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王新轲  张寅平  赵荣义 《科学通报》2006,51(18):2205-2211
建立了干板材有机挥发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简称VOC)双面散发解析模型, 并分析了各种因素(房间换气次数、房间干建材承载率、建材内VOC传质扩散系数、分离系数、对流传质系数、建材厚度、不对称对流和建材内VOC的初始浓度分布)对干建材VOC双面散发特性的影响. 利用无量纲分析, 得到了双面散发简化为单面散发的条件. 该模型是室内家具和空间隔断中板材双面VOC散发特性研究和评估的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2.
文章简述了VOC的概念、危害及其来源,通过广州市荔湾区辖区内VOC排放源调查,初步估算了辖区内VOC排放来源的占比,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3.
大气污染与防治的过去、现在及未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气污染危害性本质上是大气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和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文章将大气污染与防治分为物理过程、化学过程和生物过程,阐述了如何用数学方法与计算机技术描述和计算这3个过程,对其发展历程及相互关联进行了系统评述.综合论述了大气物理、大气化学、源排放清单、大气环境监测、气象场预报、空气质量预报、源解析与溯源、大气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大气污染控制等方面的理论、技术和方法的发展沿革、现状与存在的问题.由于大气污染与防治物理过程、化学过程、生物过程及其数学描述方法和计算原理等极为复杂又交错影响制约,文章提出了大气污染危害性识别与控制的理论框架及核心科学问题,指出动态排放源清单反演与生成、颗粒物毒性识别、化学过程数据同化、健康风险预报预警、应急来源解析、动态优化控制等方面的理论、技术、方法和标准还不成熟,是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另外,文章指出将大气污染物毒性与健康风险直接关联,可为大气污染应急优化控制和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调整与重污染源布局的优化问题提供更加直接和有效的科技支撑.本文提出的理论框架及核心科学问题的实现,将为找准污染源头、实现靶向治理、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客观需要发挥基本作用.  相似文献   

4.
中国室内SVOC 污染问题评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立鑫  赵彬  刘聪  林辉  杨旭  张寅平 《科学通报》2010,55(11):967-977
流行病学以及毒理学研究结果表明, 半挥发性有机物(semi-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简称SVOC)对人的健康有严重负面影响, 如邻苯二甲酸酯(PAEs)、多溴联苯醚(PBDEs)、多环芳烃(PAHs)等可对人体的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呼吸系统等造成损害, 有些SVOC 甚至有致癌效应. 调查了我国室内SVOC 的主要来源、种类和浓度水平; 对室内典型SVOC 的源散发特性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以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 (DEHP)为例分析了稳态情况下室内DEHP 气相和颗粒相的浓度, 并根据室内PAEs 和 PAHs 的浓度水平估算了其室内暴露量和健康风险,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室内SVOC 污染亟需解决的问题. 调查结果表明,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增塑剂、煤和香烟(燃烧产生 PAHs)的生产和消费国, 阻燃剂和卫生杀虫剂消费量巨大, 同时我国室内增塑剂和阻燃剂的浓度较发达国家更高, 因此我国室内SVOC 污染可能更为严重; 室内达到稳态情况下, 模型分析结果表明DEHP 主要存在于颗粒相, 并且颗粒物浓度越高, 颗粒相的DEHP 浓度越大; 暴露量和健康风险估算结果表明儿童的DEHP 暴露量明显高于成人, 因此 DEHP 对儿童的健康危害可能更严重; 我国每年因PAHs 暴露诱发的癌症患者可达2.6 万之多. 因此, 我国室内SVOC 污染问题形势严峻, 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应该对这一问题展开协同攻关.  相似文献   

5.
室内空气微生物是人体呼吸系统疾病的重要诱因,明确室内空气微生物与呼吸系统健康效应关系对建立室内健康微生物环境标准具有积极意义.近十多年,环境和人类呼吸道健康相关的微生物学深入研究已使人们对微生物的看法从纯粹致病性、传染性的负面作用逐渐转变为潜在保护性、预防性的正面作用.然而,目前室内空气微生物与呼吸系统的量化作用机制尚未建立,现行的公共卫生政策和室内空气微生物控制标准仍倾向于使室内保持尽可能低的微生物浓度,以防止致病菌传播和人群感染.本文总结了室内空气微生物与呼吸系统健康效应的相关研究,指出了基于呼吸道健康效应的室内空气微生物定量表征的关键理论欠缺和技术瓶颈,并以此为依据,提出了基于采样工具、统计学工具以及实验工具优化的研究展望,为未来量化呼吸系统健康效应与室内空气微生物作用的关系、室内空气微生物的表征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正良好的室内空气质量是健康建筑的基本要求,其评分值约占健康建筑评价总值的1/4.目前,要科学确定我国建筑室内空气质量标准要求并完善相应技术体系,应首先了解我国室内空气质量控制的重要需求问题,洞悉其中的基础科学问题、关键技术问题和行业分割问题,然后对症下药,探寻破解方略和技术途径.为此,本文列出了我国室内空气质量控制的若干关键需求问题:根据我国国情确定建筑室内空气主控污染物及其阈值,节约高效地控制室内  相似文献   

