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研究了热处理和热循环Ni-Al-30Mn高温形状记忆合金相变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600-1100℃固溶淬火时,随固溶温度升高,该合金的马氏体相变温度升高;在1000℃固溶淬火后,马氏体相变开始温度和马氏体逆相变结束温度为分别为465℃和549℃,(2)在1000℃固溶处理处理和400℃时效处理后,该合金可获得良好的相变特性;热循环使相变行为的稳定性提高。(3)该合金的淬火组织由马氏体和γ相组成,其中马氏体的体积约占60%,马氏体的硬度高于γ相,时效处理后合金的相组成未变,硬度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2.
以工业纯金属为原料、配备成化学成分为Cu—28.60%wtZn—5.21%wtSn的合金。对该合金的马氏体转变点进行测量,并研究了热弹性马氏体转变过程和双程形状记忆效应。薄片试样在o℃—100℃之间重复热循环时,试样能反复地自动地变弯和伸直,经过300次热循环,试样的偏转角之差几乎不变。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不同热处理工艺、晶粒束缚以及工作温度、应力循环、热循环和应力热循 环对 CuZnAl合金超弹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合金常规淬火获得最佳超弹性的 淬火加热温度为890℃,对于所研究的线材试样而言,保温时间与线材直径有关;合 金采用双相区淬火,可获得较好的超弹性,其最佳淬火加热温度为700℃,保温时间 为10min;晶粒束缚影响合金的超弹性,gs/D越大,晶粒束缚越小,超弹性越好; 合金的超弹性与工作温度有关,超弹性最佳值是在Af点以上一段温度范围内.其下限 温度为Af点以上17~22℃。合金在应力循环后出现了循环软化现象而不是循环硬 化现象,应力循环后,相变的熵及焓变降低;热循环和应力热循环均使合金的相变点 提高。  相似文献   

4.
用恒载荷蠕变法研究了热循环频率对质量分数为5%的铝的铸态Zn-Al合金相变超塑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温度为20~350℃循环条件下进行拉伸时,铸态Zn—Al合金的延伸率能超过100%,呈现相变超塑性特征。改变热循环频率对铸态Zn-Al合金的相变超塑性有很大影响。若保持循环温度和外加载荷不变,随着热循环频率的提高,铸态Zn-Al合金的相变超塑性延伸率增大,而准稳态蠕变阶段的应变速率则有所降低。Zn-Al铸态合金的这种相变超塑性与共析相变过程中新、旧相间的界面行为有很大关系,相变过程中产生的内应力在外应力的偏置作用下使新、旧相界面间的Zn-Al合金发生牛顿粘滞性流动,而界面间的原子扩散对热循环中Zn-Al合金的变形起着重要的协调作用。  相似文献   

5.
用恒载荷蠕变法研究了热循环频率对质量分数为 5 %的铝的铸态Zn Al合金相变超塑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在温度为 2 0~ 35 0℃循环条件下进行拉伸时 ,铸态Zn Al合金的延伸率能超过 10 0 % ,呈现相变超塑性特征。改变热循环频率对铸态Zn Al合金的相变超塑性有很大影响。若保持循环温度和外加载荷不变 ,随着热循环频率的提高 ,铸态Zn Al合金的相变超塑性延伸率增大 ,而准稳态蠕变阶段的应变速率则有所降低。Zn Al铸态合金的这种相变超塑性与共析相变过程中新、旧相间的界面行为有很大关系 ,相变过程中产生的内应力在外应力的偏置作用下使新、旧相界面间的Zn Al合金发生牛顿粘滞性流动 ,而界面间的原子扩散对热循环中Zn Al合金的变形起着重要的协调作用。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相变扩散焊接中热循环对焊接强度的影响。通过对热循环温度、冷却速度、热循环次数对合金元素扩散行为和焊口组织影响的分析,确定了热循环参数的选择原则。  相似文献   

