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脑弥散性轴索损伤(DAI)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回顾36例DAI患者诊治经过.结果 按Glasgow outcomescale治疗,良好8例,中残10例,重残2例,植物生存2例,死亡14例。结论 CT及MRI是诊断DAI的重要手段。早期诊断及治疗是提高DAI病人治愈率,降低死亡率及致残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SWI表现和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确诊的90例DAI患者,均行常规T1WI、T2WI、FLAIR和DWI及SWI扫描.结果:SWI在90例DAI患者中,能够发现常规MRI不能显示的微灶性出血,明显提高病灶的检出率.结论 :SWI序列能够清晰显示DAI患者出血灶的部位和数目,能够准确反映创伤的严重程度,为DAI的诊断、治疗和评估预后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3.
大鼠弥漫性神经轴索损伤后AQP4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复制大鼠DAI损伤模型,应用Gless染色法观察轴索损伤的病理形态学变化,分析DAI损伤的发生机制,对AQP4表达在DAI的诊断和损伤时间推断中的应用价值进行探讨.方法:雄性SD大鼠60只,体重250~300g.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又按不同时间分为伤后0.5h、1h、3h、6h、12h、1d、3d、7d及10d组.按Marmarou法复制大鼠DAI损伤模型,应用湿重干重法,测定脑组织的水含量,脑组织常规取材后在进行Gless神经纤维轴索染色观察基础上,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观察AQP4的表达.结果:Gless染色在伤后0.5h可见轴索损伤的形态学变化,12h见明显的轴索收缩球,1~2d收缩球明显增多,3d后出现恢复期变化.大鼠DAI损伤后1~3h出现脑水肿,24~72h脑水肿达高峰,随后逐渐消退.AQP4的表达与脑水肿的发生、发展有明显的相关性,其表达量在损伤后6h增加,3d达高峰,10d后基本恢复正常.结论:AQP4与DAI的发生、发展有明显的相关性,对DAI的诊断和损伤时间的推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该课题回顾分析脑弥漫性轴索损伤392例的CT、及临床表现,探讨DAI的发生机制及CT、征象的病理基础。总结DAI的临床表现特征为,临床上有明确可产生“脑剪应力伤”的外伤史,伤后立即昏迷,查体无明确定侧神经体征,GCS得分≤8。CT特征性表现为,弥漫性大脑密度减低,其间或有散在性小点状、小片状出血灶,大多位于灰白质交界处  相似文献   

5.
详细介绍了OGSA—DAI体系结构及其数据访问的运行机制。针对网格环境下访问PACS系统,建立一个简单的基于OGSA—DAI医学图像网格的系统架构,并对今后的工作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6.
The attenuating effect of daidzein (DAI) on oxidative toxicity induced by Aroclor 1254 (A1254) was investigated in mouse testicular cells. Cells were exposed to A1254 alone or with DAI. The oxidative damage was estimated by measuring malondialdehyde (MDA) formation, superoxide dismutase (SOD) activity and glutathione (GSH) content. Results show that A1254 induced a decrease of germ cell number, an elevation in thiobarbituric acid reactive substances (TBARS) but a decrease in SOD activity and GSH content. However, simultaneous supplementation with DAI decreased TBARS level and increased SOD activity and GSH content. Consequently, dietary DAI may restore the intracellular antioxidant system to attenuate the oxidative toxicity of A 1254 in testicular cells.  相似文献   

7.
