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在多数人眼里,拉肚子是个很常见的小毛病。但在出现以下情况时,很可能是某些癌症的报警信号,一定要尽早就医,接受正确诊断和治疗。肠癌:晨起腹泻或腹泻、便秘交替。排便习惯和大便性状发生改变,是早期发现直结肠癌的重要指标。由于肿块及其分泌物刺激肠道,可使大小便规律的人突然变得大便次数频繁或明显减少,便秘和腹泻交替出现、早上起  相似文献   

2.
正英国《自然》杂志近日在线发表了一项神经科学研究:美国科学家团队通过小鼠实验发现,肠道微生物组的变化,改变了多发性硬化症(MS)实验小鼠的脑内免疫细胞的活性。这项研究扩大了我们对肠道和脑之间相互作用的理解,有助于开发针对多发性硬化症和其他神经疾病的新疗法。数以万亿计的细菌生活在生物体的肠道中,它们被称为一个"隐形器官",已被证明与多种疾病有  相似文献   

3.
《科学大观园》2009,(23):13-13
美国密歇根大学医学院研究人员利用基因测序技术,鉴定出了一系列在染色体交换时发生融合的基因,研究人员认为。这些周期性发生的基因融合可能是导致某些癌症的驱动机制。将来,这些基因融合可能会成为诊断癌症的标记物,或未来药物开发的靶标,这开辟了癌症研究的新领域。相  相似文献   

4.
潜水可治癌症据《中国妇女报》报道,日本科学技术厅重视研究潜水与癌症的关系。几年来反复试验的结果表明,在潜水深300米的条件下,人机体的需氧量明显减少。癌细胞增殖时需吸收大量的氧,而在潜水的过程中,癌细胞不能吸收这样大量的氧,便自动停止增殖。所以,利用某些潜水设备,使癌症患者入30至31个大气压的水中环境,并且坚持一定的时间,对癌症有可能做到“不用药而愈”。长跑防治关节炎坚持长距离跑的人可能会防治关节炎。这是美国科学家谢洛克在磁共振成像设备的帮助下,观察  相似文献   

5.
据国外媒体报道,科学家现已统计人体肠道内存活着14万多种病毒,其中一半以上(7万多种病毒)是之前未发现过的,它们生活在人类肠道中,感染吞噬着人类肠道细菌,但迄今为止,这些神秘病毒如何影响人类身体仍是一个谜团. 肠道微生物群,即人体消化系统中携带的微生物群落,它们在食物消化和调节免疫系统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许多研究也将肠道微生物失衡与肝病、肥胖和神经性过敏等疾病关联起来,近年来人体肠道微生物研究已经成为一个热门领域. 但令人震惊的是,科学家对肠道微生物群了解甚少,尽管该微生物群包括各种微生物——细菌和病毒等,但之前的研究主要聚焦于肠道细菌,因为肠道细菌更容易被检测到.  相似文献   

6.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炎症反应也不例外。作为生物体内最常见的生理反应之一,炎瘟反应不仅可以消除细菌、病毒等外界因素的入侵,还是免疫系统用于清除病变细胞的工具,从而保证机体健康;另一方面,炎症可以促进肿瘤的发展、转移和恶变。解析炎症反应和癌症的关系,了解其中的分子机制,有助于发展新的预防和治疗癌症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正>一项新研究指出,磁控微型机器人有朝一日或能帮助我们对抗癌症。在过去十年间,科学家证明了可以用磁力操控植入人体的医疗设备,如用磁场控制心脏导管、操控微型摄像头在肠道内穿梭等。此前的研究还能利用磁场同时操纵大量微型磁铁。从理论上来说,这些微型磁铁可用于解决癌症等严重健康问题。不过,如何单独控制一群微型设备中的某几个设备、让它们按照特定速度和方向运行,目前仍是一大挑  相似文献   

8.
《科学大观园》2013,(21):7-7
喝200米深的海底海水可能有助于消化并降低患癌症和胃溃疡的风险。在一项新试验中,科学家让患者喝下深海海水,他们认为海水或许有助于杀死幽门螺杆菌。在一生的某个阶段,多达十分之四的人感染幽门螺这种细菌。它是造成胃溃疡的主要原因。尽管这种活在许多人体内的细菌是无害的,却令约15%感染它的人出现溃疡。有些专家认为,  相似文献   

9.
正加拿大圭尔夫大学微生物生态学家爱玛·艾伦-维科在对肠道微生物进行了10多年研究后指出,现代人过于注重洁净,食物太过精细以及使用抗生素,这种生活方式正在损害人体内无形的微生物生态系统。微生物是人类的盟友人类排泄物为研究细菌、真菌和病毒等微生物群落提供了一个窗口。艾伦-维科发现,地球上最具多样性、繁殖最密集的生态系统不在热带雨林中,也不在海洋中,而是在人类的肠道里。人类"微生物"是体内数以万亿计生物体的统称,  相似文献   

10.
<正>吸烟的危害众所周知,可谓是健康的第一杀手。其实,即使不吸烟,生活中某些不健康习惯造成的危害,也不亚于吸烟。现在为大家揭晓这8大恶习是哪些。1、一坐一整天长时间坐办公室或坐车,会带来多种健康疾病。即使经常锻炼,也无法抵消久坐危害。加拿大阿尔伯塔省卫生服务与癌症保健中心新研究发现,每  相似文献   

