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近年研究发现,社会距离、社会排斥、社会评价等社会因素与公平行为共同调节了早期结果评价过程,但目前研究尚未探讨社会因素中道德判断对公平决策的影响及其神经机制.本研究在道德句子启动下与最后通牒范式结合并记录脑电数据,探究道德判断(3水平:杀人犯、献血者、普通人)与提议公平性(2水平:公平、不公平)对响应者的决策行为影响.行为结果发现,献血者不公平提议的接受率显著高于杀人犯,杀人犯公平提议的接受率显著低于献血者与普通人.脑电结果发现,道德判断和提议公平性共同调节了个体的FRN(feedback-related negativity)波幅,仅发现献血者条件下不公平提议比公平提议诱发更负的FRN波幅.在P300成分上发现公平比不公平提议诱发了更大的波幅,且不受道德判断的影响.本研究结果表明,道德判断与公平准则冲突时,个体更依赖于道德判断进行决策.个体对高道德水平者存在更高的公平期待,对其不公平行为诱发了更强的负性情绪. FRN反映了违反社会准则的不公平行为,这一结果早期评价过程也受到了道德判断等社会因素的调节作用,但P300反映的晚期评价过程则不受道德判断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吕坤提出的"五刑不如一耻",从法律的层面上研究,属于社会调整方式范畴.社会调整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法律调整,另一种是道德调整.法律调整是通过法律规范对人们的行为进行调整.道德调整是通过人们长期、普遍形成的道德规范对人们的内心和行为进行的调整.法律与道德之间互相渗透、互相制约、互相保障.法律和道德有着不同的调整范围.法律调整和道德调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不能只注重一种调整方式而忽略另一种调整方式,法律调整具有及时性,道德调整具有长期性.法律调整和道德调整并举,才能实现社会调整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尚思源  苏彦捷 《科学通报》2020,65(19):2021-2031
有关道德认知、道德情绪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一直备受研究者的关注,但现有的研究结果并不一致,尤其是道德认知和道德情绪对亲社会行为影响的异同及其在个体发展进程中的发展变化,仍需要进一步探究.基于39个效应值9960名被试(道德认知)和29个效应值6946名被试(道德情绪)的元分析,发现道德认知和道德情绪均与亲社会行为存在中等程度的相关,但年龄组的调节作用均未达显著水平.进一步比较道德认知和道德情绪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结果仅在青少年阶段发现,道德情绪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更为密切.这些结果确认了道德认知和道德情绪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提示了在不同发展阶段中道德认知和道德情绪作用的差异性,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个体的道德发展.  相似文献   

4.
曾笑雨  马燚娜 《科学通报》2020,65(19):1912-1921
道德判断的矛盾与冲突是影响社会和谐、社会合作的重要因素.本文旨在回顾道德判断的已有研究,并介绍多项式模型在道德判断研究中的应用.道德判断双加工模型认为,个体的道德判断由两种道德原则驱动:功利论原则与道义论原则.在判断行为是否道德时,功利论主要关注行为结果是否能最大化整体利益,而道义论则关注行为本身是否符合道德规范.为测量个体的道德判断倾向,研究者开发了一系列功利论与道义论相冲突的道德困境.首先,本文介绍传统道德困境范式的局限以及道德判断多项式模型的优势.传统道德困境范式存在的主要局限有:(1)未设计能分离行为结果以及道德规范独立作用的道德困境,因此无法准确测量个体在道德判断中对行为结果与道德规范的在意程度;(2)无法排除个体在道德困境中做判断时伤害他人偏好、不行动偏好等混淆变量;(3)无法刻画道德判断的心理加工过程,进而无法量化不同心理过程在道德判断中的重要程度.为了克服上述传统道德困境范式的局限,研究者将多项式模型(multinomial model)运用在道德判断研究中,提出道德判断的CNI模型,即将道德判断的心理过程分解为后果敏感性、道德规范敏感性以及不行动偏好,并使用模型参数分别量化这些心理过程在道德判断过程中的重要程度.其次,回顾道德判断多项式模型实证研究的最新进展,并总结其如何促进双加工模型的修正,并深化我们对道德判断中个体差异(性别、精神病态特质)的理解.最后,指出道德判断多项式模型的局限,并对未来研究提供了建议.  相似文献   

