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16年5月21日~2016年8月30日,香山科学会议陆续召开了主题为"寨卡病毒致病机制及综合防治策略""中国地基大口径光学红外望远镜的科学与技术发展战略""深层油气藏地球物理探测理论与技术""基因编辑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草地农业与农业结构转型的关键科学及实践问题""月基对地观测前沿问题""各向异性地球物理与矢量场技术"和"实验动物科技创新的关键科学问题与技术"的第S32和第562~568次学术讨论会。  相似文献   

2.
《中国科技成果》2011,12(4):15-15,18
在"十一五"期间,国家海洋技术中心承担的"自持式剖面探测漂流浮标"课题,突破了浮标高可靠性、浅海环境适应性、重量精确调整及我国自主北斗导航定位系统的应用等多项关键技术,成功研制了采用argos卫星系统定位和传输数据工作深度为2000m的深海自持式剖面探测漂流浮标工程样机及采用我国自主北斗卫星系统定位和传输数据的工作深度为400m的浅海型自持式剖面探测漂流浮标工程样机.多台工程样机取得了理想的海上试验效果,最大工作深度和完成的剖面测量次数均达到合同指标要求,测量数据与现场数据吻合.  相似文献   

3.
火星是太阳系中除了地球之外,人类最感兴趣的行星,它的环境曾经与地球非常相似. 好奇号火星探测器在2012年8月6日以有惊无险的复杂过程登陆火星,之后一直在火星表面忠实地进行着探测工作.如今,它正在向地球发回越来越多的探测信息,人类也正在为它在火星上做出的每一个发现而兴奋不已.  相似文献   

4.
张晔 《科学大观园》2020,(16):48-51
正关于火星是否有生命存在、外星人是否到访、火星的气候、辐射等环境以及火星与地球关系等,真真假假的传闻始终是网络的热门话题之一。7月23日,中国首次实施火星探测任务(行星探测工程"天问一号"任务),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成功将探测器送入预定轨道,"天问一号"将实现火星环绕和着陆巡视,对火星开展全球性、综合性的环绕探测,并在火星表面开展区域巡视探测。  相似文献   

5.
正青藏高原水域被一些文艺作品称为"地球眼泪"。"地球眼泪"有多咸?智能水下机器人可以回答。近日,哈工程、青海大学、三江源研究院三方组成联合科考队,奔赴青藏高原唐蕃古道要冲,利用智能水下机器人对苦拔海(豆错)、河厉桥(龙羊峡)水质信息探测与采集,对三江源区水道与路网的变迁特征进行研究,这是国内首次利用智能水下机器人对高原地区水域进行水质信息探测与采集,具有开拓性意义。由于青藏  相似文献   

6.
《科学大观园》2021,(9):4-5
1957年10月4日,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成功发射,人类进入太空时代.根据2000年发布的《中国的航天》白皮书中的定义,国内目前将对地球以外天体开展的空间探测活动称为深空探测. 经过几代人辛勤耕耘与开拓,我国航天事业取得一系列重大成就,为开展深空探测奠定坚实的技术和物质基础.上世纪80年代,我国科学家开始研究月球探测的可行性.2003年,提出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战略规划.  相似文献   

7.
1项目介绍 "风云三号"气象卫星是继"风云一号"第一代极轨气象卫星后发展的我国第二代极轨气象卫星,它的主要目标是实现全球、全天候、多光谱的定量探测,卫星的主要任务是:提供全球的温度、湿度、云层、辐射等参数,实现中期数值预报;监测大范围的自然灾害和生态环境,探测地球物理参数;研究全球气候变化与环境变化的规律,为航空、航海和军事部门提供全球任意地区的气象信息.  相似文献   

8.
正中国的导航系统如何建设?孙家栋独具慧眼,提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试验、后区域、再全球"的"三步走"发展战略。他是我国人造卫星技术和深空探测技术的开拓者之一,从事航天工作60年来,主持研制了45颗卫星。担任我国北斗导航系统第一代和第二代工程总设计师,实现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组网和应用。他就是孙家栋,作为我国月球探测工程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担任月球探测一期工程的总设计师,树立了我国航天史上新的里程碑。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科学  相似文献   

9.
正叶落可以归根,但高端科技人员在果实累累的时候回来更好,最有价值,带着经验、技术、想法和追求回来,实现报国梦想。"黄大年是生活在童话世界中的人。"他的同事马老师这样评价他,"高兴的时候像个孩子一样,特别单纯,打个羽毛球赢了外国专家都让他乐不可支。"他还是个"不拘小节"的人,同事记得,他刚回国的时候,有饭局他就稀里糊涂坐到主宾席,后来有人告诉他规矩,他像个小孩子犯错误一样接受指点。在研究领域,黄大年是国际航空地球物理  相似文献   

