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船飞行的成功,表明我国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已占有一席之地.与此同时,航天科技知识已成为我国越来越多的群众广泛关心的话题,迅速得到普及.在此过程中,作为知识载体的名词及其概念首先受到媒体和社会的广泛关注,不少人都会发现其中有一部分名词不统一,概念不清,给人们带来困扰.例如,常用的"空间"、"太空"、"航天"、"宇航"、"航宇"等.随着航天科技迅速发展,这些词已越来越普遍地进入报刊、电视等大众媒体,解决名词不统一的问题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2.
十年来,国内PX(p-xylene,对二甲苯)项目屡屡遭到公众抵制,各地引发了一系列的群体性事件,关于PX风险的争议持续不断。公众对PX风险的认知究竟如何?公众的风险话语又是如何影响争议和塑造这PX风险形象的?本研究从社交媒体微博和知乎社区的公众话语文本入手,尝试采用詹姆斯·保罗·吉(James Paul Gee)的话语分析综合法来考察公众的风险认知和态度,分析公众是如何实现话语构建任务的,指出公众话语对PX"高风险"形象的建构作用,以及新媒体对公众构建反PX话语和行动的促进作用,揭示了公众建构反PX话语和行动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3.
<正>航天(space flight),又称"空间飞行""太空飞行""宇宙航行"或"航天飞行"。指航天器在太空的航行活动。目前,大部分科学家赞同把航天器在太阳系内的航行活动称为"航天",航天器在太阳系外的航行活动称为"航宇"。航天活动的目的是探索、开发和利用太空与天体,为人类服务。提到"航天"一词,就不能不说起钱学森。他不仅是中国航天之父,同时也是"航天"一词的首创者。从《钱学森书信》(国防工业出版社,2007)我们可以了解到,早在1963年,钱学森就说要为空间技术名  相似文献   

4.
结合2010年国内爆发的转基因主粮商业化争论事件,考察了当时社会上各种反对主粮商业化的声音,并认为中国公众抵制的原因主要有:现代科学技术的"高精尖"特性造成了公众与科学的隔离;公众对专家的知识依赖遭遇到专家"利益私化"的尴尬,从而导致了专家与公众的分离;政府"公信力"下降的事实而产生的公众对政府公共性信仰的丧失更加深了公众与政府的隔阂,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了公众的态度和立场。  相似文献   

5.
工程科普作为公众理解工程、参与工程,以及工程社会治理的重要环节,已初步得到学界关注。工程科普不仅对提升公众的科学素养、树立企业文化和提升企业社会影响力有重大促进作用,更能够增进公众对工程内部运行状态的有效了解,从而增进公众对工程的信任,有效降低舆情风险,缓解邻避危机,提升参与效率,对稳定工程与秩序也有重要作用。工程科普是一个需要多方参与的系统工程。在这个方面,中国石化九江分公司是一个典型案例,为工程科普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模式。其品牌活动“公众开放日”已连续举办8年,通过对这一系列品牌活动的调研,总结探索出我国工程科普的一般模式,为工程企业及工程共同体其他利益相关方开展相关科普活动提供一定的方法借鉴。  相似文献   

6.
王其 《科学大观园》2006,(24):79-80
2007年,中国登月计划即将跨出第一步。随着这一梦想的付诸实施,一大批国内自制的航天探测器将陆续进入公众的视野。2012年,“嫦娥工程”将实现“落地”,月球车、着陆器也将发挥重要角色。“月球车,从软着陆器上跑下来,然后要在月球上走,这里面有好多问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探月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反复强调其中的技术难关。  相似文献   

7.
正"重庆两江之星"发射成功,是一次里程碑式的事件,标志着民营航天领域迈出重要一步,中国航天领域出现"国家队"与民营企业互促互补的新格局。5月17日7点33分,落户两江新区的重庆零壹空间航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零壹空间")OS-X火箭"重庆两江之星"在中国西北某基地成功点火升空。这是我国首次实现民营自研商用亚轨道火箭发射。  相似文献   

