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吃、喝、拉、撒、睡、行是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无论个人和社会都为提高其质量投入了极大的力量。但作为一种习俗,人们的态度就不同了,对非常熟悉的漠然视之,而对不熟悉的异域习俗则津津乐道。太空相对地面来说当然是异域,所以人们对航天员的太空生活有很强的好奇感。这好奇感来源于不熟悉,  相似文献   

2.
<正>人与人之间,为什么有的能一见如故,相见恨晚,大有"相逢何必曾相识"之感;有的却点头之交数十年,仍是若即若离,时有"知人知面不知心"之惑,乃至于"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为什么有的人能为周围的人所欢迎,众人与之结交感到愉快甚至引以为荣,所谓"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有的却为周围的人所嫌弃和疏远,总是形单影只,落落寡合?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阿伦森就"人们最喜爱的人的特点"做过一个调查,结果答案一是那些信仰和利益与自己相同的人;二是那些有技术、有能力、有才干的  相似文献   

3.
濒死体验     
一些曾经濒临死亡的人所描述的经历竟是如此地相似……有报道称,唐山大地震后,我国神经医学专家曾随机抽取100位地震中濒临死亡,后经抢救脱险的人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是,有半数以上的人声称,遇险时不但不害怕,反而感觉思维特别清晰,心情格外平静,甚至有某种宽慰或愉快的感觉,他们还感觉到思维过程异常迅速,浮想联翩,一生中的往事飞逝而过。事实上,类似“我的一生都在我的眼前闪现”、“看见长长的隧道尽头的光亮和已故亲人”这样的描述,见诸于全球数以百计的对从死亡边缘被复苏的人们的那些奇怪的、超自然体验的调查报告。我国神经医学专家根据唐山地震濒死体验调查,将各种濒死体验归纳为40种类型:回顾一生、意识与躯体分离、失重感、身体陌生感、身体异常感、世界毁灭感、同宇宙融为一体感、时间停止感,等等。事实上,世界各地有过濒死体验的人的描述惊人地一致。最典型的有以下几种。“一生回放”:2005年,一个名叫雷蒙?莫迪的俄罗斯人对4000个有过临床死亡经历的人进行调查,发现濒临死亡的人会进入一个神奇的世界。莫迪说,面对死亡的威胁时,一个人似乎能够在一秒钟的时间里回忆起整个一生中所发生的所有事情。一个有过濒死经历的司机回忆说,当他的卡车从桥上往下坠...  相似文献   

4.
死后意识?     
<正>据新华社消息,英国媒体2014年10月7日报道,英国南安普顿大学的科学家们在一项历时4年的研究中,通过采访那些有"濒死体验"的人,发现人在心搏停止后的一段时间内,意识可能仍然存在。这一颇具轰动效应的报道发布后,一些人把这种意识称为"死后意识",甚至还有人声称这是"灵魂"存在的证据。那么,这一研究真能证明"死后意识"的存在吗?  相似文献   

5.
●一个熟悉历史的人,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他是从世界一开始就生活着的人。历史不仅能给我们以愉快的享受,而且最能增进我们的知识。我们通常称之为学识造诣的很大一部分,而且给予很高评价的,正是指熟悉历史事实。有文学修养的人有广博的学识,若是他们并不熟悉自己本国的历史,也不熟悉古希腊罗马的历史,对这一点有一种不可原谅的无知。一位女士可以在举止上有好风度,还可以不时地用机智表现出生动活泼。不过要是她的心智没有用历史知识来充实,她的谈吐就不可能使用健全理智和善于思考的人感到满意。还必须补充一点,就是历史不仅仅是知识中很有…  相似文献   

6.
正很多动物能感知地磁场并做出反应,而人类可能也有磁觉,只是这种第六感的工作机制依然成谜。一些研究者认为:人类磁觉依赖于一种磁铁体,另一些研究者则认为:磁觉是由视网膜上一种称为"隐花色素"的蓝光受体蛋白产生。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乔·基尔施维克(Joe Kirschvink)在1992年的研究报告中指出,磁铁体在鸟喙、鱼鼻甚至人类大脑中都出现过,对磁场极度敏感。所以,基尔施维克和其他热衷于这方面研究的人认为,磁铁体不仅能让一个动物知道它前进的方向("指南针感"),也能让它知道自己所处的位置。"指  相似文献   

7.
<正>法拉第直面挑战自然界中的物质虽然千姿百态,但最为人所熟悉的是气态、液态和固态。按照英国科学家道尔顿的观点,由于组成物质的原子—分子相同,同一种物质的3种形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换,冰、水、水蒸气就是人们熟悉的同一种物质的"三态"。当然,也有学者持不同见解,认为某些气体是"永久气体",或者说是不能液化的。然而1822年,正在皇家学院实  相似文献   

8.
大河 《科学之友》2020,(9):42-44
正勤洗手、戴口罩、不扎堆……新冠肺炎疫情让人们的行为习惯发生了很多变化,可是你知道吗?这并不是人类的独特行为,为了防止疾病流行,很多群居性动物都会采取"社交隔离",有的甚至做得比人类还要"自觉"。即使有时候事关生死,社交隔离对于像人类这样的社会性动物也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否则就不会有那么多人刚在家待了几天,就嚷嚷着"宅"不住了。  相似文献   

9.
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强地震引发的海啸席卷数国,导致30万人丧生.印度洋岛国斯里兰卡也未能幸免.但令人大感惊奇的是,海啸后的斯里兰卡居然没有发现任何一具动物的尸体.野生动物学家对此的解释是:"动物也许能感知这场灾难,它们有第六感,了解将要发生的事情."  相似文献   

