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正南极,被人类称为第七大陆,是地球上最后一个被发现,唯一没有人员定居的大陆。遥远而神秘的冰雪大陆,冰封雪藏着气候变迁的自然密码。几百年来,人类对南极的认识经历了从探险时代向科学考察时代的重大转变。中国极地科考走过了30多个春秋。1984年11月20日,中国首次南极考察编队从上海起航赴南极洲;1985年,中国南极长城站的建设全部完成,标志着我  相似文献   

2.
《科学之友》2020,(2):6-10
正南极一直是探险家的圣地、科学考察的宝库,是人类探索自然奥秘、探求新的发展空间的重要领域,近年来我国南极科考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和重要成果。新格"局双龙探极"开启中国极地考察2019年10月22日,"雪龙"号承载107名考察队员以及1?450吨物资,离开位于上海的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前往南极执行中国第36次南极考察任务。此前,我国首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雪龙2"号已于10月9日从上海出发,开赴南极。中国第36次南极考察是首次实行"雪龙"号和"雪龙2"号"双龙探极"。首次执行南极科考的"雪  相似文献   

3.
<正>中国自1984年开启极地考察以来,已经走过了35年的光辉历程。我们从当初仅有单一的南极长城站,迄今已建有长城、中山、泰山、昆仑4个南极站和北极黄河站。近期,位于南极大陆罗斯海海岸的新考察站也正处于紧锣密鼓的建设之中。我国现已成为当今世界在南北两极同时建有多个考察站的少数极地大国之一。然而,两极基地建设,只是我们实现极地科学考察计划中至关重要的基础环节,我们的极地科考团队远涉重洋,能否确保人员如期登陆,科研设施安全送达,生活条件有充分保障等等则更为  相似文献   

4.
<正>我国对南极开展科学考察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最初是以国际合作的形式开展的,当时我国派董兆乾、张青松2位科研人员赴澳大利亚的南极凯西站度夏考察。直到1984年,我国才首次自己组织了南极科学考察,并建立了首个南极考察站。截至目前,我国已建成南极科考站共4个,分别是长城站、中山站这两个常年科学考察站和昆仑站、泰山站这两个度夏科学考察站。随着我国新一代的破冰船"雪龙2号"和固定翼飞机"雪鹰601"入列南极科考,以及即将建成的罗斯海新站,我国即将形成"五站两船一飞机"的南极科学考察与研究支撑体系,为极地科学研究奠定更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科学》2007,59(3):F0002-F0002
2007年3月1日。“2007—2008年国际极地年中国行动”正式启动。尽管我国在1984年就进行了首次南极考察,但参加具有125年历史的国际极地年活动还是第一次。国际极地年中国行动计划中的核心计划也入选其中。该计划全称为“南极普里兹湾一埃默里冰架一冰穹A断面科学考察与研究计划”,  相似文献   

6.
南极,在我们的脑海里,是一个冰天雪地极为严寒的世界,然而在极地科学家的心里,那儿却是一片搞科研的热土.这不,我国极地科学家、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的王自磐研究员又参加了我国第17次南极科考队到了南极,这已是他第6次登上南极.出发前,笔者对他作了专访.  相似文献   

7.
2008年10月20日,我国第25次南极考察队从上海浦东的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出征南极。第25次南极考察队由204人组成,是自1984年我国首次南极考察以来人员最多的一支考察队。考察队此番前往南极执行南极内陆站建设和考察中山站建设改造以及南大洋科学考察等任务。执行此次任务的“雪龙”号科考船往返航程约为24800海里,计划于2009年4月上旬返回上海。  相似文献   

8.
二十五年以前,苏联第一次进行南极考察,向那里派遣了一支小规模的考察队。现在,在南极大陆上大约已有1,400名苏联人,其中包括着600多名科学家,从事苏联最大,最宏伟的计划,他们在勘探矿藏,在冰盖上打深钻井,绘制南极大陆图和考察电离层。目前在南极进行考察的共有12个国家,其中苏联人是最活跃的。由列宁格勒北极和南极研究所派出的第26个考察队是最新的一支考察队,它在南极  相似文献   

