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蝙蝠喜欢群居,最多时巢中每平方米竟有3000只。它们群居在一起的原因至今还是一个谜,但有些解释已经提供了一点线索。有西班牙科学家指出,人们最初以为蝙蝠挤在一起,是可以提高栖息地的温度,但有关研究证明这不是主要原因。后来科学家发现,群居的蝙蝠在冬眠  相似文献   

2.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里的神秘蝙蝠,有一只让科学家困惑了 20年的神秘标本。它就是世上唯一一种能钻进竹筒里的神秘蝙蝠,因为有着独一无二的扁平颅骨,人们给它取了个形象的名字——扁颅蝠。事实上,早在100年前,人们  相似文献   

3.
<正>蝙蝠在捕获昆虫前,会发出一系列快速的超声波信号,通过回声来定位猎物的准确位置。科学家把这些声音叫作"觅食声",这些"觅食声"也会吸引其他也在觅食的蝙蝠。另一只蝙蝠可以阻碍原来那只蝙蝠发出的声波,使原来那只蝙蝠失去它的美食,  相似文献   

4.
目前,计算机的数据库中保存着一组引人注目的DNA,它们是尼安德特人的基因组。这也引起了人们的想象:科学家能否根据这一基因组,来复原一个真实的现代尼安特德人?专家认为:在不远的将来,遗传工程的发展也许可以帮助科学家实现这一目标。但尼安德特人是否应该回归则是另外一回事。自从1996年世界上第一只克隆的哺乳动物——克隆羊多利出生后,克隆技术获得了巨大的发展。科学家在此后相继克隆了狗、  相似文献   

5.
《科学大观园》2014,(13):26-27
<正>科学家在2013年中,又有了不少稀奇古怪的发现,从蝙蝠古怪的性行为,到粒子物理学的新发现,再到雪人的DNA,每个科学故事都是那么的引人入胜。那么,哪个故事才是让你最感到惊奇的呢?这些也是2014年"怪异科学奖"的候选。怪异的蝙蝠我们早在4年以前就知道雌性果蝠会给伴侣进行口交,以延长交配时间。而科学家在2013年  相似文献   

6.
马在陆地驰骋,蝙蝠在空中飞翔,一般认为这两种动物不具有相似性。但日本科学家证实,在马、牛、猪这些有蹄类动物中,马拥有独立的起源,它和蝙蝠的亲缘关系反而比同牛、猪等动物的关系更近。东京工业大学研究生院教授冈  相似文献   

7.
<正>自然界中的食肉动物很常见,其生活习性也往往为人们所熟知,而人们对于食肉植物却往往了解甚少。尽管猪笼草是人们已知的少数几类食肉植物中最著名的代表。但科学家们的新研究表明,在自然界中,食肉植物种类其实很多,而且有的食肉植物不仅仅会捕食昆虫及小动物,还能够与山地树鼩、蝙蝠等动物建立起奇特的共生关系,有的甚至拥有强大的"化学武器",还会发动  相似文献   

8.
中国科学院古嵴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徐星研究员和临沂大学郑晓廷教授带领的科研团队,从一件来自中国河北青龙县侏罗系地层的化石中,发现生活于约1.6亿年前具有类似蝙蝠翅膀的小型恐龙.业内专家称,这只类似蝙蝠翅膀小型恐龙的发现,对于科学家了解恐龙形态差异性和鸟类飞行起源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信息技术和社会化媒介的发展,对面向公众的科学传播产生巨大影响,国外的学者在公众理解科学和参与科学传播领域做了大量实证研究,这些研究从科学家新媒介素养、公众社会特质和个体特质以及科学信息的媒介框架等多个方面探讨了影响公众参与和理解科学的影响因素,这些探讨和研究成果可以清晰地建构出科学主体、媒介主体和公众主体三位一体的科学传播理论研究框架和范式,该框架范式和现有研究的不足也为未来的研究指出了方向。  相似文献   

