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十六大以来,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所产生的对于信息化的强烈需求驱动下,我国信息化飞速发展,逐步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等各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十七大报告高瞻远瞩,从资源利用和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两个方面,再次明确了信息化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国防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特别是提出“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这一新思想。与十六大以来所讲的“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相比较,将“带动”和“促进”更新为“融合”,表明了信息化将实现从支持生产力到支持生产方式的升级,  相似文献   

2.
我国对信息化与工业化关系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从十五大提出"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到十六大"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再到十七大"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五化"并举和"信息化与工业化"的"两化"融合,表明了信息化将从我们的生活领域渗透到生产领域,成为工业转型升级强有力的支撑。  相似文献   

3.
工业化与信息化协调发展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推进国民经济社会信息化的客观需要,能否做到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协调发展,直接关系到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培植与实现程度.如何衡量或检验工业化与信息化是否协调发展,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尺度,也没有标准或规章可循.当前,中国工业化与信息化之间的不协调发展主要表现在:信息化滞后于工业化;重工业发展明显偏重,而信息化投入略显不足;工业污染依然严重,环境病、城市病有增无减;工业资源日渐枯竭;信息污染、信息泛滥与信息失真的负面作用,影响了工业改组改造和结构优化升级,延缓了工业化的发展进程.因此,提高信息化水平,缩小工业化与信息化之间的差距,消除不协调因素,促进工业化与信息化之间的协调发展,是实现和解决工业化与信息化协调发展的关键问题之所在.  相似文献   

4.
融合发展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鲜明特征,也是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重要动力。2007年,十七大报告确立了工业化与信息化"两化融合"战略,中国产业升级进入上行突破通道。4年后,刚刚履新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的苗圩,上任伊始就提出了"两化深度融合"的新战略。至此,两化融合已不再是自上而下的顶层驱动,而是正在快速转化为自下而上的主动升级。  相似文献   

5.
网络突发事件的应急对策与治理环境的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党中央关于“信息化是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和“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战略动员下,信息化建设正在我国快速发展,已经渗透到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国防等各个领域中,在保障国家安全、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提升执政能力等方  相似文献   

6.
工业化与信息化协调发展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推进国民经济社会信息化的客观需要,能否做到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协调发展,直接关系到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培植与实现程度。如何衡量或检验工业化与信息化是否协调发展,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尺度,也没有标准或规章可循。当前,中国工业化与信息化之间的不协调发展主要表现在:信息化滞后于工业化;重工业发展明显偏重,而信息化投入略显不足;工业污染依然严重,环境病、城市病有增无减;工业资源日渐枯竭;信息污染、信息泛滥与信息失真的负面作用,影响了工业改组改造和结构优化升级,延缓了工业化的发展进程。因此…  相似文献   

7.
<正> 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知识革命,使人类社会由工业化经济时代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以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等技术的发展为特征的信息技术,极大地改变着经济的运营模式和工业的生产方式,引发了一场深刻的产业革命,促进了全球范围内资源的重新配置。目前,信息化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国际竞争力、现代化程度、综合国力和经济增长能力的重要标志。我国如何应对新经济环境下的双重挑战,如何在实现工业化的同时完成信息化,党中央指出了一条崭新的发展思路。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  相似文献   

8.
从十五大的“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到十六大的“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再到十七大的“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大部委改制成立“工业和信息化部”,我国的工业化和信息化进程找到了实现跨越式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结合点,为即将到来的信息工业化时代奏响新乐章。  相似文献   

9.
人类进入21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世界经济进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作为中部地区发展中的安徽,要加快经济发展,加速实现工业化,走新型工业化发展之路,就必须从大力推进信息化入手,大力发展信息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提高工业化的总体质量,在互动和加速更新换代的过程中、在信息化氛围下跨越式推进工业化进程,加速经济的腾飞.  相似文献   

