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观察空间诱变后恶性黑色素瘤B16细胞株的在小鼠体内肿瘤组织中血管生成拟态数目的改变,并探讨可能的机理。应用细胞低温长期生存系统,将B16细胞株搭载于中国第20号返回式卫星,返地后单克隆化,从得到的110株单克隆空间诱变B16细胞株中随机选取7株,编号为38#~44#,常规培养6代后和对照细胞株在荧光倒置显微镜下观察肿瘤细胞的形态;同时采用MTT(3-(4,5-Dimethylthiazol-2-yl)-2,5-diphenyltetrazolium bromide,又称噻唑蓝)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将增殖差异较大的39#和44#细胞株接皮下种于C57BL/6J小鼠,两周后颈椎脱臼法处死小鼠,取出瘤体,经福尔马林固定后,采用CD31和PAS套染的方法观测肿瘤组织血管生成拟态的情况,并推测其与肿瘤生长速度和转移可能关系。  相似文献   

2.
丁燕  张庆明  段颖 《甘肃科技》2014,(14):126-128
探讨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 CEUS)对子宫内膜癌的诊断价值及其临床意义。回顾性分析40例经病理证实为子宫内膜癌患者的超声造影资料。超声造影诊断子宫内膜癌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分别为94.12%(16/17)、82.61%(19/23)、87.50%(35/40)。超声造影时间-强度曲线(TIC)形态特征:恶性组77.50%(31/40)例显示曲线形态呈速升速降型,波峰尖锐;对照组90.00%(9/10)例呈缓升缓降型,波峰平缓。超声造影在诊断子宫内膜癌上有重要临床意义。子宫内膜癌超声造影的TIC曲线形态特征为速升速降型,达峰时造影剂呈高增强模式。  相似文献   

3.
子宫内膜癌常发生于绝经后的妇女,为女性生殖器三大恶性肿瘤之一,高发年龄是58~61岁,本病引起的子宫内膜出血症状利于其得到早期诊断,治疗的基本方法是全子宫加双附件切除术,手术治疗可获得约80%~90%的5年生存率。但是对于进展期肿瘤,恰当的手术方案不但可以减少手术并发症,而且有利于患者恢复。本文简述子宫内膜癌手术治疗方面的最新进展,如前哨淋巴结取样和腹腔镜下的全子宫切除,旨在帮助我们制定子宫内膜癌合理的手术策略。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观察米非司酮对人早孕绒毛滋养细胞血小板凝血酶致敏蛋白(TSP)表达及绒毛间质血管生成的影响,探讨TSP在绒毛间质血管生成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与图像分析技术对绒毛血管行体视学研究.结果:米非司酮药流组微血管长度密度较对照组减少(P<0.05),微血管体积密度显著减少(P<0.01);药流组绒毛滋养细胞层TSP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药流组绒毛滋养细胞TSP高表达与间质血管生成抑制相关.药流时绒毛间质血管形成发生障碍,不利于胚胎生存.  相似文献   

5.
利用SCI扩展版(SCIE)及Web of Science提供的统计功能,以文献计量学的基本定律作为数据分析的基本方法,从国家/地区分布、出版年分布、文献类型分布、语种分布、研究方向分布、来源出版物分布、机构分布、被引情况等方面对2005-01-01至2012-10-07子宫内膜癌文献进行了统计分析,初步明确了子宫内膜癌研究的经典文献。  相似文献   

