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的有效热导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虑到碳纳米管的空间取向分布特征,建立了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的有效热导率模型。根据Maxwell理论,推导出了计算碳纳米管复合材料有效热导率的简单公式。应用实例表明,该模型能够很好地解释在碳纳米管纳米流体中观察到的热导率异常增加现象,还可以用来分析纳米管复合材料的渗流性质,而且理论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2.
短纤维复合材料的细观力学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复合材料的微结构对其性能和破坏模型具有重要作用。选择了5种典型微结构模型,计算了它们的弹性、弹塑性性能和三轴张力和三轴张力,定量地分析了复合材料微结构与宏观性能及破坏模型之间的依赖关系。所得结构对材料的力学原理设计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缝纫复合材料层合板面内性能的分析模型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提出了一种分析缝纫复合材料层合板面内力学性能的模型即纤维弯曲模型(FBM)。认为在缝纫孔周围纤维的弯曲变形是影响缝纫复合材料层合板面内力学性能的主要原因。从分析缝孔单胞的纤维弯曲几何特征入手,最终得到层合板面内的弹性应力应变关系。以缝纫复合材料层合板[0/45/0/-45/90/45/0/-45]2S为例,计算了缝纫复合材料层合板面内拉伸强度。计算结果表明,理论预测与实验结果吻合良好,证实了该模型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4.
金属基复合材料循环硬化性能细观力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细观力学的平均场理论为基础,给出一种新的分析金属基复合材料循环硬化性能的增量方法,在每个增量过程中,把基体看作各向异性弹性材料来处理,然后利用Mori-Tanaka平均场理论建立了复合材料应力与应变的增量关系,应用上述方法及基体的混合强化模型,分析了SiC/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循环更化性能,并与献的实验结果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5.
采用挤压铸造法制备了A12O3f, Cf/ZL109短纤维混杂金属基复合材料,并对该混杂复合材料的常温拉伸强度性能进行了实验及理论分析、在综合考虑纤维长度变化规律、两种纤维在拉伸过程中各自的行为和机理,以及热应力诱发位错强化和纤维弥散硬化等因素对复合材料强度影响的基础上。对复合材料强度预测的混合律模型加以发展和修正,建立了A12O3f, Cf/ZL109短纤维混杂复合材料的常温强度预测模型.利用该模型得到的理论预测值与实验值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6.
计及界面作用的单向复合材料统计强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单向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纵向拉伸破坏进行了细观统计分析。基于随机扩大临界核统计模型,结合含纤维/基体界面损伤的应力集中分析结果,导出了具有界面剪切强度效应的复合材料的强度分布函数和破坏准则,得到了复合材料拉伸强度与界面剪切强度的关系,为复合材料微结构的优化设计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文中用已有的实验证实了本文方法和结果的正确性和合理性,并定量地讨论了最优界面粘合问题。  相似文献   

7.
马兆允  徐亚栋 《科技资讯》2006,(33):111-112
针对结构分析过程中的计算复杂性问题,采用多项式响应面方法,建立结构分析近似模型,以某复合材料压力容器为例,基于所建立的多项式响应面模型,进行了结构近似分析,并将分析结果与有限元计算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所建立的结构近似模型具有很高的近似精度。  相似文献   

8.
基于Eshelby等效夹杂模型和Mori—Tanaka的场平均法,考虑到形状记忆合金材料的强物理非线性和基体材料的弹塑性,发展了增量型的等效夹杂模型.基于该模型,探讨了形状记忆合金短纤维增强弹塑性基复合材料在应力自由状态下的热相变特性,特别研究了基体材料的塑性对复合材料热相变特性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当基体进入屈服阶段后,在复合材料卸载过程中出现残余应力;弹塑性基体复合材料的特征相变温度偏移随纤维体积分数的变化规律与弹性基体复合材料的变化规律不同,其热相变特性有显著的区别.  相似文献   

