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我国对南极开展科学考察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最初是以国际合作的形式开展的,当时我国派董兆乾、张青松2位科研人员赴澳大利亚的南极凯西站度夏考察。直到1984年,我国才首次自己组织了南极科学考察,并建立了首个南极考察站。截至目前,我国已建成南极科考站共4个,分别是长城站、中山站这两个常年科学考察站和昆仑站、泰山站这两个度夏科学考察站。随着我国新一代的破冰船"雪龙2号"和固定翼飞机"雪鹰601"入列南极科考,以及即将建成的罗斯海新站,我国即将形成"五站两船一飞机"的南极科学考察与研究支撑体系,为极地科学研究奠定更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3.
4.
伊唯 《科学之友》2005,(8):32-33
2005年5月25日,中国最大的民间科学探险组织——中国科学探险协会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第一支中国科考队即将于8月2日出发,前往东非大裂谷进行为期15天的科学考察。这次活动不仅得到中国有关政府部门、机构的支持和关注,也得到了埃塞俄比亚政府的热情支持,埃塞俄比亚驻华公使亲自为中国科考队出谋划策。科考队的组建和考察工作,由中国原创的高档探索发现视觉杂志《DEEP中国科学探险》杂志社具体承办。  相似文献   

5.
2002年7月30日,中国人的第一个北极科学考察站"中国伊力特·沐林北极科学探险考察站"在北极斯瓦尔巴群岛的朗伊尔宾(Longyearbyen)落成;2004年7月28日,我国政府在北极斯瓦尔巴群岛的新奥尔松(Ny-°Aolesund)建立了中国北极科学考察站——黄河站。建立中国的北极科学考察研究站,是中国科学家从事北极科学研究的必要条件,正如中国南极科学研究必须建立南极科学站一样。  相似文献   

6.
伊唯 《科学之友》2005,(15):32-33
2005年5月25日,中国最大的民间科学探险组织--中国科学探险协会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第一支中国科考队即将于8月2日出发,前往东非大裂谷进行为期15天的科学考察.这次活动不仅得到中国有关政府部门、机构的支持和关注,也得到了埃塞俄比亚政府的热情支持,埃塞俄比亚驻华公使亲自为中国科考队出谋划策.科考队的组建和考察工作,由中国原创的高档探索发现视觉杂志杂志社具体承办.  相似文献   

7.
中国极地考察向强国迈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极地科学考察一年又一年.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国正以坚定的步伐,从科考大国向科考强国迈进. 2009年10月11日上午10时,东海之滨,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码头,"雪龙"号缓缓离港,251人组成的中国第26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又从上海启程.  相似文献   

8.
《知识就是力量》2014,(2):28-31
正中国第三十次南极科考已于2013年11月起航,并将于伊丽莎白公主地建成我国第四个科考站——泰山站。为此我们独家采访了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副主任李院生。李院生,现任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研究员。他198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地质系地球化学专业,1995年6月进入中国极地  相似文献   

9.
被称为"大地脸上最大伤疤"的东非大裂谷一直以来就是中外科学家向往的神秘土地.美国、欧洲一些国家的科学家们都已相继前往,探索这神奇的土地,寻找其板块分离的答案.地球上这最大的"伤疤"会变成海洋吗?地下岩石的类型如何?它目前分裂的情况如何?国外的地质学家们称,这种分裂最终在将来的某个时候发生,将非常接近于非洲与美洲的板块分裂,但是这种分裂也许将需要数百万年的时间.  相似文献   

10.
许茉 《科学之友》2005,(8):34-34
被称为“大地脸上最大伤疤”的东非大裂谷一直以来就是中外科学家向往的神秘土地。美国、欧洲一些国家的科学家们都已相继前往,探索这神奇的土地,寻找其板块分离的答案。地球上这最大的“伤疤”会变成海洋吗?地下岩石的类型如何?它目前分裂的情况如何?国外的地质学家们称,将非常接近于非洲与美洲的板块分裂,但是这种分裂也许将需要数百万年的时间。  相似文献   