基于OGSA DAI数据访问模式,以网络服务方式提供对异构数据资源统一访问,更方便地满足特殊的数据源访问、集成。通过编写相应的Activity类操纵数据,创建服务器端Activity负责具体数据处理任务,创建客户端Activity 用于生成执行文档和执行数据转换任务,扩展OGSA DAI以支持异构数据源的集成和访问。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AI)后持续植物状态患者影像学特点并为临床治疗和预后提供影像学建议.方法: 分析30例DAI后持续植物状态病人CT资料,总结、分析其特点及其与临床转归的关系.结果: 本组颅脑外伤后PVS均超过3个月,病人早期昏迷并头颅CT如出现大脑半球多发散在和/或融合的高密度出血灶,主要累及额叶、颞叶、基底节区者,则预后不良.结论: 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AI)后持续植物状态患者影像学特点可给临床治疗和预后提供较可靠的影像学建议,累及额叶、颞叶、基底节区者,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对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诊断价值.方法:对40例临床诊断为DAI病例常规T1WI,T2WI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IR)序列和磁共振弥散加权(DWI)及磁敏感加权(SWI)扫描.结果:SWI可清楚显示31例DAI的颅内异常小出血灶,为点状、条索状、类圆形或串珠状的低信号影,检出率77.5%,分别同常规T1WI,T2WI序列检出率15%,32.5%(χ2=31.43,P=0.01,χ2=16.36,P=0.01),同FLAIR序列检出率50%,DWI序列57.5%(χ2=6.54,P0.05,χ2=3.65,P0.05).结论:SWI能非常敏感地检出外伤后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的脑内小出血灶,对弥漫性轴索损伤有很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中药康复新液经灌肠给药对2,4-二硝基氯苯联合醋酸诱导大鼠结肠炎的治疗作用。方法:采用灌肠给药方式对溃疡性结肠炎(UC)模型大鼠进行治疗,通过测定大鼠DAI指数、脏器指数,检测血清IL-4、IL-10的表达水平,观察结肠黏膜损伤程度及病理改变来评价康复新液对大鼠UC的影响。结果:阳性药美沙拉嗪及治疗药物康复新液均能改善UC大鼠结肠组织的病变程度,修复肠道受损黏膜,病理组织学评分明显下降并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提示灌肠有明显的治疗效果;康复新液高、中、低剂量组均能不同程度的降低DAI评分、结肠指数,缓解黏膜水肿,提高IL-4(P<0.01)、IL-10(P<0.01)的表达水平。从黏膜损伤及病理组织学评分可见康复新液组促进溃疡面愈合的效果更优。结论:康复新液对DNCB联合醋酸诱导的UC大鼠有治疗作用,可有效促进UC大鼠结肠溃疡的愈合,能有效的减轻UC大鼠的腹泻症状(DAI评分降低)。  相似文献   

11.
文章描述了在OGSA(Open Grid Services Architecture)框架中的数据访问和服务的基本概念,同时提出了支持数据访问和集成服务的OGSA框架OGSA—DAI(OGSA architecture to support data aceess and integration services)的扩展.OGSA—DAI结构为一般性的数据访问和集成服务定义OGSA接口类型,利于为不同的数据源访问的统一接口和模块。  相似文献   

12.
为解决天然大豆苷元(daidzein,DAI)抗肿瘤活性不足的问题,对DAI的4′位和7位进行结构修饰。首先,以间苯二酚和对氯苯乙酸为起始原料,经傅克酰基化、增碳关环反应制备4′-氯-7-羟基-异黄酮,将4′-氯-7-羟基异黄酮依次与二溴乙烷、哌嗪通过取代反应制备目标化合物4′-氯-7-\[2-(哌嗪-l-基)乙氧基\]异黄酮(3-(4-chlorophenyl)-7-\[2-(piperazin-l-yl)ethoxy\]-4H-chromen-4-one,CPEO-43),采用柱层析方法实现目标产物与杂质的分离。其次,通过FT-IR,MS,1H-NMR及13C-NMR确证结构。再次,通过MTT实验评价化合物CPEO-43对A549肺癌细胞和HCT116结肠癌细胞的抑制作用。最后,建立CPEO-43血浆样品的超高效液相色谱(ultra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UPLC)分析方法。结果表明,通过FT-IR,MS,1H-NMR及 13C-NMR确证了所合成的化合物与目标化合物结构一致。10 μmol/L DAI对A549肺癌和HCT116结肠癌细胞的抑制率分别为4.421%和5.601%;而相同浓度的CPEO-43对A549肺癌细胞和HCT116结肠癌细胞抑制率分别为58.43%和72.03%,IC50值分别为2.51 μmol/L和0.87 μmol/L。建立的UPLC方法无内源性物质干扰,在0.5~10 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日内精密度及日间精密度均小于10%,化合物CPEO-43的低、中、高浓度的血浆样品的回收率为92.98%~100.10%。化合物CPEO-43的抗肿瘤活性显著高于DAI,UPLC分析方法能简便快速地测定血浆中CPEO-43的含量,结果准确可靠,可为提高DAI的抗肿瘤效果提供理论依据,为药物临床检测提供方法基础。  相似文献   

13.
