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哲学范畴内,"人与机器"探讨人的本质及其与外在物的关系问题。亚里士多德以人的目的性说明人与机器的同一关系。18世纪以来的机械论哲学试图以"普遍数学"原理在理论上阐述"人是机器",但未能彻底说明心灵作为一种实体与物质实体的同一关系。大数据时代出现了人机合一的趋势,其实质仍然是建立在人的目的性基础之上,作为物质实体的机器与人身的融合。  相似文献   

2.
以儒家文化为视阈对科学主义的局限性进行超越,主要体现在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的"敬天""畏天"思想、与他人关系问题上的"仁道""恕道"思想和人与自身关系问题上的"以道制欲"思想这三个方面。儒家在这其中确立的天人合一、人我合一和欲理合一的智慧原则对现代人生成充分凸显人文精神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显然具有清明的指引作用。  相似文献   

3.
"道法自然"是老子思想的核心命题.对"道法自然"命题的当代阐发可以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来自思想史的智慧启迪:以"天人合一"的自然观自然地对待自然,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以"人我合一"的道德观自然地对待他人,生成谦让不争之德;以"身心合一"的生活观自然地对待自我,培养健康生活情趣.  相似文献   

4.
1607年汉译《几何原本》(前六卷)的问世开启了东西方数学交流的新纪元。《几何原本》是西方公理化数学的典范,而对于中国学者来说,则完全是一种陌生的"异域文化"。为了帮助中国学者理解《几何原本》的意义和价值,利玛窦写下一篇长长的"导言"《译几何原本引》。在"导言"中,利玛窦阐明"几何之理"有助于"明达物理","几何之用"可为国家建功立业,"几何之学"更关乎社稷安危。在"导言"中,利玛窦充满深情地讲述了欧几里得、阿基米德及其业师"丁先生"的感人故事,从而唤起了明末清初中国学者对《几何原本》的巨大热情。  相似文献   

5.
正从词义上说,"零食"是指在正餐之间吃的小食品。有的人用它来补充能量,这对于孩子甚至很重要。不过更多的人是用它来解馋。不过无论如何,"好吃"总是对零食的首要要求。传统上的零食也是以"好吃"作为目标。对于多数人来说,"好吃"意味着好的口感及味道。"酥脆"与"绵软"可以算是零食口感的两大方向。零食一般需要有一定的保存  相似文献   

6.
科学解释的语用学认为解释是与语境相关的。科学解释的语境相关特征对于生物学中多样化的解释模式能够给出合理说明。通过对生物学中每一种解释模式的语境分析,我们能发现每一种解释模式所包含的独特"解释内容"和每一种语境所特有的"描述性信息",即解释的"语境信息"。而生物学中各种"还原论"模式由于忽视了解释的语境相关性,因而损失了不同层次解释模式的"语境信息"。语境分析对坚持生物学解释模式的自主性和多样性,反对各种各样的"还原论"模式具有重要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7.
彬彬 《科学大观园》2012,(11):32-34
睡眠对于大多数人是一种享受,也是一种让人缓解疲劳、恢复精力的必要休息方式。但对于部分患有睡眠障碍的人来说,睡眠则是一种痛苦的折磨,而且有些睡眠障碍症状更是显得离奇、怪异,比如一睡就是十几天的  相似文献   

8.
计算数学是现代数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但国内对其发展史的研究很不充分。本文在语境的视角下论述了计算数学中一种成熟而有效的计算方法——有限元法的早期发展史,希望能以此促进计算数学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晋代著名科学家葛洪在<抱朴子>一书中提出了值得重视的科学思想,"至明极聪"而不可"毕见尽闻"的科学认知论揭示了世界的无限性以及感官认识的有限性,为科学探索活动提供了不竭的精神动力;"形神相卫"的心身关系论揭示了精神与躯体、养神与养身相互依存的密切关系;"人所好恶,各各不同"的人格差异论为人们科学地识别和使用人才提供了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10.
<正>大家每天都会在座位上坐多久呢?随着办公桌一族逐渐增多,不少人一天有一半的时间都坐着度过,这其中,有不少人会想着"平常运动不足,周末加强运动就好了"。然而研究发现,减少坐着的时间比增加运动更具有增寿效果,"反正都有加强运动工作过程中久坐也没关系"的想法非常危险。那么,对于久坐的办公族来说,养成哪些好习惯才能有助延长寿命呢?  相似文献   