7.
Nd—Fe—B系永磁材料具有优异的永磁特性,但是它的致命弱点:居里温度低,温度稳定性差限制了该材料的推广应用。为此1984年3月冶金部军工办和稀土办下达了研究“高性能低温度系数Nd—Fe—B永磁材料”的课题。经过一年多的工作已完成了此项研究任务。 1.在Nd—Fe—B合金基础上,用Co部分地取代Fe可提高居里温度,每增10at%的Co合金,居里温度提高约80~100℃。降低合金的磁感可逆温度系数,随Co含量增加磁感可逆温度系数下降,当o30%时,可由Nd—Fe—B合金的-0.126%/℃降至-0.05%/C。再添加少量Al的提高矫顽力,可获得综合性能好的Nd—Co—Fe—Al—B五元合金,其  相似文献   

8.
应用光的干涉原理,通过观察干涉条纹吞进或吐出圆环个数,采用电加热法,用迈克尔逊干涉仪测量Fe78Si9B13非晶合金薄带在加热状态时纵向的微小伸长量,进而实现该非晶合金薄带纵向线膨胀系数的测量。实验结果表明:当温度t在(12—33)℃之间,该合金线膨胀系数α随测量温度升高而逐渐增大;当温度t在(33-131)℃之间该合金的线膨胀系数α随测量温度升高而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9.
本文较详细地研究了Fe—Ni—Co—Cu系低钴瓷封合金(又称低钴可伐)的形变再结晶特性。测定了该合金的再结晶全图、冷加工变形度和再结晶退火温度对该合金深冲性能的影响;测定了形变和再结晶织构及冷加工变形度对其影响,确定了织构类型与制耳的几何关系。找出了该合金的冷加工及热处理工艺条件为:最大冷变形度必须<70%,合理的热处理温度为800—900℃。这样,其晶粒度可小于6级。  相似文献   

10.
测定了热循环过程NiTi合金的电阻-温度曲线;研究了热循环周数,温度和应力复合作用以及冷加工等因素对NiTi合金相变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热循环及应力均能促进R相变,改变马氐体转变温度。在升降温过程中进行了X光衍射研究。在高温时,合金具有B2结构,晶格常数a_0=3.01.随着温度下降,在R相变范围B2(110)衍射线逐步宽散,最后分裂为d=2.144(I)及d=2.10(R)的衍射峰,同时出现马氏体衍射线.在马氏体转变温度以下仍保留一定数量的I相和R相。由此估计降温相变过程为:B2→I+R+M.  相似文献   

11.
为获得性能良好的超细晶镁合金材料,采用等通道转角挤压工艺对稀土Mg—Mn—Zn—Ce合金进行塑性加工,研究了速度、温度和润滑条件对合金的挤压工艺以及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对于稀土Mg—Mn—Zn-Ce合金,等通道转角挤压的润滑剂为7025高温润滑脂,速度2mm/s,第一道次的挤压温度为250℃,第二道次的挤压温度为270℃。该工艺条件使等通道转角挤压能够顺利进行,可获得表面光滑平整、晶粒组织细化的稀土Mg—Mn—Zn—Ce合金。  相似文献   

12.
采用Gleeble-1500热模拟试验机,在变形温度为380℃~500℃和应变速率为0.001~10 s-1的条件下对含钪铝锂合金的热变形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含钪铝锂合金流变应力随变形温度升高和应变速率的降低而减小。以实验为基础,利用作图法和线性回归方法求解得出各参数数值和流变峰值应力方程,利用该方程预测流变应力值与实验结果吻合较好;该合金在高温压缩变形中,在变形温度大于470℃和应变速率小于0.1 s-1时,合金发生了动态再结晶,且温度越高、应变速率越低,该合金越易发生动态再结晶。在380℃~470℃,0.1~10 s-1条件下,对该合金进行热变形加工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13.
对BFe30-1-1合金在变形温度为750~1000℃,应变速率为0.01~10s—1的条件下使用Gleeble-1500D热模拟机进行高温热压缩试验,研究其热加工行为.获得了该合金在高温下的真应力-真应变曲线,并分析了其流变应力的变化规律.构建了BFe30-1-1合金的热变形方程,基于动态材料模型绘制其热加工图,并结合热压缩后的合金微观组织分析热加工图.结果表明:变形条件对加工图有明显影响,在较低的应变速率和较高的温度条件下,能量耗散效率较大.在应变量分别为0.2、0.4、0.6、0.8的热加工图基础上,分析合金在不同变形条件下的动态再结晶组织特性及流变失稳显微组织,最终得到该合金最佳热加工温度为830~950℃,应变速率为0.01~0.05s—1.  相似文献   