9.
下面是他讲述的建立我国第一个南极大陆站——中山站的一段经历。 为了深入开展南极科学考察,跟上国际上南极科学研究的步伐,我国决定在南极大陆建站。 1988年 11月 20日至 1989年4月10日,116名中华男儿乘“极地号”奔赴南极,在极为艰险的环境下,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南极大陆站——中山站。这段艰难历程,我终生难忘。 “极地号”受困 要把建站物资和仪器运到南极大陆,必须要有破冰船,才能顺利冲破陆缘浮冰,接近大陆。然而,当时我国只有一艘几乎没有破冰能力且超期服役的抗冰船——“极地号”,这给我们此次南极科…  相似文献   

10.
陆龙骅  卞林根 《自然杂志》2008,30(5):262-266
南极和北极是地球上的气候敏感地区,也是多个国际计划研究全球气候变化的关键地区。极地包含了大气、海洋、陆地、冰雪和生物等多圈层相互作用的全部过程,在全球气候的形成和变化中有重要的作用。极地大气科学考察与研究是极地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到2008年初,我国自主组织了24次南极考察,2次北冰洋考察和4次北极站考察;建成了南极长城站、中山站和北极黄河站,并在南极冰盖设置了5个无人自动气象站;开展了有关极地大气科学与全球变化的研究。在南北极地区,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继续监测包括近地面温度在内的大气要素的变化,提高极地气象业务水平;拓展极地气象业务和大气科学考察研究领域,积极获取气候代用资料;进一步量化和认识极地在全球变化中的作用,及其对我国天气气候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建立完善极地大气科学研究体系,提高极地大气科学研究水平,仍是我国极地大气科学与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11.
红影 《科学之友》2005,(4):42-42
人类首次登上南极冰盖最高点,遥远的南极冰盖究竟和人类有着怎样的关系?科学家预测结果认为,到2100年,由于全球变暖,海平面将比今天高出500mm,其中海水热膨胀因子导致的上升量占一半以上,其余归因于山地冰川和极地冰盖的融化。  相似文献   

12.
极地大气科学考察与全球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南极和北极是地球上的气候敏感地区,也是多个国际计划研究全球气候变化的关键地区.极地包含了大气、海洋、陆地、冰雪和生物等多圈层相互作用的全部过程,在全球气候的形成和变化中有重要的作用.极地大气科学考察与研究是极地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到2008年初,我国自主组织了24次南极考察,2次北冰洋考察和4次北极站考察;建成了南极长城站、中山站和北极黄河站,并在南极冰盖设置了5个无人自动气象站;开展了有关极地大气科学与全球变化的研究.在南北极地区.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继续监测包括近地面温度在内的大气要素的变化,提高极地气象业务水平;拓展极地气象业务和大气科学考察研究领域,积极获取气候代用资料;进一步量化和认识极地在全球变化中的作用,及其对我国天气气候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建立完善极地大气科学研究体系,提高极地大气科学研究水平,仍是我国极地大气科学与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13.
张青松  王勇 《自然杂志》2008,30(5):252-258
从1980年1月中国派出两名科学工作者到澳大利亚南极Casey站考察,至今已有28年。经过5年(1980-1984)的学习或实习阶段,5年(1984-1989)南极考察站的建设阶段,以及1993年购买“雪龙号”破冰船,中国形成了长期进行南极考察的“一船两站”的保障能力。从1990年代开始,中国实施了4个五年国家南极科学考察计划。中国科学家遵照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为和平利用南极作出贡献”的指示精神,从1984年至今,中国已派出24次国家南极考察队,完成了一系列从南大洋到内陆高原的考察计划,在地质、冰川、气象、陨石、极光、磷虾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其中,他们在南极磷虾、南极冰盖、南极气候与环境、南极臭氧洞以及南极陨石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无论是揭示自然奥秘,增进人类对极区的了解,或者探测南极地区自然资源,评估其开发利用前景与风险,都为中国和世界“和平利用南极”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4.
最近,科学家首次在冰雪覆盖的南极大陆发现了史前森林的树桩和树叶化石,这些化石为科学家了解南极大陆在2.5亿年以前的气候状况提供了依据。通过测量这些化石树干的直径,可知这些  相似文献   