7.
刘巍巍  张寅平  姚远  李景广 《科学通报》2012,(17):1533-1543
室内装饰装修材料和家具释放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是造成室内空气品质低劣的主要原因之一.室内空气品质低劣已造成了严重经济损失,为改善室内空气品质,欧美发达国家已建立室内装饰装修材料和家具VOC释放标识体系,并取得了良好效果.本文综述了国际上已有标识体系,介绍了标识基本原理,并分别对标识体系的技术、政策和操作环节进行了探讨,重点对技术环节中目标污染物及其阈值和样品测试方法进行了研究,指出了发达国家典型标识体系中存在目标污染物种类过多、阈值制定方法的科学性还可商榷、样品测试时间过长等问题.我国作为世界第一大人造板、涂料和家具生产国,应学习国外建立标识体系的经验,但不能完全照搬,应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室内装饰装修材料和家具VOC释放标识体系.  相似文献   

8.
颗粒物源解析技术是分析排放源与环境受体间关系的重要方法,也是颗粒物污染控制决策及控制措施评估的重要支撑工具.随着城市和区域空气质量长期持续改善和短期重污染过程应急双向需求的提出,颗粒物源解析技术也在经典方法的基础上逐渐改进,向在线高时间分辨率和复合源解析的方向发展.而颗粒物动态源解析是针对大气污染过程中颗粒物来源进行多时间分辨率动态解析的一种新方法.本文简要总结了实现颗粒物源解析动态化的主要技术途径;针对基于颗粒物化学成分在线观测、基于大气物理模型、空气质量模型等方法的颗粒物动态源解析技术路线进行了综述;总结了各种方法的优势和局限.根据目前的研究和管理需求,结合颗粒物动态源解析技术存在的问题,提出未来方法、模型研究和应用方向.  相似文献   

9.
中国《健康建筑评价标准》(T/ASC 02-2016)将健康建筑定义为"在满足建筑功能的基础上,为建筑使用者提供更加健康的环境、设施和服务,促进建筑使用者身心健康、实现健康性能提升的建筑".发展健康建筑是建筑领域落实"健康中国"战略部署的重要途径,促进健康建筑发展意义重大.本文首先回顾了健康建筑的发展历程,介绍了我国健康建筑的发展背景.其次,梳理了我国健康建筑在2017~2019年间在标准、科研、组织机构、项目、交流等方面的重点工作和主要成果.最后,对我国健康建筑未来在影响因素、跨学科融合、设计方法、健康改造升级及标准等方面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我国室内环境质量堪忧 研究证明,新装修的建筑物室内污染物浓度是室外的100倍,不少人会出现皮肤过敏、头痛、疲倦等症状.据有关国际组织调查统计,全世界每年有280万人直接或间接死于室内装修污染,世界上30%新建和重建的建筑物中发现有危害健康的室内空气,装饰材料中有毒材料占68%.室内环境污染已经被列入对公众危害最大的5种环境因素之一.具体而言,我国室内环境污染包括3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11.
文章阐述了我国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技术的发展现状,并指出继电保护技术未来将向计算化;网络化;智能化;保护、控制、测量和数据通信一体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2.
文章阐述了我国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技术的发展现状,并指出继电保护技术未来将向计算化;网络化;智能化;保护、控制、测量和数据通信一体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3.
当前我国PM2.5污染严重,空气质量、大气能见度和人体健康均受到影响和威胁,准确判定解析和定量确定PM2.5的来源是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和控制措施的重要科学前提.本文简要总结目前3大主要颗粒物源解析方法——源清单法、扩散模型法和受体模型法的发展历程和应用特征;以美国亚特兰大采集的PM2.5及化学成分为公共数据平台,评述了目前几种主要PM2.5源解析模型(受体模型和扩散模型)的方法特点以及适用性,分析了不同源解析方法对机动车源、燃煤源、生物质燃烧源、道路尘以及二次源等多种源类的解析特点、结果差异以及可能原因,总结了各种源解析方法在方法及应用上的优势和局限,提出多种方法集成应用和发展混合模型是未来开展颗粒物源解析工作的方向.  相似文献   

14.
长期的粗放式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的生态破坏及环境污染问题,这已成为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日益严峻的现实,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绝不能走西方国家那种“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必须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环境监测作为一种现代化的科技手段,通过对环境进行评估与控制,在改善生态环境、生活环境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文章简要介绍了环境监测的概况,分析了当前我国环境监测技术应用的现状,并对环境监测技术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大胆的预测和展望.  相似文献   

