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通过800 ℃高温下的氧化实验,结合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电子探针显微分析仪,研究了金属Al复合Fe3Si有序合金的高温氧化行为.结果表明:元素Al很好地改善了Fe3Si的高温抗氧化性能,其氧化动力学曲线由抛物线加直线的混合规律转变为完全的二次抛物线型,且氧化增重降低了近一个数量级;氧化动力学主要机制是Al通过亚晶界由基体内部向外扩散并形成保护性氧化膜Al2O3 ,阻止Si和Fe的向外扩散氧化;同时氧化膜保护性的好坏还受到氧化产物Al2O3的相结构以及扩散通道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用循环氧化法研究了Fe-28Al-5Cr-0.1Zr(at%)和Fer-28Al-5Cr-0.5Nb(at%)金属间化合物的高温氧化行为。结果表明,含Zr的Fe3(Al,Cr)金属间化合物在800℃、1000℃、500h循环氧化后形成一个独特的晶须状氧化物层,微量Zr能增加氧化物层与基体金属的粘附性,从而提高了该合金的高温抗氧化性能。而含Nb的Fe3(Al,Cr)金属间化合物在1000℃、350h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高纯度多晶块体Ti3SiC2高速摩擦特性及摩擦氧化行为.实验在盘-块式高速摩擦试验机上进行,以低碳钢为对磨体,温度25℃,相对湿度23%~25%,滑动速度20~50m/s,法向压强0.1~0.8MPa.结果表明,摩擦系数随滑动速度的提高而减小,而在给定的滑动速度下随法向压强的增大先增大后减小,在40~50m/s的滑动速度和0.8MPa的法向压强下达到最小值0.17.摩擦系数的减小归因为Ti3SiC2表面摩擦氧化层的存在.该氧化层由Ti、Si和Fe的氧化物组成,具有显著的减摩作用.  相似文献   

4.
采用挤压铸造法制取了Al2O3颗粒增强的Al-Si合金复合材料。探讨了挤压压力、浇注温度对Al2O3/Al-Si复合材料强度的影响,优化了工艺参数。对压力下凝固的材料组织的分析表明,压力和颗粒能使初晶硅和共晶硅双细化,并改变了初晶硅和共晶硅的形貌。  相似文献   

5.
采用中频感应热压烧结法制备2种Fe3Si基合金,采用18-8不锈钢作为对比材料,对3种材料在800℃下的高温抗氧化性能进行评价.结果表明,Fe-15Si-5Cr和Fe-18Si-2.5Cr较之不锈钢具有更好的抗氧化性,且Fe-18Si-2.5Cr的抗氧化性最强.3种材料的氧化产物主要为Cr2O3,Cr2O3和SiO2的复合氧化膜,有序Fe3Si金属间化合物的生成对材料的抗氧化性起到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6.
利用热重分析仪测量了原位自生成技术制备的TiC/Ti-6Al复合材料高温连续氧化增重特性.结果表明,原位自生成TiC/Ti基复合材料在高温氧化时遵循抛物线规律,氧化增重在1073K时远大于873K和973K时,计算获得该复合材料的氧化激活能为255.7kJ/mol.研究发现,873K和973K时形成的氧化物是不连续的岛状分布,而在1073K时,氧化物已形成均匀连续的膜,这是由于复合材料的氧化首先发生在TiC颗粒的表面上,而不是像均质材料一样在整个表面上均匀地发生.  相似文献   

7.
将20、20Cr、2Dcr_2Ni_4、40cr和GCr15五种工业用钢在Fe_2O_3:Fe:Al_2O_3=1:1:1的混合粉末中进行860-1100℃、8-80小时的内氧化处理,对其内氧化动力学规律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钢的内氧化动力学遵守抛物线规律;内氧化速度受到内氧化温度、钢的铬和碳浓度、初始晶粒度和表面氧化物覆层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针对高纯Y2O3和Al粉体之间发生的相变和Y2O3-Al粉体固相反应法制备的YAG粉体进行了研究。Y2O3-Al粉体在摩尔比3∶10和转速200 r/min条件下球磨12 h,在1 200℃空气中煅烧2 h生成YAG粉体。采用DTA-TG表征混合的Y2O3-Al粉体热物性,并采用XRD、SEM表征混合的Y2O3-Al粉体、YAG粉体特性。实验表明:Y2O3-Al粉体在569℃时,Al粉氧化显著,Al氧化物继续与Y2O3粉反应;600℃煅烧后出现YAM相,800℃煅烧后显现YAP相,1 200℃煅烧生成YAG粉体;混合的Y2O3-Al粉体和煅烧的YAG粉体粒径均为亚微米级,粉体存在软团聚。  相似文献   

9.
文章制备了钙钛矿型复合氧化物Sr1-xCuxMnO3(x=0.1~0.5),考察了其在微波场中的温升行为,并以此为催化剂,考察了其在微波场中催化氧化CO的活性。结果表明:催化剂在微波场的温升行为受酸比的影响。本实验条件下当X=O.2,即Sr0.8Cu0.2MnO3催化CO氧化的活性最高。  相似文献   

10.
采用XRD、SEM分析测试方法研究在600~1200℃和1800℃真空热处理2 h条件下SiC/Mo界面反应层微观结构,并对SiC/Mo界面反应前后Mo金属的力学性能进行比较。研究表明:在800和1000℃热处理后,Mo与SiC分解的C在表面反应生成Mo2C;在1200℃热处理后Mo表面出现了Mo2C和Mo3Si相,以亚微米颗粒状反应层结构存在;当1800℃热处理后出现了Mo5Si3、Mo5Si3C以及扩散未分解的SiC。采用EDS方法在SiC/Mo界面反应层的断口处确定出Si扩散深度大于C。在600~1200℃热处理后,SiC/Mo界面反应对Mo金属的维氏硬度和延伸率均增大,而拉伸强度改变较小。  相似文献   

