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对现代化的执著追求贯穿于整个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始终,对政治现代化的追求自然也在其中。辛亥革命作为中国近代广泛群众参与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是中国政治现代化的里程碑,它引进了西方的制度文明,彻底改革了封建社会的政治结构。增强了国家和社会的力量,使政治现代化的进程得以延续和发展,具体体现在政治权威的合理化、政治文化的世俗化、政治参与的扩大化。  相似文献   

2.
浅析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模式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义坤  肖鹤 《科技资讯》2006,(36):69-70
形势的发展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构建新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模式是高等教育改革面临的新任务。笔者论述了思想政治工作模式内涵,分析传统的权威灌输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模式及其特点,并提出以互动对话型作为新时期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模式。  相似文献   

3.
社会权威的主导形式是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演变和发展的。制度权威和政治权威是政治社会中的两种基本社会权威形式。与我国社会发展现状相适应的是政治权威,但制度权威则是我国社会权威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4.
在政治文明中,制度文明具有根本性,它的实质就在于规范政治权威的政治行为的合理性,保障公民的权利与自由,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推动社会的不断进步。在政治文明建设中,制度文明的作用表现为规范政治权威的产生,主导政治权威的配置,制约政治权力的滥用,保障公民权利的实现。科学认识制度文明是政治文明建设的基础,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浅析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形势的发展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构建新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模式是高等教育改革面临的新任务。笔者论述了思想政治工作模式内涵,分析传统的权威灌输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模式及其特点,并提出以互动对话型作为新时期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模式。  相似文献   

6.
对现代化的执著追求贯穿于整个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始终,对政治现代化的追求自然也在其中。辛亥革命作为中国近代广泛群众参与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是中国政治现代化的里程碑,它引进了西方的制度文明,彻底改革了封建社会的政治结构,增强了国家和社会的力量,使政治现代化的进程得以延续和发展,具体体现在政治权威的合理化、政治文化的世俗化、政治参与的扩大化。  相似文献   

7.
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历史时期,社会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伴随着社会的变化,政治文化也发生相应的变革,从而对政治行为产生双重的作用,即:一方面有利于全民族的凝聚、社会成员政治信念的塑造和有效的政治参与以及政治权威的树立和增强,另一方面又制约着公民的政治认同、政治参与和政治决策的权威。  相似文献   

8.
中国正处于通过政治改革从全能主义向权威主义和最终向民主主义政治体制的政治转型期。本文通过对民主的模式及对中国现实的分析提出中国民主化的路径——在增量民主的政治发展道路上,选举民主,协商民主,自由民主等多方面同时并举即混合民主政体。  相似文献   

9.
政治统治者追求树立至高的政治权威,其目的就是权威能够得到被统治者的服从。权威与服从问题从一方面揭示了政治的本质,但政治服从应该是自主的而不是带有强迫性的,真正的政治服从应该建立在政治信任的基础之上,本质上政治服从就是政治信任,同时政治服从者首先应该在地位上不是"低人一等",平等的政治地位是政治服从的前提条件,否则就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政治服从,真正的政治服从其实就是自主的平等的一种政治信任。  相似文献   

10.
全方位考察人大制度建设中的问题,需基于社会政治文化角度的了解。探讨人大制度建设传统氛围,可以友现,在人大制度建设中,仍深受着传统政治文化即主要表现为传统社会权威、政治心理、政治伦理主义的影响。这种现象,不容忽视,需要作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1.
19世纪中叶,中国被迫卷入世界现代化浪潮。为回应剧烈的国内外环境变化所带来的挑战,清朝统治者实施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等一系列改革运动。由于统治者改革意识与改革技巧的不足、政治权威的流失、传统文化的阻力和时机选取失当等原因,改革最终都遭遇失败,并成了革命的催化剂。晚清改革失败的教训对于当下中国的改革进程仍有一定的启示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莫理循是一位活跃于清末民初中国政治中心舞台、影响颇大的外国人。在清末新政时期,他以积极、乐观的态度报道中国的改革,称其把衰弱的中国带入了一个新时代。他的报道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中国在西方世界的形象,但作为一名“具有最佳英国殖民者特征”的外国人,他对新政的观察有着较大局限性。  相似文献   

