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张军 《当代地方科技》2007,(12):169-170
虚拟实在的本体论问题是本体论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通过翟振明先生与黄勇先生关于虚拟实在争论的分析,发表作者的一点看法。翟氏力图通过对虚拟实在的论证最终达到他的"一锅端"时,由于他的不证自明的前提本身不具有合理性,所以他关于二者本体论对等的观点自然也就没有什么说服力了。黄氏在反驳他的观点过程中,由于他自己就是一个典型的反实在论者,他关于虚拟实在的本体论的实在论和认识论的实在论的反驳也是差强人意,因此并没有提出有力的证据。  相似文献   

2.
虚拟实在论:科学实在论通往实践的通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虚拟实在技术在技术领域的发展方兴未艾,它的内涵在理论界引发了新的反思。文章认为:虚拟实在是科学实在论实现从理论形态向实践形态跨越的重要途径;本体论上,虚拟实在是精制化人工自然,无论多么似真于自在自然,都不会取得与后者同等的本体论地位。  相似文献   

3.
物质是唯物主义的一个核心范畴。它蕴含两个层次的问题:一是本体论上,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还是非物质的?二是认识论上,我们意识或观念的内容与客观世界的关系问题。本文主要从这两条线索梳理了物质范畴从古希腊到近代英国的流变,认为在本体论上,亚里士多德式的物质观难以真正统一精神与物质的矛盾;而在认识论上,英国经验论的物质观却又导致了观念中客观实在性的失落。本文结论是,在本体论上解决精神和物质矛盾的只有法国唯物主义,而在认识论上则直到马克思的实践学说才能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4.
张秀丽 《科技信息》2009,(14):128-129
概念论是黑格尔逻辑学的旨趣和根本观点的明白确立。在本体论层面上,它旨在把终极存在归结为概念,从概念的特殊化和客观化所展开的概念和客体的关系的推演来论证概念是存在的本质和唯一全体,是现实世界必然进程的内在根据和实体性力量。消解主客的二元分裂;在认识论层面上,它旨在从概念由潜在到自为自在的发展的必然性的推演来建构世界的逻辑结构,确立概念和概念的运动所展开的主客体的辩证法为世界的终极解释的原则和模式;在价值论层面上,它旨在确立概念的辩证进展所指向的善和自由为客观世界必然进程的内在目的和理性所追求的终极价值。  相似文献   

5.
当代中国审美主义话语主要包含着三个层面内容:一是从本体论上,突出文艺的审美本性,强调审美的超越性、审美的独立性、审美的纯粹性;二是从功能论上,突出文艺的审美救赎功能,将审美视为一种生存态度;三是从价值论上,在审美与现代性的繁复关系中高扬感性、自由和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6.
《心经》的一个重要价值,在于从个体禅修实践及其境界角度昭示了佛教哲学赖以建构的根本依据和基本逻辑理路。《心经》表明,佛僧在禅定修炼中亲证的极境即空虚寂静、主客合一之境,是佛教形成其本体论、认识论和人生论等方面哲学思想的的根本性实证依据;从“般若”认识论到“空”本体论再到“脱苦”人生论,则是《心经》蕴含的佛教哲学建构的基本逻辑理路。  相似文献   

7.
《形而上学》是亚里士多德的主要哲学著作之一,对于这本书中的本体论思想在学术界已开始得到了重视和研究。本文试图从认识论的角度,对《形而上学》一书中所包含的认识论思想作一简要的评述,进而揭示亚里士多德的本体论和认识论的关系,总结亚里士多德在认识论上的经验和教训,借以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8.
虚拟网络的迅速发展对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开始了新一轮的论证,也为其科学发展提供新的契机:是对其物质论的进一步论证;对其意识论的充实;对其认识论的深化。  相似文献   

9.
关于“小说本体论”的讨论虽然并不新鲜,但仍有继续言说的必要。因为它涉及到小说艺术的价值观,关系到如何正确对待小说的创作与阅读等问题。为了促进小说艺术的发展,我们需要从叙事与经验的关系中获得当代小说家继往开来把故事“讲好”的路径。在后形而上学视野下,本体论建基于以感同身受的体验为基础的认识论。根据优秀小说家们的创作实践经验,最具代表性的小说本体论主要有三种:小说本体的愿景论、思想论、语言论。审视这些各有所取的不同路径,可以让我们深入思考“何为好小说”的价值本体。优秀的小说都拥有一个基本特点:“复杂与单纯”形成的艺术张力。  相似文献   