9.
导电高分子复合材料的有效电导率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Maxwell理论和平均极化理论,建立了导电高分子复合材料的有效电导率模型。有效电导率描述为各组成成分的体积、形状和颗粒尺寸的函数。利用该模型,讨论了渗流阈值与导电颗粒的大小及轴长比的关系,得到了导电高分子复合材料的有效电导率随导电颗粒轴长比和半径变化的规律。用该模型计算了碳纤维一聚脂树脂复合材料的有效电导率,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符合较好。  相似文献   

10.
针对颗粒复合材料的特点,建立了颗粒复合材料拉伸断回表面的分形模型,给出了其分形维数与颗粒含量之间的定量关系。  相似文献   

11.
将工程上常用的柔性桩复合地基加固区和非加固区土体模拟成各向异性体,在复合地基地震反应分析中,引入了横观各向同性弹塑性模型理论,建立了适合于横向各向同性介质的双渐近多向透射边界条件。针对柔性桩复合地基地震反应分析的特点,研制了考虑各向异性的柔性桩复合地基地震反应分析有限元计算程序。在程序中针对不同的材料采用不同的本构关系和不同的单元形式,并采用了关联流动法则和多种屈服准则,可以同时进行复合地基的二维平面应力、平面应变和轴对称问题的静动力数值分析。程序验证和实例计算分析表明,所编制的程序是正确的,在柔性桩合地基地震反应分析中考虑各向异性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2.
基于包含若干分层的缝纫复合材料层合板在面内压缩载荷作用下发生屈曲破坏的机理,即厚度方向上的缝纫线被拉断,把缝纫线的极限伸长率作为层合板屈曲破坏的控制参数,采用能量的方法建立了用于预测缝纫复合材料层合板屈曲强度的理论模型.采用最小势能原理计算了缝纫及未缝纫复合材料层合板的屈曲强度.在此基础上,定义一个缝纫增强比,用一个算例证明了缝纫复合材料层合板较未缝纫复合材料层合板有更高的屈曲强度.研究了缝纫参数(包括缝纫线直径,缝纫针距和行距)对缝纫复合材料层合板屈曲强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王保军  周同和  郭院成 《河南科学》2012,30(9):1271-1275
通过对复合地基作用机制的分析,讨论研究了复合地基侧向土压力的计算方法.研究表明,复合地基侧向土压力的计算,应根据复合地基增强体性质不同采用不同的设计方法.对柔性桩复合地基,可采用复合土层复合模量法,即以复合方法计算出的复合土层强度指标,代替原地基土强度指标的方法;对刚性桩复合地基,应采用复合地基荷载分担比方法,选择基础底面桩间土作用的附加应力,作为该平面位置的超载值.  相似文献   

