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散落在土耳其山区的亚伊拉村庄犹如田园诗,象征着对往昔质朴生活的回归。身处其间,不仅可感悟并修习民间传统技艺,更可坐观世事变幻而不纷扰内心。小亚细亚的阿尔卑斯山第一次沿着爱迪尔蜿蜒而陡峭的街巷前行时,真希望随身带着提洛帽(一种源于阿尔卑斯山的提洛尔地区的窄边便帽)。  相似文献   

2.
科学文化的传播普及与国民素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类文化是社会系统自组织发展中的"序参量".国民素质关系到国家综合实力.提高国民素质,传播普及科学文化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作者对古今文化的内涵外延,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劣和传承中的得失,以及如何吸取东西方文化的营养,正确理解和使用科技成果,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进行了有分析、有独到见解的论述.  相似文献   

3.
毫无疑问 ,诺贝尔科学奖是当今国际科学界最高的荣誉 ,代表了所属领域最高的科学成就。在经历了10 0年的辉煌 ,经历了无数的赞美和称颂之后 ,人们对这个至高无上的科学上帝也不断地产生出一些遗憾和疑惑 ;诺贝尔科学奖不包括数学、地球科学和天文学等重要的科学领域 ,在大科学时代它却更像是小科学时代的遗老 :因为它规定奖金只授于个人。如此等等。但最重要的质疑 ,来自于其“赢者通吃”法则的反思。在百年诺贝尔奖的历史中 ,我们只能看到数百位摘取了桂冠的光辉形象 ,看不到隐藏在他们背后的更多的未能折桂者的身影。有人认为这正是诺贝尔…  相似文献   

4.
太空美术是建立在太空科学与宇航学发展基础上的美术形式,同时具有科学与艺术的特质。它把科学知识融入了图像世界,成为我们了解太空世界的重要方式之一,太空美术和太空摄影相近,但又是不可代替的两种视觉语言形式,太空美术在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思想和科学文化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且给现时期的科学传播提供了一种新的路径模式和启示。  相似文献   

5.
付费发表论文的文化传播忧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6.
<正>中医药学在中国历史悠久,它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做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是中华传统文化宝库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中医药术语审定和外译工作,是中医药学一项重要的基础性的系统工程。它对于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中医药知识的传播、交流,中医药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都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一直以来,《中国科技术语》非常关注中医药术语领域热点问题,持续约稿并刊登相关文章。2017年初,中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印发了《中成药通用名称命名技术指导原  相似文献   

7.
论网络文化传播的失范与规则重建的基本原则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本文认为,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信息高科技的迅猛发展,人类社会在进入21世纪所遭遇的首要问题将是不同形态文化的交汇、碰撞和冲突.由于Intemet给文化传播带来极大的快捷与便利,在大大促进不同形态文化交流的同时,又由于其存在的垄断性、霸权性、颠覆性的特点及出现工具理性无限膨胀与价值失落和终极关怀匮乏的现象,导致了网络文化传播的失范.为此,本文提出了网络文化传播规则重建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8.
现代科学传播并不是一种单纯知识性的传播活动,而是一个通过传播主体对科学内容传播的解读与延伸,复合思想理念、艺术价值、娱乐效果等文化属性的传播过程。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展示方式的不断变革,能够带来"沉浸式"体验的新媒体艺术越来越广泛的运用于科学传播之中。作为科学传播展示手段之一的新媒体艺术,只是科学传播的一种媒介,其创作与设计需以科学启蒙和科学内容传播为最终目的,以尊重科学传播主体、受众两个群体和他们的创造精神为基本要求,注重文化内涵的传递以及"人"的思考与价值。  相似文献   

9.
晋浩天  白晨 《中国科技成果》2010,11(7):61-62,74
笔者通过对围棋网络文化传播方式的研究,结合SNS理念,提出了围棋SNS网络文化传播的优势分析,目的是为围棋SNS的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作进行积极的探索,同时希望对围棋文化的传播及围棋运动的普及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0.
随着科学研究更加专业化 ,跨学科学术交流变得日益困难。与此同时 ,科学家不仅需要不断提高与同行交流思想与科研成果的能力 ,而且要不断提高与各级决策层及公众就科研问题进行交流与沟通的能力。公共部门是科研的主要资助者 ,有责任在科学传播与交流方面投入更多时间 ,因而需要有一个全面的关于科学传播与交流的政策作指导。   2 0 0 0年 ,欧盟领导人在里斯本设定了欧盟未来十年的目标 ,即到 2 0 10年成为世界上最具竞争力、最有活力的知识经济实体。根据这一目标 ,2 0 0 2年欧盟决定将国家研究与开发经费从当时占GDP的 2 %提高到 2 0 …  相似文献   