6.
子宫内膜癌是女性生殖系统中最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在世界范围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且逐渐趋于年轻化,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健康.早期诊断和治疗可以改善子宫内膜癌患者的预后,降低其临床死亡率.目前,诊断子宫内膜癌的临床方法包括影像学检查、病理诊断和外周血相关指标等,但每种检查都有各自的优缺点,根据不同情况,可以结合多种检查方法,提高子宫内膜癌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新辅助化疗对子宫内膜癌患者疗效及血清VEGF及MMP-9的影响.方法将84例子宫内膜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患者术前使用新辅助化疗,术后常规化疗,对照组患者术后常规化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VEGF、MMP-9、肿瘤标记物CA125及CA19-9的变化,观察手术时长和术中失血量、术后18个月内两组患者的复发及生存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研究组治疗后血清VEGF,MMP-9及CA125的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 05).术后18个月,研究组复发率为11. 9%,对照组复发率为26. 1%,研究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 05),两组术后生存率均为100%.结论子宫内膜癌患者实施新辅助化疗后再行手术,血清VEGF及MMP-9水平降低更显著,术后复发率更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刮宫活检后的病理诊断,分析其临床病理特点,为临床治疗提供充分依据.方法:对80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病理特点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结果:子宫内膜样腺癌74例,腺鳞癌2例,浆液性乳头状癌2例,鳞癌2例.子宫内膜样腺癌的组织学特点是子宫内膜腺上皮异型增生,腺体失去正常结构、极性消失,胞核不规则、变大、变圆、核仁较突出、染色质粗糙,呈空泡状,增生的腺体呈不规则腺管状、筛孔状和乳头状,部分呈实性片块状排列,纤维组织、肉芽组织代替了子宫内膜间质细胞,伴有炎性细胞的反应,子宫内膜样腺癌多数仅浸润至浅肌层,大多数不发生转移.结论:子宫内膜癌大多数是子宫内膜腺癌,掌握子宫内膜癌的形态特征并结合临床,对诊断及鉴别意义重大,对于不规则阴道流血的患者,主张子宫内膜刮宫活检,以防漏诊,做到早诊断,早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前及术后护理方法及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7年1月因患子宫内膜癌疾病于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妇科二病区行手术治疗的50例患者,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均为25例.给予观察组患者舒适护理,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结果:统计两组各25例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显示,观察组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率为98.23%,对照组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率为82.73%,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患者的心理状况及生理状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前术后给予舒适护理,可明显改善患者的术前及术后心理、生理状况,显著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使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免疫抑制性糖蛋白(Glycodelin)在子宫内膜癌及子宫颈癌的表达.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Glycodelin在30例子宫内膜癌及20例子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并评价其与临床病理分期和组织学分级的关系.结果Glycodelin在子宫内膜癌、子宫颈鳞癌和子宫颈腺癌的表达率分别为73%(22/30)、53.33%(8/15)和60%(3/5),3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各临床病理分期的阳性率(子宫内膜癌I期75%, II期75.00%,III期50%;子宫颈癌Ia 60%,Ib 44.44%,IIa 66.66%)无统计学差异(P>0.05).各组织学分级的阳性率(子宫内膜癌G1 70%, G2 77.78%和G3 66.67%;子宫颈癌G1 59.14%, G2 50.00%和G3 60.00%)无统计学差异, P>0.05.结论Glycodelin在子宫内膜腺癌和子宫颈癌均有表达,其表达与临床病理分期和组织学分级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11.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Livin和Fhit在30例正常子宫内膜和70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研究凋亡抑制蛋白Livin和Fhit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和意义。结果显示Livin蛋白在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表达明显低于子宫内膜癌组织(P〈0.05);Fhit蛋白在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表达明显高于子宫内膜癌组织(P〈0.05);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随组织学分级和病理分期的增加,Livin蛋白表达阳性率逐渐上升,Fhit蛋白表达阳性率逐渐下降,而且Fhit蛋白表达与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Livin蛋白和Fhit蛋白表达呈负相关(P〈0.05)。结果提示Livin和Fhit异常表达可能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联合检测Livin和Fhit有助于子宫内膜癌早期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12.
2011年秋季实验用鼠健康状况的病理学调查和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1年10月本实验室对14家实验动物单位的实验用鼠进行了病理学抽检。主要内容是对实验动物的心、肝、脾、肺、肾、大肠和小肠进行取材,通过甲醛固定,石蜡切片HE染色、冰冻切片油红O染色、PAS染色等方法对实验用鼠的健康状况进行鉴定。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实验用鼠为健康状态,而非健康动物主要以肝脏脂肪变性和轻度肺脏病变为主。这可能与饲养环境和饲料有关,通过加强饲养管理可以使这种情况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3.
GM-CSF体外促进多倍体巨核细胞的生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TPO IL-3的细胞因子组合中添加不同浓度GM-CSF,从脐血CD34^ 细胞定向诱导巨核细胞的形成,以此考察GM-CSF对巨核细胞体外扩增和成熟的作用。比较了TPO IL-3、TPO IL-3 GM-CSF(5、20、100μg/L)的4种细胞因子组合对巨核细胞扩增及形成多倍体的作用。结果发现:在TPO IL-3的细胞因子组合中添加GM-CSF有利于总细胞的扩增,对巨核细胞的纯度没有显著的影响。体外培养14d后,培养物巨核细胞中多倍体(≥8N)巨核细胞比例明显提高,从中可以看出GM-CSF能促进巨核细胞多倍体的形成。  相似文献   