11.
二氧化钛负载磷钨钼杂多酸催化合成环己酮乙二醇缩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浸渍法制备了二氧化钛负载磷钨钼杂多酸催化剂H3PW6Mo6O40/TiO2, 该催化剂的适宜制备条件为: 原料TiO2和H3PW6Mo6O40的质量均为1.0 g,水的用量30 mL,浸渍时间12 h,活化温度150 ºC。以H3PW6Mo6O40/TiO2为催化剂,对以环己酮与乙二醇为原料合成环己酮乙二醇缩酮的反应条件进行了研究,较系统地研究了酮醇物质的量比、催化剂用量、反应时间对收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n(环己酮)∶n(乙二醇)=1.0∶1.5、催化剂用量占反应物料总质量的1.0%、反应时间0.75 h的条件下,环己酮乙二醇缩酮的收率为87.7%。  相似文献   

12.
Bi2Mo3O12在苯酚-过氧化氢羟基化反应中的催化性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硝酸铋和钼酸铵为原料,采用溶胶-凝胶法和微波加热技术制备了Bi2Mo3O12纳米微粒催化剂,使用XRD,TEM以及BET比表面测试等技术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研究了Bi2Mo3O12纳米微粒对苯酚-过氧化氢羟基化反应的催化活性,探讨了H2O2/phOH摩尔比,反应介质,反应温度以及反应体系pH等对苯酚羟基化反应活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所制备的样品为白钨矿型纳米微粒,粒子的比表面积为68.8m^2/g,粒径约为12nm,在所选定的反应条件下,苯酚的转化率达50.3%,苯二酚的产率为49.9%。  相似文献   

13.
1 Introduction The oxidation of alcohols to their corresponding aldehydes,ketones or carboxylic acids is of significant importance in organic chemistry,and the oxidation products represent important intermediates for the preparation of a various of other compounds[1,2].Catalytic oxidation methods,which employ a variety of metal-containing catalysts,such as Cu (Ⅰ)[3] and so on,developed quickly in recent decades.However,most of the metal containing catalysts are expensive and the reactions generally used...  相似文献   

14.
纳米晶LaCoO3和La1—xSrxCoO3的制备及其催化氧化性能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发现以Na2CO3-NaOH为沉淀剂,结合超临界干燥法,是合成纳米晶LaCoO3及La1-xSrxCoCO3(其中x≤0.3)的有效途径。以此法可制得平均粒径约15nm的LaCO3和平均粒径约35nm的La0.8Sr0.2CoO3.LaCoO3对CO的催化氧化活性随粒径的减小明显提高,纳米晶LaCoO3中镧被锶部分取代可显著提高对CO氧化的催化活性。  相似文献   

15.
以MCM-48分子筛负载磷钨钼杂多酸为多相催化剂,通过丁酮和1,2-丙二醇反应合成丁酮1,2-丙二醇缩酮.采用正交试验法探讨了MCM-48分子筛负载磷钨钼杂多酸对缩酮反应的催化活性,较系统地研究了原料用量、催化剂用量、带水剂用量、反应时间等因素对收率的影响.结果表明:MCM-48分子筛负载磷钨钼杂多酸是合成丁酮1,2-丙二醇缩酮的良好催化剂,在n(丁酮)∶n(1,2-丙二醇)=1∶1.4,催化剂用量为反应物料总质量的0.2%,环己烷为带水剂,反应时间1.0h的条件下,丁酮1,2-丙二醇缩酮的收率可达81.0%.  相似文献   

16.
阳极电解氧化Cr^3+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隔膜式板框压滤自动循环电解装置,以纯铅板为电极,研究了影响Cr3+阳极氧化的工艺条件.实验结果表明提高电解时[C3-+]、阳极电流密度和温度,电流效率都有不同程度提高.当[Cr3+]=1.20mol·L-1、DA=800A·m-2、温度为50℃、液体循环速度为0.3~0.4 m·s-1时,阳极电流效率达71%,Cr3+转化率在80%以上.  相似文献   

17.
在700℃与850℃的高温下,Fe_3Al金属间化合物表面形成了Al_2O_3保护膜,使其抗氧化性能远优于不妨钢,2%Cr(原子百分比)加入Fe_3Al会导致氧化过程初期氧化速率的增高,在熔融的硫酸盐和高压锅炉的烟气中,Fe_3Al的耐热腐蚀性能优于高温合金GH132.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铸造Fe3Al合金在800~900℃温度范围内的抗氧化性能研究,表明铸造Fe3Al合金在高温氧化过程中表面形成了致密的氧化层,具有优良的抗氧化性能。采用铸造Fe3Al合金制备的几种产品的使用效果良好,说明在一定条件下替代Cr Ni系耐热钢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9.
为了确定3-羟基丁醛液相氯化制备3-羟基丁酸工艺合适的反应器类型和结构形式,在其他工艺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考察了反应器的类型和结构对3-羟基丁酸收率的影响;确定了最佳的反应器结构,为反应器的放大提供了实验依据.采用内外管的高度比为0.4:1,内外管的管径比为1:√2的环流反应器可增强传质,加快反应过程,与釜式反应器相比,可将反应时间从30h缩短到5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