14.
钢-混凝土组合梁纵向抗剪非线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钢-混凝土组合梁中,栓钉传递的剪力作用在混凝土板上,当横向钢筋配筋率低于一定值时,混凝土板会发生纵向剪切破坏,从而会导致组合梁的极限承载力降低,不能充分发挥组合梁的优势.采用了ANSYS软件对组合梁进行了非线性有限元分析,并结合试验结果探讨了横向钢筋对组合梁极限受弯承载力的影响,同时对组合梁的挠度及滑移进行了分析.计算结果表明,为保证组合梁混凝土板不发生纵向抗剪破坏,横向钢筋配筋率应不小于0.6%,利用给出的模型可反映出栓钉对混凝土板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碎石桩复合地基复合模量极限值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复合地基的复合模晕是计算复合地基沉降的关键参数,但求解出完全符合实际的精确解较困难的情况,在分析碎石桩复合地基复合模量现有计算方法及计算中存在的问题基础上,将复合地摹看成由桩和土组成的复合材料,从整体上考虑,避免了桩与土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机理分析,并采用弹性理论中最小势能原理和最小余能原理计算复合模量,推求出复合模量上、下限值计算公式.此外,对影响复合模量上、下限值的几个主要参数如桩土压缩模量、土体泊松比和置换率等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碎石桩复合地基复合模量极限值随着土体模量和置换率的增大而增大,并且上限值是下限值的1.1-1.4倍,工程实例验证了所求极限值范围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6.
基于Johnson-Champoux-Allard(JCA)模型和微穿孔板理论,利用传递矩阵法建立了三聚氰胺吸音海绵不同填充方式形成的复合结构的吸声系数理论模型,并比较了其吸声性能:与单层微穿孔板结构a相比,微穿孔板-吸音海绵复合结构b和微穿孔板-吸音海绵-空腔复合结构c的吸声性能均有较大提升,微穿孔板-空腔-吸音海绵复合结构d的提升效果次之。分析了几何参数对复合结构b的吸声性能的影响,得出:微穿孔板的孔径越小,复合结构在中高频段的吸声效果越好;厚度越大,复合结构在高频段的吸声性能越低;穿孔率越大,复合结构在低频段的吸声性能越低;吸音海绵厚度的增加在总体上有利于提高复合结构的吸声效果。基于粒子群算法对复合结构b和c的吸声性能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与优化前的复合结构b相比,优化后的复合结构c的平均吸声系数从0.565 4提升至0.751 9;与优化后的复合结构b相比,其吸声性能几乎不变,但吸声材料厚度减少了30%,在保持良好吸声性能的同时实现了轻量化。  相似文献   

17.
为了优化双向受力钢筋桁架混凝土叠合板的拼缝构造方案,提高叠合板拼缝处的受力性能,本文设计了一种新型口袋式拼缝形式的叠合板。由于新旧混凝土叠合面容易发生相对滑移,从而影响板的整体承载力,因此本文利用有限元法研究其受力性能时考虑了叠合面滑移。通过对现浇板、密拼式叠合板和新型口袋式叠合板的数值分析,研究拼缝构造形式、现浇层厚度和附加钢筋对叠合板受力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新型口袋式拼缝形式可以使叠合板具有较好的承载能力,并保证了预制层和现浇层混凝土之间力的有效传递;增加现浇层混凝土厚度能够有效提高叠合板的承载力;附加钢筋配筋率对叠合板承载力影响也尤为明显,叠合板承载力在一定范围内随附加钢筋的配筋率的增加而提高。  相似文献   

18.
提出了双向复合地基的概念;对双向复合地基计算理论、数值分析等方面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总结了现有双向复合地基研究成果的特点与不足;对双向复合地基的特点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双向复合地基研究中的难点问题,提出了双向复合地基的可行的计算模型.  相似文献   

19.
针对装有油气悬架的车辆在实际应用中所面临的可靠性问题,提出了一种以油气悬架和螺旋弹簧共同作用提供弹性力的复合悬架.结合一种越野车悬架系统参数,给出了复合悬架刚度参数的匹配方法,对复合悬架和油气悬架系统的工作压力、载荷特性及刚度特性进行了对比,并通过仿真进一步对比了其平顺性评价指标.结果表明,复合悬架与油气悬架相比,在降低系统压力,提高可靠性的同时,保证了良好的越野平顺性,更适合于越野车辆.  相似文献   

20.
后结合预应力组合梁负弯矩区混凝土开裂性能试验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为了研究后结合预应力技术改善混凝土桥面板组合梁在负弯矩作用下的受力性能,特别是混凝土的开裂性能,设计制作了2根组合梁(一根是常规混凝土桥面板组合梁,另一根是后结合预应力混凝土桥面板组合梁),进行了2根组合梁的静力试验.测试了在不同荷载作用下组合梁的变形、不同截面上构件的应变分布、混凝土的裂缝、钢与混凝土之间的相对滑移以及极限承载力等.试验结果表明:后结合预应力混凝土板连续组合梁的初始开裂荷载和正常使用状态的极限荷载分别是普通连续组合梁的3.87倍和5.38倍,说明采用后结合预应力混凝土桥面板能够大大提高组合梁负弯矩区混凝土的抗裂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