14.
RhoE/Rnd3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观察RhoE/Rnd3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临床病理分级的关系,为探索RhoE/Rnd3的生物学功能和临床意义提供依据。对166例组织标本(其中正常肝脏组织60例,原发性肝癌病人106例)利用免疫组化研究RhoE/Rnd3在组织中蛋白水平的表达变化。RhoE/Rnd3在正常肝脏组织中普遍表达,但在原发性肝癌组织中表达低下或缺失。免疫组化结果显示RhoE/Rnd3主要分布在细胞的胞浆中。RhoE/Rnd3在原发性肝癌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为78%,83/106),明显低于其在正常肝组织(阳性率为97%,58/60)。P<0.005。且RhoE/Rnd3的表达随肿瘤组织分化程度的降低染色强度有下降趋势(P<0.005)。RhoE/Rnd3在原发性肝癌组织中表达明显降低,表明其对肿瘤的发生发展起到负性调控作用,结合目前的研究结果,RhoE/Rnd3可能是一种新型的抑癌基因,参与肿瘤细胞的凋亡过程。  相似文献   

15.
大量研究表明,长期饮茶尤其绿茶者,可大大降低各种癌变的发病率,而且对多种体内外肿瘤具有直接杀伤作用.作者通过采用不同浓度的茶多酚作用于体外培养的肝癌细胞株Hep-G2细胞,初步探讨茶多酚对Hep-G2细胞的凋亡作用.采用MTT法(噻唑蓝比色法)和AO-PI(吖啶橙-碘化丙啶)双重荧光染色法研究了茶多酚诱导Hep-G2细胞株的凋亡作用.MTT法研究结果表明,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茶多酚对Hep-G2细胞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存在良好的剂量效应关系,随着茶多酚浓度的升高,其对Hep-G2细胞的抑制率也升高.Hep-G2细胞经茶多酚作用后,细胞形态发生明显的变化,可见凋亡小体,荧光强度增强,细胞呈现凋亡现象.茶多酚在体外对Hep-G2细胞的增殖具有抑制作用,诱导其发生凋亡.研究结果为茶多酚的进一步开发应用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情况.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42例原发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的癌组织和20例口腔良性肿瘤患者正常黏膜上皮组织中Foxp3的表达,采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Foxp3阳性的CD4~+CD25~+调节性T细胞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显著高于正常口腔黏膜组织,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Foxp3蛋白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相关,在高、中分化组为63.64%,低分化组为1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其阳性率与肿瘤TNM分期相关,Foxp3蛋白表达在Ⅲ~+Ⅳ期阳性率为88.24%,在Ⅰ~+Ⅱ期表达的阳性率为60%(P0.05).Foxp3蛋白表达与患者年龄、性别、淋巴结转移未见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CD4~+CD25~+Foxp3~+Treg细胞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中的大量浸润与肿瘤的发生、发展、浸润、转移密切相关,可能是导致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不能进行有效抗肿瘤免疫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7.
脐血干细胞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脐血干细胞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在最近的一、两年中获得了快速的发展,对脐血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采集与冻存、体外扩增及其临床使用情况进行研究有利于其更广泛地应用.  相似文献   

18.
介绍在局域网维护工作方面影响网络速度的常见故障,提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对局域网维护人员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