14.
利用回转振动粘度仪对纯In、In—5%Cu合金及In—20%Cu合金在液相线以上不同温度进行了粘度测量,实验结果表明,随温度升高,三种熔体的粘度都呈现减小趋势,且符合指数变化规律;纯In在430℃和470℃左右粘度出现异常变化,In—5%Cu合金在600℃附近粘度值有突变,In—20%Cu合金在测试温度范围内没有明显变化,粘度的突变表明了液体结构的转变;在In中加入5%Cu后,熔体的粘度值减小,而加入20%Cu后,熔体的粘度值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一种温轧态Al—Sc二元合金的再结晶温度、ScAl_3相对合金再结晶的影响以及再结晶的形核机制。结果表明:温轧态Al—Sc二元合金的再结晶起始温度为350℃,终了温度为510℃;细小、弥散的SeAl_3对位错的钉扎作用是合金再结晶温度高的原因;再结晶过程为亚晶聚合及亚晶长大形核机制的双重作用。  相似文献   

16.
工具材料的高温硬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6种工业用合金工具钢及7种WC-Co烧结合金维氏硬度(H)与温度(T)关系的研究表明,经淬火—回火二次硬化处理的工具钢,在回火温度以下,可逆软化与温度呈线性关系,且各高速钢可逆软化系数很接近;提出了计算高速钢500℃以下硬度的简易公式。高于回火温度时,工具钢H—T关系复杂化,但直到700℃,影响高温硬度的主要因素仍然是热处理(二次硬化)达到的室温硬度。WC-Co烧结合金的硬度在800℃以下和温度呈线性关系,当Co≤20%时,与钴含量也呈显著的线性关系;提出了由室温硬度或钴含量(3%—20%)计算800℃以下硬度的简易公式。  相似文献   

17.
本文給出了硅合金結n—p—n型晶体管及扩散結n—p—n型晶体管低频h参数溫度关系(—70℃~+170℃)的实驗结果。结果表明这两种晶体管在—70℃~+120℃的温度范圍內h参数相应变化不大。文中还給出了从—70℃~+170℃温度范圍内反向飽和电流I_(co)随温度的变化規律。  相似文献   

18.
在 Fe-Ni-Cr-Ti 合金的基础上通过调整 Cr,Ti 含量,并添加 Mo,Cu 元素,炼制成新型恒弹性合金。该合金经 460—560℃,2h 回火后可以得到扭振频率温度系数|γ_s|≤1×10~(-6)/℃,切变模量G>63 000 N/mm~2的最佳性能,并分析了此种稳定的恒弹性合金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利用液态金属X射线衍射仪和液态金属电阻率测量设备,分析了不同温度下Sb95Bi5合金的熔体结构、团簇相关半径以及Sb95Bi5合金熔体在降温过程中电阻率随温度的变化规律。实验结果表明,Sb95Bi5合金熔体的原子团簇相关半径在700~675℃之间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电阻率温度系数在698℃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表明合金熔体在该温度范围内发生了液态结构的变化,这是由于该熔体中原子团簇在降温过程中发生Peierls形变所致。  相似文献   

20.
本文研究了热处理因素对W Mo含量达12%的10Cr—15Co—Ni基高温合金弯曲晶界形成的影响。指出在固溶处理后以1—10℃/分冷却和固溶处理后空冷至1020—1130℃并在这一温度范围保温一定时间均可获得弯曲晶界。 在弯曲晶界上同时并存有参与热处理过程的两种性质不同的r′和M_bC型碳化物相,M_bC型碳化物的生核并迅速长大是该类型合金引起晶界弯曲的主导因素,这一观点与传统的看法即在高合金化Ni基合金中r′相的不连续沉淀引起晶界弯曲是截然不同的。 同时提出了在该类型合金中弯曲晶界形成的模型以及讨论了弯曲晶界形成的机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