8.
专家是"社会良心",专家信任是社会信任的最后一道屏障。为考察我国专家信任的现状、影响因素并探索重建策略,本文进行了实证研究。调查发现:在"公众理解科学"方面,公众已经认识到科学的可错性、条件依赖性和局限性;在科技信息传播方面,新媒体取代传统媒体成为公众获取科技信息的首要渠道,而地区经济发达程度与公众对科技信息和专家的信任程度相关。公众并不信任专家,但陷入了不信任却又不得不信任的"豪猪困境",专家则面临着"无论说什么、无论怎么说,公众都不信"的"专家塔西佗陷阱"。"人格信任"走向"系统信任"的时代背景规定了这一"豪猪困境"和"专家塔西佗陷阱"的基本特征;二者相互作用,其溢出效应将导致更大范围的社会危机。消除"利益关联"是专家获取信任的关键因素,强化专家与公众之间常规的直接互动、提高传媒准门槛、规范新媒体报道等,有助于建构一个开放、透明、风险共担的"命运共同体",有助于"豪猪困境"、"专家塔西佗陷阱"的突破和专家信任的重建。  相似文献   

9.
冷战结束20多年来,全球性核战争的噩梦逐渐远去,取而代之成为核安全议题热门内容的,是核武器扩散乃至落入恐怖组织之手的危险。对苏联核武器失控的担忧并非杞人忧天。只要有一枚核弹落入"流氓政权"或恐怖分子手里,就足以制造惊天之变。而在苏联解体后的一段时间里,确实有不少传言称,苏联的部分核武器遭到"贱卖"或是不知下落。好在从目前能够掌握的情况看,这种说法距事实相去甚远。好莱坞的剧本迄今没有成为现实,公众对此的恐惧也就只是在美国电影《碟中谍4》中再度得到体现。但这一切都要得益于美俄联手遏制核扩散的努力。流言频传吓坏西方公众冷战结束后的20多年间,不时传出苏联核武器被倒卖的消息。2005年1月28日,一家韩国媒体  相似文献   

10.
空间环境是航天活动的特有条件,空间辐射环境及其效应的研究是航天器和航天员在轨安全的保障.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王坤及其研究团队结合我国航天重大工程、重大装备和空间科学研究的紧迫需求,组织实施了"航天空间关键计量标准及溯源技术研究"项目.项目针对航天空间辐射领域中关键计量问题,研究服务于载人航天、月球探测、空间科学研究等航天...  相似文献   

11.
正近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组织发射双曲线一号商业亚轨道火箭。这是我国民营商业火箭首次在军方发射场完成发射任务,也是中国民营商业航天企业首次搭载商业卫星进行发射,两天之后,另有一枚商用亚轨道火箭"重庆两江之星"在酒泉成功发射。连续两枚民营火箭在国家发射场顺利完成发射任务,对民营高科技产业的发展而言,具有标志性意义。航天发射领域增加更多的商业  相似文献   

12.
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科学、媒体与公众之间却产生了信任危机.基于主体哲学的科学传播研究难以解释并解决这一信任危机.本研究试图从突出主体间性的现象学入手,总结出科学传播中的信任是一种正向的、积极的主体间关系,也是一种有约束机制的关系.这一关系的形成强调科学、媒体与公众三个主体的共同显现,同时与他们之间的"成见"有关....  相似文献   

13.
世界载人航天事业目前面临着"后空间站"时代发展目标缺乏共识的问题,制约其长远发展。目标缺失在美国表现为缺乏战略愿景,顶层设计和规划调整受政治斗争左右,在俄罗斯表现为体制与资源掣肘,计划进展缓慢、调整频繁。目标缺失的根源是载人航天价值定位的模糊。发展载人航天的现有价值诉求包括国家形象与国际关系、军事与国家安全、经济发展与技术进步、教育与激励、科学与探索、人类物种的延续等方面,它们大多没有回答好在自动化和人工智能高度发达的时代"为什么把人本身送入太空"这一基本问题。走出困境需要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坚守立足长远的战略定力,加强载人航天的国际合作。  相似文献   

