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学之友》2020,(5):6-10
正"共餐共食"是很多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数据表明,食源性疾患的发病率居各类疾病总发病率前列,而在疾病的各类传播途径中,唾液是最主要的途径之一。事实上,中国是乙肝、胃癌等肠胃疾病高发病率国家之一,超过世界平均水平。这一次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再次提醒人们推进分餐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相似文献   

2.
张田勘 《世界科学》2005,(11):33-34
2005年10月3日,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诺贝尔奖委员会把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了澳大利亚科学家巴里·J·马歇尔(BarryJ.Marshall)和J·罗宾·沃伦(J.RobinWarren),因为他们发现了幽门螺旋杆菌和其在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疾病中的作用。马歇尔和沃伦将分享130万美元的奖金。获奖原因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的是一个重大而又意外的发现,即胃部炎症(胃炎)和胃或十二指肠溃疡(溃疡性疾病)是由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所引起的。发现这种致病菌的是澳大利亚佩思的病理学家沃伦(生于1937年),他发现约50%接受生物活检的病人的胃下部(窦…  相似文献   

3.
医学发展离不开试验,许多试验又必须在人体上进行,这是医学有别于其他学科的一大特征。在医学发展的漫长历程中,出现了许多具有献身精神的医学家,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在自己身上试验,不少人因此致病、致残,甚至献出生命。因此有人说"医学是一门需要献身的科学"。先从2005年诺贝尔医学奖得主之一的巴里.马歇尔说起。马歇尔为证实幽门螺旋杆菌确实能致胃溃疡,1981年,他拿自己做实验,喝下一瓶含有数以亿计的幽门螺旋杆菌培养液。几天后他身上出现了胃溃  相似文献   

4.
正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全国发生多起因家庭聚集或外出聚餐造成感染的典型案例让人们意识到,习以为常的"共餐共食"会为病毒传播创造机会,倡导推广分餐制再次进入公众视野。不久前,北京、上海、太原、广州、济南等多地发出实行分餐制、公筷制或双筷制的倡议,部分省市还制定了分餐制地方标准。  相似文献   

5.
<正>近日,美国卫生及公共服务部发布了第15版致癌物报告,其中新增了8种致癌物。幽门螺杆菌慢性感染被列为明确致癌物,三氧化二锑被列为合理怀疑的致癌物,6种自来水消毒后的卤代乙酸副产物被认为具有致畸、致癌副作用。在日常生活中,幽门螺旋杆菌极为普遍。根据《HP感染率与不同环境因素相关性的调查研究》报道,  相似文献   

6.
上世纪80年代早期,当两位澳大利亚科学家试图证实一种称为幽门螺旋杆菌的细菌导致胃部发炎和溃疡的时候,曾受到来自医疗界和制药业界的反对——他们相信,胃炎及胃溃疡的病因是心理学应激。  相似文献   

7.
正在传染病词典中,"零号病人"这个术语代表传染病暴发的起始病例,也就是第一个表现出疾病感染症状的人。传染病可以追溯到单个个体的想法、对这个人不计代价的搜寻以及对疾病传播路径的描绘,已经成了流行文化中反复出现的主题。像《传染病》(Contagion,2011),《十二猴子》(12 Monkeys,1995)和《28天后》(28 Days Later,2002)这样的电影都描绘了由一人引发的传染病带来的可怕后果,而历史上最臭名昭著的初始病毒携带者伤寒玛丽(Typhoid Mary)早已成了疾病传播者(有时甚至是故意传播)的同义词。  相似文献   

8.
<正>自从人类出现,传染性疾病便随之出现。传染性疾病不分国界和种族,是人类共同的敌人。历史上,在与各种传染性疾病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中,人类都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正如2020年一场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数十万鲜活生命倏然画上休止符,数百万人因社会秩序混乱陷入生活窘境,无数工厂企业难以为继……其实,新冠肺炎只是"人畜共患疾病"之一。人类正日益受到源自野生动物的疾病的打击,这些疾病包括埃博拉病毒、中东呼吸综合征、艾滋病毒、莱姆病、裂谷热和拉沙热。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咎于人类的发展及其肆意活动,加上气候变化也促进了病原体的传播,最终的结果是动物携带的疾病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接近人类。  相似文献   

9.
在战伤抢救、医疗急救及一些特定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上,血液制品具有其他药物不能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由于血液制品主要来源于人血浆,一般由多人份血浆一起混合后,经过特定的分离纯化技术制得,理论上经过血液传播的一些疾病也会经过血液制品传播,所以对血液制品企业生产的废水进行处理,能有效地保护环境.主要介绍血液制品生产废水的一些处理方法.废水处理符合当代人日趋增强的环保意识的要求,应重视推广和研究.  相似文献   

10.
如果有一种昆虫能让人类恨之入骨,欲除之而后快,那可能非蚊子莫属了--它们在我们的耳边嗡嗡作响,扰人清梦;它们死缠烂打,锲而不舍地叮咬我们.让我们奇痒难忍;它们飞来飞去传播病毒,给我们带来疟疾、登革热、黄热病、西尼罗河热等致命疾病.世界上每年有5亿人感染疟疾,其中大约有200万人因此丧命.  相似文献   

