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赵建柱  李景春 《科技信息》2011,(17):I0026-I0027
本文简述了山西省煤炭能源现状,资源的有限性、带来的环境破坏等问题,介绍了国内外风能利用现状及发展规划,山西省的风能资源状况、风能利用现状及发展规划,分析了风能热利用的可行性,并指出大力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是实现山西省能源、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2.
李代红 《科学管理研究》2011,29(6):72-75,79
“低碳经济”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模式,鉴于我国能源产业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有必要开辟一条新的能源发展路径.从风能、水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发电方面分析了发展中可能遇到的障碍,并提出了相应的制度路径.  相似文献   

3.
赵刚 《太原科技》2010,(6):9-18
当今世界,随着不可再生能源的日趋匮乏,水能、太阳能、核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新能源产业及其技术的快速发展已成为各国缓解能源危机、改善现有能源结构的重要途径。为此,我国政府应借新能源振兴经济的发展机遇加速发展,最终实现《国家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确定的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4.
在绿色低碳时代,全球发展可再生能源的共识不断增强,风能在世界各国能源战略中的地位和比重将不断提高,风能产业未来国际市场前景广阔。本文分析了我国风能产业发展基本情况和存在的突出问题,用PEST方法对我国风能产业国际化发展环境进行了分析,认为我国风能产业未来应走国际化发展道路,并提出了我国风能产业国际化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加快发展现代高载能产业,有效发挥甘肃省丰富的煤炭、石油、风能、太阳能等资源优势,是推动甘肃工业实现新跨越的一条重要途径.对于高耗能行业和现代高载能产业如何区分和认识,是一个当前存在较大争议的问题.因而对此进行认真的调查研究,分清高耗能行业和现代高载能产业的区别,研究甘肃省当前的现状,为省委省政府制定宏观经济政策,实现工业经济跨越式发展目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江苏省风电发展的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风电是几乎无污染的绿色能源,世界风电正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江苏省虽然常规能源资源缺乏但风能资源比较丰富,然而,江苏的风电发展却落后于国际国内发展潮流,未能为江苏经济、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发挥应有作用.文章分析了江苏省风电发展的必要性及可行性,根据江苏风电发展现状,提出大力发展风电的策略:(1)构建沿海风能产业带;(2)引进风力发电配额制度;(3)加强投资环境建设.  相似文献   

7.
风力发电场对鸟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风能资源是自然界的永恒资源,发展风力发电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需要.风电场的建设对鸟类的栖息地和觅食、鸟类的迁徒、鸟类的存活、鸟类的繁殖等方面都将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发展风电,建设风电场必须在风电场的选址、风机排列格局设计、输供电线要求及施工等方面考虑对鸟类的影响,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8.
风能是安全、清洁、充裕,能提供源源不绝,稳定的能源。风能产业的发展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而且发展速度最快。本文结合我国风能发展现状,针对如何持续发展风能产业、如何培育风电市场、如何技术创新等问题进行了阐述并提出建议对策。  相似文献   

9.
中国近地层风能资源的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地层风能蕴量是随着大气背景的变化而变化的特殊物理量,研究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近地层风能资源的气候变化与分布特征,对我国风能产业的发展规划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选取全国186个地面站在1960-1999年共40年的常规风速观测资料,采用了分段线性拟合、变化速率计算等方法,对研究区域内年平均风速进行了趋势分析,又通过对逐年的平均风能密度做REOF分解,提取了具有不同风能变化型态的7个显著区域,探讨了风能资源的时空气候变化特征.研究结果发现:中国逐年平均风速呈现"冬春大、夏秋小"型,40年来各季和全年的年平均风速、风能密度均是显著减弱的,在70年代中前期之后出现显著的持续下降趋势;北方区、东北区、东部沿海区的风能资源相对最为丰富,变化幅度也最大,中部区风能资源最为贫乏,变化幅度最小.风能资源的分布特点和变化趋势与影响我国的冬、夏季风系统的气候变化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0.
海面风场风能资源分析对海上风电场的建设开发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遥感技术的发展,星载合成孔径雷达(SAR)为海面风能的分析与评估提供了新手段.基于2015—2019年福建沿海区域的122景Sentinel-1 SAR影像,采用快速傅里叶变换风向反演方法及地球物理模式函数CMOD5.N风速反演方法对福建沿海区域进行SAR风场反演,并从风能有效性、稳定性及时空分布特征方面分析福建近海风能资源.主要结果显示:风速数值范围较大的秋、冬季有效风能占比较高,可达70%以上;福建沿海区域多年平均风能稳定性较好,春、秋、冬季风能稳定性较好,而夏季风能稳定性较差;福建沿海风能的空间分布主要为东北—西南走向逐渐递减类型,在台湾海峡中部区域出现风能最大值.  相似文献   

