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以蓖麻酸(酯)为原料合成共轭亚油酸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共扼亚油酸(CLA)是一类具有多种生理功能的天然不饱和脂肪酸,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对CLA合成方法的研究一直是研究热点.蓖麻酸(酯)是蓖麻油的最主要成分,其结构特点决定了它很容易转变成共轭亚油酸(CLA).本文对以蓖麻酸(酯)合为原料合成CLA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共轭亚油酸的氧化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共轭亚油酸(CLA)是亚油酸衍生的共轭二烯酸的所有异构体的总称,它是具有许多重要生理功能,如抗癌作用,抗粥状态动脉硬化,参与脂肪分解,调节新陈代谢等。本实验采用恒温洪箱法对碱碳化共轭,非内化共轭两种方法合成的CLA产品进行了氧化稳定性检测,结果表明CLA产品的氧化稳定性比其原料红花油要好地多,加入0.02%TBHQ则更进一步提高了产品的氧化稳定性。  相似文献   

3.
共轭亚油酸的生理功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共轭亚油酸是一种新型的功能性脂肪酸,具有增强肌体免疫力、改善脂肪代谢、抑癌、降脂减肥、抗动脉粥样硬化、抗糖尿病及改善骨组织代谢等多种生理功能;对共轭亚油酸的概念、生理功能及其机理等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4.
共轭亚油酸生理活性的能量机理和能量药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提出了共轭亚油酸生理活性的能量机理和能量药物的概念:共轭亚油酸不同异构体在构型转换过程中以及进一步衍生过程中所涉及的能量与其生理活性密切相关,给出了共轭亚油酸抗动脉粥样硬化和抗癌的可能的作用机制。通过半经验量子化学方法AM1计算了9c,11c CLAgc 9 c,11t CLA以及9t,11c CLA到9t,11t CLA的扭转二面角与生成热之间的关系。基于能量药物的理论,通过分子模拟和计算机辅助设计可能有助于新药的设计与筛选。  相似文献   

5.
动物体内共轭亚油酸产生机制及影响含量的因素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共轭亚油酸(CLA)是一种主要从反刍动物脂肪和牛奶产品中发现的天然活性物质。亚油酸和亚麻酸在反刍动物瘤胃内通过异构化和生物脱氢反应形成CLA,反式脂肪酸在动物细胞同经△^9-脱氢酶的脱氢作用也能形成CLA。动物体内CLA含量与食物中的亚油酸、亚麻酸和反式油酸含量呈正相关,并受食物成份、季节变化和肠道微生物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西宁地区市售牛奶中共轭亚油酸含量的测定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共轭亚油酸(CLA)是一类双键位置和顺反构型不同的亚油酸的同分异构体,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应用紫外光谱法对西宁市售鲜牛奶和西宁、外地袋装纯牛奶中CLA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所测产品中CLA含量在8.775±0.067~15.474±0.11 mg/g之间,西宁本地产鲜牛奶比西宁和外地产袋装纯牛奶CLA含量高,经方差分析差异显著(P<0.05)。常食用牛奶特别是西宁所售鲜牛奶可补充人体所需CLA。  相似文献   

7.
共轭亚油酸异构化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绍共轭亚油酸(CLA)异构化技术的研究进展,评述异构CLA的碱性催化法、金属催化法和生物酶异构法.认为金属催化法效率高、成本低、经济环保,将成为今后工业化生产CLA的主要方法之一.构建高活性LA异构酶的基因工程菌是实现生物酶异构法产业化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8.
使用MRS培养基从泡菜中分离出的菌株经接触酶实验,葡萄糖产酸产气实验,淀粉水解实验和革兰氏染色镜检鉴定该菌株是植物乳酸杆菌,该实验为研究乳酸菌催化亚油酸(Linoleic acid,LA)转化为共轭亚油酸(Conjugated linoleic acid,CLA)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9.
以葵花籽油为原料,碱法异构化合成共轭亚油酸.通过单因素试验以及三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研究了溶剂种类、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和催化剂用量对CLA生成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当以1,2-丙二醇为有机溶剂,溶剂的质量比m(葵花籽油)∶m(丙二醇)=1:3,反应温度为170℃,反应时间为2.5h,加碱量与皂化值的质量比为2.2时,CLA的生成量可以达到较佳值.在较优条件下重复实验,得到较佳条件下的CLA产率为47.80%.  相似文献   