11.
2006年,科学家重返"失落之城",他们使用两个机器人潜入2000多米的海底进行考察. 机器人将它们在海底所见到的景象拍摄下来,再通过电缆将图像传回停泊在水面的母船上.置身船上的科学家们可以通过控制室里的荧光屏清晰地看到"失落之城"中的那些白色塔形物.  相似文献   

12.
正大气科学家高登义教授以年届80的高龄,再上青藏高原,奔向他向往已久的墨脱。他与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的陈学龙研究员一行,一路科考,一路思考……墨脱,我来了!几十年来,我长期从事青藏高原的科学研究,特别是观测研究雅鲁藏布江下游水汽通道,但因种种原因,却没有去过墨脱,实在遗憾!这次,机会终于来了。2019年10月22日上午8点半,我们"雅鲁藏布大峡谷水汽通道考察队"一行10人乘车离开波密,奔向墨脱。  相似文献   

13.
世界之巅——珠穆朗玛峰,不但是中外无数登山爱好者的最爱,也是科学家研究地球物理科学和环境科学的理想场所。2005年3月至6 月,我国有关专家对珠峰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科考、测量活动,开展了珠峰高度测量,珠峰地区大气、冰川、地质、生态环境等综合考察活动。本刊特邀本次珠峰登山测量队队长张江齐、珠峰综合科考队队长康世昌,以及45年前曾经参加1960 年人类首次从北坡攀登珠峰的王富葆,讲述他们的珠峰科考亲历。  相似文献   

14.
极地探险家     
极地探险是人类探险史上最精彩的篇章之一。与人类对地球上其他地区的探险活动不同,极地探险没有太多经济开发的色彩,也不在于某国势力范围的扩大,而更多的是彰显人类的探索精神、科学态度与顽强秉性。  相似文献   

15.
极地越冬     
肖可成 《科学》2003,55(1):61-63
  相似文献   

16.
极地恐龙     
说到恐龙,你的头脑中可能会浮现出这样的情景:身躯巨大的恐龙闲庭信步于闷热的沼泽或茂密的热带丛林.其实不然,寒冷的极地曾经也是恐龙繁衍生息的家园.  相似文献   

17.
2011年12月16日.中国第28次南极内陆科考队8辆雪地车拖拽着22个雪橇浩浩荡荡向南极冰盖最高点冰穹A的昆仑站进发,开启了漫长而艰辛的南极内陆冰盖之旅。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冰川学研究室崔祥斌的冰雷达探测研究工作也随之正式展开。图为安装在雪地车的两套冰雷达的车外天线装置,  相似文献   

18.
<正>2017年5月14—15日,在北京举行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吸引了全球的目光。29位外国元首和政府首脑,130多个国家和70多个国际组织的1 500多名中外嘉宾聚首北京,共商合作大计,共建合作平台。五大洲宾客齐聚“一带一路”发源地,追溯历史,擘画未来,凝聚起共同发展的广泛共识,发出携手开创未来的信心宣言——从北京出发,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理念必将在“一带一路”这片广阔大地上播下更多希望的  相似文献   

19.
<正>中国自1984年开启极地考察以来,已经走过了35年的光辉历程。我们从当初仅有单一的南极长城站,迄今已建有长城、中山、泰山、昆仑4个南极站和北极黄河站。近期,位于南极大陆罗斯海海岸的新考察站也正处于紧锣密鼓的建设之中。我国现已成为当今世界在南北两极同时建有多个考察站的少数极地大国之一。然而,两极基地建设,只是我们实现极地科学考察计划中至关重要的基础环节,我们的极地科考团队远涉重洋,能否确保人员如期登陆,科研设施安全送达,生活条件有充分保障等等则更为  相似文献   

20.
人从水中来人类是由猿变来的,这一点早巳编入了教科书;那么猿又是由什么演变而来的?如果说它是由鱼类演变而来的,你会感到吃惊吗?然而这却有几分科学的依据。鱼类之所以能在水中生活,是因为它们具有能在水中呼吸的鳃,这也是鱼类的一个重要特征;现代人不能在水中生活,是因为没有这种适应水中呼吸的鳃。人类的呼吸器官是肺,肺中流进了水人就会被呛死。因此,古人在塑造神通广大的神猴孙悟空时,仍不忘说他要念起避水诀才能深入海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