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根据车辆的行驶特性和驾驶员及乘客的心理,分析了理论自由流速度模型,在大量数据调查的基础上,通过统计分析得到了实测自由流速度,并将理论分析自由流速度和实测统计得到的自由流速度对比.对比结果证明:当横向力系数为0.16时,理论自由流速度与实测自由流速度基本一致,因此可以根据实际的半径、超高,在横向力系数取0.16的情况下确定环形匝道的自由流速度.  相似文献   

2.
环形匝道是一类常用的互通立交匝道形式,同时也是行驶条件困难、事故高发的弯坡组合路段。为明确环形匝道的横向加速度特征,在重庆辖域内选择3座完全苜蓿叶形互通立交和1座部分苜蓿叶形立交作为研究对象,开展实车驾驶试验,采集自然驾驶条件下的汽车横向加速度连续数据,明确环形匝道的横向加速度幅值水平、变化趋势和模式。结果表明:不同驾驶人的横向加速度曲线幅值和外观形态存在显著差异,但可以对其进行归类;3座完全苜蓿叶形互通立交环形匝道的横向舒适性水平一般,1座部分苜蓿叶形立交环形匝道的横向舒适性水平较差(不舒适);环形匝道的横向加速度变化模式可以分为7种,其中三阶段模式为5种,两阶段和四阶段各1种,占比最大的模式特征是横向加速度值在匝道中间阶段仍是单调上升的;增加缓和曲线长度可以降低环形匝道驶入/驶出阶段的横向加速度增长率。  相似文献   

3.
在以往的路网拓扑研究中,立交和出入口一般都只被看成一个节点来处理,没有涉及具体的匝道信息,但随着路网规模的扩大及基于路网拓扑的安全性分析、通达性研究、交通标志设置、紧急情况处置、模拟仿真和车辆导航等需求的不断增加,原来单层结构的拓扑关系已经不能满足这些应用要求,另一方面,由于原来路网拓扑结构相对比较简单,导致相应的最佳路径搜寻算法都很复杂.在总结已完成项目的基础上,从交通工程角度研究了一种包含具体匝道信息的多层次高速公路路网复杂拓扑结构,包含路段/节点、匝道/出入口、方向节点等内容,满足地理数据文件(GDF)标准格式要求,可支持新一代基于复杂路网结构的多种应用,采用双向链表建立的数据结构,方便增减高速公路、立交或者出入口等对象,在此基础上研究了一种适应复杂路网架构的路径搜索算法,为基于所提出的复杂路网拓扑应用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4.
为探索高速公路出口事故发生的关键诱因,依托美国佛罗里达州24条高速公路上405个出口匝道的历史事故和道路交通数据,验证了出口匝道事故服从于对数正态分布.以匝道交通量、匝道长度和设计一致性(分别以平均半径、曲率变化率、运行速度差和运行速度变化率度量)为解释变量,以2004—2006年间事故数为因变量,建立了4个泊松对数正态事故预测模型,其中以速度变化率表征设计一致性的事故预测模型具有最好的拟合度.基于最优拟合度模型的弹性分析表明,运行速度变化率及匝道长度为关键因素;基于安全考虑,出口匝道速度变化率宜控制在20%以内,出口匝道极限最小长度不宜小于200 m,一般最小长度不宜小于400 m.  相似文献   

5.
在互通立交匝道平曲线内侧设置护栏,减小了匝道视距横净距,导致运行车辆停车视距不够,威胁行车安全,应将护栏视为视线遮挡物,并进行运行车辆的停车视距检验。可通过匝道视距横净距的计算方法,由已知的横净距,计算出汽车行驶轨迹半径;根据匝道设计速度、实际横净距、停车视距等,计算出匝道在不同设计速度条件下满足视距要求的临界圆曲线半径,并按一般地区对应的停车视距计算确定匝道横净距。已建成的互通立交,若匝道平曲线半径未达到临界值要求,应采取加宽硬路肩、外移护栏等视距改善措施,加宽横净距,或将行驶速度按低一级的设计速度进行合理限制,以提高行车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准确、高效地识别路面附着系数为汽车主动安全系统提供了重要输入参数。笔者提出了基于Elman神经网络识别路面附着系数方法,采用Carsim/Simulink联合仿真,获取了某车辆的63个行驶工况,共20个重要动力学响应。构建了Elman神经网络的路面附着系数识别模型,对附着系数为0.2~0.9的路面进行了识别,识别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为4.92%,准确率为91.22%。相对于传统的BP神经网络方法,该方法使路面附着系数的识别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降低了2.24%,准确率提升了9.82%,并且在潮湿沥青路面以及干燥沥青路面进行了实车实验,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可行性。  相似文献   