10.
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共轭亚油酸的含量,从13株实验室保存的乳酸菌中筛选出8株具有转化亚油酸生成共轭亚油酸能力的菌株.其中As1.2686产量最高,发酵液中共轭亚油酸含量达到13.63 mg/L;其次是菌株B11693,共轭亚油酸产量为11.55 mg/L.选择B11693做进一步的菌种鉴定,将传统的形态学、生理生化鉴定方法和细菌16SrDNA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相结合,鉴定菌株B11693为短乳杆菌.  相似文献   

11.
共轭亚油酸的抗癌效果及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共轭亚油酸主要是从反刍动物脂肪和牛奶中发现的天然活性物质,是与亚油酸的不饱和双键位置和空间构型不同的异构体的混合物,文中根据国外的研究资料综述了共轭亚油酸的抗癌效果及机制。  相似文献   

12.
日粮因素导致奶牛乳脂率下降的生物学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乳脂是受日粮因素影响最大的一种乳成分,且多数情况下容易发生乳脂率下降。最近十几年来对日粮因素导致奶牛乳脂率下降的机理研究表明,造成乳脂率下降的原因是由于日粮因素改变了瘤胃微生物的发酵参数,尤其是瘤胃pH值,使瘤胃微生物对日粮中的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的生物氢化作用不完全,造成微生物生物氢化作用的中间产物共轭亚油酸(CLA)和反式十八碳烯酸(TFA)在瘤胃中蓄积。它们可以抑制动物体内脂肪酸的从头合成途径,乳脂中短链脂肪酸的比例减少,而CLA和TEA的比例相对升高,导致奶牛的乳脂率降低。因此,奶牛日粮中保证足够数量的有效纤维以维持瘤胃正常发酵,可有效限制作为CLA和TEA丰富来源的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数量,对维持正常的乳脂率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3.
林江  曾哲灵  熊涛 《江西科学》2008,26(1):165-169
对丙酸菌、乳酸菌等微生物发酵生产共轭亚油酸进行了介绍,并对其发酵条件做了综述和比对。  相似文献   

14.
We examined the effects of conjugated linoleic acid (CLA) on growth, fatty acid composition and enzyme activity of fatty acid oxidation in the liver of large yellow croaker. We divided 1600 fish (average initial weight 150 g) into 4 groups and reared them in 8 cages. Four dietary treatments were formulated to contain 0%, 1%, 2% and 4% (w/w) CLA, respectively. The fish were fed for 10 weeks ad libitum twice daily. We found that the dietary CLA had no effect on growth, biometric parameters and whole body proximate (P>0.05), but showed some significant effects on the fatty acid composition in both muscle and the liver. The activities of lipogenic enzymes were slightly depressed in fish fed with increasing levels of CLA when compared with control (P>0.05). Dietary CLA supplementation had no effects on liver lipid content, but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he contents of saturated fatty acids (SFA) and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 (PUFA) (P<0.05) and decreased monounsaturated fatty acid (MUFA) content in both muscle and the liver. Dietary CLA inclusion resulted in significant increases of the biologically active cis-9, trans-11 and trans-10, cis-12 isomers in both tissues (P<0.05). The total accumulation of CLA was higher in the liver (3.83%, w/w) than in muscle (3.77%, w/w) when fed with 4% (w/w) CLA. This study demonstrates that large yellow croakers are capable of absorbing and depositing CLA and long-chain n-3 PUFA in the liver and muscle, showing that this species fed with CLA could be an important human food source for these healthful fatty acid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