11.
针对风速的多时间尺度特性,建立风能转换系统的双频模型,引入一种混合灵敏度H∞鲁棒控制设计方法,根据风能转换系统特点综合选择鲁棒加权函数,设计风力发电机的转速控制器,实现额定风速以下的风能最大捕获.仿真结果表明:控制器在系统模型的不确定性和强干扰情况下,具有鲁棒稳定性和抗干扰性能,有效实现风能转换系统的最大风能捕获.  相似文献   

12.
新能源是指化石等传统能源之外的新型能源,主要包括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及核能等。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新能源开发利用取得了长足进步。大力发展甘肃新能源产业对于调整我国能源结构,发挥甘肃资源优势,推动新能源及先进装备制造产业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3.
针对风能转换系统(WECS)强非线性、参数不确定性的问题,设计基于模糊性能估计器的T-S模糊状态反馈控制器.以高速杆转速和电磁转矩为前提变量,采用无损调试方法,利用隶属度函数构建了整个全局模型模糊状态反馈控制器.实现了WECS模型的模糊动态化,减小了建模误差和外界扰动影响.仿真结果表明:该控制器能将风能转换系数和叶尖速比控制在最优值附近,实现了额定风速下风能捕获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4.
风能的开发可以有效缓解我国的能源供应紧张局面,在油价暴涨、能源趋紧的今天,人们期待风电能"扛"起缓解国家能源紧张的"大旗"。本文就我国风能的利用现状进行了综述,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制约我国风能产业化发展的瓶颈及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5.
钱荣国 《甘肃科技》2012,28(13):65-67
随着全球能源问题的日趋紧张,美国为确保能源安全,实现美国的“能源独立”,提出了新能源发电的长远规划.概述了美国新能源的发展现状、开发策略和发展前景,包括对风能、太阳能、水力、地热能、生物能等新能源发电的深入剖析.  相似文献   

16.
采用模糊决策理论研究北京市新能源产业发展策略.结果表明,从低碳经济视角出发,发展风能、加大区域太阳能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同时,注重当地生物质能的开发与利用是最适合北京市新能源产业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17.
由于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的日益减少,电力供需矛盾加深,各国开始寻求解决方法,其中方法之一就是提高新能源在能源结构中所占的比例。风能作为新能源之一,在我国的资源十分丰富。随着风能发电技术的成熟和风电成本的降低,可以预见未来我国的风能发电将在能源结构中占有重要的比例,风电产业将出现大发展。但这同时也面临着人才匮乏和自主创新不足的问题,这就要求发展我国的风电教育。本文分析了目前风电教育现状及上海电力学院风能发电课程开设的基础条件,为风电教育的发展提供部分建议,并坚信风电教育必将大发展。  相似文献   

18.
2008年2月中国工程院启动中国能源中长期(2030、2050)发展战略研究重大咨询项目,项目设置6个课题,根据可再生能源课题的安排,风能组的工作是在“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战略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摸清风能资源家底,从战略的角度对风能市场、产业、技术和应用进行综合分析,提出我国风能中长期发展的战略目标、技术路线、发展重点和政策措施。文章简要介绍了研究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风能具有随机性和突变性的特点,而风力机又受限于其机械强度,不易实现最大风能的捕获。以直驱型风力发电系统为例,对实现最大风能捕获的基本方法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20.
加快发展风电新能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鹤良 《科技潮》2002,(5):16-17
由于全球范围内能源短缺和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人们逐渐认识到风能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开发清洁能源、保护大气环境已是迫在眉捷。风能的利用价值和地位日益显著,近5年来,我国利用风力发电的研究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且效果显著。我国利用风力发电状况 80年代初,内蒙、新疆等地的牧民和渔民用上了小型充电风力电机。经过10多年的发展。1KW以下的小型风力发电机组的技术已日益成熟,形成年产近万台的生产能力,目前,国内拥有量约15万台,总容量2.8万KW,使电网不能通达的偏远牧区的70万牧民利用风能实现了电气化。从“八五”开始,我国的风力发电行业得到较快发展,1990年,我国利用外国政府提供的无息贷款用于55KW容量以上的中型风力发电机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