10.
用遥感技术探测古代皇陵是对古墓无损探测的最佳方法。本文介绍了模拟陵、高宗后陵以及经过钻探验证的徽宗后陵的探测成果。结果表明高密度电阻率法是比较有效的考古地球物理勘探方法。既适用于前期面积性初勘工作,也适用于后续的精细勘探过程。高密度电法、地震勘探(包括地震映像)以及探地雷达等多种地球物理方法联合勘探有利于对异常目标的判断和识别。经过文物部门的钻探验证,针对宋六陵的综合地球物理方法取得了一定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1.
人们都说他是用"特殊材料"制成的. 他和各种材料打了一辈子交道,并为中国创造了多项第一,91岁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  相似文献   

12.
最近几年,地面上的电动汽车逐渐发展起来,与此同时在太空中,不管是围绕地球的卫星还是飞往宇宙深处的探测飞船,也开始逐渐采用电动引擎,而不是传统的化学引擎。对美国宇航局来说,在其制定了载人火星飞行计划的今天,电动引擎很可能是其未来的一项关键技术。等待电动引擎的兴起已有近20年时间的巴塞克飞船引擎公司负责人维拉德·胡拉比说:"电动引擎所需的各项技术正逐渐趋向成熟,并开始结出硕果了。"在2012年,美国波音公司已经推出  相似文献   

13.
发表在《天体物理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表明,地球能够承载生命的时间大概只有17.5亿年了。研究人员依据以往考察及空间探测资料,对地球和其他6颗类地行星上的这些因素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4.
全面梳理了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的历史过程,重点考察了工程的预研究、选址和建设历程,分析了围绕工程开展的技术创新和组织管理创新,以及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对我国地质学、钻探技术以及地球深部探测的推动作用。最后,从工程预研、团队建设、管理机制、国际合作、自主创新、知识提炼等方面总结了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的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15.
火星一直吸引着人们关注的目光,自从航天时代开始以来世界各国已经向火星发射了超过40颗探测器,科学家们迫切地想知道,尽管现在满目荒凉,但在历史上这颗红色的行星上是否曾经存在过生命。而现今一颗最新探测器即将抵达这里,这就是美国宇航局的"火星科学实验室",也就是"好奇号"火星车。但是尽管科学家们兴致高涨,仍然有人发出这样的疑问:火星探测是否真的是一项值得去做的投资?因为很显然,探测火星并不便宜。当然我们很难开列出一张完整  相似文献   

16.
<正>1977年,天文学家在美国俄亥俄州夜空探测到一个强大无线电信号——"Wow!",当时被认为是外星人向地球发送的信号。不过,发现者杰瑞·艾赫曼通过射电望远镜,在信号源人马星座并未发现匹配的任何已知天体。而今,一项最新研究揭晓了困扰科学家40年之久的谜团。最新研究称,这可能并不是来自外星人的信号,事实上这仅是两颗彗星掠过地球轨迹产生的射电  相似文献   

17.
正很多科学家认为发现"地球2.0"只是一个时间问题。所谓的"地球2.0"是指理论上与我们生存的地球非常接近的行星。现在,搜寻地外文明研究所的天文学家弗兰克·马奇斯博士给出了发现"地球2.0的"时间表。他认为我们将在2024年前发现一颗酷似地球的行星。马奇斯的预测立基于最近取得的技术  相似文献   

18.
《科学大观园》2011,(11):36-37
据美国《发现》杂志报道,美国油轮"埃克森·瓦尔迪兹"号石油泄漏事故已经过去20周年,它时刻提醒着人们人类行为对这个地球产生的巨大破坏性。下列图片涵盖了这次事故和其他9项环境大灾难对地球造成的影响,虽然这些事故有些早已发生,但是它们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仍在继续。  相似文献   

19.
正37年来,他先后为90多枚火箭焊接过"心脏",这个数字占我国火箭发射总数近四成。他还先后攻克了200多项航天焊接难关。2014年,在德国纽伦堡国际发明展上,一名来自中国的技术工人同时获得3项金奖震惊了世界,他就是高凤林。我国长三甲系列运载火箭、长征五号运载火箭的第一颗"心脏",也就是氢氧发动机喷管,都在他手中诞生。37年来,他先后为90多枚火箭焊接过"心脏",这个数字占我国火箭发射总数近四成。他还先后攻克了200多项航天  相似文献   

20.
嫦娥一号卫星是我国发射的第一个月球轨道探测器,是中国月球探测工程"绕"、"落"、"回"发展战略的第一步.嫦娥一号卫星于2007年10月24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2009年3月1日受控落月于东经52.36度、南纬1.50度的丰富海区域,在轨运行495天,比预期一年的工作寿命延长4个多月,一共取得了1.37TB的原始科学探测数据.通过对这些科学探测数据的初步分析和应用研究,已经获得了包括"全月球三维数字地形图"等在内的一系列科学成果,为推动我国月球科学的研究和后续月球探测工程的开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