15.
《大自然探索》2005,(1):7-7
最近,科学家首次在冰雪覆盖的南极大陆发现了史前森杯的树桩和树叶化石.这些化石为科学家了解南极大陆在2.5亿年以前的气候状况提供了依据。通过测量这些化石树干的直径.可知这些树曾经长到25米高。观察这些树的年轮.可知它们在南极大陆极短的夏天里疯长.在持续半年的黑夜中停止生长并落下树叶。通过测试这些化石树的树叶浓密度和树干的尺寸,  相似文献   

16.
位于伊丽莎白公主地西南方向、面积3200平方公里的格罗夫山是南极内陆地区极少数未被任何国家开展正规考察的地区之一。南极考察,原本就是一项非常困苦而艰辛的工作。而在格罗夫山考察,历业远离中山站区,则更为艰苦卓绝。来自中国第十六次南极考察队的十位科考勇士不顾死亡的威胁,克服重重艰难险阻,最终战胜了恶劣的自然环境,完成了世界上第一张南极内陆地形图——《南极格罗夫山土形图》的测图任务,同时还完成了南极内陆地质、冰川、陨石等相关学科的考察研究工作。这标志着中国人结束了长期在南极大陆边缘徘徊的局面,真正向南极纵深挺进,为人类和平利用南极做出了新贡献。  相似文献   

17.
遭遇海狼     
欧阳 《科学之友》2010,(1):76-77
<正>说起南极,人们往往会想到那些憨态可掬的企鹅,却很少有人会知道,南极还有一种水陆两栖的凶猛动物,这就是被称为"南极动物之王"的海狼。1999年8月,我国一位留守南极越冬考察的科考  相似文献   

18.
格罗夫山考察队在阵风悬崖发现了4块陨石,这是我国开展南极考察15年来首次发现的陨石。据统计,各国考察队在南极找到近3万枚陨石,而在世界上其他地方发现的陨石不过2500枚。是不是在南极降落的陨石比其他地区更多呢?实际上,科学家迄今尚未发现陨石更容易在高纬度区降落的现象。 南极陨石多见的原因有两条,一是冰盖对陨石的搬运收集作用,  相似文献   

19.
人类从发现南极大陆至今,200多年来一直坚持对它进行探索、考察。早期,主要是一些探险家、科学家在各国政府、团体、个人的资助下从事探险活动。而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南极考察则主要由各国政府有领导、有计划地组织进行科学考察。目前,南极地区有18个国家在冬天使用着41个科学考察站,坚持长年科学考察活动。  相似文献   

20.
2005年3月24日,上海民生路码头,彩旗鲜花一片,锣鼓鞭炮阵阵。刚刚结束南极征程的“雪龙号”极地考察船正徐徐靠岸。2004年10月25日,人们也是在这里欢送“雪龙号”出征,转眼150天过去了,“雪尼号”总航程超过26500余海里,破冰累计13海里。其间,“雪龙号”和中国第21次南极科考队的137名考察队员先后6次穿越西风带,经受住了浩瀚大洋的颠簸和西风带最大浪高8米、风速11级以上的南极航行历史上最大的狂风巨浪,战胜了南极冰盖高寒缺氧等恶劣自然环境的严峻考验,除完成了中山站、长城站和南大洋的遥感测绘、两站绝对重力测量、环境监测、特别保护区考察、磷虾资源研究、太平洋-印度洋暖流观测和Argo浮标投放等考察调研项目外,还首次向国际上称为“难以接近之极”的冰盖之巅发起冲顶挑战,由13人组成的中国南极内陆冰盖昆仑科学考察队,最终让鲜艳的五星红旗飘扬在南极内陆冰盖的最高点。这次冲顶活动填补了世界南极科学考察史上的一项空白,体现了中华民族勇于探索、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为建设我国第三个南极考察站——“南极内陆考察站”铺平了道路,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