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介绍了原子的结构和功能,说明了科学家研究原子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据英《泰晤士报》1989年8月15日报道,欧洲科学家,包括100名英国人,昨天开始在造价4亿多英镑的世界最大原子击破机上进行实验,他们在认识宇宙的起源和演化方面迈出了一大步。初步结果表明,他们能够在实验室里重现150亿年前创造了这个宇宙的大爆炸的雏型。这台原子击破机,即大型电子正电子对撞机,将使科学家们能够“看到”在自然界并不存在的短寿命物质,但科学家们相信,在大爆炸的火球中产生了这种物质,并且在几分之一秒的时间内发展成为构成恒星和星系的物质。科学家们把原子击破机,看作是在时间上向后看的望远镜。这种新的原子击破机设置在欧洲粒子物理实验所,即欧洲原子核研究中心。英国一年为英国科学家直接参加这个研究中心支付4000  相似文献   

3.
科学家的设想,将来世界上任何精美的食品、漂亮的衣服、毫华的用品,都可以毫不费力地制造出来,即使人体上的器官也可以更换。这些虽然都是“设想”,然而,并非不能实现。因为,科学家们提出这种“设想”时,已经有了可靠的依据,这就是操作原子的新方法。科学家确信,将来有一天人们能够非常精确地使用原子,以致能随心所欲地一点一点地在自然规律的范围内,将能组合的原子  相似文献   

4.
《少儿科技》2011,(6):43-43
不久前,科学家首次成功实现了用单原子存储量子信息——将单个光子的量子状态写入一个铷原子中,经过180微秒后将其读出。这项新突破有望助力科学家设计出功能强大的量子计算机,并让其远距离联网构建“量子网络”。  相似文献   

5.
一、科学家首次大批量制造反物质并首次观察到反物质原子内部结构;二、科学家破译老鼠基因组;  相似文献   

6.
王泽 《天津科技》2003,30(2):39
由568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投票评选出2002年世界十大科技进展:首次大批量制造反物质并首次观察到反物质原子内部结构;破译老鼠基因组;观察到引力场中的量子效应;日美中科学家发现核反应堆中微子消失现象;德科学家实现钩原子气体超流体态与绝缘态可逆转换;夭文学家发现最远星系团;德科学家在纳米层次上实现光能和机械能转换;研究证实遗传信息复制是生物进化的动力;美科学家研制出原子级纳米晶体管;德科学家使用高频激光打开“细胞之门”。  相似文献   

7.
前言这个卡通连环画的原名,是叫「怎样和原子生活」(How to Live with theAtom),是美国电影卡通画家普拉伊斯(Sherwood Price)和「美国原子科学家联盟」及「全国原子知识委员会」合作制成  相似文献   

8.
据人民网报道 :来自德国与奥地利的科学家日前利用飞秒 (1飞秒为千万亿分之一秒 )激光技术成功地观测到原子内部电子的运动情况。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发表论文介绍了这一成果。奥地利维也纳大学的费伦克·克劳茨与德国比勒费尔德大学的马库斯·德莱舍等科学家介绍说 ,他们首先使用短脉冲的 X射线轰击氪原子外壳 ,使之产生一个很小的孔隙 ,使得一个电子可以从早先“壁垒森严”的原子内部逃逸出来。科学家借助 0 .9飞秒的超短激光脉冲成功地观测到了其他电子是如何将这一孔隙重新“修补”填满的。科学家形容说 ,这如同使用快门时间仅为若…  相似文献   

9.
电子的发现     
物质由分子组成,分子由原子组成。从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约公元前460~前370)最早提出"万物由原子构成"的原始原子论,到英国科学家约翰·道尔顿(1766~1844)提出"原子学说"的近代原子论,2000多年来人们一直认为原子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1897年严复翻译《天演论》时,曾将原子译为"莫破尘"也是取原子不能再分的意思。  相似文献   

10.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类对微观世界探索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科学家们一直希望能能够"看"到原子的阵面目,以便进一步研究在物体表面原子的排列和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11.
美国弗吉尼亚共同体大学物理学教授施夫·汉纳等人成功地发现了由13个铝原子组成的"超级原子",并将这个"超级原子"命名为AL13,AL是铝的符号,13表示它具有13个普通铝原子。很早以来科学家就企图寻找由多个单个原子组成的"超级原子",他们希望这种"超级原子"具有现有单个原子不具有的化学性质,施夫·汉纳等人的工作是一个新突破。  相似文献   

