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甘肃省区域经济差异时空格局的ESDA-GIS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基于ESDA全局和局域空间自相关分析,在ArcViewGIS软件和GeoDA空间统计分析软件的支持下,利用甘肃省1990-2006年县域人均GDP数据,对甘肃省县域经济之间的总体和局部空间差异时空格局规律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近16年来甘肃省县域经济空间差异在总体上呈现缩小趋势;局部空间差异缩小,河西和陇南所辖县域表现出与周边地区同步发展态势,经济发展水平相似的地区在空间上集中分布.在此基础上绘制了局域Moran’s I散点图和LISA集聚图,并采用空间插值获得局域I值分异图.研究表明:ESDA—GIS空间分析方法可以清楚地解释经济发展空间异质性问题,并且具有直观的可视化效果. 相似文献
2.
基于ESDA全局和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在ARCGIS软件和Geo DA空间统计分析软件的支持下,利用宁夏回族自治区2008年的县域人均GDP数据,对宁夏县域经济之间的总体和局部空间差异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全局Moran’s I指数为0.7426,在空间上相关性很强,且与经济发展水平有很大的关系,在空间上经济水平差不多的地区空间上分布较集中,并在此基础上绘制了局域Moran’s I散点图和LISA集聚图。 相似文献
3.
以甘肃省87个县域1991—2005年人均GDP数据为资料,基于空间马尔可夫链和ESDA方法,研究区域经济增长俱乐部空间趋同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甘肃省区域经济增长过程中存在着俱乐部趋同现象,在时间上表现为向高收入组和低收入组2端趋同,形成高收入、中高收入、中低收入和低收入4个俱乐部;在空间上表现为区域经济增长和人均收入水平的空间集群,形成河西和陇中南2个明显的集群中心.高收入和低收入趋同俱乐部的稳定性最大且连片扩张,区域经济增长水平和空间结构的两极分化日趋增强.区域与其邻居区域之间存在较强的依赖性,致使一个区域经济的增长不仅依赖于自身的基础和投入,也依赖于其他区域的增长轨迹. 相似文献
4.
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空间统计分析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运用GIS技术与空间统计分析的综合集成方法,对1978-2001年间全国各省区人均GDP的格局及其空间动态演变进行分析和研究.利用完善的ESDA方法,包括MoranⅠ指数、Moran散点图和LISA等,来揭示1978-2001年间全国各省区经济发展水平及增长的空间自相关和空间异质性.以有效地认识中国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特征,揭示空间联系的结构,认识其内在规律性及其动态演变过程,并对实证研究的结果进行了成因分析. 相似文献
5.
向玲凛 《湖北三峡学院学报》2012,(6):46-50
综合运用加权变异系数、因子分析等统计方法与ESDA分析方法,选取四川省21个省辖市(州)的经济指标作为测度因子,对四川省区域经济差异的时间演变特征和空间自相关性进行综合分析,认为四川省区域经济发展呈现绝对差异不断扩大,相对差异显现缩小态势的时间演变特征;各市(州)的全局空间分布格局呈现差异与集聚并存的二元结构特征;LISA分析显示成都平原经济圈基本形成四川经济发展的增长极,而川东北地区则显示出极化现象,在增长极的扩散作用下这种极化态势将得到抑制。 相似文献
6.
采集近6年山东省各市经济数据,以地级市为基本单位,分析各地级市经济发展水平,计算出各市发展率,利用GIS技术处理数据,得出山东省区域经济空间分布状况。分析可见山东省区域经济差异明显,表现为三大区域阶梯状分布,在空间上还有明显的"双核"式增长极结构。 相似文献
7.
8.
甘肃省区域旅游效率评价与空间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数据包络分析和曼奎斯特指数方法,对甘肃省各市州2003-2012年的旅游效率及其动态变化程度进行了评价分析,并分析其空间差异,最终揭示了区域旅游效率的时空演化规律,以期能为甘肃省旅游业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提供一定的思路和启发.结果表明:甘肃省旅游总效率较高的地区较少,只有兰州、金昌、白银、庆阳4个地区的平均总效率在0.8以上,其余均为中等效率和低效率的地区;大部分地区在大部分时间处于规模收益递增阶段和规模收益不变阶段;不同地区的旅游效率变化趋势各异,具有显著的空间差异,其中只有天水的MI连续10年均1,旅游效率持续提高;对甘肃省各市州进行了类型划分,I型地区有6个,Ⅲ型地区有3个,Ⅳ型地区有5个.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省内区域间经济发展的差异性进行定量分析和评价,进而分析其深层动因,并探讨了缩小差异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0.
使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ESDA)研究了2000-2011年间湖北省县域人均GDP的空间分布格局,对其经济总体和局部空间差异的变化趋势、分布特征和成因进行初步分析。计算结果表明,湖北省县域经济空间差异在总体上呈缩小趋势。局部分析表明武汉城市圈和荆宜城市群扩散作用明显,显著性相似区域扩大,周边区域有同步发展的势态。县域总体经济差异的缩小和典型区域的扩散效应并不能说明全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在循环积累作用下区域间差异可能会扩大。 相似文献
11.
12.
