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早期(1819~1912年)新加坡华人族群的内部关系所进行的考察显示,方言、服饰等虽然是新加坡华人族群内部进行区别和认同的最明显表征符号,为华人族群帮权结构的塑造提供了可资利用的“工具”,但其并不能与所表征的群体建立唯一且确定的联系。新加坡华人族群内部特别是社会底层的互动充满了张力,密切的交流、接触和互动是新加坡华人族群内部关系的突出特点。  相似文献   

2.
《越洋再建家园———新加坡华人社会文化研究》及《战后新加坡华人社会的嬗变 :本土情怀·区域网络·全球视野》同为探讨新加坡华人社会的发展和变迁 ,但却有着不同的观察角度和切入点 ,从而体现了对同一国家华人社会的两种不同解读。  相似文献   

3.
新加坡华文文学的发展,有着它独特的社会生活和历史生活背景。新加坡曾是英国的殖民地,二次世界大战中又备受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有着一部血泪斑斑的受难史。作为一个以华人为主要民族构成的国家,华人不仅以生命和鲜血为开发新加坡作出了不朽的贡献,而且在整个政治  相似文献   

4.
鱼尾狮像作为新加坡的象征,代表着新加坡独有的多种族特征与文化身份的混杂性。可以借由鱼尾狮像的蕴涵,探讨新加坡保持多元文化差异与种族共存的社会特征。华人在新加坡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族群,面临着在纷繁复杂的文化构成中确立自己的文化身份的问题,文化混杂环境导致新华文学在海外华人文学中呈现出独特的张力。  相似文献   

5.
新加坡学校道德教育方式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加坡是个以华人为主的多元种族社会 ,华人占70%左右 ,并和我国同为亚洲国家 ,有相似的文化根基 ,因此新加坡的国民教育价值观在某种程度上与中国有相似之处。教学方式方面 ,新加坡十分重视吸取西方现代教学方式中的长处 ,注重东西方教育的结合 ,创造了许多可以借鉴的道德教育经验。对新加坡道德教育方式进行探讨 ,借鉴其成功经验 ,将有助于促进我国德育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相似文献   

6.
美部会1834年派遣来华的首位医学传教士伯驾抵达广州不久便因“律劳卑事件”引起的风波仓促转赴新加坡.此行目的并不是文献所惯说的“学习中文并实践行医”,也不在事先计划之中.伯驾在新加坡开设了一间为华人劳工服务的诊所,这是因缘际会的结果,也是他尝试行医传教方法的开始.尽管当时的新加坡社会对于医疗设施的需求极其迫切,美部会及当时在该地活动的其他各个新教差会始终未把行医传教纳入自己的工作范围.对这段过程的考察令我们有理由认为社会的医疗需求并非新教差会建立医院的首要考虑,甚至可能不在它们的考虑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7.
李诗奂 《海峡科学》2012,(2):7-9,33
新加坡的“讲华语运动”自1979年开展以来,至今已有三十多年的历史.该文主要采用数据分析法和文本分析法,从方言杂陈、双语教育、中华文化传承、加强团结、中国影响、国际形势等六个方面详细分析新加坡“讲华语运动”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陈昕昕 《科技信息》2008,(7):206-206
讣告是通知死亡的一种文书,本文通过对比中国和英美国家的讣告的写作差异,总结出由于文化不同而产生的思维方式不同。虽有国情不同,但也希望国内的讣告改进发展。  相似文献   

9.
李未醉教授的著作《加拿大华人社会内部的合作与冲突研究》以加拿大华人社会为例,从合作与冲突的视角出发深入研究了华人社会的复杂问题,为开拓新的华人华侨研究领域,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与经验。除了经济利益以外,华人华侨内部的合作与冲突都是文化认同方面的合作与冲突,政治和意识形态亦可归入文化认同范畴。海外华人文化认同的外在表现总是一个整体的社会行为,当然,其表现方式多种多样。  相似文献   

10.
由厦门大学历史系曾玲博士与台北“中研院”民族学研究所庄英章研究员合著的《新加坡华人的祖先崇拜与宗乡社群整合——以战后三十年广东肇碧山亭为例》,作为清华大学(台湾新竹)“清华人类学丛刊”的一种已由唐山出版社(台北)出版,全书127页。  相似文献   

11.
新加坡自建国之日起,为根除社会恶习和不良行为,陆续制订和实施了一系列管制公民社会行为的条例和禁令,其中罚款措施颇具特色。在新加坡流行这样一句双关语:singapore is a fine Place.它一方面是说:“新加坡是个好地方”,另一方面则是指“新加坡是个罚款的地方”。在新加坡,罚款名目繁多,几乎涉及所有公共领域。新加坡街头的罚款告示牌随处可见。在公园里可以见到“不准钓鱼”、“不准乱丢垃圾”、“不准骑自行车”等告示牌;在地铁站外,竖着“不准坐矮墙”的告示牌;在影剧院内,挂着“不准吸烟”的“劝告”;在马路上,“不准乱过马路”、“限制区”的告示牌,50步可见一个。众多的警告牌,时刻提醒着新加坡人做事应处处小心谨慎。此外,随地吐痰、骑摩托车不戴安全帽、电梯内吸烟、损坏树木等不良行为,均要受到处罚,就连上厕所不冲水也要被罚款。  相似文献   