目的优化及评价异体抗原联合醋酸诱导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模型的建立方法。方法以不同的抗原乳化液蛋白含量、不同醋酸浓度及醋酸在大鼠体内滞留时间作为变量,根据大鼠的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和结肠黏膜损伤指数(CMDI)评分,筛选出最优的蛋白浓度、醋酸浓度及醋酸在大鼠体内滞留时间组合。结果固定醋酸体内滞留时间为13 s,以醋酸浓度和抗原乳化液蛋白用量为变量进行三水平的正交实验。抗原乳化液蛋白用量为0.1m L浓度80 mg/m L,5%醋酸溶液1 m L的造模组与正常组相比,DAI评分、CMDI评分差异显著,存活率高,炎症适宜。固定抗原乳化液蛋白浓度及醋酸浓度,分别考察醋酸在体内滞留时间为13、15、18、20、22 s造模情况,醋酸在体内滞留时间为15 s时,模型组DAI评分、CMDI、HS评分与正常组相比差异显著,存活率高,炎症较为适宜。结论最佳UC造模条件为:5%醋酸溶液1 m L灌肠,滞留15 s后,4 m L生理盐水冲洗,再以1 m L浓度为8 mg/m L的抗原乳化液蛋白灌肠,30 min后,4 m L生理盐水冲洗。造模后的溃疡性结肠炎模型成功率高,重复性好,死亡率低,大鼠结肠炎症严重程度适宜,且病变机制与人类UC相符,此复合型溃疡性结肠炎模型适合用于UC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白芍总苷(tatol glucosides of paeony,TGP)对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ulfate sodium,DSS)致大鼠实验性结肠炎的治疗作用及机制。方法由DSS诱导大鼠实验性结肠炎模型,给予白芍总苷治疗,观察大鼠一般状况、疾病活动度指数(Disease activity index,DAI)和组织学评分,ELISA法检测大鼠结肠组织TNF-α、IL-4和PGE2水平,免疫组化法检测NF-κBp65的表达水平。结果白芍总苷能明显改善结肠炎大鼠一般状况,减低DAI评分和组织学评分。与模型组相比,TNF-α、PGE2和NF-κBp65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IL-4水平虽有上升趋势,但差异无显著性。结论白芍总苷可能通过抑制NF-κBp65活化,减少TNF-α和PGE2等炎症因子表达来有效缓解结肠炎大鼠结肠炎症状态。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愈结灵对实验性结肠炎(UC)小鼠的治疗作用及机制。方法:C57BL/C小鼠40只随机分为正常、模型、SASP(520 mg/kg),YJL组,每组10只,除正常组外,余以5%DSS水溶液自由饮用8 d产生UC模型,同时灌服相应药物。评价各组小鼠的体质量变化,观察结肠组织病理学改变,疾病活动指数评分(disease activity index, DAI),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结肠组织中核转录因子(NF-κB)的表达。结果:愈结灵能显著减轻结肠炎小鼠结肠组织病理学损伤。与模型组相比,各给药组DAI明显降低( p〈0.01),结肠组织NF-κB表达下降( p〈0.01)。结论:TASA可能通过抑制NF-κB的表达,发挥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BS)对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的保护作用,探讨肠道菌群在BS拮抗IBD中的作用。方法:40只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干预治疗组、干预对照组,其中模型组和干预治疗组通过3.5%葡聚糖硫酸钠(DSS)饮水摄入诱导IBD模型,干预治疗组和干预对照组灌胃给予枯草芽孢杆菌菌液进行干预,观察小鼠体重、结肠长度、疾病活动指数(DAI)及结肠组织病理改变,ELISA测量血清中肿瘤细胞坏死作用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的含量改变,Western blot检测紧密连接蛋白ZO-1和Occludin的表达,16S rRNA系统测序技术监测肠道内微生物菌群水平的改变。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DAI评分明显升高,结肠长度明显缩短,结肠组织病理改变明显,炎症因子水平明显提高,紧密连接蛋白ZO-1和Occludin的表达量下降;而与模型组相比BS干预能明显减低DAI评分,增长结肠长度,改善结肠组织病理改变明显,降低促炎细胞因子水平,恢...  相似文献   

17.