基于ESDA的省域旅游综合竞争力的区域差异空间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统计软件SPSS13.0,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价的主成分分析法,对中国大陆31个省、市、区旅游综合竞争力进行了综合评价;在GeoDA,Arcview等空间统计分析软件的支持下,利用ESDA全局和局部空间自相关理论,探测了省域旅游综合竞争力空间自相关和空间异质性.结果表明:各省市旅游综合竞争力的空间分布表现出相似的观测值趋于空间集聚;较强旅游综合竞争力的邻接省域趋于空间聚集,并主要集中在以上海为核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及东部沿海地区;旅游综合竞争力较弱的邻接省域则主要集中在西北内陆省区;四川省是一个旅游综合竞争力显著高值被低值包围的区域. 相似文献
13.
用主成分分析法、标准差、变异系数、对数偏差均值指数等对甘肃省近20年来的区域经济差异进行了分析研究,得出以下结论:①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空间格局上讲,定西、平凉、庆阳3市经济处于上升趋势,武威、临夏、甘南3州市经济处于下降趋势,其他地区处于基本稳定状态,而且经济水平基本呈西北高、东南低,并形成了以兰州和嘉峪关为中心的经济圈雏形;②从总体变化趋势上看,甘肃省的区域经济绝对差异在拉大,且速度呈阶梯式变化;③区域经济差异在高-低城镇化方向上变化复杂;④区域经济差异在河西-河东方向上主要表现为河西-河东内部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利用传统统计和ESDA方法,在Arcgis和GeoDA等软件的支持下,利用全国第四次、第五次和第六次人口普查分县市统计数据,以城镇化率为测度指标,县级尺度为研究单元,对1990—2010年湖北省城镇化格局及其演变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湖北省城镇化格局的现状特征为:城镇化发展空间不均衡,城镇化中低发展水平地区占主体;主要城镇沿江沿路分布特征明显;一城独大的金字塔型城镇体系仍然较为突出.(2)近20年来,湖北省城镇化发展逐步呈现空间聚集格局,不同区域城镇化水平差异在缩小;武汉城市圈作为区域城镇化"热点区"扩散作用不断增强、辐射范围逐渐扩大;但鄂西南、鄂东北作为区域城镇化的"冷点区"基本没有改变;城镇规模体系日趋合理,特大、大城市聚集效应显著.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吉林省玉米生产水足迹的计算,探讨了不同降水年型玉米生产水足迹及其水分来源的变化规律;利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方法,对玉米生产水足迹总体和局部空间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吉林省玉米生产水足迹以绿水足迹为主,占50%左右;对比不同降水年型玉米生产水足迹,枯水年最高,平水年次之,丰水年最低;玉米生产水足迹空间差异明显,在整体上存在着显著的集聚效应,丰水年和枯水年集聚现象比平水年更加明显.从GeoDA生成的LISA聚集图可以看出,在局部差异方面,"低-低"类型的县(市)数量最多,主要集中在吉林省东部地区;"高-高"类型的县(市)数量较多,主要集中在吉林省中部地区;"低-高"类型的县(市)数量较少,其他地区显著性不明显. 相似文献
16.
以山西省县域为研究单元,选取1982-1985,1985-1991,1991-1995,1995-2000,2000-2005和2005-2010年6个时段年均人口增长率作为研究指标,采用ESDA方法,对全省人口分布空间变化格局进行研究,以揭示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省人口分布演化的规律.结果表明,2005年以前山西省人口分布呈现明显的空间集聚,县域单元在西部偏南地区形成人口增长率高的空间集聚分布,而在中东部地区形成了人口增长率低的空间集聚分布.2005-2010年这种空间集聚程度正在不断降低,各县域的空间关系呈现随机分布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基于GIS的甘肃省作物生产潜力分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甘肃省作物生产潜力进行了分级、分类和分区,并对不同作物潜力区的潜力系数与潜力差值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总体上3种作物土地潜力都是河西地区高于其他地区,平川高于山区,由于作物生理特性的不同,在河西川区喜温作物生产潜力大于喜凉作物,山区相反;在聚类分析和主因子分析对作物潜力进行分类的基础上,依据分类结果和潜力特征值把甘肃省作物生产潜力划分为6个潜力区和12个亚区.用潜力系数和潜力差值分别作为相对指标和绝对指标衡量作物潜力与现实生产力的关系,6个潜力分区中玉米潜力系数最高,马铃薯潜力差值最大.3种作物相应指标平均得到的粮食潜力系数排序是:Ⅱ>Ⅰ>Ⅲ>Ⅳ>Ⅴ>Ⅵ,潜力差值是:Ⅰ区最大,Ⅲ区次之,Ⅱ,Ⅳ,Ⅴ,Ⅵ相当. 相似文献
18.
1997-2011年时间序列上国内各地区旅游流规模时空差异的分析结果显示:国内旅游流规模区域间的绝对差异逐渐扩大,相对差异呈现出缓慢下降、波动发展和快速下降3个发展阶段。各年份国内旅游流规模全局Moran’s I值均为正值,国内旅游流规模分布存在着一定的空间集聚性, Moran散点图显示的各年份区域旅游流规模空间分布特征没有太大差异。 LISA聚集图和局部Moran’s I分析表明,随着时间的变动,逐渐形成了以山东、江苏和安徽为核心的发达国内旅游业聚集区,而新疆和甘肃一直处于冷点区域,四川和海南则一直为HL和LH的显著代表区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