5.
吕坤提出的"五刑不如一耻",从法律的层面上研究,属于社会调整方式范畴。社会调整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法律调整,另一种是道德调整。法律调整是通过法律规范对人们的行为进行调整。道德调整是通过人们长期、普遍形成的道德规范对人们的内心和行为进行的调整。法律与道德之间互相渗透、互相制约、互相保障。法律和道德有着不同的调整范围。法律调整和道德调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不能只注重一种调整方式而忽略另一种调整方式,法律调整具有及时性,道德调整具有长期性。法律调整和道德调整并举,才能实现社会调整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单迪 《科学之友》2010,(3):92-93
吕坤提出的"五刑不如一耻",从法律的层面上研究,属于社会调整方式范畴。社会调整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法律调整,另一种是道德调整。法律调整是通过法律规范对人们的行为进行调整。道德调整是通过人们长期、普遍形成的道德规范对人们的内心和行为进行的调整。法律与道德之间互相渗透、互相制约、互相保障。法律和道德有着不同的调整范围。法律调整和道德调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不能只注重一种调整方式而忽略另一种调整方式,法律调整具有及时性,道德调整具有长期性。法律调整和道德调整并举,才能实现社会调整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杨帅  赵翼  王洪  黄希庭 《科学通报》2020,65(19):1922-1935
以道德的全脑协同活动为前提,尝试厘清特定脑区损伤对道德行为的影响.脑损伤引起的道德后果主要表现为不道德行为.在大脑皮层,"自我"功能丧失通常是额叶损伤的结果,颞叶损伤可导致暴力攻击等问题行为;眶额叶损伤还可能引起风险决策、社会情感、自我信息矫正等方面障碍,腹内侧前额叶损伤则可能产生学习适应、抽象事件判断、自我控制等功能受损.在大脑皮层下,一些患者的严重暴力侵害行为和杏仁核损伤有关;下丘脑、苍白球、隔核等损伤的行为后果通常与基本生理需求的不恰当满足有关,主要表现为性道德失调;还有些脑区损伤的影响被放置于特定脑神经网络中进行了探讨.基于脑损伤研究所提出的道德脑机制假设,通常将心理过程或心理能力作为中间要素,而非寻求道德和脑的直接对应关系.脑损伤在道德领域的研究和应用面临着诸多伦理争议,主要围绕患者的道德行为评价、道德功能提升、污名化等.未来亟待探讨脑损伤影响道德行为的认知神经机制、确立与完善脑损伤后遗症的多样化图谱及扎根中国土壤开展研究等.  相似文献   

8.
建立了一套钠荧光多普勒激光雷达系统用于测量中高层大气环境参量. 钠荧光多普勒激光雷达系统主要包括发射系统、接收系统、数据采集控制和数据处理系统等. 该激光雷达主要使用窄线宽的589 nm激光去激发中间层顶区域的钠原子, 钠原子受激后发射共振荧光; 接收采集钠原子共振荧光, 通过分析其多普勒展宽获得中间层顶区域(约75~105 km)的大气温度. 利用该激光雷达系统开展了观测实验, 成功获得了中间层顶区域钠原子数密度廓线和大气温度廓线; 将钠荧光多普勒激光雷达测量结果与TIMED/SABER温度测量结果进行比较, 结果显示两者非常一致, 说明了该激光雷达探测结果具有可靠性.  相似文献   

9.
伴随镜像神经元的发现,读心问题在认知神经科学时代迎来了复兴.基于镜像神经元的发现及其功能的系统探索,运动共振理论试图论证:观察者脑中表征该动作知觉信息的知觉表征系统和表征该动作的运动表征系统之间无需其他中介就能直接进行信息的交换.由此,镜像神经元活动产生的运动共振可以实现对他人动作的识别与理解,从而实现执行者与观察者动作意图(或情绪体验)之间的直接匹配.虽然该理论得到了来自无创脑刺激技术、失用症、布洛卡失语症以及自闭症领域内证据的支持,但随着对运动共振可塑性及其发生学的认识不断深入,来自联想假说的挑战已经威胁到运动共振的基础假设.运动共振受到情境、社会与文化因素的影响,而不是一自动化、直通的理解他心方式.来自实证的挑战与来自理论的困境显示,运动共振并非理解动作的充要条件,大脑中可能存在多条通路可以实现读心.未来,需要将运动共振放置于延展的镜像神经元系统背景中予以考察,并借助颅内脑电记录等新技术来确认运动共振理论的核心假设是否成立.  相似文献   

10.
神经法学是新兴的交叉学科,它是用认知神经科学方法研究与法律有关心理与行为的神经机制,并探讨法律系统如何应对认知神经科学发展所带来的问题,主要包括:(1)如何检验当事人或证人是否说谎和是否存在错误记忆等;(2)探讨认知神经科学成果对刑事司法实践和刑事责任理论可能构成的影响;(3)对某些特殊个体未来行为的危险性作出预测,以便辅助司法实践;(4)认知操控药物与技术应用的法律管制问题.本文从上述4个方面对神经法学进行了详细介绍.神经法学的研究不仅加深了对法律行为背后心理和神经机制的理解,也对司法实践产生影响.但刚刚诞生的神经法学目前需处理好研究的中国化等问题.  相似文献   

