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采用理论和实证相结合的方法,以秦岭北麓为实证对象,对其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概况以及山区资源状况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对秦岭北麓休闲产业发展的资源-市场-产品进行联动分析的基础上,构建出秦岭北麓的休闲产业带的范围,设计出休闲产业的产品类型,并提出秦岭北麓休闲产业带开发的总体策略.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对山水城市及其发展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提出山水城市理念下区域生态空间建构的基本内容,在分析了秦岭北麓西安段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的前提下提出其空间建构的总体框架和优化策略,并给出具体的规划实施措施,以期对秦岭北麓的区域生态保护和适度利用做出积极探讨。  相似文献   

3.
水资源已成为贯穿一切物质生产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中轴线。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城市化进程的加剧和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水资源承载力也受到一定影响。本文分析了毕节地区水资源状况,并从水资源量、水环境、区域水害防御等三方面的承载力分析了毕节地区水资源承载力状况,并就如何提高水资源承载力提出了一定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4.
长江与黄河分别是我国的第一与第二大河 ,向来被喻为中华民族的生命线。但是 ,出乎意料的是到了1972年 ,黄河断流了 ,并且自70年代以来 ,黄河断流越来越频繁。事实上 ,它已经从一条奔流不息的大河逐步演变成一条名副其实的间歇河了。黄河断流已经危及黄河流域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对工农业生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对人畜饮水带来了严重的威胁。黄河断流 ,举世瞩目 ,举国震惊!为此 ,1998年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的163名院士联名签署了“行动起来 ,拯救黄河”的呼吁书。在此 ,拟根据黄河断流的教训和长江的水资源问题 ,提出水资…  相似文献   

5.
石河子地区相对水资源承载力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科学评价石河子地区水资源承载力,本文采用相对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思路和计算方法,并通过对原方法改进创新,分别计算了1980~2005年石河子相对水资源承载力、经济资源承载力和综合承载力及其变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1)与全国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区域对比,石河子地区综合资源处于富余状态,且水资源是石河子人口的主要承载资源.2)相对水资源承载力与相对经济资源承载力的不协调是石河子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3)水资源承载力远大于经济资源承载力,其水资源承载力对综合承载力的贡献占大部分,说明对石河子人口起支撑作用的主要是水资源,而不是经济资源.  相似文献   

6.
银川平原水资源承载力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水资源的概念入手,以银川平原为研究对象,对银川平原水资源自然环境、土地资源、水环境等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在构建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定量分析得出银川平原水资源承载力,并对其进行评价,最后系统分析了银川平原水资源量、主要利用状况、水环境质量、区域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及水资源承载性.  相似文献   

7.
8.
根据运城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建立了水资源承载力多目标分析模型,以2000年为基准年,运用LINDO软件按水资源分区对未来三个水平年水资源承载的社会经济规模和需水量进行了预测分析,进而提出了提高运城市水资源承载力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研究   总被引:47,自引:0,他引:47  
从水资源、环境、人口、发展之间的关系入手,分析探讨了水资源承载力的内涵及研究思路。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研究的模型体系,提出了提高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的主要方针策略。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功能性郊区发展定位的一般原则,为其开发建设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实证研究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长安秦岭北麓发展带为例,从区域经济发展、西安城市空间结构扩展以及地域背景环境3个层面上对研究区的发展定位进行分析研究。结果研究区的发展方向是以生态旅游、科教研发、休闲度假为主的功能性郊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研究区未来的产业发展方向。结论功能性郊区的定位必须重视其历史基础及地位的分析,重点研究其所依托的城市文脉,从而把握研究区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1.
如何解决水文资料缺乏问题一直是水资源承载能力研究中的难点和热点.本研究以贵州省都匀市为例,通过构建区域SWAT分布式水文模型模拟该市相关河流长系列径流资料、DPSIR模型选取评价指标和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定量计算等一系列手段对都匀市现状及未来的水资源承载能力进行分析和预测.结果表明都匀市近期的一系列水资源开发举措将提高其水资源的承载能力,而中期随着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的提高,其承载能力将有所下降,直至远期趋于平衡.承载能力评价结果能够为其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支持,保证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2.
南方湿润地区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充分理解水资源承载能力概念,深入分析其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根据指标体系筛选原则,设计出多层次的适合南方湿润地区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的指标体系,建立了多层次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并以扬州市水资源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13.
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水资源及其承载能力定义和内涵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应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进行的思想,并从可操作性的角度考虑,指出指标方法和系统动力学方法可以从宏观评价和微观诊断两个方面对水资源承载能力进行分析,两种方法相互补充说明,可从不同角度探讨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发展态势和内部要素间的协调程度.  相似文献   

