它们猎食并非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因此,有些动物练就了一些高超的猎食本领,一般的方法是"伪装隐蔽"、"引诱上钩"、"突然袭击"……等,说来也十分有趣。如生活在我国东北草原丘陵地带的狼,它们就利用伪装来猎食野鸭。每到秋天,当地草木开始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