12.
江意 《世界博览》2013,(2):21-23
2013年新年伊始,美国前总统布什家碰到了一件添堵的事:德国著名媒体《明镜》周刊为仍然健在的老布什发布了“讣告”,宣称他已经去世。在“讣告”中.《明镜》的评价相当不客气,说老布什的一生是“一个沉闷无聊的政客”,其总统形象只有跟自己的儿子小布什相比较时,才会显得熠熠生辉。  相似文献   

13.
马来西亚是世界上除新加坡外华人所占比例最高的国家,约占人口的1/4。去年农历中国春节期间,马总理巴达维返回华人占大多数的槟州老家给乡亲拜年,并用闽南话说“恭喜发财,我也是槟州人嘛”巴达维奉行独立自主、中立、不结盟的外交政策。在对华政策上,他继承了马哈蒂尔的思想,强  相似文献   

14.
笔者曾经做过海外华人调查,主要对象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去日本和美国的年轻一代侨民,本文称之为“新华侨华人”。调查内容之一是海外华人的日常生活和他们的文化认知。本文就旅日华人的春节情结以及传统节日与海外华侨华人文化认知的关系做简要叙述和分析。  相似文献   

15.
眼下,中国企业的发展气势如虹,大有赶英超美之气象。但长远如何?老实说,笔者对华人企业并不看好。因为从企业发展的文化基因上,我看到了华人企业的致命缺陷。欧洲工商管理学院的高登·雷丁是国外最早研究华人企业的管理学者之一。在香港大学做商学院院长期间,他花了多年的时间,访谈了一大批成功的东南亚华人企业家,于1990年出版了《华人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什么是海外华人企业赖以成功的精神资源?高登·雷丁的结论大致可以用“PPI”来概括。第一个“P”是Personal,“私人”的意思。在雷丁看来,华人企业的一大特点是利用私人关系网络,成为…  相似文献   

16.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精英阶层倡导了一次"文化革命";同时美国政府通过了新移民法,大量华人涌入美国,并表现出广泛的政治参与热情。"文化革命"与华人参政相互推动,相互作用:"文化革命"为华人参政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氛围、政治氛围和文化氛围;华人参政也大大推动了"文化革命"的进程。两者都对美国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7.
付杰  李唐 《世界博览》2023,(15):70-73
<正>在美国的法庭上,华人的身影并没有缺席,他们中有不少人在自身的合法权益遭到侵犯时,积极拿起法律的武器“为权利而斗争”,其中益和案和黄金德案不仅为华人争得了颜面,还确立了重要的规则,成了美国法律史上的经典判例。2012年6月18日,美国众议院全票通过一项议案,时隔130年之后,就臭名远扬的《排华法案》正式道歉。在美国不算漫长的建国史中,华人为这片新大陆的发展作过不可忽略的贡献,尤其是太平洋铁路的修建,华人劳工就像“沉默的钢钉”,创造了美国铁路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然而,华人却长期不见容于美国主流社会,多部歧视、欺压华人的法令和政策曾试图限制他们的流动和发展。“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不少华人纷纷拿起法律的武器捍卫自己的权利,  相似文献   

18.
对新加坡双语教育分流制度的实施以及改革进行了较细致的分析,认为分流制度根据不同智能学童的学习能力和性向实施教学,符合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其"突出英语、保持母语"的政策合乎新加坡的国情,很好地配合了新加坡的国家政治和经济议程,也兼顾到新加坡华人要"学好英语、保持母语"的愿望,为华校消亡后华语得以保持搭建了一个较好的平台。  相似文献   

19.
19世纪中后期,大量华人劳工以“苦力贸易”的形式来到秘鲁,这种劳动力的跨国迁移,有两种驱动力量,一种是“拉力”,即秘鲁国内的劳动力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另一种是“推力”,即当时中国经历了太平天国战乱,民生凋敝、大量贫农被拐骗到秘鲁。在秘鲁务工时,华工遭到残酷虐待和压榨,这激起了他们的反抗。在坚持不懈的斗争中,华工赢得了自己在秘鲁社会平等的地位,秘鲁华人社会由此形成,华人并由此成为当地的强势族群。  相似文献   

20.
审美文化叙述学是代表经典叙述学向“后经典”发展的一种文艺批评理论,在继承经典叙述学理论成果的同时,把文本重新置于社会历史语境中,从形式层面、社会历史层面、精神心理层面和文化积淀层面探索文本的审美价值.新写实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的小说流派,受到理论界的广泛重视,将其纳入审美文化叙述学的视野,有利于再度审视其叙事特征和审美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