11.
一部人类进化的历史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就是人类与疾病长期争战并不断取得胜利的历史。但 是,在漫长的人与疾病的征战中,尽管人类最后总是胜利者,但是人类也在这个过程中付出了沉重 而惨烈的代价,而且迄今,这一征战远无尽头。 从1980年5月28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宣布人类从此在全球消灭了天花之时,便有相当多的人提出,当今世界的医学模式已经从生物-医学模式转向社会-心理-医学模式,即以前人类的疾病主要是由生物因素(致病微生物)引起的传染病,而当今及以后的主要疾病是由社会和心理(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引发的“慢病”。 本期特辑向读者朋友介绍几种曾经(或正在)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和健康的传染病,无论是新还是旧传染病,它们在新环境下都存在向人类随时反扑的机会。此外,我们不应忘记,在新环境和新时期中还有更多的传染病,如克雅氏病、新克雅氏病(疯牛病)、艾滋病、莱姆病、登革热、猫抓病、军团病、西尼罗河病、幽门螺旋杆菌引起的胃溃疡,人类嗜T淋巴细胞病毒Ⅰ型导致的淋巴细胞白血病,在亚热带和热带很难灭迹的疟疾、霍乱,还有白喉以及今天的非典型肺炎,当然还得加上年年变异,年年出现的流感等等。 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新形式下传染病对人类的生命和健康仍具有非常严重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讲,人类的生  相似文献   

12.
《科学之友》2020,(3):68-71
正虽说不可"以貌取人",但一些内在疾病,真的会在脸上有所体现。相由心生,疾病同样也会在脸上不同的对应区表现出来,当我们说一个人红光满面或面黄肌瘦时,也就可以看出他的健康状况,脸部发生的一些变化也许就预示着疾病征兆,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细心观察,其实是有助于保健养生、防治疾病的。脸上有张"疾病地图",哪里生病了,细心留意,它会告诉你!  相似文献   

13.
幽门螺杆菌(简称HP)是在1983年由澳大利亚两位学者发现的,是一种主要寄居在人体胃部的螺旋状杆菌。在电镜下放大后观察是呈S形、短棒状或肾形。HP对胃粘膜上皮及粘液有特别的适应性和亲和性,易于在胃腔内粘附、定居和生长繁殖。HP的传播主要途径是通过吃进被HP污染了的食物;饮进被污染了的水;用被唾液、呕吐物等污染了的手拿食物等多种途径侵入人体。因此,有关专家提醒,发现已有HP感染的患者家属应警惕家庭内传播,注意饮食卫生,防止病从口入,杜绝HP的进一步传播。  相似文献   

14.
动植物间的差别是很明显的.植物有根、茎、叶的分化,生长在固定的地点,叶子中有叶绿素,能进行光合作用;动物则有头、手、足、心、肝、肺等分化,能自由行动,必须依赖现成的有机物质为生,被人们称之为"异养生命".  相似文献   

15.
封面说明     
正伊蚊是寨卡病毒病的传播媒介,对其进行科学防控至关重要.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刘起勇研究员基于不断变化的病媒传播疾病流行形势,适时提出"媒介生物可持续控制(Sustainable Vector Management,SVM)"创新理念,并推动了其在媒介生物及其传播疾病监测、风险评估、预警及控制方面的  相似文献   

16.
近十多年来,多次爆发的呼吸道传染病反复说明了控制呼吸道传染病的重要性.病人呼出的微生物气溶胶包含大量携带病原体的飞沫和飞沫核,它们是呼吸道传染病传播的重要载体.本文就病人呼出气溶胶的蒸发、散布特性及微生物在其中的凋亡特性展开了讨论,总结了呼出气溶胶散布机理以及预测方法的研究进展,特别是2003年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爆发后的多学科综合研究进展.阐述了飞沫传播、短距离空气传播和长距离空气传播疾病的传播特性、致病机理和相关的风险预测模型,并根据致病机理给出了感控预防措施.本综述更新了目前对呼吸道传播疾病的理解,为制定呼吸道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措施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7.
据美国国际市场调查公司发布的一份预测报告显示,在未来5年内,发源于发达国家的各种“懒人”家电产品将陆续问世,以适应当今社会人们想“偷懒”、想拥有更多休闲时间的心理,从而将掀起“懒人”家电热潮。富有远见卓识的一些家电制  相似文献   

18.
电梯消毒器     
电梯往往人多拥挤,容易传播疾病,特别是医院的电梯,更是交叉传染病源。所以,应该在电梯上装一套自动消毒器,只要电梯运行,消毒器即可启动杀菌,以消除由电梯内传播疾病的可能。  相似文献   

19.
正在我们常用的通勤方式中,潜藏着复杂的疾病传播流体动力学路径。我们乘坐的位置和开启的窗户都可能增加或阻止空气传播感染的风险。当你读到这句话时,你已经吸入了曾经通过我们之前每个人肺部的空气。这一事实提醒我们,空气等流体具有惊人的传播和扩散其携带颗粒的能力。在新冠肺炎肆虐全球期间,我们都知道疾病可能会通过空气传播。但即便如此,  相似文献   

20.
如果对变异的禽流感病毒在人群之间传染掉以轻心的话,则一旦禽流感再度爆发,就极有可能导致大范围的传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