14.
一、空间和太空无论是英文还是中文,“空间”(space)一词都是含义十分丰富的,其中都包括了“宇宙空间”的意义。用“空间”来表达“宇宙空间”、“地球大气层以外的空间”都是可以的,特别是在英文中,没有另外一个专用名词来表达这一具体的含义,space一词并无争议。但是在中文里,却另有一词:“太空”,它自古以来就是专门用来表述“宇宙空间”这一层意义的(尽管当时人们对“太空”的理解和现代人们的理解相去甚远)。《辞源》(1915年版):太空,谓天也。指包围地球之空间而言。天本积气。望之无际。故曰太空。空间,常与时间对举。横至于无限者。空间也。纵至于无限者。时间也。空间犹言宇。谓上下四方。时间犹言宙。谓往古今来。《辞海》(1999年版):太空,又名“空间”、“外层空间”、“宇宙空间”。地球大气圈以外的宇宙空间。空间,在哲学上,与“时间”一起构成运动着的物质存在的两种基本形式。空间指物质存在的广延性;时间指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和顺序性。于是就产生了哪一个词更贴切的问题。从词意来分析,“空间”应更广泛,任何物质存在的区域都是“空间”,不仅仅是“宇宙空间”。而“宇宙空间”即“太空”应是“空间”的特定区域:“地球大气层以外”的区域。因此,在表述“宇宙空间”这一概念时,“太空”应比“空间”更贴切、更清晰。但是并不是所有与宇宙空间有关的词都要用“太空”,在很多情况下,虽然涉及到“宇宙空间”,但并不是整体上,而仅仅是指它的局部区域,这时采用“太空”就不合适了,例如“行星际空间”是指“行星之间”的那一个“空间”区域,而不必称为“行星际太空”。同样,“日地空间”、“地月空间”、“近地空间”等。推而广之,凡是前面有限定词来限定其范围的,后面都可采用“空间”而不宜用“太空”。二、太空和航天在上一世纪,人类从陆地走向海洋飞上蓝天,于是出现了“航海”和“航空”,人类进入太空以后,自然出现“航天”。它们分别表示“在海上航行”、“在大气层内飞行”和“在太空航行”。这三个词的共同侧重点是“航行”,由此定义的“航天”的主要意义也是清楚的。由上表列出的几本词典中的例子可以看出,在现在流行的中文里,有两个相近的词:“航天”和“宇宙航行”。《中国大百科全书》没有对这两个词加以区分,在1999年版的中文《辞海》中,“航天”等同于“宇宙航行”。而《英汉词海》则分别有不同的但意义十分相近的解释。在英文名词中,相应的也有两个英文词:space flight和astronautics。几本词典都分别给出了不同的解释。尽管各词典在文字上不完全相同,但意思是一致的。astronautics强调“航天器”和航天中的科学和技术,而space flight则泛指“在宇宙空间的飞行”,与“航天”的含义似乎略有差别,含义更广泛一些。因此和“航天”相对应的英文能否专用astronautics,而space flight保留两种译法,“航天”和“太空航行”。在确定译名时确切地表达内涵,无疑是最主要的,同时还需要考虑的是与相关名词的关系,即合理的名词体系。如“航海”、“航空”、“航天”即构成非常和谐的体系。与之相似的有space science、space application、space technology三个词汇。space science是指研究太空的科学,只能译为“太空科学”,尽管太空科学研究也离不开“航天”提供的手段,但显然不能译作“航天科学”。space application是指太空资源和能源的利用,译作“太空应用”自然可以,如译作“航天应用”也是可以的,但容易被理解为“航天技术的应用”,它的范围似乎又比“太空应用”稍小一些,两者兼容可能更适应各种需要。space technology译作“航天技术”应是恰当的,但是似乎不能把在太空进行观测和探测技术、试验技术甚至一些制造技术都包括进去,这种情况下,保留“太空技术”可能更宽容一些。于是,从“太空”的角度出发,“太空科学”、“太空应用”和“太空技术”构成一个系列。从“航天”的角度出发,“航天应用”和“航天技术”构成另一个系列,两者在意义上略有差别,以并存为好。三、值得讨论的几个特例几十年来航天技术和太空科学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些特殊的名词,英文都采用了space一词,但中文的译法“航天”、“太空”、“空间”都不是很恰当,例如:Space borne,意思是指“装载在航天器上的”设备,曾经译作“星载”、“天基”,如space borne cooler,译作“星载致冷器”还比较能反映该词的意思。Space based,意思是指“以太空为基地的”,“天基”的译法也是可取的,如Space Based Infrared Systems是以太空为基地的红外监视系统的名称,通常翻译为“天基红外系统”。Space weather,原意是“太空环境状态及其变化”,译作“空间天气”(或“太空天气”),很直接、很形象,也很容易得到广大公众的理解和接受。仔细追究起来,“天气”是指大气中的现象,太空中既无大气,何来天气,也容易引起对太空的误解。又曾译作“宇象”,作为“宇宙现象”之简称,和“气象”并列。比较科学和简洁,但不形象,不易为公众接受。这一类名词的确定需要仔细斟酌。* 都亨研究员是航天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地球物理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  相似文献   