7.
提出了基于期望车头时距的通行能力模型。根据城市地下互通立交特点,计算城市地下互通立交主线路段通行能力、匝道路段通行能力、匝道合流区及分流区通行能力,并给出推荐值。最后,通过实测数据验证了该模型的正确性。结果表明:地下互通立交各部分通行能力均比地上互通立交有所折减,主线路段折减8%~11%(高速区间折减均接近10%),匝道路段折减约14%,匝道合流区折减约10%,匝道分流区折减约11%。  相似文献   

8.
姜艳平  王旭 《科技信息》2008,(29):304-305
对我国道路交通安全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当前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所面临的严峻形势,阐述了道路交通安全系统中几个要素对系统的影响,结合我国实际特点,从系统的角度,提出了我国道路交通安全建设的策略,从而实现减少交通事故,达到提高中国道路交通安全水平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道路交通事故的成因及其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道路交通事故直接原因和深层次原因的分析,力图找到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的症结所在,并对降低道路交通事故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交通事故多发点段排查方法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作为交通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任务 ,交通事故多发点段的鉴别与改善是预防交通事故发生 ,减少交通事故损失的有效手段。针对目前交通安全管理实践存在的问题 ,在总结国内外交通安全管理工作经验的基础上 ,依据公安交通管理部门的工作职能 ,就交通事故多发点段排查与改善的目的及工作程序、业务岗位设置、排查标准、排查方法以及改善交通事故多发点段的策略分析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Transport system is a time-varying, huge and complex system. In order to have the traffic management department make pre-appropriate traffic management measures to adjust the traffic management control program, and release travel information to travelers, to provide optimal path options to ensure that the transport system operates efficiently and safely, we have to monitor the changing of the state of road traffic and to accurately evaluate the state of the traffic, then to pre-predict the future state of traffic. This paper represent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road traffic flow simulation including the logical structure and the physical structure, meanwhile introduces the system functions of forecasting system in Beijing.  相似文献   

12.
我国道路交通安全的现状与改善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日本、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和德国等经济发达国家过去几十年道路交通安全状况发展历程的分析,提出并讨论以汽车为主要交通工具的现代道路交通系统、交通安全状况变化的基本规律。在此基础上,讨论与分析了我国现代道路交通系统发展状况与道路交通安全现状,最后讨论了我国近期进一步改善道路交通安全状况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13.
以动态交通仿真软件VISSIM为基础,以路网可靠性算法为核心,建立了一个面向特殊地形城市的路网可靠性影响评价的动态交通仿真平台,提出了特殊地形城市路网可靠性评价指标和算法.以兰州市为例,通过实例分析证明了该方法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4.
郭洪林 《山西科技》2010,25(3):24-25
文章从交通量分析出发,结合贵州省江口至六盘水高速公路开阳至息烽段的实际工程,对高速公路枢纽立交进行方案比选。  相似文献   

15.
朱圩子互通立交枢纽是连云港-霍尔果斯、北京-福州两条国道主干线高速公路相交叉的重要交通枢纽,并与地方干线公路网相连.该立交是安徽省目前规模最大的互通立交,属系统性互通立交.其设计受到特定的路网规划,复杂的地形、工程地质等条件的限制.立交总占地105.7hm2,设有大桥7座、中小桥11座.文章较系统地介绍了该互通立交的设计.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公路立交匝道坐标计算的通用数学模型的研究,结合CASIOfx—5800p可编程计算器的优点,提出一种简易适用的计算方法,并编写了公路立交匝道坐标计算程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