13.
后金时期,女真曾明文禁止佛教。清朝建直初期根据其对蒙古的政治需要,调整了对佛教的政策,佛教得到特殊照顾、鼓励和支持。当清政府对蒙古的联合、利用、羁縻等目标逐次达到时,对佛教随之冷淡,佛教进入它的衰落期。从政治、经济、社会多种角度对蒙古族佛教的传播过程进行分析,全面评价其功能作用。  相似文献   

14.
自然灾害和战事人祸的交相煎逼,清代广西形成了流入城市的庞大灾民群体,对城市统治秩序形成巨大冲击。出于稳定社会秩序之需,城市当局积极启动救灾响应,动员政府、民间双重力量开展赈济活动,形成清代广西城市赈灾责任主体的多元化、官民力量耦合的赈灾机制。  相似文献   

15.
雍正元年,清王朝在丽江进行改土归流,知府改为流官,木氏土司降为虚有其名的土通判。丽江改土归流是滇西北地区的一件大事,对以丽江为中心的西部纳西族地区社会发展影响重大。丽江没有在顺治、康熙年间改土归流,也没有在雍正四年高潮兴起之后才改土归流,而是在雍正元年初进行。其主要原因,与清王朝逐渐定型的稳定藏区的治藏大战略有关。丽江地处滇西北,紧邻滇西北藏区,为滇藏交通要冲,在清王朝治藏大战略和相关战略布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清军进藏驱逐准噶尔军队后,丽江在确保西藏和康区稳定中的战略地位进一步凸显。丽江的改土归流实为清王朝在罗卜藏丹津叛乱前夕为确保滇藏交通畅通和藏区稳定而采取的必要措施,之所以要在雍正元年初进行,主要原因是要及时作好防止罗卜藏丹津叛乱波及藏区和影响藏区稳定的准备。  相似文献   

16.
试论清末驻藏大臣对近代西藏政局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朝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中央王朝,在治理西藏的过程中,根据西藏局势的变化,不断调整政策。清朝末年,54名驻藏大臣在如何反对外国侵略的问题上,由于清朝中央政府确定的对外“妥协退让”的政治策略,使驻藏大臣在执行中央“妥协退让”政策上与西藏地方政府的坚决抗英出现了严重裂痕,这不仅给英、俄帝国主义挑拨离间,培养民族分裂势力提供了历史契机,而且也使坚决抵制外国侵略的西藏地方政府一度产生过向外寻求政治依靠的倾向。后来,由于清朝中央政府为抵制帝国主义侵略,挽救危局,让驻藏大臣在西藏推行了一系列近代化改革,这种改革又影响和威胁到达赖喇嘛的统治地位。在这个过程中,驻藏大臣在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反对民族分裂方面,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文章从清朝末期帝国主义入侵的角度入手,分析和阐述清末驻藏大臣对近代西藏政局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私塾改良是清末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新式学堂发展的乏力是清政府进行私塾改良的重要原因。东北地方当局通过设立私塾管理机构、改良塾师、改良教授内容和注重新学与旧学的衔接等手段对私塾进行了改良。东北私塾改良并未达到将私塾转换为小学的预期目标,在形式上并未实现教育模式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但清政府通过私塾改良将国家权力渗透入传统教育领域,将传统教育模式纳入了由政府主导的教育体系中。  相似文献   

18.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的侵略不仅使满清王朝颜面扫地,也动摇了中国传统政治制度的威信,打乱了它固有的发展轨迹。在外来政治制度的影响下,中国传统政治制度开始了向现代转型。这一转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洋务运动时期传统政治制度的动摇、戊戌变法时期西方政治制度的宣传、清末新政时期新式政治制度的起步三个阶段。尽管这一转型才刚刚开始,取得的成效也极为有限,但对其后中国政治制度的现代化却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1911年,清政府颁布了《大清民律草案》,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部民法典,它揭开了中国民法近代化的序幕。本文主要对晚清民法改革的背景、《大清民律草案》的主要内容、历史意义及局限性等问题进行一番剖析。  相似文献   

20.
废除科举制度是清末新政的核心内容之一,它在消解旧权威,催生新制度,培植新力量,变革旧风俗等方面对清末民初的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进步影响,同时也对当时中国社会的政治秩序、用人制度、社会道德等方面带来了不容忽视的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