11.
社会阶层对道德判断的影响一直是社会学和心理学研究者关注的话题.本研究从行为者的角度出发,通过研究一(n=295)和研究二(n=299),从道德行为和不道德行为两个方面,考察行为者社会阶层特征是否影响道德判断的严厉程度.研究结果发现,人们对高低社会阶层行为者的道德判断标准存在差异,相比于低社会阶层行为者,在道德行为上,被试对高社会阶层行为者的道德判断更宽松,主要表现在道德基础的关爱领域和公平领域;而在不道德行为上,相比于低社会阶层行为者,被试对高社会阶层行为者的道德判断更严厉,主要表现在道德基础的伤害领域和颠覆领域.在此研究基础上,本研究进一步提出道德判断的社会阶层效应模型,为探索构建和谐、稳定的道德社会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2.
艺术与道德是人类文明的组成部分,两者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艺术是社会性的艺术,不能违背道德的发展而发展.文中阐述了艺术影响道德和道德影响艺术两方面内容.并且通过时当今存在的一些艺术行为的批评,进一步论证了反道德的艺术是没有前途的,是不被社会认可并注定会遭到排斥的.笔者认为,之所以会出现一些反道德伦常的甚至是极端的艺术行为,归根结底是一些艺术创作者曲解了美与善的真正含义.艺术创作者应该在正确的审美观的指导下,发展健康向上的艺术形式.  相似文献   

13.
316L奥氏体不锈钢经过高剂量氦注入及高能铁离子辐照后,产生高密度空洞.本文采用聚焦离子束(FIB)技术从辐照后的316L不锈钢试样上制备出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样品,通过TEM定量分析样品薄区的空洞密度及分布状态,进而计算出样品的辐照肿胀率.该定量表征结果的准确性依赖于样品薄区厚度的精确测量.然而,Kelly和Allen早期提出的基于会聚束电子衍射(CBED)的膜厚测量技术无法直接应用于TEM样品较薄微区的厚度测量(厚度0.6ζ_g,ζ_g为衍射束g对应的消光距离).本文提出对同一样品较厚区域CBED花样进行测量拟合出特定衍射束的消光距离,再将该参数应用于待测薄区同一取向CBED花样的测量结果,从而估算样品薄区的厚度.讨论了CBED方法相对于电子能量损失谱(EELS)方法在透射样品厚度测量上的优势.以离子辐照后的316L不锈钢样品薄区厚度测量及空洞密度定量分析为实例,探讨了本文所提出的基于CBED技术的薄区厚度测量方案在实验过程中的主要影响因素及优化途径.  相似文献   

14.
毛利华  张昕  陈静  顾华  韩世辉 《科学通报》2006,51(2):166-170
先前的行为研究表明, 局部元素组织成复合刺激的方式会影响复合刺激的整体知觉. 本文研究局部元素通过不同的知觉组织(相邻性和形状相似性)形成整体图形时, 加工复合刺激整体和局部性质的神经机制. 复合刺激分别呈现于黑背景(实验一)或由“+”字图形组成的背景(实验二)中, 要求被试判断整体图形或局部图形的封闭性, 同时使用fMRI测量与复合形状的整体/局部性质加工相关的神经活动. 在实验一中, 整体性质加工激活中央枕区皮层; 而在实验二中, 整体性质加工激活右侧下颞叶、上顶叶、下额叶以及左侧顶下回的皮层. 在实验一中与局部性质加工相关的神经活动主要在右侧颞上回, 在实验二中则观察到左侧后部顶下回的显著激活. fMRI结果提示, 局部元素按照不同方式进行知觉组织时, 整体知觉由不同的神经机制完成.  相似文献   

