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清代广西伏波庙的地理分布及其相关传说,表明了民间社会对东汉马援征交趾史实的一种集体记忆。伏波庙集中分布在桂东北、桂东南及桂西南地区,大体上与马援南征路线相吻合,形成了一个以马援为主神的祭祀圈,折射出汉文化自北向南传播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2.
内庙是设于宫禁之内的皇家祖庙,清朝的内庙,是由京城的奉先殿、寿皇殿、安佑宫和热河避暑山庄的永佑寺等多所供奉祖先的神殿组成,内庙在祭祀时行"家人之礼",实为皇族家庙,有常祭、荐新和告祭等祭祀方式,与作为国家宗庙的太庙有明显的礼仪差别。  相似文献   

3.
论宋代民间丧葬、祭祀礼仪与基层社会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礼制是制度化的伦理,扮演着社会控制的角色。丧葬与祭祀礼是形形色色的礼制规范中最重要的环节,宋代政府规范民间丧葬与祭祀礼仪,明确丧葬礼仪等级规定,以此确立民间精英及大家族的地方权力场域,形成地方社会整合的核心权力,而宋代民间大家族则通过家族墓祭与祠祭礼,团结家族成员,建构族长权力,加强对宗族成员控制。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的仪式音乐包括郊庙燕射音乐、佛教音乐、道教音乐等三大支系,是国家礼制和宗教仪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音乐中具有特殊功能的几个品种。郊庙燕射音乐俗称“雅乐”,形成于周代。在以宗法制为基础而建立的古代中国,它的功能是很明显的,即作为政治和法律的补充,体现社会等级和社会秩序。但在佛、道二教之中,音乐功能的问题便要复杂一些。  相似文献   

5.
"三节龙·跳鼓舞"是流传于湖北省云梦县伍洛寺镇的一种传统舞蹈,是由当地传说与古老的祭祀舞演变而成的一种独具地方特色的民间舞蹈。该舞的道具形制、表演形式以及舞蹈动作具有浓郁的地方特点,2010年5月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鉴于研究对象的特殊性,本文根据自己参与"三节龙·跳鼓舞"的挖掘、搜集、整理、编写过程中的体会,对该舞的起源、表演、传承与创新发展等问题作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清代四川移民社会的整合过程,即为帝国秩序在地方社会的重建过程。岳池县顾县场在四川移民社会里具有典型性,它的生态环境、农业生产、家族传说都可以用来探讨"湖广填四川"以来的地域社会之演进。顾县场川主庙昭示着地域崇拜在移民社会里的作用,是联结乡神祭祀与日常生活的公共空间;庙中保存的《奉文优免碑》,是地方政府对士绅的规训,表明士绅与地方社会秩序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7.
张前 《少儿科技》2014,(7):20-21
<正>我的家乡有一座庙,人称"三不可庙",每年农历六月初六,许多家长会领着孩子来这里祭拜。关于这座庙名字的来源,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明朝崇祯年间,一天傍晚,一个叫陈有锁的孩子一边抽泣一边向河里走去。就在这时,一位白胡子老伯将陈有锁拉上岸,和蔼地问他:"孩子,你有什么事想不开?"陈有锁"哇"地哭出声来,说:"我最大的愿  相似文献   

8.
优良的地域组合登州(今蓬莱)位于山东半岛北部的"驼峰"之上,历来以"八仙过海"的传说、登州海市的奇观、蓬莱阁以及水城的名胜古迹,被誉为"人间仙境",驰名中外。长岛(长山列岛.亦称庙岛群岛)罗列在蓬莱北部的黄、渤两海交汇处,因妈祖护海佑航的传说、  相似文献   

9.
巫、尸是古代祭祀仪式中的重要角色,他们的表演构成了仪式的主要内容。《诗经》中除了祭祀诗之外,其他一些描写盛会、舞蹈场面的诗歌也间接反映了巫、尸表演的仪式过程。传统的巫的职能在《诗经》中呈现出隐形化特征,巫术仪式也民俗化为歌舞欢会的形式;祝作为巫的一类,其职能相较于传统意义的"巫",有所区别,其祝辞表达已呈现出礼制化特点。与之相比,尸在仪式中的职能得以较为充分地展现,祭祖敬尸显然已成为礼制文化的一部分。由此可窥见《诗经》时代原始宗教的巫术文化向政教制度下礼制文化的递嬗。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以赣南井前村为个案,从乡村社会的信仰仪式与宗族关系的视野入手,分析了该村庙与宗族整合的方式,并指出以井塘庙张公、赖公信仰为中心所形成的跨村落、跨宗族的祭祀圈既是不同宗族之间的粘合剂,又是地域乡村联盟形成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庙祭民俗在传统庙会的形成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成为传统庙会产生的前提和基础,它不但成为传统庙会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中国传统庙会大都是以相应的庙祭民俗作为其不断存续发展的保障。在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中曾一度消失的庙祭民俗,在现代新兴庙会中得以再现。北京五显财神祭祀在当今北京莲花池庙会的再现,不但赋予了庙祭民俗更多的娱乐性,而且庙祭民俗的再现,成为对民间传统文化加以展现或应用的一项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2.
祓禊是古代除灾去邪的一种祭祀仪式,为儒家礼制中的“吉礼”.之后,演变为同“水”有关的民俗.  相似文献   