10.
正"宇宙!人类最后的边疆。"—这句标志性的台词来自著名的太空科幻影视剧《星际迷航》(Star Trek),也反映了人类曾经对征服星辰大海所抱有的勃勃野心。事实上,对于熟悉现代文明史的人来说,这是顺理成章的事情。自大航海时代以来,人类文明的扩张都来自于对新疆界的开拓。  相似文献   

11.
许多人可能已经注意到:青年物理学家,甚至是颇有天赋的,通常视野都很狭窄.这样的物理学家可能对某个相当复杂的领域,例如说,对量子场论中的详尽细节都很熟悉,但是如果你问他关于超导或是铁电现象、关于中子星的构造或是探测引力波的可能方法,那你会得不到答案.要熟悉这些和许多其它的课题并不需要许多时间.并且几乎不需要我来证明视野和知识的广阔对物理学家不仅是自然的——毕竟,物理学不是很吸引人的吗?——而且对于成功的工作也是特别重要的;甚至也是纯实用主义者所应追求的.  相似文献   

12.
钢筋、混凝土、塑料、木材等,人们再熟悉不过了,它们中大多是没有知觉、没有反应的"死"材料。它们只能被人所感知,自己无从感知外界情况。在出现"危机问题"时,它们不能告诉人们,也没法修理自己,只能"坐以待毙"。如今,一些"活"材料正逐步走进我们的生活,并将改变我们的生活。这就是"聪明绝顶"的智能材料。  相似文献   

13.
"假设这个杯子代表我们的问题,放在这里,当我们看着它,自然就会觉得问题很大,很困扰自己,"一位心灵成长导师指着面前的水杯对我们说,坐在他旁边的我跟旁边的人一样频频点头,这是多么熟悉的感觉——怎么总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充斥着压力,让我过得毫不轻  相似文献   

14.
鱼类的父爱     
恋爱与婚姻不仅人类有,动物界也有。我国古代民间常用鹅作为结婚的聘礼,祝愿夫妻白头偕老。这是因为鹅在确定了自己"对象"后十分专一。人们熟悉的燕子,它们"夫妇"间的爱情也十  相似文献   

15.
<正>云计算的核心理念是:按需取用,按需付费,集中管理。用户由传统的自购软硬件,"烟囱式"的系统部署,自行维护,到从网络购买服务,无需运营服务,从而聚焦业务。这是最美丽的商业模式,将对产业带来最大的震撼,会被延伸至IT之外的产业,甚至影响企业经营的思维。按照这样的理念,想象空间就会变得很大,让IT系统真正充分利用起来,是IT领域的"共产主义社会"。对中小企业而言,可以把资产性支出变为运营性支持,增加了现金流,又可以摆脱对IT的不熟悉与投入,甚至以低成本的方式享受原来需要高价值的业  相似文献   

16.
宫钰  KiN 《知识就是力量》2014,(12):80-81
<正>冬季气温变化大,人容易感冒。一般情况下没什么大碍,却让人非常难受。感冒药因此成了家庭药箱中举足轻重的角色,堪称药物界"最熟悉的面孔"。然而,使用感冒药的门道你都了解吗?感冒是种"不治之症"感冒是一种上呼吸道感染,是由病毒引起的,也就是说只能杀灭细菌的抗生素对感冒不会起作用。盲目使用抗生素可能增加不良反应和肠道细菌的耐药情况,有害无利。即使在患感冒的同时发生了细菌感染,需要使用抗生素,也必须由医生决定如何使用。  相似文献   

17.
天体是怎样运动的,矿物是怎样形成的,动植物是怎佯发育成长的,科学家可为人们阐明,甚至可用实验的办法使之再现,令人信服。至于人自身,他是怎样取得认识这无穷事物的能力的,他的智慧是怎样发生和发展的,却很少有满意的解答。  相似文献   

18.
<正>在2002年的奥斯卡颁奖礼上,有一部影片斩获了包括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在内的八项大奖,这就是《美丽心灵》。电影《美丽心灵》以著名数学家、经济学家约翰·纳什的真实事迹为题材,艺术再现了这位天才的传奇故事。有人说"天才和疯子只有一线之隔"。影片中塑造出来的约翰·纳什就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天才,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疯子。1994年,纳什凭借博弈论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纳什均衡"这个名词也被更多人所熟悉。  相似文献   

19.
飞翔的荷兰人号 关于幽灵船,没有比飞翔的荷兰人号更著名的了.它被多次用于绘画创作、恐怖故事、电影甚至歌剧.这艘船最早出现在18世纪晚期乔治林顿的Botany湾航海书中,从那以后,这个故事就经久不衰,有无数渔民和水手称他们见过这艘船的踪影.飞翔的荷兰人号是一艘从阿姆斯特丹启航的船只,船长是范德华·德肯.在驶往东印度群岛,途经好望角时,遇到极端天气.船长下令冒险前进,还发誓一定要通过好望角,并且杀死了一名船员,他甚至高喊:"就算上帝让我航行到世界末日,我也要尽最大的努力!"  相似文献   

20.
童民 《科学之友》2007,(23):26-27
钢筋、混凝土、塑料、木材等,人们再熟悉不过了,它们中大多是没有知觉、没有反应的"死"材料.它们只能被人所感知,自己无从感知外界情况.在出现"危机问题"时,它们不能告诉人们,也没法修理自己,只能"坐以待毙".如今,一些"活"材料正逐步走进我们的生活,并将改变我们的生活.这就是"聪明绝顶"的智能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