15.
在工业生产中,粉尘是最主要的有害物形式,对建筑空气环境质量和作业工人健康的危害最大,尘肺病近年来一直呈现非常高的增长率,且占新增职业病病例总数的80%以上.在大型工业建筑中,室内粉尘释放量大,强污染源与强热源经常并存,室内气流流动影响因素复杂.为提高大型工业建筑室内环境质量并降低工业建筑能耗,必须依据高温含尘气流流动特性,进一步提高工业通风系统对粉尘的控制能效.本文介绍了模型实验和数值模拟两类研究手段用于工业建筑高温含尘气流研究的基本方法,分析了两者在不同研究内容方面的适用性以及相互补充关系.以大型冶金钢铁企业厂房为例,分别通过模型实验和数值模拟手段,针对大型工业建筑的典型源项特点和限制条件,阐明了高温含尘气流流动的基本特性,揭示了通风系统风量与捕集效率之间的非线性规律,分析了两类研究手段的相互补充关系,提出了提高含尘气流捕集效率的途径.通过案例分析表明,利用不断发展的实验测试条件和数值模拟技术,将有助于完善精细化设计的基础理论,并推动相应的高效通风技术应用于工程实际.  相似文献   

16.
生物气溶胶在环境与健康、大气环境、生物反恐、传染病、公共卫生、生态环境、气候变化以及食品安全等方面均有重要影响.过去10年,国内外生物气溶胶领域研究方向、研究对象、研究人员发生了巨大变化.例如,从事大气化学研究专家学者也陆续开展生物气溶胶研究等.生物气溶胶的研究手段也日新月异,其中新型生物气溶胶监测技术、捕获系统、各种生物传感器、微流控技术以及高通量测序等技术使得科学界对空气中的微生物有了更多新的认识.人体生物气溶胶排放与室内微生物健康效应等成为了当前研究热点之一,包括对大气颗粒物的氧化潜势的影响.由气溶胶传播导致的呼吸系统感染仍然是危害人类生命的一大杀手,特别是对于低龄儿童.呼吸道病原体的快速高通量筛查目前已取得了重要进展,然而病原体在空气中的传播致病机理、大气污染对其活性的影响、有效传播距离等依然存在争议.局部地区军事冲突风险加剧,生物气溶胶形式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使用风险也在升高.此外,空气中耐药基因成为新一类生物污染物,其传播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通过集成空气采集、微流控以及多种生物传感器,科学界在生物气溶胶的实时在线甄别、生物预警方面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呼出气生物气溶胶也越来越被用来研究疾病的早期诊断筛查,其中在医院环境中传播导致的感染受到特别关注.在生物防护与灭活控制方面,如低温等离子体与纳米材料滤膜的研究,科学界也取得了进步.该综述对生物气溶胶的过去、现在以及未来发展态势和前沿研究方向进一步凝练、讨论,指出存在的科学问题与技术挑战.未来通过进一步加强多学科的交叉合作,包括军民融合,有望使得生物气溶胶的研究迈上新的台阶.  相似文献   

17.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是多种有机物的总称.室内空气中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对室内环境的污染日渐严重,对人体的健康也造成了危害,文章对室内空气污染物的监测、采样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刘锐平  曲久辉 《科学通报》2009,54(3):273-277
饮用水质安全风险控制是饮用水质净化科学与技术研究的热点和发展趋势. 饮用水的化学污染、生物污染及纳米物质污染表现出低剂量、复合性和难以控制等最基本特征, 并在处理、输配与存储过程中产生水质健康风险, 为构建饮用水末端风险控制技术系统提出直接的技术需求. 本文以饮用水健康风险控制为基本理念, 提出了面向用户末端的饮用水健康风险控制技术系统, 并介绍了若干关键单元技术. 开发了针对2008年北京奥运会需求的饮用水健康风险末端控制技术系统, 并在北京奥运村及其中心区得到了成功应用.  相似文献   

19.
<正>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与城镇化进程快速发展.与此同时,室外大气雾霾、室内装修引起的甲醛污染等一系列空气污染问题相继出现,严重威胁公众健康,引起学者和公众的广泛关注.由于人一生超过80%的时间在室内度过[1,2],室内空气污染的健康影响不容忽视.室内空气污染物既可以来源于室外大气污染,也可以来源于室内各种污染源.  相似文献   

20.
一种确定湿材料VOC释放过程的物理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涛  贾力 《科学通报》2007,52(24):2906-2909
提出了一种确定湿材料中VOC(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释放过程的物理模型. 与目前常用的其他模型不同的是, 该模型考虑了湿材料中VOC释放过程中的干燥过程, 分析了VOC的饱和蒸汽压在整个VOC的释放过程中的作用机理. 当湿材料应用在物体表面时, VOC开始释放, 材料中TVOC的浓度将减小, 在气液接触面上TVOC的分压力开始下降, 为了保证气液接触面上TVOC的分压力为饱和蒸汽压, 湿材料的液面开始下降, 并且不可挥发性物质在表面形成干燥层. 对该模型用数值方法进行了求解, 并与VB模型求解结果、CFD模型的求解结果以及实验结果进行了对比, 可以发现干燥模型计算结果与CFD模型的计算结果以及实验数据吻合较好, 较VB模型能更准确地描述VOC的扩散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