13.
魏晋时期的宗庙制度(立庙,毁庙,祭祀等)在借鉴继承古礼及两汉相关制度的同时,又依据现实社会的变化和郑玄,王肃对儒家经义的不同阐释而有所变易,创新,这也是我国自古以来典章制度沿袭中有损益特点的生动体现,以不循古礼,渎乱不经斥之,进而视魏晋时期为“礼崩乐坏”的黑暗时代的观点是不确切的。  相似文献   

14.
被孟子誉为"圣之和者"的柳下惠受到后世儒家的大力推崇,"坐怀不乱"故事的广为流传,更是将他塑造成一位道德完人。然仔细分析典籍记载,从孔孟对其的赞许,到《毛传》的传说故事,再至《孔子家语》中的基本定型,佛教典籍内的短暂征引,最后至明清小说中"坐怀不乱"成为一个成语典故,故事乃是由后世逐步演绎而出,而并非历史事实。其出现的原因,一在于后世对儒家典籍的误读,二在于儒家自身理论建构的内部需要,三在于汉代儒家传经解经的方式。  相似文献   

15.
被孟子誉为"圣之和者"的柳下惠受到后世儒家的大力推崇,"坐怀不乱"故事的广为流传,更是将他塑造成一位道德完人。然仔细分析典籍记载,从孔孟对其的赞许,到《毛传》的传说故事,再至《孔子家语》中的基本定型,佛教典籍内的短暂征引,最后至明清小说中"坐怀不乱"成为一个成语典故,故事乃是由后世逐步演绎而出,而并非历史事实。其出现的原因,一在于后世对儒家典籍的误读,二在于儒家自身理论建构的内部需要,三在于汉代儒家传经解经的方式。  相似文献   

16.
寒山诗风格独特,有"寒山体"之称.唐五代以采,虽未入主流诗坛,但在儒林文苑中,拟、效、和之者,代不乏人.直至20世纪,寒山及其诗歌的研究日盛.同时,在佛门丛林中,寒山及其诗偈,代有传灯,其诗歌所蕴含的诗禅佛韵对我国文苑和丛林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7.
<安世房中歌>17章最早记录于<汉书·礼乐志>,题为唐山夫人所作.清代以来争议不断.<安世房中歌>应包括"房中燕乐"和"房中祠乐"两部分,"房中燕乐"即周汉以来通称的"房中乐",包括"大海荡荡"等4首杂言体的楚声作品,为唐山夫人所作;其他13首"房中祠乐"是四言体的雅诗作品,为叔孙通所作之宗庙乐章.高祖驾崩以后,叔孙通采用古礼及秦仪制作宗庙乐章即"安世乐",诗中的"祖庙"即高庙,诗篇盛陈高祖功德.<安世房中歌>组诗本为祭祀高庙而作,吸收了高祖唐山夫人的四首楚声作品,在缅怀高祖文治武功的同时,施教申申,强调孝德,对参与祭祀的公卿、宗室、受封诸侯们施以教训,是庙祀组诗中的代表作品.  相似文献   

18.
自秦汉以来,五岳列在祀典,为国家祭祀之重要神祇;五岳也是道教的名山灵地,有着自己的祭祀体系。两类祭祀系统最初各行其是,至唐时司马承祯力图将五岳真君列为五岳正真之神,但并未能取代传统国家祭祀之五岳神祇。直至北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在东京开封设立五岳观,以五岳之神为奉祀主体,其与五岳所在地国家祭祀的五岳之神有着明显的对应关系,这样,道教五岳神与以儒教为基础的国家祭祀五岳神首次二位一体,融会于一身,完成了道教与儒教五岳神的首次真正完整融合。  相似文献   

19.
从河北省曲阳北岳庙现存的碑文来看,古北岳祭祀活动有着突出的理性精神“,神”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人的能动力量的凝结体和体现者,祭祀活动一定程度上成为人文精神形式化的表现。对自然山川的壮美与神奇力量敬畏是古代北岳崇拜的思想基础,祈求降水、渴望边境安宁是古人的主要诉求。  相似文献   

20.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这样的政治文化背景下,正祀中的泰山祭祀产生了新的变化。从泰山所在地来看,除曹魏、北齐之外,泰山常规祭祀难以维系。而非常规的皇帝亲临祭祀、遣使致祭、祈祷雨晴等临时祭祀,不绝如缕。从非泰山所在地来看,随政权所在地而多处并存,或随首都转移而连动,成为这一时期泰山祭祀的突出特点,且制度建设相对较为完备。这一时期的不同政权几乎都努力争取并保持泰山的祭祀权力,以表明自己的正统性与合法性。这样,无疑为国家走向统一提供了一个共同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