14.
森林公园开展生态旅游规划必须预测游客规模和环境容量,使生态旅游实现可持续发展,旅游容量是旅游规划和管理中的重要工具之一.运用旅游环境容量研究的相关理论,引入边际满意度的概念,提出了旅游心理容量的满意度模型;结合广西大明山的实际情况,对其进行旅游心理容量的测定.  相似文献   

15.
水资源承载力可拓评价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水资源承载力水平评价方法中存在的精度深度不足、因素选择受限或物理意义不明确等问题,把解决矛盾问题的可拓评价方法引入到水资源承载力研究领域,主要通过建立多指标参数的评定模型来完整地反映地区的承载力水平.同时,为了解决可拓评价方法在水资源承载力应用中存在的失效和权重选取问题,提出了基于非对称贴近度和粗集权重的可拓评价模型的改进方法.与标准可拓评价方法相比,该方法有效避免了承载力评价中最大隶属原则的失效问题,并克服了以往忽视承载力评价指标重要性差异的不足.洮河水资源承载力研究实例结果表明该方法有效可行.  相似文献   

16.
基于五元联系数的水资源承载力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求水资源、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等与区域水资源承载力间的关系,文中建立了基于五元联系数的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模型,将评价体系的静态与动态同时进行考虑,拓展对水资源承载力指标评价的研究,深入分析水资源承载力的发展趋势,评价水资源承载力。以黑龙江省为例,探究了水资源承载力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表明,黑龙江省现阶段水资源承载压力相对较小,水资源处于反势区,社会、经济和生态均处于同势区,产水模数、降水量、人口密度、第一和第三产业比重表现出偏向"匮乏"的状态,水资源承载力在客观变化上呈现波浪型发展的趋势。研究结果为评估水资源承载力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基于集对分析和三角模糊数理论,建立水资源承载力状态评价模型。通过理论分析、频率计算和数据统计,选取14个指标,划分为5个等级,建立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客观赋权相结合的方式计算各指标组合权重,分析水资源承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原因。在联系数方法的基础上,用减法集对势分析各样本水资源承载力态势。对山东省17个地级市2015年各指标数据进行实例分析,结果表明:影响山东省各地级市水资源承载力状态的主要因素为单位面积灌溉水量、单位面积地下水资源量、单位面积废水排放量;山东省总体水资源承载力处于临界超载和轻微超载状态,在水资源禀赋条件稳定的情况下,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改善水生态环境,能够有效提升水资源承载力水平。  相似文献   

18.
陕西秦岭以北地区高氟地下水的成因与防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陕西秦岭以北地区高氟地下水分布状况,分析了该地区高氟地下水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高氟地下水的形成原因主要是受地层岩土、地貌、气候、水文地球化学和地质构造等条件的制约.提出了防氟改水措施是以在陕北打窖、关中打井为主,其次伴以理化除氟等方法.  相似文献   

19.
城市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经济学模型建立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科学衡量城市旅游环境承载力状态是城市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有力判据.从经济学理论利润最大化原则出发,利用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的关系结合模糊数学制定隶属函数,建立城市旅游环境承载力状态评估模型,对某市的旅游环境承载力作了评估,结果与城市旅游质量呈正相关,相关系数达0.6021,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模型可用于对城市旅游环境承载力评估,为城市旅游业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以2003年陕西省旅游资源普查数据为依据,以<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与准则,对雁塔区旅游资源进行了客观、系统的综合评价,提出旅游开发应采用板块开发模式,实行非均衡性发展战略,突出重点,分步骤、分层次发展,提升雁塔区旅游业素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