15.
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院士曾经指出,航天器在太阳系以内的航行活动称航天,在太阳系以外的航行活动称为航宇(或称宇航)。这一点已经在航天科技界达到了广泛共识。而太空的定义是:地球大气层以外的宇宙空间。基于以上两点,我们会发现目前在社会上对航天、太空、空间和宇航这几  相似文献   

16.
正滴滴出行表示,针对未成年人安全出行的提醒、确认措施上线后,得到不少家长的认可,但也有部分人的需求并未得到满足。未成年人能否独自乘坐网约车?最近,滴滴出行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滴滴出行")通过其微信公众号平台发起了这一投票。截至发稿时,688935人参与了投票。其中,386309人认为能独自乘车,占比56%;302626人认为不能独自乘车,占比44%。  相似文献   

17.
"负责任创新"与"负责任研究与创新"是近年来科技伦理和科技政策领域的热门词汇。既有的学术文献中,往往是二者并提、互通、混用,罕有对这两个词组的明确区分。本文试图分析,此一术语不统一且混用现象,反映的是该领域研究者相互之间理念的分歧。在辨析"研究"与"创新"的关系的基础上,本文对该领域内最有代表性的学者及其主要工作进行梳理,区分出技术设计、中游调节、预期治理、科技评估、公众参与、创新转型这六条脉络。理清不同脉络之间的异同,不仅有助于深入认识这一领域的丰富性和包容性意涵,还有助于国内学者更好地引介、应用甚至参与建构全球"负责任(研究与)创新"的理论话语。  相似文献   

18.
在常规科学"解难题"的实践中,公众因专业知识的规范性承诺和前提性预设而被有效地排除在科学共同体之外,"技治主义"的内部决策模式也因此而占据科学决策的主导地位。然而,当科学进入"后常规"时代,伴随着"不确定性"和"决策风险"的日益增长,"常规科学"的解题策略已不足以应对社会情境中的科学政策争端。作为对"棘手问题"的一种回应,"后常规科学"兴起了。"扩大的同行共同体"和"扩大的事实"的新范式要求科学决策应该重新开放认知承诺,在开放的、多元参与的情境中实现公众智慧与专家知识的共同磋商。这是专业知识民主化的过程,也是风险评估与科学治理的新典范。  相似文献   

19.
"天文学公众传播"的研究可追溯到2000年,但尚未出现对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相关工作的研究。IAU设立了"天文学公众传播"的学术和办公机构,其主办的《天文学公众传播》期刊内容集中在传播方法和工具、教育与外展服务活动、天文学与艺术和文化等;作者职业多样化,供稿连续性与合作性突出,天文学家与相关专家的撰稿数远超其他作者。"天文学公众传播"历届大会议题均及时更新,2018年的参与热度最高,体现出当前国际活动和方法的前沿,也提出"天文学公众传播"面临的挑战和具备的特征。"天文学公众传播"满足科学传播的一种当代定义,呈现出独特的互动性、平等性和人文性。  相似文献   

20.
博物学家奥杜邦是博物学文化和美国鸟类学史上难以忽视的重要人物。他的著作《美国鸟类》和《鸟类学纪事》为美国鸟类研究做出了贡献。不过,奥杜邦获得了远高于许多鸟类学家的名誉和声望。一方面,这是因为他前往美国,深入荒野持续考察异域鸟类,并提供了丰富的美国鸟类信息。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一方面,他的著作贴近公众,深受公众喜爱,也激发了公众对鸟类的热爱。稍后成立的奥杜邦协会和开展的奥杜邦运动更是使其在美国家喻户晓,并使"奥杜邦"一词成为鸟类保护的代名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