为了分析大鼠弥漫性轴索损伤(DAI)后病理学变化及核因子-κB(NF-κB)的表达,探讨了NF-κB在弥漫性轴索损伤中的作用,构建了大鼠DAI动物模型.运用Glees-Marsland染色法和Weil氏染色法观察伤后不同时间段的病理学改变,并运用免疫组化SABC法观察NF-κB的表达.实验结果表明,大鼠弥漫性轴索损伤后1h即可观察到部分轴索肿胀、断裂,髓鞘水肿、分层等现象,24h可见典型轴索收缩球形成,髓鞘崩解呈筛网状改变,72h轴索断裂数量、范围及髓鞘筛网状改变达到高峰;伤后1h,脑组织内可见NF-κB阳性细胞,伤后3h阳性细胞数增多,伤后24h达到高峰,持续到72h,伤后7d,仍可见阳性细胞表达,但数量减少.对照组细胞核未见阳性表达.大鼠弥漫性轴索损伤后NF-κB表达增加,可能与轴索继发性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益生菌-嗜酸乳杆菌对溃疡性结肠炎(UC)实验小鼠结肠粘膜粘蛋白MUC2及PPARУ表达的影响,探讨其治疗UC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3%葡聚糖硫酸钠(DSS)制备小鼠急性UC模型.将50只Babl/c买验小鼠随机分为嗜酸乳杆菌组(DSS+LT)、阳性对照组(DSS+美沙拉嗪)、阴性对照组(DSS+冻干赋形剂)、模型对照组(DSS),另设正常对照组.观察指标包括:疾病活动指数(DAI)、结肠长度、组织学损伤评分.分别采用免疫组化、逆转录PCR(RT-PCR)法检测MUC2、过氧化物酶体增值物激活受体γ(PPARγ)的蛋白含量及基因表达水平.结果 益生菌能降低实验小鼠DAI积分和结肠组织学评分,增加结肠长度;同时促进结肠组织中MUC2,PPARγ表达.结论 益生菌能有效治疗DSS诱导的小鼠溃疡性结肠炎,可能与益生茵上调结肠粘膜中保护因子MUC2和PPARγ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肠黏膜细胞内TLR9的活化对DSS诱导小鼠溃疡性结肠炎的影响.方法将小鼠随机分为6组,分别为PBS组、CpG ODN组、对照 ODN组、DSS+PBS组、DSS+CpG ODN组和DSS+对照 ODN组.其中PBS组、CpG ODN组、对照 ODN组的小鼠正常喂养,在当天给这3组小鼠通过腹腔分别注射PBS、CpG ODN和CpG ODN的对照 ODN;而给予DSS+PBS组、DSS+CpG ODN组和DSS对照 ODN组小鼠喂饲含有DSS的水,同样于当天给这3组小鼠通过腹腔分别注射PBS、CpG ODN和CpG ODN的对照 ODN.每天观察各组小鼠的状态、大便性状及大便隐血情况,作DAI评分;记录小鼠体质量变化.于第10天处死小鼠,分离结肠组织,进行组织学评分.结果经观察及检测发现:DSS+CpG ODN组小鼠的体质量下降明显,且状态不佳,DAI评分及组织学评分最高.结论 CpG ODN可加重DSS诱导的小鼠溃疡性结肠炎病情,对急性溃疡性结肠炎的造模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多Agent系统研究综述   总被引:42,自引:0,他引:42  
Agent与多Agent系统 (MAS)是分布式人工智能 (DAI)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 .介绍了MAS的主要研究领域与最新进展 ,对MAS研究的技术基础、Agent的认知模型与理论、Agent的体系结构、MAS中的规划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