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新感觉派的小说创作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真正意义的都市文学作品.邱华栋小说继承了新感觉派的都市主题,书写机械化、速度化、信息化时代的物欲都市,极尽铺陈当代都市的繁华表征及表现为物所挤压的失落、彷徨、焦灼、困惑、虚无的都市灵魂,把握都市脉搏.但又不同于新感觉派作家绝望、颓废、及时行乐的世界末情绪,而是如同启蒙时期的鲁迅一样叫喊于当代都市的精神荒漠中,执著地进行精神追求,体现出理想的光芒.  相似文献   

2.
遗产类城市都市旅游开发模式研究——以西安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都市旅游给遗产类城市的旅游开发带来难得的机遇,同时也使其面临严峻挑战.其中,文化遗产与都市旅游的摩擦与矛盾最为明显突出.基于文化遗产和都市旅游之间的关系模式探讨,笔者初步研究了都市旅游开发过程中出现的文化遗产与都市旅游之间的关系模式演变,以及遗产类城市都市旅游开发的模式选择等问题,并试图构建一个遗产类城市都市旅游开发体系,以实现遗产类城市都市旅游的良性运作.作为实证研究,本文选取西安市为例,探讨了西安市都市旅游开发的空间发展模式选择和产品谱系设计等问题,旨在为遗产类城市的都市旅游开发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3.
文学的生产与文学的消费是互为依存的,二三十年代上海市民读者群的文化品位对新感觉派的都市写作有着重要的影响.为了迎合并提升市民读者群的阅读品位,新感觉派在从事现代主义创作的同时非常注重作品的可读性,创造出了崭新的都市文学模式.  相似文献   

4.
穆时英“都市体诗化小说”强化了小说的抒情功能,通过诗的意象的组合、色彩的字眼、诗的语言和修辞的技巧,使小说有一种忧郁感伤的色彩,为都市体诗化小说创造了一种新的表现方式。  相似文献   

5.
西方社会学传入中国后,中国社会学家在众多的理论中选择了以芝加哥学派的理论为指导,以"社区研究"方法实践中国社会学的本土化目标。吴景超的《都市社会学》与邱致中的《都市社会学原理》是社会学中国化进程中代表之作,他们在"观点"、"方法"和"学科建设"方面的贡献,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城市社会学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6.
上海自从开启现代性进程以来,真正从都市文化的角度来想象上海空间、建构上海现代都市文化特质的无疑是新感觉派小说家。他们所建构的上海都市空间既是想象的,又是现实的;不是完全真实的,又不是完全不真实的,是想象与现实的混合体。从新感觉派作家对上海的想象开始,上海逐渐成为中国人理解现代性的一个文化符号和永久的文化记忆。新感觉派作...  相似文献   

7.
都市农业发展与城市环境建设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都市农业与城市关系紧密,在城市的环境建设中起到重要作用。根据都市农业所处位置,分别探讨了市区、近郊和远郊的都市农业与城市环境协调发展的模式,并对都市农业规划与实施提出了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8.
施蛰存、穆时英在二、三十年代,对社会阴暗角落的探索以及对人性深层的心理挖掘,使他们的创作具有了一种超现代性。他们徘徊在乡村与都市,传统与现代的两极以寻求一种永恒的人类精神家园,由此带来的焦虑、困惑、浮躁反映了都市化过程中人们的精神状态。而两者在共同的追求中也呈现出了相异的趋势,在创作路径上,前者遵循的是心理分析的方法,而后者将日本的新感觉派中国化。  相似文献   

9.
被称为"新感觉派圣手"的青年作家穆时英深刻地领悟了现代都市生活中个体生命的精神困境,并以其娴熟的新感觉化技巧,对上海这一"建在地狱上的天堂"进行了彻底地批判和揭露,创造了迥异于传统小说叙事模式的都市文学,体现了现代派文学关注个体生命精神的现实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0.
通过钻孔扩底桩在杭州都市枫林小区粘性土区域的成功应用,提出了在场地条件困难情况下,钻孔扩底桩是较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1.
陈晓丹 《中州大学学报》2005,22(3):50-51,54
当女性意识到自身异化,并决心与这种异化作抗争时,往往会感到都市男性本位文化的压制.当其在处理自身欲望需求与女性主义理想之间坠入一种两难困境、在最初的抗争中遍体鳞伤后,她们选择了流浪.  相似文献   

12.
在今日中国的化冲突中,个性化的倾向愈加突出,“彝人制造”走出大凉山,在都市取得成功表明。“边缘性”以其神秘的魅力受到“现代性”的青睐。尽管其音乐表达与生命与自然紧密相连,化的包容更是显而易见。  相似文献   

13.
本文探讨了未来都市聚落的趋势,都市体系和世界性都市的出现及都市结构的变化;指出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未来都市中潜在的问题;且从国际都市人类学研究主题的变化,并根据我国具体情况,提出了都市人类学的未来取向  相似文献   

14.
目前,都市类报纸发展速度很快,然而在发展过程中,这些都市类报纸却出现了新闻同质性、低俗化、导向性不明确等弊端。文章通过对都市报特点及这些弊端的分析,提出了在报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都市类报纸如何改进和提高及克服这些弊端,以在同行竞争中争得一席之地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国外都市农业发展的经验借鉴及我国的政策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发展都市农业,不仅要立足于我国现实,从我国以往的做法中吸取经验教训,还要认真总结各国在都市农业发展方面成功的经验,从中提炼出对我国有用的启示。通过比较分析在都市农业发展方面各具特色,并在国际上享有一定地位的法国、荷兰、日本、新加坡四国的成功经验,对我国都市农业发展的思路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都市农业规划已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明确都市农业内涵和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都市农业规划的性质,提出都市农业规划的基本思路,并以西安秦岭北麓都市农业示范区规划为例,探索了中国都市农业规划在功能定位、产业发展、空间布局、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的规划内容与思路方法;最后,对未来中国都市农业规划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30年代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都市诗的兴盛期,都市诗对都市的拒斥思想在这一时期得到较为全面的展现,其中主要有初到都市者面对都市的惶惑,以及都市诗人反思都市之后痛苦的呐喊,这两种主题承前启后,浓缩了中国现代都市诗的主要思想内容。  相似文献   

18.
在西方各种思潮纷纷涌入中国的同时,世纪末思潮也悄无声息地来到了中国,并对当时及其后的中国文学创作产生了广泛的影响。20世纪30年代风靡一时的新感觉派,其小说创作便留有世纪末思潮影响的痕迹。新感觉派小说中所表现出来的那种都市的“梦游者”形象,“战栗和肉的沉醉”,以及“中国式的世纪末苦闷”,都能从西方19世纪末的一些文学作品中找到它们的影子。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90年代,中国进入了市场经济时代,商品意识成为社会的主流意识,文化商品化、市场化成为现实。在现代城市文明的浓重氛围中,人们的存在状态和价值取向趋于混乱。本文考察了乡村出身的现代知识分子庄之蝶在都市中迷茫与失落的社会原因,试图用乡村人的眼光看待现代都市,指出都市在现代化进程中文化的颓废。  相似文献   

20.
施蛰存将自己所掌握的西方文化资源组织进小说叙述之中,勾勒出一幅独特的上海都市线条。然而,他笔下这个对现代都市共同体的想象中,渗透着传统的情怀,他在对西方创作手法的迎与拒双向运动中不断增强着迎纳过程中的心理承受力。因此,上海对于施蛰存的意义,不在于提供了有关写作的对象,而在于快捷地提供了新异的西方观念,施蛰存在上海都市中,烙印上了一个都市外来者的身份印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