11.
隐喻认知是人类最基本的认知方式之一。不管是在科学共同体内部的传播中,还是在科学共同体面向社会公众的传播中,隐喻认知的存在都具有很强的普遍性,它常常以多种形式的隐喻性语言表现出来。隐喻认知的重要价值在于以一种兼具经济性和启发性的方式改变了科学传播受众的认知结构,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知识张力和知识鸿沟。为了更好地提高科学传播的效率,科学传播的施众需要通过类似于生物进化的选择过程,在特定的语境下对各类科学传播隐喻语言的适应性做出判断,并选择出具有最佳个体关联性的源域。  相似文献   

12.
由于被认为与军事和社会变革具有重要关系,马镫的发明与传播素来为学界所重视。区别于不晚于4世纪初出现的鲜卑类型的东北亚长柄马镫,蒙古国境内发现的匈奴马镫模型很可能是最早的关于其起源的证据,这提示我们在讨论马镫起源时应充分考虑游牧生活对骑乘辅助技术的需求驱动。为弥补考古资料对于讨论的不完备性,文章试图运用技术史、知识史、图像分析和社会历史与境等研究思路,指出在以往所认为的从单镫到双镫的演进脉络之外,马镫传播的总体方向存在从蒙古高原到东北亚,再到汉文化区的可能性。单镫有可能是马镫的简化,而不是其雏形。  相似文献   

13.
本在全面介绍STS在日本传播过程的基础上,对日本学的STS观进行了述评。最后,结合中国STS的发展现状,对日本的STS教育与研究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随着科学的迅猛发展,由于思想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双重催生,科学成为一种主流文化,获得无上的权威;但是,作为工业文明主导的科学文化又似乎变得越来越失去文化的内涵,产生了所谓的文化迷失与人文缺失等异化现象。本文深思这种现象,强调科学并不凌驾于其它文化传统之上而具有特殊的优越性,应当从强势文化走向平权文化,回复科学技术的文化本性。文化科学就是让科学回复文化的内涵,重新变得有文化。  相似文献   

15.
科学审美与科技传播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先阐述科学界和人文学者对科学审美的不同认识和视角,认为对一般个体的科学审美意识的研讨有功于聚焦科学人文的视线。为此,本文进一步论述了大众科学审美意识的获得与科技传播的关系,进而说明科学美育与科技传播二者的互动关系。文章指出,科学美育将对科技的良性传播起刮重要的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杨玲 《自然辩证法通讯》2012,(2):110-113,58,128
宋代出版在文明传承和汉语文化传播样态中都有着重要作用。宋代出版传播在技术进化中有两个重要表现:出版传播介质与技术的进化,从中可以看到技术进化对出版传播在文化创新、社会进步、汉字文化圈扩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关于休闲传播的现状与未来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玲玲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22(10):94-97,107
从传播学的视角探讨休闲传播的有关问题,是一个现实而新颖的课题。本文分析了当前国内媒体的休闲传播现状,同时指出了休闲传播中一些值得注意、有待调整的现象以及造成这些现象的主要因素,进而提出大众媒体在今后的休闲传播中需要着重解决的几个问题:要熟悉涉及休闲研究的若干主要学科的话语系统,把握休闲方式的层次性、多样性和休闲价值的深刻性,尽可能涵盖休闲的广泛对象和丰富内容等。  相似文献   

18.
在对前人解读文献进行辨析的基础上,结合近年来考古资料,研究古代中国蹄铁的出现和传播问题.中原地区在唐代以前缺乏使用蹄铁的确切证据,根据文献史料蹄铁应是在元代之后才开始在中原文化区逐渐普及.从考古资料来看,中国东北地区在高句丽王朝时期就已广泛使用蹄铁,6~13世纪蹄铁已在中原地区周边的山地、戈壁、高原等区域广泛使用.东西方早期蹄铁在形态、工艺和使用方法等方面存在相似性,这可能是蹄铁技术通过内亚草原自西向东传播所导致的.  相似文献   

19.
<正>具有影响力和权威性的奖项,能够调动更多科技工作者的科普创作积极性,进而繁荣科普创作,而具有影响力的科普作品奖的评奖标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作为引导科技工作者创作优秀科普作品的参考。9月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相似文献   

20.
国内科学传播研究多探讨"科学"层面的宏观理论和主体延伸路径、带有较深的科技哲学、科技史与科学社会学等学科烙印,详述"传播"语境的文章较少,其中尤被忽视但比较重要的是流行文化中的相关话题。学界已有对科幻小说与电影中的科学主题分析,但相较后者得到传播、展示的多样路径,这种关注具有一定先验性且缺少整体视角下的包容性。文章选取五种发展时间较长的典型流行文化载体,从内容方面梳理其传播科学的形式并提炼此过程的三点意义:解脱公众与科学间拟态感、拓展科学传播学的广度与实践性和对流行文化进行了理性改良。文章认为引入流行视角可为研究提供一些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