11.
<正>益生菌制剂,指的是有益于宿主健康和(或)生理功能的含有足够数量的非致病性的特定活菌制剂,通过改善宿主肠道等黏膜表面的微生物菌群保持微生态平衡。宝宝连着几天拉肚子或者几天没有大便,这是宝妈们经常遇到的难题。来到医院看医生,医生经常会开一些益生菌或者益生元制剂。益生菌现在很多家长都知道了,是一些对肠道有好处的细菌做成的制剂,那益生元是什么呢?益生菌和益生元就差一个字,它们俩是一回事儿吗?  相似文献   

12.
<正>肠道细菌或对肠癌负有责任。肠癌患者的消化系统中通常拥有较高水平的特定大肠杆菌菌株。如今,一项发表于《科学》杂志的研究证实,该细菌产生的一种毒素损伤肠道细胞中的DNA,而这或许是癌变的第一步。此前研究发现,约20%的大肠杆菌菌株产生一种被称为colibactin  相似文献   

13.
由中国癌症基金会主持,世界癌症研究基金会出版的专家报告<食物、营养、身体健康与癌症预防>目前在中国发布.21位世界著名科学家用5年的时间综合评估了17种癌症、肥胖和其他慢性病等系统危险,指出身体脂肪过多能够导致癌症.  相似文献   

14.
作为体内最大的屏障器官,肠道具有重要的消化和免疫功能。肠道发育及稳态异常可导致多种疾病,给社会造成沉重的负担。从RNA N6-甲基腺苷(m6A)修饰角度探讨肠道疾病的发生机制和干预策略,包括RNA m6A修饰与肠道发育及相关疾病、RNA m6A修饰与肠道稳态及相关疾病,以及RNA m6A修饰与肠道微生物的相互作用等,概述近年来的研究进展,并对其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5.
《中国科技成果》2008,(8):47-49
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全球每年新发的癌症患者约1000万,每年有620万人死于癌症。而其中欧美发达国家的癌症发病率最高。根据国际癌症研究中心公布的一份研究报告预测,到2020年,全世界癌症发病率将比现在增加50%,全球每年新增癌症患者将达到1500万人。而肺癌是全世界发病率最高的癌症,每年新增患者人数为120万。在我国,肺癌与30年前相比,死亡率增加了5倍。肺癌在男性常见肿瘤中占首位,  相似文献   

16.
肠道菌群被认为是一个被遗忘的人体"功能器官",随着宏基因组学、代谢组学、蛋白质组学等技术和理论的发展,对肠道微生态与疾病及健康的相互关系及机制的研究已成为科技制高点。从2007年起,通过两轮的"973计划"项目资助,使得我国在肠道微生态研究得到快速发展,并取得令世界瞩目的成就。本文就近年来我国在肠道微生态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包括感染性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肠道微生态及代谢的动力学变化相关性、肠道微生态与宿主免疫调控网络互作关系及肠道菌群重建等方面,力求较为详尽地介绍我国微生态研究的新成就。  相似文献   

17.
男女有不同的营养需求,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分别颁布了不同的男女维生素与矿物质摄入标准。男人对几乎所有主要营养成分的需要量都比女人多。原因很简单:男人的个较大。男人的肌肉比女人多,消耗的热量比女人多。对于那些喜爱运动的男人而言,对某些营养成分的需要量就变得特别多。不仅如此,某几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对防治男人易患的疾病极有帮助,如胆固醇高、血压高、冠心病、中风、某些癌症以及胆结石等等。男人对几乎所有主要营养成分的需要量都比女人多。下面介绍的9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对男人尤为重要。铬(CHROMIUM)这种维持生命所必需的…  相似文献   

18.
正尽管大部分人相信癌症的发生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或遗传因素有关,但研究显示大部分的癌症发病的原因跟人类基因在复制分裂时发生随机性错误或突变有关。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科学家们指出,我们目前还不能做什么事情去预防癌症的发生,也就是说如果不幸得了癌症,极大的可能真的就是运气不佳——不管人们的生活方式多么健康,居住的环境多么干净,基因组在  相似文献   

19.
《科学大观园》2013,(21):17-17
很多健康俗语你可能听过不止一次,传的人多了,似乎也慢慢地成为了"事实"。针对那些老生常谈的健康俗语,我们请权威专家做了解答。1、一天一个苹果,医生远离我是真是假:此话虽然有些夸大,但苹果的确有益健康。它富含抗氧化物质,可减少患某些癌症和慢性疾病的风险。此外,苹果中的纤维还可有效降低胆固醇,有助于减少热量,帮助减肥。  相似文献   

20.
《科学大观园》2022,(23):46-49
<正>有家德国生物技术公司的创始人称,针对癌症的疫苗可能2030年前上市。人类终于有希望打一针就不得癌症了。1.打一针就不得癌症了?流言:有家德国生物技术公司的创始人称,针对癌症的疫苗可能2030年前上市。人类终于有希望打一针就不得癌症了。真相:这是一种误读。癌症疫苗是“治疗性疫苗”,而非我们小时候打的乙肝、小儿麻痹这样的“预防性疫苗”。一种疫苗,往往只对一种病原体有用。广谱的癌症预防疫苗不现实,因为癌症其实不是一种病,而是很多疾病的统称——每个人的癌症其实都不太一样。所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