12.
姜岩 《科技信息》2001,(8):35-36
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原子是由带负电的电子和带正电的原子核组成,如果由带正电的电子与带负电的原子核组成原子,那么就是反原子,由反原子就可组成反物质。宇宙间的反物质藏在哪里?它们中的绝大部分真的消失了吗?近年来科学家开始探索反物质的奥秘,一些成果的取得有助于揭开反物质神秘的面纱。  相似文献   

13.
在科学家的眼里,地球、太阳、房屋、汽车等一切日常所见的物体.构成了宏观世界。宏观世界的每一个物体都是由原子和电子构成的.原子和电子又构成了我们肉眼无法看见的微观世界。  相似文献   

14.
科学家发现110号元素在德国达姆斯塔特重离子研究中心工作的科学家宣布,他们发现了目前最重的元素──第110号元素,从而使元素周斯表向后增加了一位。科学家用数以10亿计的镍原子轰击数以10亿计的铅原子时产生了这一元素。这一元素寿命只有几干分之一秒,它衰...  相似文献   

15.
最近,美国和加拿大的科学家成功使用"超快激光"(ultrafast laser)观测到分子形状发生变化时其内部电子运动,这使得科学家在原子和电子尺度理解化学变化上前进了一步。论文发表在11月21日出版的美国《科学》(Science)杂志上。  相似文献   

16.
百年晶体学     
<正>在自然界中,我们随处都可以看到晶体,例如矿物、宝石、雪花,以及常见的砂糖和盐粒等等。历史上,人们最早是从观察矿物的对称外形和颜色来研究晶体学的。1914年,德国科学家马克斯·冯·劳厄(Max von Laue)因为发现晶体如何衍射X射线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一发现直接推动了X射线晶体学的出现,迎来了现代晶体学的黎明。X射线晶体学诞生以后,科学家得以用它来研究原子和原子之间的化学键的连接方式。  相似文献   

17.
美国与德国科学家一起首次测出驱动单个原子在平面上运动所需要的力,发现让单个钴原子在光滑的铂平面运动需要的力为210pN,而在铜表面仅为17pN。这一基础性研究成果有望为未来设计出原子尺度的设备提供重要信息和依据。相关论文发表在2008年2月22日的《科学》(Science)杂志上。  相似文献   

18.
《科学世界》2006,(10):40-41
一个原子的重量是极其微小的。例如,一个氢原子的重量为0.00……00167克,小数点后面有23个0。用克为单位来表示如此微小的原子重量(质量),叫做原子的“绝对质量”,这当然很不方便。于是,科学家便选定一种特定元素的原子为基准,用其他原子质量为基准原子质量的倍数来表示该原子的质量(原子量)。这样得到的质量数值叫做“相对质量”。  相似文献   

19.
正全球最纤薄的发电机问世美国科学家10月23日在Nature上发表研究报告称,他们首次在一块单个原子厚度的二硫化钼(MoS2)内观察到了压电效应,证实了此前的理论预测,并研制出全球最纤薄的发电机兼力学感知设备,其不仅非常透明轻质且可弯曲可拉伸。压电效应指的是拉伸或按压一种材料会导致其产生电压,或者反过来,施加电压会导致物质被拉伸或者收缩。迄今为止,科学家们仍没有在几个原子厚度的材料内观测到压电效应。该研究的合作者、佐治亚理工  相似文献   

20.
据英《新科学家》2000年6月10日报道 :在法国的比利牛斯山有一座在80年代就倒闭了的实验性太阳能发电站 ,它从来没有生产过有商业价值的电能。这座电站有大约200面可调整角度的反射镜 ,能把阳光聚焦在一座塔顶的热能收集器上用来发电。现在 ,法国研究院的科学家将这些反射镜重新装修 ,用其中的40面反射镜接收来自宇宙空间的伽玛射线而不再接收阳光。科学家们指出 ,它的原理很简单 ,即当伽玛射线击中大气上层中的原子时 ,能从原子中撞击出电子流 ,形成所谓电子瀑布 ;当电子瀑布雨点般降落到地球表面时 ,就会产生细小的称为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