10.
鉴于科学家之于科学传播的重要性却能力不足的现状,各国都在探索相关的应对措施,其中针对科学家的科学传播能力培训是普遍采用的方式之一。ESConet培训包含了异常广泛的12个方面内容,且理念先进,其着重突出了对科学与社会的广泛议题进行反思以培训科学家更加真诚和积极的参与科学传播的能力。此培训模式对我国科学家科学传播能力提升实践的开展具有广泛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据国外媒体报道,为了降低飞机在起降以及飞行过程中所产生的噪音,英美两国的科学家日前联合研制出了一款低噪音、低能耗的绿色环保飞机。从外形上开,这种新型飞机非常像一只体型巨大的蝙蝠。英国剑桥大学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科学家们介绍说,这种名为SAX- 40的飞机长约44米,翼展67.5米,尺寸与目前广泛使用的波音-767相当。该机一次可搭载乘员215名,最大航程为9200公里。目前,科学家们已制定出了初步的方案模型。  相似文献   

12.
“应该承认,在SARS面前,我们中国科学家整体打了败仗。”这是杨焕明针对SARS研究第一个时期,杨焕明几乎逢人便讲,逢会必说的一句话。面对前来视察工作的胡锦涛总书记他这样说,在中国科学院“紧急行动计划”的启动会议上他这样说,在接受中国科学院基因组研究所所长的任命时他还是这样说。 2003年5月1日,美国《科学》杂志网站刊登了两篇SARS病毒基因组序列的研究论文,一篇以美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的科学家为主,并有美国、荷兰和德国科学家参与完成;另一篇则以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癌症研究署基因组科学研究中心为主完成。  相似文献   

13.
在科学传播中由于科学家话语的缺失和科学家的缺席而导致科学传播发生延迟性、误导性和可信度的降低.文章结合"蕉癌"事件,对科学家在科学传播中缺席的原因进行分析和探讨,继而提出构建科学家参与科学传播的若干可行性思路,以适应当代科学传播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
<正>消灭自由基、服用二甲双胍、激活端粒酶……千百年过去了,人们对于长寿的认知不再局限于感悟和经验主义,而是开启了科学研究和实验探索。近日,有科学家发表报告称,通过详细分析超过50万人的基因信息以及这些人父母的寿命记录,确认了人类基因组中12个对寿命有显著影响的区域,理论上可以基于研究形成DNA"评分系统"评估人们的预期寿命。  相似文献   

15.
张季 《科学大观园》2005,(14):43-44
日前,科学家们成功地完成了人类基因组的测序工作。那么,未来探索生命奥秘的前景如何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国家人类基因组研究所所长何林斯博士,作为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的领军人物,近日对有关生命奥秘的八个问题进行了科学预测。  相似文献   

16.
《中国基础科学》2001,(9):45-46
解析人类基因组这部"天书"的梦想在全球科学家的共同努力下,伴随人类跨入21世纪的脚步现已变成了现实.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南方中心)也由一个蹒跚学步的婴儿迎来了她三周年庆典.  相似文献   

17.
英国政府以及有关学术团体发表的关于“公众理解科学”的三个报告,探求Pus这一概念在英国的发展,说明了今天的“公众理解科学”已经不同于最初传统意义上的“公众理解科学”,即已经由科学家到公众的单向流动过程,转变成为由科学家到公众、公众到科学家的双向互动过程了。  相似文献   

18.
中国科学社1915年创办的《科学》是中国近代传播科学技术的重要阵地。《科学》尤为关注科学家,通过传记、轶闻、评论等形式对科学家进行介绍,构建了聪明、勤奋刻苦、热爱科学和科学真理的科学家形象。《科学》中科学家的描述力求客观、准确,并通过生活逸闻趣事对科学家形象进行补充,介绍的科学家以国外为主,但是对中国科学家也有所关注。《科学》对科学家形象的构建,有利于传播科学知识与科学精神,提高民众科学素养,同时对于提升中国近代科学家的社会地位和声望也有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正>北京房山田园洞曾出土一具四万年前男性的骨骼化石。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研究人员们和德国合作开发的一种特殊的捕获技术,将混杂在大量微生物DNA中极其微量的古人类的DNA筛选出来,并进行了测序。由此,中国地区古人类的第一个基因组、整个东亚地区最古老的人类基因组诞生。科学家们对这一难得的基因组数据进行了充分研究,并将其与世界  相似文献   

20.
<正>科学家首次利用机器学习手段和多种遗传学方法揭示了葡萄风味的形成机制,解析了驯化对葡萄基因组的影响,进一步阐明了葡萄的驯化历史,揭示了葡萄美酒的风味密码。“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王翰的《凉州词》说明葡萄在唐代已是酿酒的主要原料。千百年来,人们为何对葡萄酒如此痴迷?决定葡萄酒的风味因子究竟是什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