11.
对于维特根斯坦来说,"私人语言"之所以不可能,归根到底是因为"孤立地使用一个语词是不可能的",感觉表达式只有在某个语言体系和生活形式中才能获得其意义,而并非仅仅通过"指称"它们所代表的感觉体验就能获得意义。而在克里普克看来,"私人语言"之所以不可能,是因为"私人地"遵守规则是不可能的,"‘私人语言’的怀疑论悖论"只是"‘私人地’遵守规则的怀疑论悖论"的具体表现而已,一个共同体的各个成员之间的交往是诸如"遵守规则"和语言交流之类的行为之所以可能的前提条件。维特根斯坦的"私人语言"理论,可以说是语言哲学领域中的一场"革命",这一理论的重要意义在于说明现实中的语言决不能被看作"心灵过程的图像",决不象传统哲学所认为的那样是以"私人经验"或"私人语言"为基础的。克里普克低估了维特根斯坦的理论的这种革命性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科学基于天人合一、主客相融的原则,试图在整体流动与转化中理解和把握自然,社会、自然与人融通一体,认知与价值合而为一,具有鲜明的生成特征。阴阳五行学说则构成了古代天文学、气象学、算学、医学、农学的生成论模型。中国天、地、人三才合一的生成特征内在地决定了,以李约瑟为代表的实证主义和以席文为代表的社会建构论在自然与社会二分的框架,都无从把握中国科学的真实面貌。基于科学语境和科学实践的编史学超越了传统科学哲学和科学知识社会学的认识论框架,为探索中国科学史研究提供了方法论启示。  相似文献   

13.
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困境主要在于:实证主义方法论与解释学方法论的二元对立,以及由各自内在缺陷所导致的研究实践与真实社会世界的背离。从社会科学方法论所隐含的哲学世界观来看,一种走向语境论的趋势已成为必然。语境论世界观的根隐喻是"历史事件"或"语境中的行动",它所蕴涵的认知视角、分析路径及其揭示的语境的本体论性,可为社会科学方法论开创第三种立场。语境论的社会科学方法论主要倡导案例研究式的操作方法和应用模式。基于此,这种方法论能够吸收并综合各种方法论立场的优势,克服它们的不足,进而在很大程度上消解现有立场的二元对立,并为社会科学方法论打开新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4.
基因调控网络中的"信息"可以通过信号框架的方式来展示。这种展示证明了在发育生物学中至少有一些"信息"是可以被谈论的。同时,这里"信息"的使用是一种意向性信息。只有在基因调控网络的语境下才能通过信号框架将遗传信息与基因在发育生物学中发挥的特定作用连接在一起。可以发现,在不同的语境下生物学信息可以被不同地使用。当然,这与它在所有语境中是否都是合理的,是一个分开的问题。对生物学信息而言,语境论的认识是一种有前途的方法。只要运用恰当,不同语境下的生物学信息使用都有可能是合法的。而这种语境论的"信息"意义的构建就实现了生物学信息的语义形成。  相似文献   

15.
从语言文字和社会文化发展的角度探讨比较"Romanization"一词"罗马化"与"拉丁化"两种译名的合理性.并认为:对于多义术语"Romanization",在翻译成汉语术语时应当做分化工作,"罗马化"的译名主要应用范畴在于法律、艺术等方面,而语言文化范畴内的"Romanlization"译为"拉丁化"则较符合国际惯...  相似文献   

16.
正世界卫生组织曾经对14个国家和地区25916名就诊的病人进行了一项调查,发现有27%的人存在睡眠问题。在如今这个快节奏的时代,"睡个好觉"对于很多人来说已经变成了一件奢侈品,甚至是求而不得的事情。有时候,是想睡而没有时间。广州的一份调查显示,中小学学生平均每天睡眠保证在8~9小时及以上者仅22.7%,有5.5%每天平均睡眠时间不足6小时。与睡眠不足相对应的,  相似文献   

17.
张载以天人贯通为视域,阐述"性与天道合一"的儒家天道人性同一论,建立了一种横纵经纬的天道本体与人性相贯通的天人一体观。在多样性的"两一叁"的天道本体论图景中,由"气"所形成的造化万物以"感"相互联系,以"通"相互区别,以"性"实现个体的动态生成,以神为"动力",以"学"实现个体升华。"合二为一"的天人关系开创了宋明理学"天人合一"的儒学高级形态,在传统观点的基础上推进了人与自然以及人之精神的中国思想之探索。  相似文献   

18.
有一次,"股神"巴菲特应邀为哈佛大学商学院的学生们做演讲。讲了约半小时后,前排有个学生站起来问道:"我想问巴菲特先生,对于我们这些青年人来说,目标的大小与成功的概率之间是否有关系呢?""当然有关系了。"巴菲特非常肯定地回答:"下面请大家配合我来做一个有趣的实验。"说完,巴菲特示意助手拿过一些早已准备好的纸带发给同学们,"请听好了,"巴菲特拿起一根纸带  相似文献   

19.
《科学大观园》2007,(15):67
1929年10月29日,星期二,对于美国的经济以及股民来说,都是最黑暗的一天。上午10点,纽约证券所刚一开市,猛烈的抛单就席券而来,"抛!  相似文献   

20.
知识归赋的语境敏感性:三种主要的解释性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识归赋的语境敏感性是指,对于同一个认知主体S和同一个命题p,在不同的语境中,我们会做出不同的知识归赋:在"低"语境中.我们认为"S知道p";而在"高"语境中,我们认为"S不知道p".语境主义认为,知识归赋的语境敏感性反映了知识归赋的成真条件对归赋语境的敏感性;SSI则认为它反映了知识归赋的成真条件对主体语境的敏感性;与语境主义与SSI的语义解释相反,语用论温和不变主义提出了一种语用解释,它主张用会话适当性条件的语境敏感性来解释知识归赋的语境敏感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