10.
虚拟不只是一种技术术语,更是现代人的一种存在方式.从虚拟之"虚"、虚拟之"真"、虚拟之"在"三个层面可以看出"虚拟实在"的形上意义.  相似文献   

11.
尼采的向骆驼→狮子→孩子的精神境界变化、攀升的“精神三重境界”思想,无论是在个体自我教育还是在人类精神生长方面都富有深厚的教育学意蕴。就个体自我教育而言,其教育思想意蕴表现为实现个体生命向骆驼→狮子→孩子的精神境界不断攀升的自我教育过程;就人类精神生长而言,其教育思想意蕴表现为实现人类向骆驼→狮子→孩子的精神境界不断攀升的历史运动过程。  相似文献   

12.
水、火与酒三种物质意象蕴含着丰富的美学内涵和人文理念。相比于传统的固态本体论,以水为意象的本体论具有流动性、灵活性和开放性特征,所以最适合用来比拟各种审美特性。从新认识论和深层心理学的视角来阐释,相比于火的意象所隐喻的阿尼姆斯,水的意象所隐喻的阿尼玛与梦想紧密相关,而克服水与火意象本身的局限性,需要对酒的意象加以阐释,也就是回到尼采张扬的一种富含生命能量的酒神精神。水所隐喻的艺术理念为美学理论开拓出一片新的言说空间。  相似文献   

13.
虚拟技术应用于现代制造企业中的思路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技术和认识论的不同层面,探讨了虚拟现实这种新技术对认识论的作用.并有效地结合虚拟技术在其现代制造业中的应用,简要分析和阐述了虚拟现实等信息技术对认识论的冲击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14.
从佛教的视野对王阳明的诗中艺术境界进行了揭櫫:一是一体之忧、关心民生疾苦的“大我”慈悲境界;二是超凡脱俗、潇洒自如的宛若天人境界;三是修心观照、证悟本心的禅宗心法境界;四是悠然闲适、恬淡自如的佛家禅意境界.  相似文献   

15.
师德是教师的职业道德。仁爱、勤劳、勇敢、守信是做人的道德。教师是通过师德来实现自己的做人道德。孔子所实践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最能体现师德的本质。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技能的无私性为师德提供基础,留传精神生命基因的本能冲动为师德提供内驱力。  相似文献   

16.
从文学史的角度来说,约翰·班扬《天路历程》的价值地位经历了沧桑变化,从宗教性到文学性,从贬斥到赞誉,从英国到世界,但唯一不变的是其“心路历程”,成为人类心灵的一盏明灯。  相似文献   

17.
狄尔泰诠释学的体验概念和生命概念紧紧联系在一起,体验是生命的存在方式,反过来又在规定着生命。体验概念首先是一个存在论的范畴,意义是它的实质和界定根据。体验具有关联性、直接当下性和主客不分性等诸多特性。正因为如此,体验最有资格成为精神科学研究的真正对象和首要入口。狄尔泰提出体验概念又具有明显的认识论动机和方法论意图,所以体验概念是一个集存在论、认识论和方法论性质于一身的范畴。由于体验概念明显地凝聚了以往诠释学的心理学倾向和个体性色彩,当代西方诠释学真理与方法的紧张关系在这里已经存在,而正是这种紧张关系为狄尔泰进一步提出与体验紧密相关的理解和再体验概念埋下了伏笔。  相似文献   

18.
对人的主体性的理解经历了从群体本位、个体本位到类本位的必然逻辑。相应地,人类的教育也会从群体教育、个体教育向类主体教育发展。在类主体教育视野下,教育不仅要关注个体主体的发展,而且还应该关注类主体的发展。因此,在类主体教育中,教育过程是对话和理解的过程,是生命提升的过程,也是一个以经验为生长点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柯利 《韶关学院学报》2007,28(10):12-15
“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的问题是康德认识论的总问题,也是康德认识论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康德在寻求这个根本问题的解决时,既不是从主体和对象的关系上想办法,也不是从外部经验方面来找出路,而是从主体的先天条件着手,他认为这对解决这个问题具有重大的意义。康德在逻辑学、认识论、方法论等方面,找出感性、知性和理性三种不同认识能力本身固有的先天知识形式和知识原理,从而确定人类认识能力在某一范围内可以构成科学知识,超出这一范围便会产生假知识、伪科学,进而表明“先天综合判断”这一命题在康德认识论中的地位及意义。对康德这一总问题的再认识,有利于更好地理解和评价康德哲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