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葡萄病害直接影响葡萄作物产物的产量,做好葡萄病害的防治工作,对于作物生产来说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本文就葡萄病害防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展开论述,并提出了合理的解决方案,以促进病害防治工作的顺利开展,促进我国葡萄种植产业经济效益的快速增长。  相似文献   

2.
为了支援农业学大寨、普及大寨县,沈阳化工研究院针对粮棉作物主要病害,合成了一种新杀菌剂邻酰胺。经过药效试验,对小麦、水稻和棉花等主要病害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产品性能邻酰胺的化学名为邻甲基苯甲酰替苯胺。结构式为:  相似文献   

3.
何林 《科技园地》2006,(1):35-35
作物病虫害是危害作物的病害、虫害的简称。我同危害作物的主要病害有724种,虫害833种。病虫害造成的粮食潜在损失约5%,棉花潜在损失约24%,蔬菜和水果潜在损失约20%-30%。我国作物病虫害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呈加重发展趋势,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病虫害发生面积达到约35亿亩次。  相似文献   

4.
基于B/S结构的蔬菜主要病害数据库检索系统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建立了一个基于B/S结构的蔬菜主要病害数据库检索系统,对其数据库构建和系统功能设计进行了阐述。该系统可用于网上查询蔬菜病害的中文名称、中文别名、英文名称、病原物、学名、病原分类、病原特征、为害作物、为害部位、为害症状、传播途径、发病条件、综防措施等数据,并可通过目录树浏览、快速检索、组合检索等途径进行方便高效的检索数据。  相似文献   

5.
作物病害胁迫检测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基于遥感技术、图像处理技术和农业专家系统的作物病害胁迫检测方法,比较这三种方法研究进展及其优缺点,介绍了近场声全息技术研究现状,提出了基于近场声全息理论的作物病害胁迫检测的研究方法,为作物病害综合精准防治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免疫检测已成为植物科学迅速发展的手段。免疫技术具有成本效益好、简单、灵敏、迅速及可靠的优点,并已取代了常规的分析方法。免疫检测法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健康作物和微生物植物病理学与作物成份的检测与量化。例如通过遗传控制开发有抵抗力的品种,对病害抵抗力的诱导以及无病害作物的生产,以及对食品与饲料中致命的能引起癌症的霉菌毒素和有害化学残留物的检测,这些都已经为有效地监视和检测不合乎需要的农业产品生长系统的开发提供了可靠的数据。  相似文献   

7.
土传病害是作物产量的经常性限制因素。在禾谷类生产中,某些病害在少耕制度下异常严重。因此,有利于保护土壤侵蚀的管理措施(例如减少耕作、保留农作物残体等)能导致病害发生更为严重,从而造成作物减产,这要求研究新的病害防治措施,而不能依靠农业耕作措施或轮作进行防治。生物防治是病害防治措施的一种,在中国和澳大利亚都已进行了研究。蔬菜和棉花的苗期病害一般是利用化学杀菌剂进行防治,或者病害严重发生导致毁种后重新播种。在这些病害防治方面,人们探索了生物防治措施,旨在发展安全、无残留的防治方法,本文介绍的合作研究,主要是在田间和盆栽条件下筛选、评价一系列澳大利亚和中国的土壤细菌和真菌在中国和澳大利亚东南部对土传病害的防治作用,从而建立有效可靠的作物病害生物防治方法。在两国进行的实验研究中,对象作物为小麦、蔬菜(番茄、黄瓜和辣椒)以及棉花。另外,还对枯草芽孢杆菌的作用机理以及重要植物病原菌如腐霉菌的生态学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8.
石河子大学农学院作物学一级学科于2003年被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批准为重点学科,该学科下属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及作物遗传育种学两个二级学科。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学科于1991年获得硕士授予权,1992年被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批准为首批重点学科,1999年被农业部批准为重点学科,2003年获得博士授予权;作物遗传育种学学科于1997年获得硕士授予权,2000年被石河子大学批准为重点学科。  相似文献   

9.
马铃薯是我省经济价值较高的优势作物,全省常年种植面积700多万亩左右,仅次于小麦、玉米,位居第三位。近年来由于种植面积不断扩大,重茬较多,加之施肥不足,导致马铃薯病害、早衰问题突出,严重限制马铃薯产量的进一步提高。沼肥具有增强作物抗逆性,促进养分吸收,改善品质,提高产量的良好作用。为此,我们选用了不同浓度的沼液施用试验,研究对马铃薯产量及经济性状的影响,筛选出马铃薯产量提高15%实用技术。以克服病害和早衰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为大面积推广提高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叶健 《科技促进发展》2019,15(4):362-368
作物病毒病害是限制我国农作物优质稳产的主要因素之一,其主要由媒介生物传播,作物普遍缺乏抗病毒病的种质资源,病毒病害防治难度大,主要依赖化学农药通过防控媒介昆虫进行控制。近年来,随着纳米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和组学研究的飞速发展,以及微观生物学技术和理念对宏观生物学的快速渗透与交叉,基因组编辑技术的快速发展,病毒—昆虫—植物三者互作机制等各方面研究取得了诸多重要进展,在寻找病毒病害流行爆发的宏观生态学现象背后的分子生物学与生物化学机制上取得了长足进步,从而促进新型病毒病害的持久防控技术的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潜在新方案。文章简要回顾了近年来这些新技术的主要机理,并抛砖引玉提出了对未来发展的建议和思考。建议国家和社会组织研究力量,大力加强1)探索利用微纳米递送化学药物或者核酸干扰等防治病毒病害的新方法研究;2)病害发生的多元生物体系互作机制及科学防控科技支撑能力建设;3)基因组编辑创建病毒病害绿色防控的技术等方向的探索与突破,力求在病毒病害绿色生态防控方面为农业提供强有力的科技创新和支撑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