15.
空间低频滤波对人类整体和局部知觉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功能磁共振(fMRI)测量血液动力学反应, 研究空间低频滤波对周边视觉加工刺激整体和局部性质的神经机制的影响. 实验中使用的复合字母具有宽带空间频率成分(宽带刺激)或通过反差平衡技术滤除其空间低频成分(CB刺激), 随机呈现在左或右视野. 被试分别辨别复合字母的整体和局部形状. 实验发现, 与注意局部性质相比, 注意宽带或CB刺激的整体性质在中央枕区皮层引起更强的激活. 注意整体性质还在右侧颞顶联合区(宽带刺激)和右侧梭状回(CB刺激)引起更强的激活. 注意CB刺激的局部性质激活中央额区、双侧额下回和双侧颞上回. 根据这些结果讨论了整体和局部性质加工的相互竞争对参与整体和局部加工的脑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TFEL发光层体内的点缺陷及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薄膜的光致发光谱的测量 ,研究了分层优化的ZnS∶Er3 薄膜电致发光器件的发光层体内点缺陷的种类及其在禁带中的能级位置 .结果表明 :ZnS∶Er3 体内除了作为发光中心的替位铒离子ErZn外 ,主要的点缺陷是S空位VS、Zn空位VZn、浅施主ClS 和FS、深受主Cu 等 .S空位是双施主能级 ,V1 S 和V2 S 分别位于导带底 1 36和 2 36eV处 ;Zn空位是双受主能级 ,V1-Zn 和V2 -Zn 距价带顶分别约为 1 0 0和 1 5 0eV ;Cu 能级位于价带顶 1 2 6eV处 .另外 ,还讨论了上述点缺陷对薄膜电致发光的影响 .通过S空位的俄歇型无辐射能量转移 ,降低了稀土掺杂的ZnS薄膜电致发光器件的短波发射强度 ;ClS 和FS 的场发射及Zn空位的碰撞离化是发光层内产生空间电荷的两个可能的因素 .  相似文献   

17.
近海低氧区的发生是影响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的重要因素,也是海洋科学的研究热点.通过对2014年渤海夏季(8月末)航次观测数据的深入分析及与春(4月末)、秋(11月)两季观测的对比,研究了半封闭的渤海底层低氧区的分布特征、形成机制、及其与温盐结构的关系.结果表明,春季和秋季渤海底部溶解氧(DO)8 mg/L,但在夏季出现大范围底部DO低值区,其中DO3 mg/L的低氧区总面积约为4.2×10~3km~2,具有南、北"双核"结构,空间特征与双中心冷水结构基本一致.渤海中部断面分析表明渤海浅滩南北两侧洼地在夏季出现明显垂向分层,导致底部冷水团DO含量下降与明显酸化(p H7.8).冷水区稳定的沉积环境使其表层沉积物总有机碳(TOC)和总有机氮(TON)含量明显高于其他海区.对数据综合分析表明,渤海中部海水季节性层化及其对溶氧的阻滞作用是低氧区产生的关键物理机制,沉积物中累积的有机质在夏季的矿化分解是产生底部低氧和酸化环境的重要原因.该低氧区的产生是渤海生态系统剧变的结果和集中体现,与赤潮等生态灾害频繁发生和渔业资源衰退可能存在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8.
肖鑫  丁锦红  郭春彦 《科学通报》2011,56(7):517-528
采用事件相关电位(ERP)技术考察了情景记忆编码和提取对语义表征和颜色背景“捆绑”神经机制的影响. 15名大学生被试参与实验, 以汉字为刺激材料, 采用学习-测验(背景回忆和背景再认任务)研究范式. 数据处理采用事件相关的EEG时频分析、相干分析和独立成分分析(ICA). 结果表明, 比较编码中项目+背景与项目条件, 时频分析得到两者之间的差异集中于额区, 时程为600~800 ms; 独立成分分析得到的额区成分说明, 2个条件的差异发生在800 ms; 相干分析得到前额、右顶和左顶-枕区电极的三角形相干结构, 2个条件的差异发生在800 ms. 比较提取过程的项目+背景与项目条件, 时频分析得到两者之间的差异集中于中央顶区和顶枕区, 发生在400 ms; 独立成分分析得到顶枕部脑区成分, 2个条件的差异发生在800 ms; 相干分析得到右半球前部和顶枕部脑区电极的相干成分, 2个条件的差异发生在1400 ms. 研究结果证实, 编码和提取对“捆绑”的影响不同, 这种影响体现在不同脑区参与认知神经活动的程度不同. 尤其证实了在提取过程中, 顶枕部脑区活动是“捆绑”的特异性活动; 额-顶枕部相干活动是情景记忆中“捆绑”过程普遍存在的大脑活动.  相似文献   

19.
如何做好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监督机构,建设工程的质量监督与管理要与时俱进,积极探索监督工作新模式、新方法以促进监督工作的健康快速发展.依据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突出重点,实施质量客观控制.首先落实参建各方的质量责任,规范质量行为;其次是采取行之有效的质量管理手段,强化监督管理,严格把关,保证工程质量;最后,创新监督模式,推动工程质量监督工作迈向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20.
心理科学的“DNA”:镜像神经元的发现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丁峻  张静  陈巍 《自然杂志》2008,30(4):205-210
1953年,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标志着生命科学黄金时代的到来。50多年后,另一项被誉为可与DNA相媲美的神经科学新发现——镜像神经元,正逐渐成为心理学、神经科学、认知科学等学科的研究热点。镜像神经元是存在于灵长类动物及人类大脑中的一种特殊神经元,它们在个体执行动作和观察相同动作被其他个体执行时均产生放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