10.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重要趋势,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信息化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实力、现代化程度以及经济成长能力的重要标志.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基本战略.在全面推进“十一五”发展的新形势下,吉林省要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加快推进吉林老工业基地振兴,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地发展.信息化建设关系发展全局,我们要把推进信息化作为实现更快更好发展的重要措施,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加快振兴吉林老工业基地。  相似文献   

11.
政府为了调整产业结构、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化,要求各地市限期组建信用担保机构.本文对地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行为进行了经济分析,认为担保机构不以营利为目的,是产业投资风险的载体,担保风险由政府承担,政府可以建立完善组织结构和操作思路来降低担保风险.本文拟设计了一套地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操作思路  相似文献   

12.
21世纪北京城市功能的调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新世纪经济的特点是经济的知识化和信息化。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推动下,尽管我国尚处于工业化的初始阶段,但无可回避知识经济的挑战。从而也决定了我国的工业化道路将具有新的特征:工业化与信息化同步走。  相似文献   

13.
在美国市政债券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以风险防范为中心,债务控制、信息披露、信用评级以及市政债券保险为主要内容的市政债券信用风险管理制度。从美国市政债券信用风险管理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历程可以得到如下启示:提高我国地方政府财政透明度是建立市政债券信用风险管理制度的基础;需建立市政债券发行审批制度控制债务规模,证券监管机构和行业自律组织机构共同推动市政债券信息披露制度建立和发展;需合理利用市政债券信用评级机构和保险机构。  相似文献   

14.
借鉴国外技术转移中心构建和运行的成功经验,围绕北京新型种业体系和"种业之都"的发展定位,研究了种业科技成果托管平台建设与运行的思路框架,设计了种业科技成果托管平台多元服务、对接增值和引导调节三大功能,提出了初创、成长和成熟不同阶段种业科技成果托管平台的构建模式,构建了平台运行的信息联通、服务增值和强化激励三大机制,提出了促进种业科技成果托管平台运行的保障措施,试图为推动种业科技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美国对外的文化和教育交流活动一直是由民间组织和个人发起并实施的,1938年国务院建立文化关系司,是美国政府致力于"文化外交"的开端。美国试图通过与其他国家及其人民之间观念、信息、艺术和文化的其他要素的交流来促进相互理解。1941年末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为了扶植中国以抵抗日本的攻势,减轻对美国本土的威胁,从而赢得太平洋战争的胜利,美国国务院开始筹划实施专门针对中国的文化教育交流与合作项目。  相似文献   

16.
面对制造业全球化,整合科技资源、实施"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是推进山西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手段,对提升山西省制造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论台湾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主要特点和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台湾地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始于20世纪80年代,在其2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采取了政府先导、民营为主的发展模式;通过政府扶持,合理设置科学工业园区,吸纳海外人才和建立有效的风险投资机制,台湾地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高新技术产业内部发展不平衡,对外依赖性强,研发投入不足等。台湾地区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方面积累的经验对内地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终完成工业化和实现现代化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旅游产业集群与其利益相关者政府博弈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旅游产业集群已经成为提高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而政府作为集群的管理部门,是其重要的利益相关者.笔者分析了旅游产业集群与政府的关系,并从研究旅游集群企业与消费者的博弈分析入手研究了旅游集群与政府的博弈情况,最后针对我国旅游集群的发展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信息化和产业化融合是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历史性的机遇。本文从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立足河南省信息化发展现状,结合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新形势,分别从社会、产业和企业三个层面探讨了推进河南省信息化与产业融合的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20.
1945年8月-1946年4月,苏联在中国东北的政策是动态的.导致苏方不断改变政策的根源是苏蒋和苏美之间既斗争又妥协的关系.为了确保东北地区成为苏联的势力范围,斯大林不仅利用中共对付国民党,也利用国民党对付美国,目的是阻止美蒋共同控制东北.苏联的东北政策有其民族利己主义的因素,也有与中共共同的意识形态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